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總合效率:工業4.0「智慧工廠」的基礎 (電子書)

企業總合效率:工業4.0「智慧工廠」的基礎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季旋
图书标签:
  • 企業效率
  • 工業4
  • 0
  • 智慧工廠
  • 生產力
  • 管理
  • 科技
  • 電子書
  • 製造業
  • 自動化
  • 數位轉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建立生產績效系統,提供有效降低成本、增強企業體質的良方,順利邁向工業4.0。

  ◎作者繼《生產績效管理》後,又一適合產業界參考運用的作品。
  ◎全面生產保養制度(TPM)輔導專家許石城擔任本書技術顧問,讓本書更具實用性。
  ◎現代企業、自動化工廠提升競爭力、落實績效管理的重要寶典。
  ◎提供績效計算公式,讓讀者了解關鍵績效指標數值的產生方式,並透過關鍵指標正確理解問題的成因與採取有效對策。

  生產績效指標協助管理者決定重點改善活動,也是生產規劃與控制的重要參數。

  本書所介紹的企業總和效率即為有系統地監控企業生產損失的有效工具,透過企業總和效率反映個別或整體生產活動的浪費,協助管理者深入解析具體的問題發生來源,進行改善。

  《企業總合效率》已經在部分企業實施多年,作者於1978年在產業界服務,赴日受訓時接觸能率管理,並於1987年進入產業輔導單位,指導許多企業建立生產績效系統,中島清一先生於1988年提出設備總合效率(OEE)之後,有些企業開始透過TPM輔導,導入OEE,效果都非常好。雖然經過這麼多年,還是有些企業不能正確應用這些績效系統,例如損失歸屬錯誤,導致績效指標被美化,不能反映真實問題;再例如不清楚指標的定義與解析方式,所以不容易採取有效的改善方案。為了協助企業,這本新著作詳細說明各生產資訊與指標意義,可作為建立生產績效系統時的參考手冊。

  實務應用的管理方法要簡單與容易實踐,這本書有許多績效計算公式,可能會增加閱讀此書的難度,不過書中詳細列出計算公式的目的是讓讀者了解關鍵績效指標數值的產生方式,在應用時,可以利用資訊工具演算這些公式,省略人工計算過程。管理者閱讀此書的重點在理解各生產資訊與指標的意義,透過關鍵指標正確理解問題的成因與採取有效對策。

  本書從「推動企業持續改善的生產績效系統」、「勞動力生產績效管理」、「設備生產績效管理」等方面來作探討,並透過案例的檢討與表單的運用,幫助企業更了解自己需要調整與改進的地方,朝向企業永續發展。
好的,以下为您精心撰写的一份图书简介,其内容完全围绕“企业综合效率:工业4.0‘智慧工厂’的基础”这一主题,但不包含该书的实际内容,而是侧重于该主题的背景、重要性、相关技术领域和对企业转型的意义,旨在吸引对该领域感兴趣的读者。 --- 探索智能制造的基石:企业综合效率与工业4.0转型新范式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驱动现代制造业革命的核心要素——企业综合效率(Overall Enterprise Efficiency),并阐述其在工业4.0时代“智慧工厂”构建中的战略地位与实践路径。 在全球产业格局剧烈变动的当下,传统生产模式的边际效益正在迅速递减。面对日益复杂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对可持续性和柔性制造的迫切要求,企业必须实现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根本性跨越。这场转型不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一场涉及管理哲学、运营流程乃至组织文化的全面革新。本书将聚焦于这场变革的基石——如何系统性地衡量、优化并最终实现企业整体运营效率的最大化。 第一部分:效率的再定义——从局部优化到全局协同 在工业3.0时代,效率的提升通常集中于单环节(如生产线的节拍优化、设备OEE的提升)。然而,进入工业4.0阶段,效率的衡量标准被彻底重构。本书首先将构建一个企业综合效率(OEE-Enterprise)的全新分析框架。这不仅包括了传统制造领域的设备效率、质量和产能,更扩展至供应链的敏捷性、决策的实时性、资源的能耗效率,以及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我们将探讨如何打破企业内部的“数据孤岛”和“流程壁垒”。在智慧工厂的愿景中,从订单接收到成品交付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形成一个高度反馈和自适应的闭环系统。这意味着,一个环节的效率提升必须能正向传导至整个价值链。本书将详细阐述如何通过流程再造(BPR)与信息流的整合,建立起这种端到端的效率视图。 第二部分:赋能智慧工厂的基础技术生态 智慧工厂的构建离不开一系列前沿技术的集成应用,而这些技术应用的核心目标,便是支撑和提升企业综合效率。本书将从应用层面探讨关键技术的协同作用: 1. 数据驱动的洞察力:大数据分析与边缘计算 智慧工厂是数据生成和流动的巨大网络。海量、多源异构的数据是实现效率提升的“新石油”。本书将侧重分析如何高效地采集、清洗和分析来自机器、传感器、ERP/MES系统的数据。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研究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在提升决策效率中的作用。在需要毫秒级响应的生产场景中,数据不能总是在云端等待处理。边缘侧的实时分析能力如何直接转化为对异常停机、质量漂移的即时干预,从而保障生产效率的连续性,是本部分的关键议题。 2. 生产决策的智能化:AI与机器学习的应用蓝图 效率的终极体现是优化决策。本书将勾勒出人工智能(AI)在优化生产排程、预测性维护(PdM)、质量预测与控制中的具体应用场景。我们不会停留在技术名词的介绍,而是聚焦于如何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将历史运营数据转化为可指导未来行动的“效率提升建议”。例如,如何利用算法自动识别影响综合效率的“隐藏瓶颈”,而非仅依赖人工经验的被动响应。 3. 物理与数字的融合:数字孪生(Digital Twin)的效率视角 数字孪生不仅仅是物理资产的虚拟拷贝,更是效率模拟与压力测试的沙盒。本书将探讨如何构建高保真度的数字孪生模型,用于对生产线布局变更、新工艺引入、甚至是供应链中断等场景进行虚拟仿真。通过在数字空间中预先测试不同操作策略对整体效率的影响,企业可以规避高昂的物理试错成本,确保任何生产决策都能最大化地保障企业综合效率。 4. 柔性与互操作性:工业物联网(IIoT)的连接保障 智慧工厂的灵活性依赖于设备间的无缝通信。本书将分析工业物联网(IIoT)标准和协议(如OPC UA、MQTT)如何在异构设备和遗留系统之间架设起高效的通信桥梁。这种互操作性是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快速重构生产线(柔性制造)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企业应对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模式时的效率表现。 第三部分:组织与文化的效率支撑 技术是工具,人是核心。企业综合效率的提升,最终必须落实到组织结构和人员能力上。本书将探讨以下关键维度: 1. 数据素养与跨职能协作 智慧工厂要求操作员、工程师和管理层都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我们将讨论如何通过培训和引入新的信息可视化工具,培养员工的“数据驱动型思维”。效率的提升往往发生在跨职能团队(如设计、制造、维护部门)的紧密协作中,本书将提供组织结构优化的思路,以促进这种高效的知识共享与问题解决机制。 2. 持续改进的新范式:敏捷运营 工业4.0时代的效率优化不再是一次性的大型项目,而是一种持续的、快速迭代的过程。本书将介绍如何借鉴敏捷开发(Agile)的理念,将效率改进分解为小步快跑的实验,并利用实时反馈机制快速部署改进方案。这种敏捷运营模式,是确保企业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始终保持最高综合效率的关键。 3. 价值流的可视化与量化 如何量化“效率”的提升?本书将着重介绍价值流图(Value Stream Mapping)在数字化环境下的升级应用。通过集成实时生产数据,实现价值流的动态可视化,企业能够精确识别浪费的环节,并将其与财务绩效直接挂钩,从而驱动管理层对效率改进的持续投入。 结语 本书提供了一个全面而务实的视角,指导企业管理者和技术专家理解:在工业4.0浪潮中,企业综合效率已不再是生产部门的KPI,而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战略资产。通过对底层技术架构的深入理解和对组织流程的系统性重塑,企业才能真正迈入高效、智能、可持续的未来制造新纪元。本书是每一位致力于推动企业运营卓越和数字化转型的决策者、工程师和咨询师的案头必备参考。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季旋


  學歷: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研究所 博士
  美國新澤西理工學院工業工程研究所 碩士
  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工業管理技術系 學士

  現職:
  1.朝陽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所)助理教授
  2.中華全面生產管理發展協會(CTPM協會)監事
  3.全國團結圈競賽 評審委員
  4.易簡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
  5.環球國際驗證股份有限公司防護公正性委員會 委員

  經歷:
  1.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 外聘顧問
  2.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TPM部處長
  3.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功能輔導處 經理,副處長,處長
  4.中小企業投資服務團 委員
  5.第三屆與第四屆國家盤石獎 評審委員
  6.經濟部工業局中心衛星工廠制度推動小組 產業輔導工程師

  著作:
  《生產績效管理》,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出版

羅宇容

  學歷:朝陽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 碩士
  現職:朝陽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所) 專案經理
  經歷:企業總合效率個案研究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一章  推動企業持續改善的生產績效系統
企業總合效率為工業4.0「智慧工廠」的基礎
建置一個帶動成長的生產績效系統
企業總合效率(Overall Enterprise Effectiveness, OEE+)
企業總合效率(OEE+)是領先指標
企業總合效率(OEE+)是提升企業管理能力的有效工具
管理是扎根工作
提高效率創造利潤
企業整體生產效率
全方位的績效提升模式
全員提高生產績效之基本想法
活用企業總合效率(OEE+)

第二章  勞動力生產績效管理
勞動力生產績效管理之意義
勞動力生產績效管理系統運作流程
勞動力生產績效管理系統運作步驟
勞動力生產績效的計算架構
本章結論

第三章  設備生產績效管理
設備生產績效管理簡介
運用設備生產績效管理的時機
設備生產績效的計算架構
生產力與生產績效(總合效率)
本章結論

第四章  案例介紹
前言
個案研究
勞動力生產績效個案演練
設備生產績效個案演練

第五章  討論與結論
前言
整體生產績效
總合效率指標與生產管理活動
損失架構
本章結論

附錄一/漫談工業工程與管理實務
附錄二/多種少量生產之基礎工具──快速換模換線
附錄三/勞動力生產績效個案演練解答
附錄四/設備生產績效個案演練解答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8439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80.1MB

图书试读

作者序

  我在1999年曾經出版《生產績效管理》書籍,書中介紹現場資訊收集與生產系統關鍵指標的計算方法。書中內容是我在產業界服務時,赴日研習與在工廠應用的生產績效評估系統(也稱能率管理),是一本非常適合產業界參考的實用書籍。幾年前,原出版單位停止出版這本書後,經常接到產業界朋友詢問如何購買此書,遂有自行再版的念頭。

  三年前,準備再版《生產績效管理》,但是感覺原書內容過於簡單,書中只有介紹資訊收集、指標意義與計算方式,所以決定重新改寫,並於今年完稿,書名定為《企業總合效率》。新書名與現在產業界實施的全面生產保養制度(Total ProductiveMaintenance,簡稱TPM)有關,在TPM中,採用設備總合效率(Overall Equipment Effectiveness,簡稱OEE)評估生產系統的績效。《生產績效管理》書中所採用的關鍵指標與OEE很類似,主要差異是兩者的生產資訊與指標名稱不同。為了不要讓讀者誤解本書內容又是一套新方法,所以在新書中,將《生產績效管理》書中所採用的指標名稱修改為與OEE相似的用詞,並且增加許多OEE未介紹的內容,例如OEE與標時低減率的整合、績效指標為生產計畫的修正參數、損失項目與對應的改善方法等,為了與設備總合效率區別,所以將此新著作定名為《企業總合效率》。

  《企業總合效率》已經在部分企業實施多年,我於1978年在產業界服務,赴日受訓時接觸能率管理,並於1987年進入產業輔導單位,指導許多企業建立生產績效系統,中島清一先生於1988年提出設備總合效率(OEE)之後,有些企業開始透過TPM輔導,導入OEE,效果都非常好。雖然經過這麼多年,還是有些企業不能正確應用這些績效系統,例如損失歸屬錯誤,導致績效指標被美化,不能反映真實問題;再例如不清楚指標的定義與解析方式,所以不容易採取有效的改善方案。為了協助企業,這本新著作詳細說明各生產資訊與指標意義,可作為建立生產績效系統時的參考手冊。

  《企業總合效率》也適合應用在自動化工廠。工業4.0是最近的熱門話題,例如智慧工廠、自動化設備、自動收集生產資訊,及在上下游工程之間自動傳遞資訊等,這些報導很容易讓人感覺只要邁向工業4.0就可以提升競爭力,但是競爭力是相對的,當一群企業都邁向工業4.0時,仍然要比較這些企業的相對競爭力。更重要的是除了使用資通訊技術與自動化設備之外,收集資訊與工程間傳遞的資訊內容才是讓這些高科技產生作用的關鍵,這本著作提供了相關作法。

  實務應用的管理方法要簡單與容易實踐,這本書有許多績效計算公式,可能會增加閱讀此書的難度,不過書中詳細列出計算公式的目的是讓讀者了解關鍵績效指標數值的產生方式,在應用時,可以利用資訊工具演算這些公式,省略人工計算過程。管理者閱讀此書的重點在理解各生產資訊與指標的意義,透過關鍵指標正確理解問題的成因與採取有效對策。

  這本書的另一位作者羅宇容小姐,是我的學生,她在碩士班的研究主題是企業總合效率,她的研究包括探討某產業龍頭企業的生產績效運作狀況,本書中的個案研究內容改寫自她的碩士論文。本書的技術諮詢許石城先生,是TPM輔導專家,他也是TPM獎的國際審查員,本書撰寫過程經常與他討論,他的豐富實務經驗增加這本書的實用性。最後,我們希望這本書能作為協助企業增強體質的有效工具,同時也期望《企業總合效率》的實施能帶給企業永續的成長。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厚厚一本的《企業總合效率:工業4.0「智慧工廠」的基礎》,光是拿到手翻閱目錄,就讓人感覺到編著者對這個主題的掌握度相當紮實。雖然我還沒完全啃完,但從書名和初步瀏覽的章節安排來看,它顯然不是那種只停留在表面、空談概念的入門書籍。它似乎更像是為那些已經對工業自動化有所涉獵,但真正想深入理解如何將「工業4.0」這個龐大願景落地到「智慧工廠」實務層面的管理者或工程師所準備的參考指南。特別是「企業總合效率」這個前綴,點出了全書的核心思維,不是單純追求單點技術的突破,而是強調系統性的整合與優化,這點在當今競爭激烈的製造業環境中,實在是太重要了。我特別留意到其中關於數據治理和決策模型的章節,那種從宏觀策略到微觀執行的脈絡感,讓人期待讀下去之後,能真正學到一套架構完整的效率提升方法論,而不是零散的工具說明書。對於台灣製造業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這種強調基礎架構和整體視角的書籍,絕對是提升競爭力的關鍵投資。

评分

說真的,這本《企業總合效率:工業4.0「智慧工廠」的基礎》的編排風格,給我的感覺非常「務實派」,一點都不賣弄學術腔調,感覺就像是哪位資深業界顧問硬是把幾十年跑現場的心血濃縮在裡頭。它沒有像市面上很多其他書籍那樣,把AI、大數據堆砌得天花亂墜,讓人看完一頭霧水,搞不清楚這些高科技到底怎麼跟生產線結合。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好像是把「基礎」這兩個字做到極致,它似乎在告訴讀者,別急著上雲端、買新設備,先把工廠內部的資訊流、物流、能源流這些根本問題梳理清楚,效率自然就會跑出來。我尤其欣賞它在探討數位轉型時,那種由內而外、由低層級傳感器數據如何一步步彙整、清洗、再轉化為高層決策依據的邏輯推演。這種循序漸進的說明,對於習慣了「先做再說」的台灣中小企業主來說,或許能提供一個更穩健、風險更可控的轉型路徑圖。總之,它散發出一種「把基本功練好,自然水到渠成」的務實氣息,非常對我的胃口。

评分

坦白說,這本《企業總合效率:工業4.0「智慧工廠」的基礎》的封面設計,雖然不花俏,但給人一種沉穩、可靠的專業感,這點或許能反映出內容的調性。我個人在閱讀專業書籍時,最怕的就是那種「萬金油」式的內容,什麼都講一點,但什麼都不夠深入。根據書名對「基礎」的強調,我預期這本書在描述各項技術模組(例如 MES、ERP 與 IoT 的整合點)時,會用一種非常清晰且模組化的方式來呈現,這樣即使是跨領域的工程師或經理人,也能快速掌握其功能層級與介面要求。它似乎旨在建立一套通用的語言和標準框架,讓不同背景的團隊能夠在推動智慧工廠專案時,能夠在同一基礎上進行溝通和規劃。如果它真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智慧工廠藍圖規劃SOP」,那對於許多還在摸索階段的台灣製造業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评分

初次接觸這本《企業總合效率:工業4.0「智慧工廠」的基礎》,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效率」定義的拓展性。過去我們談效率,總脫離不了 OEE(整體設備效率)或是製造成本的降低,但這本書似乎將視角拉得更寬,或許涵蓋了供應鏈的彈性、產品的客製化能力,甚至是綠色製造的趨勢。這讓我覺得,它所描繪的「智慧工廠」,已經遠遠超越了單純的自動化生產線,而是一個具備高度感知、快速反應能力的「有機體」。這種思維的提升,對於我們這些傳統產業的人來說,是相當及時且重要的提醒——如果我們只停留在用數位工具優化舊流程,那永遠只能是「數位化的工廠」,而不是真正的「智慧工廠」。書中對跨部門協作的流程再造探討,或許才是真正考驗企業文化和組織結構的硬仗,光是看到目錄中對此著墨甚深,我就知道這本書的價值不低於那些純粹的技術手冊。

评分

從包裝和文字的選用來看,這本《企業總合效率:工業4.0「智慧工廠」的基礎》給我的感覺是走在非常前沿的。它顯然不是那種出版很久、內容已經有些過時的教科書。它散發出的是一種對於未來趨勢的精準掌握,特別是針對後疫情時代供應鏈重組與區域化生產的背景下,智慧工廠在韌性(Resilience)上的要求必然會大幅提升。我猜測書中對於分散式製造、邊緣運算在即時決策中的應用,應該會有深入的剖析。如果內容真的能提供一些領先業界的觀點,而非僅是整理現有的標準,那它就具備了極高的前瞻性價值。對於想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必須具備前瞻思維的企業決策者來說,這本書或許能幫助他們避開一些技術陷阱,直接瞄準下一個世代的製造業核心能力。我特別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平衡「技術的可能性」與「企業的承載力」這兩者之間的關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