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講,這類型的工具書,最怕的就是「理論一堆,實作空談」。我買過不少號稱「科學實證」的教養書,結果翻開內頁,裡面塞滿了艱澀的學術名詞,看得我頭昏腦脹,真正能馬上應用到孩子身上的活動少之又少。我對《0~3歲嬰幼兒課程活動設計》的期待,在於它能否真正做到「化繁為簡」。我不需要知道皮亞傑的哪個階段理論剛好對應到孩子翻身的時間點,我比較想知道的是,當我的孩子在八個月大,還不太會爬,但對聲音的反應已經很靈敏時,我該拿出什麼材料,進行什麼樣的互動。如果這本書的活動設計能夠明確標示出「適用年齡區間(例如:6-9個月)」、「預期發展目標(例如:手眼協調)」以及「所需材料(盡量是家裡現有的)」這「三要素」,那它就是一本值得放在廚房流理台邊隨手翻閱的實用寶典了。不然,每次要找個活動,光是為了準備材料就得跑三趟嬰用品店,那種挫敗感,比孩子不肯睡覺還讓人想翻白眼。
评分說真的,購買這本書,除了想找活動點子外,還隱含著一種對「自我肯定」的尋求。當你每天面對一個只會哭鬧或只會翻白眼的小生命,你很容易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是不是該多花點時間陪他玩點「有意義」的。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針對「家長心態調整」的篇章會是個意外的驚喜。例如,如何定義「有意義的活動」?什麼時候該休息而不是硬撐著設計一個活動?或者,如果孩子對你設計的遊戲完全不領情,該如何調整心態並鼓勵自己?這類型的內容,往往是那些只談活動步驟的書所缺乏的。它不只要教我怎麼「帶」孩子,更要教我怎麼「面對」帶孩子的過程中的挫折與迷惘。畢竟,0到3歲的養育過程,對家長來說,也是一場極其艱難的「自我成長課程」啊。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喘息的空間和理解,那它就超出了工具書的範疇,真正成為一本陪伴書。
评分這本電子書的形式,說實在話,對我這種需要邊帶小孩邊做事的家長來說,便利性是個雙面刃。一方面,電子書不用佔家裡空間,手機或平板隨時可開閱覽,這點我很肯定;但另一方面,當我手上沾滿了麵粉或黏土,或是孩子正忙著把積木砸到地上時,我真的沒辦法優雅地滑動螢幕,更別說要快速跳轉到某個章節做參考了。我希望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和導航功能可以非常出色。例如,它應該要有強大的關鍵字搜尋功能——如果我輸入「觸覺刺激」、「分離焦慮高峰期」或者「如何建立規律作息」,它能立刻跳出相關的活動建議或理論解釋。如果它只是一本把紙本書掃描進去的PDF,那它的電子化就失去了意義。我寧願它能設計成一個互動式的介面,可以讓我標記「已完成」的活動,甚至能讓我一鍵加入待辦清單,變成我的個人化教養日誌,那才真正展現出電子書的價值。
评分我個人對於「課程設計」這幾個字特別敏感。在我的認知裡,「課程」似乎帶有一種比較結構化、甚至有點像「學校在教」的意味。而0到3歲的寶寶,他們最好的學習方式其實是「玩」跟「探索」。所以我非常關注這本書的哲學核心——它究竟是偏向「引導式學習」,還是更強調「自由探索」。如果它過度強調「老師」(或是家長)要扮演主導者,不斷地糾正孩子的錯誤操作,或是要求他們達成某個「標準答案」的成果,那我覺得這本書可能不太適合我。我更傾向於那種「提供豐富環境,然後退後觀察」的育兒哲學。例如,介紹如何用廚房的鍋碗瓢盆搭配豆子創造出一個「自製樂器區」,而不是提供一套需要特定昂貴教具才能執行的「音樂律動課」。如果這本書能告訴我,如何觀察孩子對某種材料的興趣點,並順勢延伸出更深入的互動,那我就會給予高度評價,畢竟,讓孩子從快樂中學習,遠比填鴨式的教學有效一百倍。
评分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老實說,給人一種蠻「教育局出品」的感覺,配色保守,字體工整,但缺乏一點點吸引力,你知道的,現在市面上那種設計感很強、一看就知道是新銳教保專家寫的書可多了。不過,我買這本主要還是衝著它「0~3歲」這個明確的適用年齡範圍來的。畢竟,帶過0到3歲孩子的家長都知道,這階段的發展需求簡直是千變萬化,三個月跟一歲半的孩子要玩的東西根本是天差地遠。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清晰、有條理的指引,讓我在設計親子共讀時間或是居家遊戲時,不會東拼西湊,而是能有個穩固的理論基礎作為依據。如果內容只是把網路上抓得到的感官遊戲集結起來,那這本書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我特別期待它能針對台灣特有的幼兒發展現況(比如說,電子產品接觸時機的拿捏、或是與長輩教養觀念的磨合點)提供一些更接地氣的建議,而不只是翻譯國外的教材理論。畢竟,我們需要的不是聖經,而是能讓我們在忙碌的日常中快速找到靈感的工具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