幼兒STEM教育:課程與教學指引 (電子書)

幼兒STEM教育:課程與教學指引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淑惠
图书标签:
  • STEM教育
  • 幼儿教育
  • 早期教育
  • 科学教育
  • 技术教育
  • 工程教育
  • 数学教育
  • 课程设计
  • 教学方法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幼兒STEM教育:課程與教學指引》彙整了幼兒STEM教育的相關文獻,並且綜合敝人的STEM教育工作坊、大學教學、幼兒園輔導及機構參訪等相關經驗,提出「幼兒STEM教育開展之軟硬體基礎」、「幼兒STEM教育課程架構」、「幼兒STEM教育之課程設計與實施原則」,此外還佐以鮮活的課程實例以為呼應。
 
  全書第一章為幼兒STEM教育之基本認識,說明STEM教育是什麼與為什麼;第二章強調幼兒STEM教育的軟體與硬體基礎,為幼兒STEM教育之開展而奠基;第三章乃綜合文獻與專業經驗,提出幼兒STEM教育的課程架構;第四章闡說課程應如何設計,包含設計三步驟與三要素,以及從教師、幼兒與師生互動三個面向說明課程應如何實施;第五章承續第四章提出課程設計示例,包含以繪本情境設計STEM探究活動的例子;第六章佐以鮮活的課程實例,包含第一節到第三節的三個STEM探究主題(以主題脈絡統整所有探究活動),與第四節的六個STEM探究活動(個別性的STEM活動);最後一章則提出幼兒STEM教育之省思,包含挑戰與因應策略,以及對全書做出結論。
 
  無論是對想實施主題式STEM教育的有經驗主題課程教師,或是對想從一兩個活動開始嘗試的STEM教育新手教師,本書都有所幫助;更可作為師資培育的教科書,如教育實習、教材教法與幼兒園課程設計等科目,以及可作為在職進修、研習與培訓的材料,當然也是碩班課程與教學專題的良好教材。
兒童早期發展與學習:理論、實踐與創新課程設計 (紙本書) 本書特色: 理論基石: 全面梳理皮亞傑、維果茨基、蒙特梭利等兒童發展經典理論,並引入當代神經科學視角,探討認知、情感、社會性發展的關鍵階段與影響因素。 實踐指南: 提供從嬰幼兒到學齡前各年齡層的具體教學活動案例與課程實施細則,著重於情境建構、遊戲化學習與深度探究的實踐策略。 跨學科整合: 強調「整體性學習」觀念,深入探討如何將語言、數學、科學、藝術、身體動作等領域有機融合,設計連貫且富有意義的學習體驗。 環境創設: 詳述如何佈置安全、支持性且富激發性的室內外學習環境,包括材料的選擇、空間的規劃以及如何利用自然元素促進兒童的自主探索。 評估與反思: 介紹多元化的形成性評估方法,如觀察記錄、作品分析、軼事記錄等,幫助教師理解兒童的學習歷程,並指導教師進行有效的教學反思與專業成長。 --- 第一部分:早期教育的理論基石與時代脈絡 第一章:理解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經典視角 本章深入探討塑造當代幼兒教育理念的核心理論框架。我們從認知發展的建構主義源頭——讓·皮亞傑的認知階段論出發,解析兒童如何透過「同化」與「順應」主動建構對世界的理解。接著,重點分析列夫·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特別是「最近發展區」(ZPD)的概念及其在引導與鷹架(Scaffolding)策略中的應用,強調成人支持在兒童學習中的關鍵角色。此外,我們也將回顧瑪利亞·蒙特梭利對「準備好的環境」和兒童內在學習動力的洞察,並探討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論在處理幼兒情感與社會性議題上的指導意義。理解這些理論的歷史演變與核心主張,是設計有效課程的必要前提。 第二章:神經科學視角下的早期大腦發展 當代研究揭示了學齡前階段大腦可塑性的驚人潛力。本章將介紹神經生物學的基礎知識,探討感官經驗、情感連結與語言習得如何在大腦中形成複雜的神經網絡。我們將討論「關鍵期」與「敏感期」的科學依據,重點關注壓力、依戀關係對執行功能(如工作記憶、認知靈活性、抑制控制)的長期影響。這部分內容旨在幫助教育者理解,優質的早期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支持兒童建立健康情感調節能力與高級認知能力的「大腦建築工程」。 第三章:當代早期教育的哲學與倫理 本章將超越單純的課程實施,探討早期教育工作者應具備的職業倫理與哲學立場。我們討論了「以兒童為中心」的真正意涵,區分其與「放任式」教育的差異。核心內容包括:如何保障兒童的權利(如遊戲權、發聲權),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實踐包容性教育,以及教師在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如數位科技的衝擊)時,應如何保持教育的本真性與批判性思考。 --- 第二部分:課程設計與核心素養的培養 第四章:遊戲:作為學習的最高形式 遊戲在幼兒教育中絕非僅是「休息」或「娛樂」,而是學習的本體論形式。本章將深入探討不同類型的遊戲(如建構性遊戲、象徵性遊戲、規則遊戲)如何對應兒童不同的發展需求。我們將提供具體的指導,說明教師如何透過「觀察—介入—擴展」的循環模式,將開放式的遊戲情境轉化為有目的、有深度的學習體驗,例如,如何引導孩子在積木搭建中應用物理概念,或在角色扮演中練習衝突解決與溝通技巧。 第五章:語言與閱讀的啟蒙:從聽說到符號理解 語言發展是學前教育的重中之重。本章提供系統性的語言教學策略,涵蓋語音意識的培養、豐富詞彙的積累與複雜句式的理解。重點關注「閱讀環境的建構」:如何營造豐富的識字氛圍,如何選擇適合的繪本,以及如何運用「對話式閱讀」(Dialogic Reading)技巧,將故事時間轉化為高層次的認知互動。此外,我們探討數位工具在輔助語言學習中的潛力,並警惕過度依賴電子設備的風險。 第六章:數學思維的萌芽:數量、空間與測量 幼兒的數學思維根植於具體操作與日常經驗。本章著重於如何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轉化為兒童可感知的活動。內容涵蓋數感(Counting, Cardinality)、圖形幾何、測量(比較長度、容量)的教學路徑。我們強調「提問式教學」,指導教師如何提出能引發兒童主動推理、分類與模式識別的開放性問題,而非僅僅進行機械性的數字點數練習。 第七章:探索自然與科學:培養探究精神 科學教育在早期階段的核心在於培養「像科學家一樣思考」的能力:觀察、預測、假設與檢驗。本章提供一系列適合學前兒童的動手科學活動,如種子發芽、光影實驗、簡單機械操作等。關鍵在於教學過程的引導,確保兒童的學習是基於他們自身的好奇心驅動,並學會使用簡單的工具記錄和分享他們的發現。 --- 第三部分:教學實踐、環境建構與專業成長 第八章:全人學習的課程整合策略 本章探討如何打破傳統學科壁壘,設計以主題(Theme)或專案(Project)為基礎的整合式課程。我們將提供詳細的課程規劃範例,展示如何將特定主題(例如:「我們的社區」或「水的旅行」)作為核心,串聯起藝術表達、科學探究、語文表達和數理邏輯的學習活動。關鍵在於確保課程的連貫性、豐富性和對兒童既有知識的激活。 第九章:打造啟發性的學習空間 學習空間是課程的「無聲教師」。本章提供詳細的空間設計指引,涵蓋室內學習區(如圖書角、建構區、角色扮演區)的佈局原則,強調材料的開放性、多樣性與可變性。此外,我們將專門探討如何有效利用戶外空間——庭院、花園、沙水區——作為延伸的自然教室,確保環境能同時滿足兒童的探索慾望和安靜沉思的需求。 第十章:評估即教學:理解兒童的學習歷程 有效的評估是為了優化教學,而非僅僅是分級。本章系統介紹多種符合幼兒發展特性的形成性評估工具與方法,包括敘事性觀察記錄(Anecdotal Records)、作品集(Portfolios)的建構與分析,以及情境化的表現評量。重點指導教師如何從觀察中提煉出有意義的數據,並將這些數據直接反饋到下一輪的課程調整和個別化支持中。 第十一章:家庭與社區的夥伴關係 兒童的學習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本章探討如何建立積極、互信的親師合作關係。內容涵蓋如何有效地與家長溝通兒童的發展進展,如何設計能鼓勵家長參與的家庭活動,以及如何將社區資源(圖書館、博物館、當地工匠)納入課程,豐富兒童的學習體驗。 第十二章:教師的反思實踐與專業發展 作為早期教育工作者,持續的反思是保持教學活力的源泉。本章引導教師進行結構化的自我反思,探討如何運用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的方法來檢視自身的教學實踐,識別盲點,並主動尋求新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內容也涵蓋如何建立專業學習社群(PLC),透過同儕互助與協作來提升整體教學品質。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周淑惠
 
  現任
  臺灣清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所榮譽退休教授
 
  學歷
  美國麻州大學教育博士(主修幼兒教育)
  美國麻州大學教育碩士
  政治大學法學碩士(公共行政)
 
  經歷
  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所教授
  新加坡新躍大學兼任教授
  澳門大學客座教授
  美國北科羅拉多大學研究學者
  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客座教授
  美國麻州大學客座學者
  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所主任
  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中心主任
  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薦任科員
 
  考試
  公務人員高等考試普通行政組及格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幼兒STEM教育之基本認識
第一節 幼兒STEM教育之涵義與現況
一、STEM教育涵義
二、STEM教育現況
第二節 幼兒STEM教育之時代性與定位
一、幼兒STEM教育之時代性
二、幼兒STEM教育之定位

第二章 幼兒STEM教育之軟硬體基礎
第一節 幼兒STEM教育之軟硬體基礎——緣由
一、軟硬體基礎之由來
二、軟硬體基礎之內涵考量
第二節 幼兒STEM教育之硬體基礎——STEM探索物理環境
一、戶內STEM探索物理環境
二、戶外STEM探索物理環境
三、小結
第三節 幼兒STEM教育之軟體基礎——探究取向主題課程
一、探究取向主題課程的意涵
二、探究取向主題課程與STEM教育的密切關係
三、探究取向主題課程的設計
四、小結

第三章 幼兒STEM教育之課程架構與類型
第一節 幼兒STEM教育之課程架構
一、課程架構之思考與形塑
二、課程架構之構成內涵
第二節 幼兒STEM教育之課程類型
一、幼兒STEM教育之課程分類考量
二、幼兒STEM教育之課程類別說明

第四章 幼兒STEM教育之課程設計與實施原則
第一節 幼兒STEM教育之課程設計原則
一、設計原則——三步驟與三要素
二、STEM探究活動之設計說明
三、STEM探究主題之設計說明
第二節 幼兒STEM教育之課程實施原則
一、幼兒層面——體驗以探究為核心之「設計、製作、精進」歷程
二、教師層面——運作以評量為核心之「探究、鷹架、表徵」循環歷程
三、師生互動層面——在幼兒工程歷程中教師搭建以評量為核心的鷹架

第五章 幼兒STEM教育之課程設計示例
第一節 幼兒STEM探究主題與活動之設計示例
一、「懷舊的中華文化」主題
二、「好用的繩子」主題
三、「一紙神功」主題
四、後記
第二節 以繪本情境設計幼兒STEM探究活動示例
一、 坊間繪本資源與其可運用問題或挑戰
二、 以繪本情境設計STEM探究活動示例

第六章 幼兒STEM教育之課程實施實例
第一節 STEM探究主題——水的樂園
一、主題課程緣起
二、主題概念網絡活動圖
三、課程發展脈絡
四、課程紀實
五、課程實施結果與教學省思
六、課程實施中的困難與解決策略
第二節 STEM探究主題——米粉達人
一、主題課程緣起
二、主題概念網絡活動圖
三、課程發展脈絡
四、課程紀實
五、課程實施結果與教學省思
六、課程實施中的困難與解決策略
第三節 STEM探究主題——薰衣草的工作室
一、主題課程緣起
二、主題概念網絡活動圖
三、課程發展脈絡
四、課程紀實
五、課程實施結果與教學省思
六、課程實施中的困難與解決策略
第四節 幼兒STEM探究活動紀實
一、如何製作舞龍?
二、古老轎子大創作!
三、我會做安全圍網!
四、如何搭建繩索小屋?
五、我是機器人!
六、如何製作卷軸故事架?
七、後記

第七章 幼兒STEM教育之省思與結論
第一節 幼兒STEM教育之省思——挑戰與因應
一、挑戰
二、因應
第二節 幼兒STEM教育之結論
一、STEM教育於當代與幼兒教育之重要定位
二、STEM教育奠基於軟硬體基礎——探究取向主題課程、STEM探索物理環境
三、STEM教育可資參照的課程架構
四、STEM教育之課程設計三步驟與三要素
五、STEM教育之課程實施指導原則
六、當前STEM教育之挑戰與因應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91905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7.4MB

图书试读

 
  每寫一本書都是日夜拼命、嘔心瀝血,2017年撰寫《面向21世紀的幼兒教育:探究取向主題課程》時,就宣稱為研究者此生的最後一本著作,無料在與時俱進之自我成長要求下,仍無法停筆陸續出版兩本書,現又完成此書,這些著作均與「幼兒STEM教育」或多或少相關,此乃因為STEM教育為當前世界各國大量挹注經費與大力推展的教育政策,而且也延伸至幼兒教育,身為幼兒教育學者的我自然必須投入。 這本書《幼兒STEM教育:課程與教學指引》秉承數年來對STEM教育的關注與耕耘,從2019年初就開始構思大綱並著手撰寫,在四處奔波講學中一有空暇就投入閱讀、分析與撰寫工作,再經最後約兩個月的閉關日夜力拼,終於完成。書中整理了幼兒STEM教育的相關文獻,綜合研究者的機構參訪、教學與輔導以及工作坊相關經驗,提出「幼兒STEM教育課程架構」,在此架構上強調幼兒STEM教育的軟體與硬體基礎,並且解說課程應如何設計與應如何實施,此外還佐以鮮活的課程實例以為對照,包含STEM探究主題與STEM探究活動,對於有經驗的主題課程教師或想了解幼兒STEM教育的入門者,確實有所助益。
 
  本書最為特別之處是不僅有理論也有課程實例,相互輝映。在第六章課程實例的前三節分別是三個STEM探究主題(由一個主題脈絡統整所有探究活動),由我的碩生且獲教學卓越金質獎的新竹大庄國小附幼李如瀅主任主筆,經研究者審修而成,內容描繪的是她班上近年來所實施的課程。第四節則呈現數個STEM探究活動,是針對新手STEM教師,希望他們能從一星期一兩個活動開始漸進實施;這些活動是由研究生羅華珍、劉以心、楊于萱、童美薇與張雅嵐五人所共同設計並於大庄附幼試教,經研究者整理試教資料而撰寫。
 
  感謝大庄附幼的大力支持,李如瀅主任及羅華珍等五位碩生的辛苦投入,讓本書增色不少。本書得以完成除感謝以上數位外,最要感謝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先生李文政教授的體恤與幫忙校對工作,分擔家中大小事;此外還得感謝心理出版社林敬堯副總經理的協助與高碧嶸編輯的辛苦校編。最後以此書獻給我的母親!
 
周淑惠
寫於庚子年陽春三月

用户评价

评分

從「雙語教學」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潛力還沒完全被挖掘出來。我們現在學校推動雙語環境,常常遇到一個瓶頸:**科學概念的詞彙轉換與情境連結**。很多英文的STEM專有名詞,直接翻譯成中文後,在幼兒口語中很難被理解或使用。我原以為這本號稱「課程與教學指引」的電子書,會針對這個痛點提供一些創新的雙語教學模組設計,比如說,**一套完整的「情境式詞彙導入法」**,如何設計一個活動,讓孩子自然而然地學會英文的“gravity”或“trajectory”這些詞彙,而不是死記硬背。可惜的是,整本書的語言似乎都是以單一語境(中文)為主軸,**缺乏對跨文化、跨語言學習情境的考量**。這使得它在輔助推動教育部近年力推的雙語政策時,顯得有點力不從心。如果能加入一些不同語言的教學範例對照,並解釋其背後的認知差異,對於努力在雙語幼兒園實踐STEM的我們來說,絕對是如虎添翼的寶貴資源。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很有意思,那個藍綠漸層配上可愛的積木圖案,讓人一看就知道是給小朋友看的教具書,不過說真的,**我期待的內容是更深入探討台灣現行幼兒園課綱中關於「素養導向」的STEM整合實踐方法**,而不是停留在單純的活動操作層面。我翻了一下目錄,感覺很多章節都在強調「動手做」的重要性,這當然沒錯,但對於我們這些在第一線的老師來說,更想知道的是,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有效地將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這四個看似獨立的板塊,真正串聯成一個連貫的探究式學習單元**。例如,當我們進行一個關於「搭建穩固橋樑」的工程挑戰時,如何自然而然地帶入基礎的物理概念(如張力、壓力),同時讓孩子學會使用簡單的量測工具(數學),並記錄過程(技術思維)。坦白說,市面上的這類書籍,多半偏重美學呈現,**真正能提供具體、可複製、且符合台灣在地化情境的教學腳本的,實在是鳳毛麟角**。我希望這本書能在這方面多著墨,畢竟,從理論到實務的轉換,才是我們最傷腦筋的地方,光是「啟發興趣」遠遠不夠,我們需要的是一套能讓幼兒真正理解「為什麼」的教學策略。

评分

我對電子書的格式和易用性有些觀察。身為一個習慣在平板上做筆記的老師,我非常看重**互動性和註解功能的深度**。這本書的排版視覺上是舒服的,圖片質量也很高,但在**超連結的設計上,還有進步空間**。舉例來說,當提到某個特定的「自然觀察」單元時,如果能夠直接點擊連結到相關的「環境教育」核心素養指標,或者跳轉到推薦的戶外觀察工具清單,那將會是極大的便利。現在的電子書體驗,感覺像是把紙本書直接掃描成數位檔,**缺乏真正的「電子化互動性」**。此外,對於那些需要即時上網搜尋延伸資源的老師,**如果能在每章節末尾提供一個整理好的外部學習資源(如YouTube頻道、科學博物館線上資源)的清單**,那就太棒了。畢竟,STEM的發展日新月異,單靠一本書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更需要的是一個能帶領我們持續學習的「引路人」,而不僅僅是一份靜態的指南。

评分

我最近剛從一個為期兩週的教師增能研習回來,主題剛好也是圍繞著如何強化幼兒的「問題解決能力」。當時講座的講師提到,**STEM教育的核心精神在於培養試錯的韌性(Grit)**,而不是追求一次就成功。這讓我對這本《幼兒STEM教育》充滿了好奇,想看看它如何將「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個理念融入到課程設計中。然而,閱讀的過程讓我有點小小的失望,**它對於風險評估和如何引導幼兒從失敗中提問的著墨太少了**。書中呈現的範例活動,大多是結果導向、相對安全的實驗,老師只需要依照步驟帶領即可。這讓我覺得,它比較像是一本「操作手冊」,而不是一本「教學哲學引導書」。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如何去面對那些**「失控的」實驗結果**,當孩子搭建的積木塔真的倒塌了,老師該如何提問,才能讓他們主動回溯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如果書中能提供更多關於「教師提問策略」的深度分析,特別是針對探究過程中的中斷點和挫折點,那價值性就會大大提升。現在看來,它更適合剛接觸STEM領域的新手老師作為入門參考,對於資深教師來說,或許略嫌淺薄。

评分

從課程評量的角度來看,我對這本書的期望是它能提供一套**「形成性評量」的工具集**,而非僅僅是「總結性評量」的範本。在幼兒教育階段,我們評量重點應該放在觀察孩子的思考歷程和參與度上,而不是單純看他最後的成品是否符合預期。這本書的案例分析部分,呈現了許多精美的成品照,看起來非常成功。但我想知道的是,**老師們在記錄這些「成功」背後的動態過程時,使用什麼樣的量尺?** 例如,如何客觀記錄孩子在「協作能力」上的進展?或者,如何用觀察札記來捕捉他們在面對複雜任務時的「認知負荷狀態」?如果書中能夠提供更具體、可量化的觀察表單或視覺化評估工具(比如使用圖像化進度條而非文字描述),讓評量工作能更系統化,並能有效回饋到下一次的課程調整上,那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就會翻倍。現在的內容,給我的感覺更像是「成功案例展示」,而非一套可供複製的「評量框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