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資訊學研究回顧與前瞻2.0 (電子書)

圖書資訊學研究回顧與前瞻2.0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美美
图书标签:
  • 图书信息学
  • 信息检索
  • 知识管理
  • 学术研究
  • 文献综述
  • 前沿趋势
  • 电子书
  • 信息科学
  • 研究方法
  • 学科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由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邀集圖書資訊學界的教師與學者以共筆方式,訂定十大研究主題:資訊組織研究、計量學研究、研究資料管理、資訊行為、資訊素養教育與閱讀教育研究、資訊技術與人機互動、數位學習與數位人文、資訊服務機構、圖書資訊學教育研究、圖書館與社區發展∕資訊社會。共計33篇論文,64萬餘字。相較上個十年的圖書資訊學研究專書,本書新增四大主題:研究資料管理、資訊技術與人機互動、數位學習與數位人文、圖書資訊學教育研究,這些均反映典範轉移的現象。值得各校列為教材,並廣為流傳、典藏及閱讀。 
 
本書特色
 
  文獻回顧為專業學術研究能量之重要指標,本書由圖書資訊學眾多傑出教師,及研究者共筆,記錄領域十年間的研究成果。  
 
圖書資訊學研究回顧與前瞻2.0 (電子書) 卷首語:知識的脈絡與未來的視野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圖書資訊學(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LIS)作為一門古老而又常新的學科,其邊界與內涵不斷受到技術革新與社會變遷的衝擊與重塑。本卷集結了學科內多位資深學者與新銳研究者的心血結晶,旨在提供一個全面、深入且具備前瞻性的學術巡禮。我們相信,唯有深刻理解過去積累的理論基石與實踐經驗,才能精準定位當下面臨的挑戰,並有效地擘劃未來發展的路徑。 第一部:理論基礎的深度挖掘與歷史回顧 本部分聚焦於圖書資訊學核心理論的溯源與演進,力求撥開歷史迷霧,呈現學科體系的內在邏輯。 第一章:知識組織與分類體系的演化史 本章追溯了自古代文獻管理到現代信息檢索語言(如主題詞表、分類法)的發展歷程。重點剖析了杜威十進分類法(DDC)、美國國會圖書館分類法(LCC)等主流分類體系的哲學基礎與結構差異。特別關注了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和語義網技術對傳統分類邏輯的衝擊,探討了如何利用計算語言學的工具來優化知識的層次結構與互聯性。內容詳述了從手工編目到自動化、半自動化編目的技術轉折點,以及在數位化環境下,中介數據(Metadata)標準(如MARC、Dublin Core、MODS)的應用與局限。 第二章:信息檢索理論的範式轉移 信息檢索(Information Retrieval, IR)是LIS的核心分支。本章系統梳理了自布爾邏輯模型、向量空間模型(VSM)、概率模型,到現今基於深度學習的語義匹配模型的演變路徑。探討了信息需求的本質如何從“文獻匹配”轉向“意義理解”。詳細分析了評估指標(如精確率、召回率、F值、NDCG)在不同檢索範式下的適用性與局限性。同時,本章也討論了用戶行為學在檢索系統設計中的重要性,特別是“瀏覽行為”與“發現過程”的量化模型構建。 第二章:文獻傳播與學術交流的歷史鏡像 本章回顧了從手抄本時代、印刷術時代到電子出版時代的文獻傳播鏈條。著重分析了科學傳播學在LIS領域的應用,探討了同行評審制度的變遷、預印本伺服器(Preprint Servers)的興起對傳統出版生態的影響。深入比較了開放獲取(Open Access, OA)運動的各種類型(綠色、金色、混合模式)在不同學科領域的推廣成效與政策挑戰,並從傳播學角度分析了學術影響力指標(如影響因子、H指數、替代計量學Altmetrics)的建設與爭議。 第二部:數位化時代的學科轉型與新興領域 隨著技術浪潮的推進,LIS的應用場景發生了根本性的擴展。本部分著重考察了數字人文學、數據科學、以及信息素養教育在當代社會中的關鍵角色。 第三章:數字典藏與數據策展的實踐與挑戰 數字典藏(Digital Curation)已成為圖書館的核心職能之一。本章深入探討了數字化過程中的標準化問題,包括圖像、音視頻、三維模型等非文本資源的描述與保存策略。詳細闡述了數字長期保存(Digital Preservation)的關鍵技術,如格式遷移、數據冗餘、以及基於鎖定與驗證機制的數據完整性保護。重點分析了數據策展(Data Curation)的生命週期管理,包括數據的採集、描述、存儲、再利用與銷毀的全流程規範。探討了數據共享政策與知識產權在數位環境下的衝突與協調機制。 第四章:信息素養教育的現代重構 在“假新聞”與信息過載的時代,信息素養已不再局限於傳統的文獻檢索技能。本章提出了“批判性信息素養”(Critical Information Literacy)的概念,強調用戶應具備對信息來源、偏見、倫理立場的審視能力。分析了計算機素養、數據素養、媒體素養在LIS教育中的整合路徑。通過對不同教育階段(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案例研究,探討了基於問題解決(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的信息素養教學模式的有效性。 第五章:圖書資訊機構的空間重塑與服務創新 圖書館不再僅是書籍的物理倉庫。本章探討了大學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及專業圖書館在轉型中的功能定位。細緻分析了“學習共享空間”(Learning Commons)和“創客空間”(Makerspaces)的設計原則與管理模式,探討了這些新型物理空間如何促進協作學習與創新實踐。此外,還考察了移動設備應用、虛擬實境(VR/AR)技術在圖書館導覽、遠程服務與沉浸式閱讀體驗中的潛在應用。 第三部:面向未來的研究前瞻與跨學科對話 本部分將視角投向未來十年,預測LIS學科可能面臨的變革性趨勢,並強調跨學科合作的必要性。 第六章:計算圖書資訊學:算法、大數據與智能決策 本章探討了計算機科學技術對LIS的深度滲透,催生了“計算圖書資訊學”(Computational LIS)。重點分析了自然語言處理(NLP)、機器學習在圖書文獻的自動標引、主題聚類、情感分析中的實證研究。探討了如何利用大數據分析圖書資源的使用趨勢、讀者行為模式,以指導採購決策與資源配置。討論了算法公平性與決策透明性在圖書資訊服務自動化中的倫理考量。 第七章:信息倫理、隱私保護與數字包容性 隨著數據採集和個人化推薦服務的普及,信息倫理成為學科前沿。本章系統梳理了圖書資訊機構在用戶數據隱私保護方面的責任與實踐,特別關注GDPR等國際法規的影響。討論了“數字鴻溝”的持續存在與彌合策略,探討了如何通過無障礙設計、多語種資源建設來實現信息資源的真正包容性(Inclusivity)。 第八章:圖書資訊學的國際化視野與全球合作 本章聚焦於LIS的全球化趨勢,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圖書資訊服務的差異性與共性。對比了北美、歐洲、東亞地區在國家圖書館政策、學術傳播體系上的異同。強調了國際標準化組織(如IFLA)在推動全球信息基礎設施互操作性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並展望了區域性知識網絡構建的潛力。 結語:重塑學科的邊界與使命 本卷不僅是對既有研究的總結,更是一次對未來學科使命的重新叩問。圖書資訊學正站在知識管理、技術創新與社會服務的交匯點上。我們期望本書能為研究生、圖書資訊專業人員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個堅實的理論平臺與富有啟發性的思想資源,共同推動信息環境下的知識傳播事業邁向更高效、更公平、更智慧的未來。

著者信息

主編簡介
 
吳美美 (Mei Mei Wu, Ph.D.)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退休兼任教授。美國新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傳播資訊暨圖書館學博士,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籌備處主任、開所所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教授、淡江大學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系副教授、國家圖書館書目網路計畫館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參考館員、中學教師等;專業服務方面,曾經長期擔任《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半年刊主編、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圖書館事業發展白皮書》研擬小組召集人、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國際關係委員會召集人、中華資訊素養學會發起人、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資訊素養委員會發起人和召集人、「資訊科學暨科技學會」(ASIS&T)台北分會會長、「資訊科學暨科技學會」(ASIS&T)亞洲區聯絡員(Asia Liaison),以及「國際關係委員會」召集人等。並受邀擔任日本鶴見大學「資訊素養教育」特約講員、瑞典Boras大學「理論建構」博士班特邀講座教授、美國羅格斯大學訪問學者等;研究興趣包括資訊行為、資訊組織、資訊素養、學術傳播、資訊政策等。   

图书目录

理事長序:圖書資訊學研究叢書系列弁言∕王梅玲理事長
主編序∕吳美美教授
主編、作者簡介

第一篇  資訊組織研究
第1章 資訊組織研究文獻回顧(2010-2020)∕藍文欽
第2章 從知識本體及鏈結資料角度探討數位人文學的資訊組織與檢索∕陳淑君
第3章 領域知識架構之建構應用研究∕阮明淑

第二篇  計量學研究
第4章 圖書資訊計量研究趨勢分析:領域研究分析發展∕羅思嘉
第5章 我國2010-2019學術傳播研究回顧∕林雯瑤
第6章 我國2010-2019科學合作研究回顧∕張郁蔚

第三篇  研究資料管理
第7章 研究資料管理綜述∕陳光華
第8章 資訊治理∕李沛錞
第9章 研究資料基礎建設:發展現況與展望∕鄭瑋
第10章 大學圖書館學科服務趨勢分析∕柯皓仁

第四篇 資訊行為
第11章 資訊行為研究觀察綜述(2010-2019)∕林珊如
第12章 資訊行為理論與研究取向概述(2010-2019)∕蔡天怡
第13章 演進中的參考諮詢服務與前瞻:從RD到RAD∕蘇小鳳

第五篇 資訊素養教育與閱讀教育研究
第14章 臺灣地區近十年(2010-2019)成人資訊素養研究回顧分析∕莊道明
第15章 臺灣K-12資訊素養研究回顧與展望∕陳昭珍、涂芸芳
第16章 2011-2020臺灣圖書資訊學領域之書目療法研究探析∕陳書梅
第17章 電子書與數位閱讀發展趨勢(2010-2019)∕林維真

第六篇 資訊技術與人機互動
第18章 資訊技術與人機互動綜述∕曾元顯、吳怡瑾、袁千雯
第19章 人工智慧與資訊檢索∕曾元顯
第20章 人資互動與檢索研究趨勢∕吳怡瑾
第21章 人機互動、社群運算與科技輔助協同合作研究發展與趨勢∕袁千雯

第七篇 數位學習與數位人文
第22章 數位人文研究資訊計量分析∕柯皓仁
第23章 數位人文研究平臺之技術發展現況與支援人文研究及教育應用評析∕陳志銘

第八篇 資訊服務機構
第24章 資訊服務機構管理綜述∕黃元鶴
第25章 我國公共圖書館管理相關研究之回顧與展望∕黃元鶴
第26章 我國大學圖書館管理相關研究之回顧與展望∕邱子恒
第27章 我國檔案管理相關研究之回顧與展望∕林巧敏

第九篇 圖書資訊學教育研究
第28章 2010-2020圖書資訊學教育研究回顧與前瞻:變革與擴疆∕王梅玲
第29章 iSchools相關文獻(2010-2019)主題分析∕吳美美
第30章 歐美國家圖書資訊學教育認證制度∕林素甘
第31章 圖書館館員職能研究∕彭于萍

第十篇 圖書館與社區發展∕資訊社會
第32章 資訊社會研究回顧(2010-2019)∕賴麗香、吳美美
第33章 從Tag到Hashtag──從資訊組織到資訊傳播∕謝吉隆、葉芳如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112316
  • EISBN:978957711250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12.7MB

图书试读

理事長序
 
圖書資訊學研究叢書系列弁言
王梅玲理事長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宋)朱熹
 
  21世紀以降,邁入數位時代,其特徵是網際網路普及帶來的網路革命,加諸數位科技進步,改變人類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與教育的樣貌。數位時代人類社會以十倍速以上的步調每天變化,知識工作者如何在萬變中適應調整,需要找尋活水源頭,才能不斷挹注新知識與新理念。本書以及本系列圖書即是找尋圖書資訊學研究與教育的源頭活水。
 
  圖書資訊學起源於圖書館學,因為受到資訊社會與資訊科學影響,改名為圖書館與資訊科學,又簡稱為圖書資訊學。孔恩提出「典範轉移」,係指科學革命,在信念或價值或研究方法的轉變過程。這種典範轉移是在新基礎上重新創建研究領域的過程。圖書館學科是以圖書館為主體,其元素是空間、館藏與服務。到了圖書資訊學科,從「圖書館中心」轉向「資訊為中心」,加入資訊、科技與使用者三元素。在網路革命與數位科技新基礎上,圖書資訊學科是否產生典範轉移?有需要長期的記錄、觀察、分析、評論、預測。
 
  基於圖書資訊學科學術研究發展的探討與長期追蹤,我們啟動《圖書資訊學研究回顧與前瞻2.0》專書寫作計畫,參考了十年前卜小蝶教授主編的《圖書資訊學學術研究》專書、柯皓仁、謝順宏的〈探索2006-2015年圖書資訊學領域研究議題〉專文。由吳美美教授主編邀請圖書資訊學界的教師與學者以共筆方式,訂定本書的圖書資訊學研究十大主題:資訊組織研究、計量學研究、研究資料管理、資訊行為、資訊素養教育與閱讀教育研究、資訊技術與人機互動、數位學習與數位人文、資訊服務機構、圖書資訊學教育研究、圖書館與社區發展∕資訊社會,並邀請各圖書資訊學系所教師與學者專家32位,完成33篇論文,共計64萬餘字。相較上個十年的圖書資訊學研究專書,本書新增四大主題:研究資料管理、資訊技術與人機互動、數位學習與數位人文、圖書資訊學教育研究,這些均反映典範轉移的現象。 
 
  感謝吳美美教授在2020年擔任本會課程委員會主任委員,提出本專書撰寫計畫,並接受王梅玲理事長委託擔任全書主編,在一年內完成此圖書資訊學研究重大工程。此外,要感謝32位學者專家依其學術專長撰寫出這些精彩的論文,共同譜出華麗壯闊的交響樂章。在編輯繁瑣的工作中感謝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的紀力孔博士生與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的汪楚筠碩士生有效的執行編輯任務,使全書順利完成。
 
  活水源頭不絕,才能養出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方塘美景。《圖書資訊學研究回顧與前瞻2.0》是「圖書資訊學研究叢書系列」圖書的第一號。希望拋磚引玉,未來有更多的學者專家參加,不斷出版更好的圖書資訊學研究與教育專書,用源頭活水澆灌圖書資訊學科的園地,在典範轉移中,找尋永續發展的路徑,打造更美好的未來社會。 
 
主編序
 
吳美美教授
 
  圖書資訊學研究相較於其他學科,十分年輕,新的研究課題因此不斷出現。做為一個學術領域,定期出版研究領域的文獻回顧,用以檢驗研究成果,指引發展方向,是重要的工作。由於有教師將回顧性出版作為教學材料,囿於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在慶祝建國一百周年所出版的百年專書已經將有十年,文獻回顧作為專業學術研究能量的指標,亟需號召集合領域全體傑出教師、研究者智慧之筆,予以更新補充。在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理事長王梅玲教授的託囑支持之下,課程委員會擔負起號召邀請各校教師分工撰寫的重責,希望能在2021年趕上十年一會的文獻回顧工作。
 
  特別感謝學會理事長、理監事,以及課程委員會委員,共同協力規劃專書主題,並舉薦各主題的撰稿人。也由衷感謝諸位撰稿人,在教學、研究和日常職責的百忙之中,應允撰稿,排除萬難,奮發如期完稿。本專書共收到33篇珍貴文稿,每篇都是珠玉之作,學術饗宴,作者們用功的學術盛情和熱情可感!
 
  一個學術領域需要符合四項學科要求:(1)有學科的目的、(2)有一套知識體系、(3)有研究方法,以及(4)有學術對話機制,包括有專業學術社群、出版專業學術期刊,更重要的,要有文獻述評(review articles)。「資訊科學暨科技學會」(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IS&T)的前身是成立於1937年的「美國文獻學會」(American Documentation Institute, ADI),ADI在1965年籌畫出版《資訊科學暨科技年度評論》(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IST),當時由美國科學基金會贊助,1966年出版首刊本,1968年ADI將學會名稱變更為「美國資訊科學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SIS),除了順應潮流,應該是受到該ARIST年度評論刊名的影響。該學會因鑒於年度評論逐漸無法及時反映新的重要議題,於2011年將ARIST停刊,而將文獻評論另安置於該學會的期刊JASIS&T,可隨時刊載於該期刊中的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cience專欄。可知文獻述評是一個學術領域的要件。而由於種種主客觀的原因,國內圖書資訊學的年度文獻述評一直無法催生,那麼十年一個回顧總有需要吧!謝謝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十年前的百年專書,十年後續集,十年磨一劍看看領域有沒有典範變遷,也用來支持這個學科,使更符合作為一個學術領域的要件。
 
  本書取名2.0有雙重的意義,其一,是為表達對百年專書的延續之意,在後現代和斷絕的時代,不穩定、不確定,連續和不連續之間曖昧不明之時,我們特別用延續的符號,來支持和表達對知識持續不斷絕的信仰;其二,正好是在2020年開始編寫,採用2.0的象徵符號,希望十年後2030年有3.0版等,每十年至少有一次領域知識盤點,也容易註記。
 
  研擬書名的期間,引起很多的關心和討論,有同道認為2.0的概念已經過時,3.0都出來了,2.0怕是落伍的概念,也有同道主張直接將書名冠以年代,或冠以述評的年代範圍,個人也很欣賞這樣的書名,具體而明確;不過卻也有意見指出書名冠上年代,可能讓讀者誤以為出版舊的資料,侷限讀者對內容的想像。因此思考之後,還是維持最初的提議,採用2.0的延伸象徵意義,挑戰斷絕的時代,亦即人類的各種價值也許因為時代演進而淪於斷絕,但是圖書資訊學作為人類知識的象徵,需要綿延、持續,不斷絕。
 
  本專書共分十篇,主題係由兩次專書出版會議討論,並參考美國「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Association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ALISE)《圖書資訊學教育研究分類法》(ALISE Research Taxonomy),以及柯皓仁與謝順宏(2019)的圖書資訊學領域研究議題分析,訂定而成。每篇有2-4章不等,各篇架構原則上以文獻回顧為主,並選擇重要趨勢作為專文討論,不過也有幾篇是各議題平行發展。
 
  第一種體例結構是以文獻回顧為主,並選擇重要趨勢作為專文討論,例如第一、四、七、九、十等五篇,另一種體例結構是一篇之中各議題平行發展,例如第二、三、五、六、八等五篇。在撰寫格式方面,主要以尊重作者書寫慣習為主,同時也尊重外審委員建議,例如數字除另有用法,盡量以阿拉伯數字表達,英文除非專有名詞或術語,盡量以小寫為主,盡量異中求同,以便容易閱讀。專書內容以回顧國內十年來出版的文獻為主,不過有些主題因為篇章作者認為國際的文獻發展很值得重視,也有是囿於國內的出版文獻數量有限,所以回顧國外文獻,例如第一篇資訊組織和第九篇圖書資訊學教育等。專書內容集合十年來圖書資訊學的主要發展狀況,如同記錄了一時一地的知識地圖,十分珍貴。
 
  第一篇資訊組織研究,共有3章,分別是藍文欽撰寫〈資訊組織研究文獻回顧(2010-2020)〉,敘述資訊組織領域在以美國為主的國外發展情形,介紹13項新的發展,同時進行臺灣地區資訊組織相關文獻分析。作者深刻檢討指出資訊組織在國內圖資界受到重視不足,是相對弱勢的子領域,對於國外發展中的熱門議題也欠缺關注,足資警惕,吾人應加緊趕上。前瞻文稿方面,陳淑君撰寫〈從知識本體及鏈結資料角度探討數位人文學的資訊組織與檢索〉,解釋知識本體、鏈結資料與數位人文學的關係,以中央研究院藏品「陳澄波畫作與文書」檔案全宗作為研究案例,展示如何在知識本體的基礎上運用語意檢索進行數位人文研究。阮明淑撰寫〈領域知識架構之建構應用研究〉,提出領域分析方法獲得各領域知識架構發展之重視,介紹知識分類學(taxonomy)之概念和內涵,並以漁產業知識架構、原住民族知識架構、線上音樂知識架構等實例,介紹臺灣利用領域分析方法於領域知識架構的相關應用。
 
  第二篇計量學研究,共有3章,分別從領域研究、學術傳播,以及科學合作研究探討計量學研究。羅思嘉撰寫〈圖書資訊計量研究趨勢分析:領域研究分析發展〉,從領域範圍、研究團隊規模、研究設計和資料分析方法等,分析2010年至2019年間臺灣圖書資訊學領域學者探討不同學科領域研究之現象。林雯瑤撰寫〈我國2010-2019學術傳播研究回顧〉,分析我國圖書資訊學領域學者於2010年至2019年間,以學術傳播為題且採用資訊計量學方法之出版於國內外之文獻,依學術出版、開放取用、學術評鑑工具與指標等三個面向討論。作者建議學術資源應以透明、互惠、共享為原則,學術社群成員應奉利害關係人的集體利益為圭臬。張郁蔚撰寫〈我國2010-2019科學合作研究回顧〉,分析國內外期刊論文,從合作類型、合作對研究品質及其他之影響、合作指標、超級作者等四方面加以論述,並發現我國在科學合作的資訊計量研究以圖書資訊學領域研究人員為主。
 
  第三篇研究資料管理,研究資料管理是圖書資訊學近年來異軍突起的主題,有4章,包括綜述、研究資料基礎建設發展現況與展望、資訊治理,以及學科館員知能。陳光華撰寫〈研究資料管理綜述〉,對於研究資料管理的起源,以及該主題對於圖書資訊學界的重要性,進行精闢的闡述,並為三篇前瞻文稿加以介紹。李沛錞撰寫〈資訊治理〉,從資訊部門觀點、資訊組織觀點、政府政策觀點等三種層次,探討資料治理、資訊治理、數位治理的發展趨勢、挑戰和相關議題。鄭瑋撰寫〈研究資料基礎建設:發展現況與展望〉,介紹研究資料基礎建設的緣起、發展現況、特性和價值,利用知識基礎建設中的知識生態系統特色,提出資料共享行為者之「個體特徵」、公開資料之「資料特性」、學科社群規範之「機構組織規章」,以及「科技面向」等四面向來說明研究資料基礎建設的特質及其可能的應用。柯皓仁撰寫〈大學圖書館學科服務趨勢分析〉,分析2010至2020年間大學圖書館「學科服務」的研究趨勢,提出學科館員、學科聯繫館員、嵌入式館員的異同及發展重點。
 
  第四篇資訊行為,共有3章,分別是林珊如撰寫〈資訊行為研究觀察綜述(2010-2019)〉,檢視近十年來臺灣資訊行為研究的出版文獻,觀察學位及期刊論文資訊行為之相關研究在主題、對象、情境、理論應用等面向之發展狀況,同時討論以理論發展為基礎的資訊行為研究,針對理論內涵及其在實徵研究中的應用狀況,建立資訊行為研究理論模式的分類體系,有助於資訊行為理論教學及應用之參考。前瞻文稿方面,蔡天怡撰寫〈資訊行為理論與研究取向概述(2010-2019)〉,綜覽2010至2019年間資訊行為相關研究運用理論及研究取向之概況,對於促進資訊行為理論和研究發展很有啟發。蘇小鳳撰寫〈演進中的參考諮詢服務與前瞻:從RD到RAD〉,探討參考諮詢服務近十年的轉變與發展,作者說明參考諮詢服務從參考櫃臺據點的存廢、整併的爭議,到更名為研究協助與諮詢服務(Research Assistance Desk, RAD)的歷程,可以做為未來圖書資訊服務策略規劃參考。
 
  第五篇資訊素養教育與閱讀教育研究,以成人資訊素養教育、學校資訊素養教育、書目療法,以及數位閱讀分別撰述,有4章。莊道明撰寫〈臺灣地區近十年(2010-2019)成人資訊素養研究回顧分析〉,以書目分析法探討近十年來高等教育資訊素養研究的發表現象,搜尋文獻類型有學位論文、學術期刊論文,以及圖書與科技部專題補助計畫,研究發現近十年臺灣成人資訊素養研究數量下滑已進入衰退期。陳昭珍、涂芸芳撰寫〈臺灣K-12資訊素養研究回顧與展望〉,以書目計量分析臺灣近十年資訊素養研究趨勢,發現臺灣K-12資訊素養研究近十年有大幅減少的趨勢、近十年來資訊素養相關研究面向以情意最多,其中以VOSviewer進行關鍵字聚類分析,發現有三個類群,資訊素養融入學科領域的學習策略、結合不同類型圖書館實施資訊素養教育,以及資訊素養教育數位學習。陳書梅撰寫〈2011-2020臺灣圖書資訊學領域之書目療法研究探析〉,分析近十年間國內有關書目療法研究的文獻,提出擴展研究主題、採用多元研究方法、加強不同類型素材的情緒療癒功能研究、加強編撰書目療法素材解題書目,以及人才培育等多項重要建議。林維真撰寫〈電子書與數位閱讀發展趨勢(2010-2019)〉,探索2010年以來與電子書閱讀行為與閱讀表現相關之國內外文獻,並依人機互動研究派典,分為人因、人機,以及人資互動三方面加以討論,作者建議圖書館電子書推廣服務可以參考相關研究結果,除了館藏觀點,也可以重視人的感知、態度、後設認知等面向,來協助和輔導讀者使用電子書。
 
  第六篇資訊技術與人機互動,討論資訊檢索、人資互動,以及科技輔助協同合作研究等,共有4章,曾元顯、吳怡瑾、袁千雯合作撰寫〈綜述〉說明本篇源起和主要內容。曾元顯撰寫〈人工智慧與資訊檢索〉,指出近十年來資訊檢索因嵌入向量、深度網路架構、語言模型、文字生成、文字理解、語意比對等人工智慧技術推波助瀾,而有很大的進展,但因技術艱深且進入門檻高,對現今的研究環境與產業應用仍是一大挑戰。吳怡瑾撰寫〈人資互動與檢索研究趨勢〉,從資訊探求與檢索研究的脈絡,闡述人資互動研究的起源、人資互動關注的議題與評估模型,以及國內外人資互動和資訊檢索的相關應用。袁千雯撰寫〈人機互動、社群運算與科技輔助協同合作研究發展與趨勢〉,認為近年來盛行社群媒體、行動科技、機器人、物聯網科技、穿戴式科技、虛擬與擴增實境、到人工智慧,無不影響使用者發展各種不同的協作、溝通、互動、學習等新的行為,這些都是科技輔助協同合作研究發展的研究核心議題,而這些研究議題和方法也可以應用在圖書資訊學讀者和館員之間的互動。
 
  第七篇數位學習與數位人文,共有2章,分別是柯皓仁撰寫〈數位人文研究資訊計量分析〉,藉由資訊計量方法,分析數位人文研究在國內外的發展情況,有利讀者掌握十年來數位人文研究發展的概況。陳志銘撰寫〈數位人文研究平臺之技術發展現況與支援人文研究及教育應用評析〉,探討數位人文研究平臺的理論基礎、工具類型與應用模式、採用資訊技術,並且分析和比較既存數位人文研究平臺的功能差異和發展瓶頸,有助於了解數位人文研究平臺未來的技術與發展方向。
 
  第八篇資訊服務機構,包括綜述、公共圖書館管理、大學圖書館管理,以及檔案管理,有四章。黃元鶴撰寫〈綜述〉,闡述資訊服務機構的三大範圍,並介紹三章主題梗概。黃元鶴並撰寫〈我國公共圖書館管理相關研究之回顧與展望〉,透過近十年國內公共圖書館管理相關文獻分析,提出讀者服務、建築與空間規劃設計、績效管理、創新管理、技術服務、網站建置、閱讀推廣、行銷策略、倫理與法制、資訊素養、志工管理、政策與價值、人力資源、社群媒體∕社會性軟體等議題,並歸納為讀者服務、閱讀推廣與行銷策略、分齡分眾、建築空間規畫、績效管理與創新管理、創新科技應用,以及人力資源與志工管理等六大議題探討。邱子恒撰寫〈我國大學圖書館管理相關研究之回顧與展望〉,分析2010年至2019年間國內有關大學圖書館的相關研究論文,發現研究主題包括服務管理、人力資源、空間規劃、館藏管理、特定讀者群、行銷推廣、角色與功能、募款等,並從服務管理、人力資源、角色與功能、空間規劃、館藏管理、行銷推廣等六方面闡述,作者指出相關文獻多以應用型研究為主,且以單一大學或圖書館為研究對象者居多,研究結果不易產生理論或類推到其他大學圖書館。不過作者也強調管理的主要功能是規劃、執行、考核、組織、管理、行銷、領導與控制、資源分配等。因此圖書館管理實務研究也應該被同等重視才對。林巧敏撰寫〈我國檔案管理相關研究之回顧與展望〉,分析近十年(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國檔案管理專業文獻之研究成果,發現檔案管理研究之主題明顯由檔案編排與描述、檔案鑑定與清理、文書與文書作業等對於資料處理技術之探討,漸趨檔案推廣應用、檔案內容分析,以及電子文件等,導向讀者服務和新技術應用之議題;此外,作者發現近十年檔案管理文獻發表數量比起十年前文獻數量成長緩慢,建議導入新的研究方法與技術,開發新興研究主題,以刺激研究產能。
 
  第九篇圖書資訊學教育研究,共有4章,分別是王梅玲撰寫〈2010-2020圖書資訊學教育研究回顧與前瞻:變革與擴疆〉,以書目計量法和文獻探討法,統計分析英美、中國、臺灣相關研究的成果,並分析十年間圖書資訊學教育領域的八大重要議題,藉以提出我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建議。吳美美撰寫〈iSchools相關文獻(2010-2019)主題分析〉,發現iSchool相關文獻近十年主要是iSchools運動、課程、跨領域特質、教師專長多元化,以及iSchool和LSchool等議題,隨著iSchools聯盟國際化發展成熟,議題也從iSchools運動,發展為單一課程發展的討論為多。林素甘發表〈歐美國家圖書資訊學教育認證制度〉,詳細分析美、加、英國、澳洲和紐西蘭等國圖書資訊學教育認證制度,包括認證機構、認證標準,以及認證過程,透過了解國外的認證機制,希望對我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的品質發展有所啟示。彭于萍撰寫〈圖書館館員職能研究〉,討論資訊時代圖書館館員職能意涵與價值,分析十年來的職能研究概況,期能提供資訊時代圖書館館員職能學術研究及管理實務發展參考。
 
  第十篇圖書館與社區發展/資訊社會,共有2章,分別是賴麗香、吳美美撰寫〈資訊社會研究回顧(2010-2019)〉,分析近十年來國內有關資訊社會相關文獻,包括政府、政策、教育與學術研究、隱私權、資訊法律、數位落差、資訊安全、族群、資訊社會理論、數位公民、市場、商品與粉絲、科技發展、假新聞、虛擬空間、網路、資訊倫理與金融、產業等議題,希望有助於圖書館工作者了解資訊社會的議題,也希望資訊社會能夠關注圖書館的經營和發展。謝吉隆與葉芳如撰寫〈從Tag到Hashtag──從資訊組織到資訊傳播〉,討論hashtag用於資訊組織、資訊特性的意涵,及其在資訊社會與線上傳播的意義、應用和可能的限制,將圖書資訊學的資訊組織工具延伸為用於了解和掌握社會脈動的工具,十分有創意。
 
  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學會」(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ACRL)發表2020學術圖書館九大新趨勢,項目有圖書館的新領導技能、圖書館系統整合和內容服務、素養教育和學生成功、人工智能、開放取用、研究資料服務、數位教學等,檢視這些議題也正是本書十篇所大致涵蓋的主題,不過有關倫理、社會正義和串流媒體採購等議題,則是專書中比較缺乏著墨的議題,這些是知識社會永續發展的議題,也許在下一個十年會逐漸受到重視。
 
  感謝32位作者傾力相助,文稿完成之後,我們進行一校和同儕內審,為有效收集和處理文稿,專書採雲端硬碟和線上共筆系統,便於一校和互審作業,感謝同儕再次齊心支援、付出寶貴時間和心力,互相幫忙審查文稿、並再度花時間據以編修文稿。特別感謝兩位外審委員仔細審閱專書各篇章,提供許多寶貴建議,使專書的品質大幅提高。本書歷經不只三校,這些過程有助於專書文稿信實、精緻和正確的品質。
 
  要使33篇文稿保持同一種編輯格式的學術寫作,涉及繁複的校讀細節,需要細心、耐心和學術書寫知識的基本功力,十分感謝課程委員會秘書紀力孔先生、專書編務助理汪楚筠小姐,以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文宣同學,他們在過去幾個月中辛勤幫忙校讀、聯繫作者,讓本書可以如期付梓,除了作者群的用功生產、互審、修稿之外,助理和秘書參與一校及後續的繁複編校過程,實在功不可沒!我們也十分感謝元華出版社蔡佩玲顧問給予本書出版許多指導和建議、李欣芳主編和陳欣欣編輯對於版式樣張的設計、編校過程的細心、用心和耐心十足令人敬佩。最後感謝學會王梅玲理事長熱情帶領、舉辦年會、鼓舞大家,讓專書能夠如期誕生。

用户评价

评分

作者的寫作風格,我個人認為屬於「溫和的批判者」類型。他很擅長使用一種極為克制、理性的語氣來探討學術領域中那些長期以來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潛規則」或「陳舊典範」。他不會用激烈的詞彙去抨擊前人的研究,而是透過細膩的數據分析和嚴謹的邏輯推導,悄悄地指出舊有框架的局限性所在。這種不卑不亢、以理服人的論證方式,非常符合台灣學術圈一貫推崇的求真精神,讓人讀起來非常舒服,既能吸收新知,又不會產生被說教的壓力。舉例來說,在討論某些經典理論在當代應用時,他所提出的修正性建議,並非全盤否定,而是著重於「如何優化」,這種建設性的態度,正是我們這個世代需要的學術對話方式,讓人感覺這不是一份終結性的報告,而是一個持續開放的對話起點。

评分

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在選材的廣度與深度上,達到了極為精妙的平衡。他並沒有執著於鑽研某一個極度狹窄的子領域,而是將觸角伸向了許多看似不相關,實則緊密相連的跨學科議題,像是資訊社會學、數位典藏倫理,甚至是知識傳播的心理學基礎。這種「博覽群書」的氣度,讓讀者能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理解知識體系是如何建構和演進的。特別是在處理一些較為前沿的數位化議題時,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紙本時代的框架內,而是積極地引入了最新的科技發展趨勢作為參照系,這使得整部著作充滿了生命力,讀者可以明顯感受到它是在「呼吸」著當下的學術脈動,而不是一本靜態的歷史回顧,這對於追求與時俱進的專業人士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能夠激發出許多新的研究靈感和跨界合作的可能。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視覺饗宴,封面那種低飽和度的墨綠搭配燙金的書名,拿在手上就覺得自己像個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很有份量感。內頁的紙質也選得特別好,不是那種亮得刺眼的白,而是偏向米黃的色調,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容易疲勞,這點真的替讀者設想得很周到。排版上,行距和字體大小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處,讓原本可能很艱澀的學術內容,在視覺上變得友善許多。尤其欣賞它在引用文獻時的格式處理,簡潔俐落,不會因為過多的標註而打亂閱讀的節奏。整體來說,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這是一本用心製作、極具收藏價值的實體作品,對於喜歡實體書的讀者來說,光是擺在書櫃上就已經是一種享受了,完全體現了出版業對「知識載體」的敬意,跟現在很多追求快速、廉價印刷的書籍有著天壤之別的質感。

评分

如果以一個長期關注此領域的業餘愛好者角度來看,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建構了一個極為清晰的知識地圖。對於剛踏入這個領域的新鮮人來說,過去可能面對的是一堆零散的論文和不同學派的口水戰,感到無從下手。但這本書就像提供了一張高解析度的衛星圖,清楚標示了各個主要的研究群聚地、重要的歷史航線,以及當前正在興建中的新興建設(即前瞻研究方向)。這種系統性的梳理,極大地降低了學習門檻,使得人們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掌握住該領域的核心概念和關鍵爭議點。它不僅僅是一本研究回顧,更像是一份「如何高效掌握此領域的學習指南」,對於圖書館學、資訊管理,乃至於博物館學等相關科系的研究生而言,這本著作簡直是必備的教科書級參考書,其系統性與實用性的結合,是極為難得的。

评分

我對這本作品的章節結構安排感到非常驚艷,它不像一般學術專著那樣生硬地堆砌理論,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循序漸進地帶領讀者進入知識的殿堂。開篇的引言部分,作者的筆觸非常謙遜且有遠見,沒有過度吹噓自己研究的獨特之處,反而著重於勾勒出整個學科的歷史脈絡和當前學界面臨的困境,這種「大局觀」的敘事方式,讓讀者在還沒進入細節之前,就能對整體學術光譜有所掌握。更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轉換不同研究主題的段落之間,設計了非常巧妙的過渡性總結,這些總結既承接了前文的觀點,又為後續的論述埋下了伏筆,使得整本書讀起來一氣呵成,邏輯鏈條非常堅固,讓人很難中途停下來而感到迷失方向,充分展現了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力與清晰的思維邏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