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口語表達教學的理論與實務 (電子書)

華語口語表達教學的理論與實務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金蘭
图书标签:
  • 华语教学
  • 口语教学
  • 语言学
  • 教育学
  • 教学法
  • 教材研究
  • 第二语言习得
  • 沟通技巧
  • 中文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身為華語教學工作者的你,
是否已經熟悉正確發音?
是否能夠了解說話本質?
是否充分掌握表達技巧?
 
對於教師來說,口語表達是相當重要的能力,標準的發音配上適當的語速與生動的表情,可以讓學生如沐春風;若教師的發音標準,口語表達流暢,不僅能成為學習者的模仿對象,更能有效傳遞教學內容。口語表達對於一般人來說也很重要,舉凡日常溝通、工作報告等等,擁有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才能擁有更好的表現。
華語口語表達教學除了理論知識外,第一線的教師需要的是真正能夠運用於教學現場的專業知能,因此如何在教學現場使學習者真正落實所學是相當重要的課題。本書分為理論奠基、內容探索與教學實踐三大部分,課程目標則分為說話能力與說話教學能力兩方面,並採取體驗學習的方式使學習者能夠透過體驗與反思來提升學習成效。整體而言,即是培養學習者主動積極地應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並具備批判思考的能力。

本書特色
擁有25年教學資歷的張金蘭老師,人稱「小金姐姐」,
指導過16國老師和56國學生,是華語教學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金牌名師!
當前華語口語表達教學缺乏結合理論與實務相關的教學專書,張金蘭老師秉持多年來培訓華語師資的教學熱忱,將體驗與反思融入課程設計與教學現場,具體運用於華語口語表達教學相關課程中並撰寫成書。
一、結合華語口語表達教學之理論與實務
二、將體驗與反思融入華語口語表達教學
三、編寫教學研究專書以供師資培育相關課程授課參考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並非僅是口語表達理論的探究,而是進一步嘗試運用體驗的方式,建立以實踐為主的「華語口語表達教學」相關課程教學模式,並回饋於教學現場。
 
跨文化交际中的汉语教学新视野 一、 引言: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教育变革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全球化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国际交流的格局。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语言的学习绝非简单的词汇和语法的堆砌,它深深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语言形式的精确性,却常常忽略了语言在真实交际场景中的动态性和情境依赖性。 本书旨在探索并构建一套适应当前时代需求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跨文化汉语教学框架。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有效地培养学习者在复杂多变的跨文化语境中进行得体、有效且富有文化敏感性的口语交流能力。这要求我们超越传统的“语言点”教学模式,转向更注重“语用能力”和“交际策略”的培养。 二、 理论基础:从认知科学到社会文化理论的融合 本研究深度整合了认知心理学、社会语言学以及应用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口语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2.1 语篇分析与情境建构 口语表达的核心在于语篇的连贯性与得体性。我们引入了现代语篇分析的工具,强调口语表达不仅仅是句子的线性组合,更是基于特定情境、目的和听者关系所建构的动态过程。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情境驱动教学法”(Context-Driven Pedagogy),引导学生识别和模拟真实的交际场景,从而内化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运用规范。例如,在进行“请求”这一交际功能训练时,我们会剖析中文里表达请求的委婉度梯度(Politeness Level Gradient),以及不同社会关系中应选择的语言形式(如“请问您是否介意……”与“麻烦你一下”的适用场合)。 2.2 习得理论的再审视:从输入到交互 传统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在解释复杂口语习得方面存在局限性。本书更加侧重于“交互假说”(Interaction Hypothesis)和“可理解的输出”(Comprehensible Output)理论。我们认为,有效的口语能力发展,关键在于学习者在交际失败或需要澄清时所进行的“协商意义”(Negotiation for Meaning)的过程。书中设计了一系列旨在促使学习者进行“注意焦点转换”(Focus on Form through Interaction)的活动,通过设计“信息差”任务,迫使学习者主动调整自己的语言输出以达成交际目的。 2.3 文化认知与文化脚本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本书系统梳理了文化认知理论,特别是“文化脚本”(Cultural Scripts)和“心智模型”(Mental Models)对口语流利度和恰当性的影响。学习者不仅需要知道“说什么”(What to say),更需要理解“如何说”(How to say it)背后的文化逻辑。例如,在处理冲突、表达感谢或提出异议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习惯差异巨大。我们提供了一套“文化敏感性训练模块”,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帮助学习者识别并适应这些潜在的文化差异。 三、 教学实践:面向真实交际的策略训练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详实且可操作的教学实践部分,涵盖了从初级到高级的口语技能培养的各个层面。 3.1 语音语调的交际功能 口语的“非词汇性要素”(Non-lexical features)——如语速、重音、停顿和语调——在传达意义和情感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本书不再将语音训练视为孤立的机械模仿,而是将其融入语用情境中。例如,通过分析不同语调模式(如上扬、下降、平直)在表达疑问、肯定、讽刺或强调时的效果,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语音手段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 3.2 结构化口语任务设计:从操练到产出 我们提出了一种“螺旋上升式”口语课程结构,确保知识点和技能的循环强化。 微观技能训练: 针对特定语法结构(如兼语句、复杂句式)在口语中的自然嵌入,设计高密度、高重复性的操练活动。 中观交际活动: 侧重于特定交际功能(如“说服”、“澄清”、“辩护”)的整合练习,要求学习者同时运用多种语言和语用知识。 宏观产出项目: 设计开放式的、需要长期投入的项目,如模拟新闻发布会、组织主题辩论或录制微型纪录片,全面考察学习者的综合口语表达能力。 3.3 错误处理与即时反馈的艺术 教师在口语课上如何处理学生的错误,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本书深入探讨了不同类型的错误处理策略(如显性更正、隐性提示、重述反馈等)的适用性,强调反馈的及时性、针对性和鼓励性。特别地,我们提出了“建设性纠错链”模型,指导教师如何在不打断学生交际流畅性的前提下,有效引导学生自我发现和修正错误。 四、 评估体系的创新:衡量真实交际能力 传统的口语测试往往依赖于预设脚本或结构化的问答,难以全面反映学习者在开放情境下的真实表现。本书倡导使用更为多元化、生态化的评估方法。 4.1 过程性评估与形成性反馈 我们强调对口语习得过程的持续性追踪,而非仅仅关注最终结果。通过建立学习者口语表现的电子档案(e-Portfolio),收集其在不同任务中的录音和自我反思日志,评估其在交际策略应用、文化适应性、以及语言准确性上的进步轨迹。 4.2 任务型测试(Task-Based Assessment)的设计 重点介绍如何设计高度仿真的任务型测试,要求学习者在有限的时间内,结合所给的情境信息,完成一项需要真实协作或说服他人的口语任务。评估标准将清晰界定“流利度”(Fluency)、“准确性”(Accuracy)、“复杂性”(Complexity)以及最关键的“得体性”(Appropriateness)四个维度。 五、 结语:面向未来的汉语教师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赋能一线汉语教师,使他们能够从容应对日益复杂的教学需求。我们相信,成功的汉语口语教学,是理论深度、实践精细性与文化敏感度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通过对这些前沿理念和实用策略的掌握,教师将能够培养出不仅“会说”汉语,更能“说好”汉语,并在全球文化舞台上自信沟通的未来人才。

著者信息

張金蘭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博士。
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華語文教學碩士班專任副教授。
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華語文中心主任、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專任助理教授、中原大學推廣教育中心華語文教學組組長、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中心召集人與華語教師、日本別府大學專任中國語講師、日本大分縣立羽室臺高校兼任中國語講師、僑委會海外華文教師研習會巡迴講座教師、全國語文競賽演說組與朗讀組評審等。
專長:華語文教學、文化教學、漢字教學、課程設計、口語表達等。
著作:主編《華語文課程與教學設計》,著有《金瓶梅女性服飾文化研究》、《實用華語文教學導論》、《實用華語文教材教法》、《實用華語文教學實務》、《國際漢字教與學》、《華語教學視角下的文化教學理論與實務》等專書,並曾發表多篇華語文教學、漢字教學、文化教學、課程設計、口語表達等相關論文。
 

图书目录

推薦序
自序
摘要
緒論
第一章 口語表達與口語表達教學理論
第一節 華語口語表達的意涵
第二節 口語表達的理論
1.2.1 四種研究派典
1.2.2 語言表達與非語言表達
第三節 口語表達教學的發展與重要性
1.3.1 口語表達教學的發展
1.3.2 口語表達教學的重要性
第二章 以華語為第一語言的口語表達教與學
第一節 以華語為第一語言教學者之口語表達教學現況
2.1.1 臺灣教學者之口語表達教學
2.1.2 中國大陸教學者之口語表達教學
2.1.3 以華語為第一語言地區教學者之口語表達教學比較
第二節 以華語為第一語言學習者之口語表達教學現況
2.2.1 臺灣學習者之口語表達教學
2.2.2 中國大陸學習者之口語表達教學
2.2.3 以華語為第一語言地區學習者之口語表達教學比較
第三章 以華語為第二語言的口語表達教與學
第一節 以華語為第二語言教學者之口語表達教學現況
3.1.1 臺灣華語教師口語表達教學
3.1.2 中國大陸國際漢語教師口語表達
3.1.3 中文母語地區以華語為第二語言教學者口語表達標準之比較
3.1.4 中文母語地區以華語為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教師口語表達標準之比較
第二節 以華語為第二語言學習者之口語表達教學現況
3.2.1 中文母語地區
3.2.2 非中文母語地區
3.2.3 以華語為第二語言學習者之口語表達標準比較
第四章 華語口語表達的教學實踐
第一節 華語口語表達教學目標、設計與評量
4.1.1 教學目標與教學評量
4.1.2 教學模式:從體驗學習到文化體驗教學模式
第二節 以華語為第一語言口語表達教學實例:說話教學
4.2.1 關於教師專業與口語表達
4.2.2 說話教學課程設計
4.2.3 說話教學課程實施結果
4.2.4 說話課程教學省思
4.2.5 結語
第三節 以華語為第二語言口語表達教學實例:海外華語師培
4.3.1 海外華語師資培訓相關研究
4.3.2 海外華語師培口語表達課程設計
4.3.3 海外華語師培課程實施結果
4.3.4 海外華語師培課程實施結論與建議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理論奠基—華語口語表達教學理論
第二節 內容探索—華語口語表達教學現況
第三節 教學實踐—華語口語表達教學應用
第四節 結語與未來展望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91986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8.5MB

图书试读

從慢跑到教學與研究
 
    關於慢跑。
    其實,從小到大,運動一直與我無關。小學時從沒參加過大隊接力,全班41個同學要選出32個參加比賽,一定不會有我。國中時唸音樂班,對體育課幾乎沒有印象。高中的體育畢業考是跑完3200公尺,記得跑到終點那一剎那,我簡直要虛脫了。大學的體育課,我總是選桌球、扯鈴之類不必風吹日晒雨打的課。畢業之後就不運動了,現在能夠好好的,簡直是上天保佑。後來因為上了年紀,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於是我在2019年參加了人生中第一場路跑,雖然只有5K,但是抵達終點時的狼狽樣子,我想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就這樣,我開始了我的慢跑計畫。由自己決定計畫時間,每次的計畫大概是三個月;由自己決定目標,我訂的目標是比上次快10分鐘或是快0.5分速(「分速」指的是跑一公里要花幾分鐘,快0.5分速的意思是跑一公里的時間比之前快0.5分鐘);由自己來決定練習次數,我訂的是每週三次。手機APP裡的教練會安排好課表,在每次訓練結束後根據體能狀況給予回饋,讓我知道自己的表現如何,比如今天的表現是「一英里最快」、「五公里最快」這樣的鼓勵,跟自己比就好,不需要跟別人比。然後按表操課,不知不覺就達到目標了。
    這不正是教學目標、教學評量、教學設計三者的關係嗎?把大目標拆解成小目標,既有形成性評量也有總結性評量,而所有的教學設計都是指向教學目標的。有了這樣的體驗再來思考教學,我覺得自己的教學變得跟以前很不一樣。一方面是花了很多時間在教學設計上,另一方面是花了很多力氣在給學生的回饋上。我的學生很喜歡分析老師的教學,以及分析自己的教學這樣的作業,表示可以很清楚知道每個教學環節;學生也非常喜歡我給他們的回饋,表示可以具體知道自己的學習情況,而且更喜歡寫作業了。慢跑與教學還有一些共同點,那就是在達成目標的那一瞬間,都是很有成就感的,也都可以從中發現自己的無限可能。
 
    關於教學。
    我記得那天到某所大學演講,在場的學生問我:「老師,您教書教了25年了,您是怎麼保持教學的熱情的呢?」我說,第一是老師總是有新事物要學,第二是老師要愛上教學。這兩點我都是用慢跑來比喻。首先是在學習新知方面,我在慢跑之前其實沒有很多相關知識,所以剛開始跑的時候膝蓋會痛,但在查找資料、詢問專家之後我才知道那叫做髕骨疼痛症候群、髂脛束症候群,那是因為肌肉張力不平均所導致的痛。要用核心肌群的力量,要讓平常不太使用的臀大肌出力,所以慢跑的姿勢很重要,慢跑前後的拉伸與舒展也很重要。教學也是一樣,如果只是一直把自己所知所學往外倒,時間久了就會有種被掏空的感覺。所以我想吸收新知,像是利用參加研討會了解最新的研究結果,或是參加教學研習、到各地演講,跟來自世界各地的老師們交流,學習最新的教學趨勢與發展狀況,再回過頭來運用在課堂上。我認為教學也是可以充滿新鮮與需要刺激的,所謂的教學相長就是這麼一回事。
    第二是在愛上教學這個方面,在慢跑的時候我會告訴自己不要有壓力,跑不完、做不到也沒有關係,下次再跑就好了。因為慢跑是用來抒壓的,不是用來製造壓力的。更重要的是,慢跑讓我看見自己,看見快樂的自己。教學也是一樣,最重要的是能夠樂在其中,老師要真心喜歡自己教的內容,而且要用最快樂的方法教給學生。喜歡教學的老師在講課時眼睛裡有光,那種喜歡與熱情是擋不住的。在踏進教室前我時時想著,「如果我是學生,我想要在課堂上學到什麼?我能在課堂上學到什麼?什麼樣的課會引起我的興趣?我走出教室時會不會變得不一樣?」還要捫心自問,「身為老師的我,喜不喜歡自己上的課?喜不喜歡自己上課的樣子?上課的自己是不是快樂的?我希不希望我的學生在上課時眼神閃爍著求知若渴的光芒?」還要不斷思考怎麼樣讓自己教得更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得更好。而在這樣的循環中,我發現了教學的樂趣,也漸漸地愛上了教學。
 
    關於慢跑、教學與研究。
    我覺得慢跑是一種門檻很低的運動,只要有一雙跑鞋跟一點點時間就好了,換上運動服的那一剎那,彷彿是某種儀式,一種幫助自己了解自己的儀式。在慢跑的過程中,無論是一個人跑或是跟朋友一起跑,其實只有自己可以跟自己對話。這就如同教學與研究的關係,研究是教學的養分,而教學則是研究的實踐,這樣的追尋讓我有著源源不絕的動力。研究自己的教學正是自己跟自己的對話,不但可以發現自己在教學上的優點與缺點,也記錄著與學生一起成長的軌跡。
    由於我開的課大部分都是實務類、教學類的課,如果只是讓學生學到知識,稱不上真正學會,重要的是必須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付諸行動。每天都在想著如何「讓學生主動運用所學知識在生活中解決問題,並具備批判思考的能力」。所以無時無刻不在想著,要用什麼樣的方法才能讓學生學得更好?其實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方法,只要能達到教學目標就是最好的方法,這樣都是腦力活與體力活交織而成的。回首這些日子,原來我們一直都這麼努力。透過研究自己的教學,可以讓自己更了解自己。新老師可以嘗試找到自己的定位,資深老師也可以反思自己的價值。我認為教研如果可以合一,可以說是一石二鳥、一箭雙鵰,因為只要有開課,就會有源源不絕的研究題目,無論是新課或是舊課,都會有很多有趣的東西可以研究,而且是取之於課堂、用之於課堂,師生都會有所成長的。
 
    開始慢跑之前,我從沒想過慢跑可以教我這麼多。每次慢跑都會有個檻,就是令人感到身心俱疲的檻,讓人很想放棄的檻。之前跑5K的檻在4K,跑10K的檻在8K,跑15K、20K的呢?我著實忘了。突破檻的方法就是放鬆再放鬆,這跟面對人生問題的時候一樣,過了檻之後會覺得無比舒暢。開始慢跑之後,不只是體力變好、精神變好,也加深了我相信我可以做到的信念。開始慢跑之後,心率從80降到60,讓我的毛毛躁躁變得從容平靜;開始慢跑之後,原本規律的作息變得更加規律,每天晚上11:00就寢、隔天5:30起床。在夏天的清晨慢跑,掙扎著起床後把身心的開關打開,全身的感官也跟著敏銳起來了。慢跑時是隻身一人,也只有這個時候才能忘卻一切雜念,讓思慮變得清明,尤其是慢跑的時候身上帶的東西越少越好,所以必須考慮什麼才是最重要的。還會有一種超脫的感覺,會有某個瞬間覺得身心其實是分離的,可以很清楚看見自己慢跑的樣子,最後再來評量自己的表現。
    然而,把自己抽離出來研究自己的教學,並且學習如何教學,這樣的角色轉換非常有趣,跟慢跑一樣。我覺得這樣的方法不只是方法,也是一種信念、一種態度。慢跑這件事,只要練習就會有進步,教學跟研究也是一樣,讓我覺得又快樂又有成就感。在心理上,我對自己說只要設定好目標一定能完成,這種以對自己的了解做為前提,然後按表操課達成目標的堅定信念,讓我在這兩年有了一些小小的成果。我相信自己可以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無論是慢跑、教學或是研究。我相信自己可能會遇到挫折,可能會被挫折打擊,但是不會被打敗;我相信努力必成,未來必定會美好。我也更愛自己了,每天都會告訴自己「我好棒」,開心地面對生活,正向地迎接工作。
    回首這一路「跑」來,從400公尺到30公里,我靠的不是奇蹟,而是一步一步的累積。慢跑這件事其實很簡單,就是堅持與累積,堅持的是心志,累積的是努力。教學、研究和慢跑之道相通,都是在過程中與自己對話、不斷地傾聽自己的聲音,包括生理的與心理的。不論是慢跑或是教學與研究,練好了就是你的,別人拿不走。「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雖然這本小書出版了,但是我依然會帶著慢跑的精神在教學與研究上繼續努力的。
 
    最後,我要感謝審查專書出版計畫的兩位委員,以及審查本書全文的三位委員,謝謝您們的寶貴意見,謝謝您們對於後輩的諄諄教誨與提攜之情,讓我可以順利出版這本小書。感謝我的家人,你們是我最豐厚的羽翼,讓我可以飛往那片夢想的天空;感謝我的師長,您們是我最閃亮的北極星,讓我有著大步向前的無比勇氣;感謝我的學生,你們是我最強大的動力,讓我努力成為一位更好的老師;感謝我的朋友,你們是我最柔軟的依靠,陪著我度過寫作途中的喜怒哀樂。愛你們,也謝謝你們,讓我知道自己真的做得到。我們曾經一起努力、一起進步,才會變成現在的我們。讓我們繼續帶著愛與勇氣,迎向未來的柳暗花明。最後,我要用一杯咖啡謝謝自己,謝謝一直以來那麼努力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苦惱已久、想把中文口說練到爐火純青的人量身打造的!我以前看過不少市面上的教材,大多只會強調背誦片語或是死記語法規則,學完之後,一到實際場合需要開口,腦袋就一片空白,完全無法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本《華語口語表達教學的理論與實務》從書名看起來,就給人一種紮實、不浮誇的感覺,感覺它不是那種只教你「怎麼說」的書,而是深入探討「為什麼要這樣說」的根本,從教學的角度切入,反過來指導學習者如何更有效地內化語言。我特別期待它能提供一些超越傳統課本框架的實用策略,比如說,如何面對不同年齡層、不同地域背景的學習者時,語氣和用詞上的細微調整;或者,在非正式場合下,台灣人特有的那些「語氣詞」或「習慣用法」背後隱藏的文化意涵。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將抽象的語言學理論,轉化為日常對話中可以立即應用的技巧,那它絕對是口語學習領域的一大突破。光是想像能掌握那種流暢自然、聽起來就像土生土長的表達方式,就讓我躍躍欲試,希望能盡快翻開它,從中汲取精華。

评分

說真的,我對口語練習的挫敗感,很多時候源自於「不夠道地」。有時候明明單字和文法都對,但說出來就是少了一種「味道」,聽起來總是有點「翻譯腔」。這本書的「實務」二字,讓我寄予厚望,希望能深入了解台灣特有的語流速度、語調的抑揚頓挫,以及那些非語言溝通要素(Nonverbal Communication)的重要性。比如,在不同情境下(例如,跟長輩、平輩、客戶),我們如何運用眼神接觸、手勢,甚至沉默,來強化或緩和口語表達的效果。如果這本書能提供具體的影音案例分析(當然,電子書的格式可能會有輔助連結或說明),讓我能親耳聽辨出台灣母語者在處理複雜情緒或進行辯論時,語氣是如何隨著語義層次而變化的,那對我提升聽覺辨識和模仿能力,將是極大的幫助。我希望它能幫我跨越「會說」到「說得漂亮」的那道鴻溝,讓我的表達更具感染力與說服力。

评分

我一直認為,有效的口語教學,核心在於「情境建構」。光是分析句型結構,學到的永遠只是冰冷的知識。因此,我非常關注這本書在「教學活動設計」這方面的著墨。它會不會提供一些創新的、能真正激發學生表達慾望的活動?例如,角色扮演(Role-play)如何設計才能更貼近台灣社會的真實場景,而不是流於形式?或者,書中是否討論了如何利用時事、網路迷因(Memes)等當代文化元素,來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口語練習單元?如果它能提供一套模組化的課程設計藍圖,讓我們這些老師能夠輕鬆地將理論轉化為實際的課綱,那將會省下我們無數備課的時間。更理想的情況是,書中能分享一些成功案例,說明某個教學法在某個特定的學習群體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這種實戰經驗的分享,對我們這些在第一線奮鬥的人來說,比任何高深的理論都來得珍貴。

评分

從學術角度來看,我對這本書可能探討的「華語作為國際第二語言」的定位感到好奇。在全球化趨勢下,學習華語的動機日益多元,有些是商務需求,有些是文化交流,也有一些是為了在台灣生活與工作。這意味著教學目標必須高度客製化。我期待看到本書如何處理這種「多重目標學習者」的教學挑戰。例如,如何設計課程能同時滿足需要流利日常會話的移工,與需要精確學術報告的國際學生?理論上,這要求教師具備極高的診斷能力。如果書中能針對不同需求,提供一套「診斷工具」或評量標準的建議,幫助教師快速判斷學生的核心需求,並據此調整教學策略,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出了傳統的教材範疇,它將成為一套完整的華語教學決策支持系統,對於提升整個華語教學產業的專業水準,都有深遠的影響。

评分

收到這本書時,我的第一個直覺是「這排版跟裝幀很有學術氣息」,不像一般市面上那種色彩斑斕、圖文並茂的速成指南,它散發出一種沉穩、值得信賴的氛圍。我對教育方法論一直抱持著高度興趣,尤其是第二語言習得的領域。我很好奇,作者群是如何平衡「理論的嚴謹性」與「教學的實用性」這兩個看似矛盾的元素。例如,探討「交際教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在台灣華語教學脈絡下的在地化實踐,這就是一個非常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畢竟,台灣的社會文化背景與歐美或東亞其他地區有顯著差異,單純套用國外的教學模式,效果往往大打折扣。我尤其想知道,書中對於「錯誤分析」(Error Analysis)和「反饋機制」(Feedback Mechanism)的論述是否足夠細緻,畢竟在口語練習中,給予適當且及時的回饋,才是提升學習成效的關鍵。如果能找到一套兼顧效率與文化敏感度的教學框架,那對於所有想精進教學的夥伴來說,無疑是一盞明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