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練習:停想行 學會對自己負責 (電子書)

靜心練習:停想行 學會對自己負責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舒雯
图书标签:
  • 靜心
  • 冥想
  • 自我成長
  • 正念
  • 心理學
  • 情緒管理
  • 個人發展
  • 幸福
  • 生活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教出情緒穩定、邏輯清晰的孩子
  與其要求孩子如何做
  不如在成長的路上,讓他懂得如何停。想。行。
 
  我們來看一則小故事…
 
  小男孩在學校和同學起衝突,推倒對方被處罰後,發生了這樣的事情……。當天下午的靜心課裡,我們剛好做了『想法紅綠燈』的練習,下課之後,凱文沒有馬上離開,他平靜地走過來告訴我:『老師,我準備好了,現在我已經平緩我的情緒了,而且也想清楚接下來該怎麼做。』凱文告訴我當他在練習『黃燈想』的時候,他看到自己稍早因為情緒過度衝動而犯了錯,他承認自己的憤怒,就像火燒般快速地控制了他的身體,所以他一時沒有控制好自己就推人了,雖然他不是故意的,但還是應該對朋友真誠地說聲對不起,雖然朋友的確說了一些激怒他的話,但動手打人就是自己不對。」 (★想法紅綠燈練習  p183)
 
  這就是靜心察覺教育的目的
  幫孩子取回自己的力量,
  而不是靠外在的教條來處罰,或是約束表面偏差行為而已。
 
  ◆33個「呼吸」與「想法練習」教孩子調整情緒 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勇氣
 
  1. 呼吸練習  幫助孩子自我放鬆減壓,還能培養敏銳的觀察力
  在忙碌的課業與多元的課後活動中,呼吸練習是一種能夠幫助孩子在壓力高張的時候,找回身體覺知,放鬆身心最好的方式,當心裡壓力下降,頭腦也會更清楚一些,專注力也無形中加強了。
 
  ★練習「把緊張蝴蝶吹出去」(p27),在生活遇到不安或緊張情況時,能夠緩和焦慮的情緒,安定自己的心情。
 
  ★練習「當自己的出氣筒」(p29),孩子學會在暴躁憤怒的時候,如何緩衝自己的情緒,找回身體的主控權。
 
  ★練習「森林裡的呼吸瑜伽」(p81),讓孩子在體驗不同動物式呼吸的樂趣中,學會如何在興奮、生氣與壓力疲倦時,幫助自己恢復身心活力的方式。 
 
  2. 想法練習  讓孩子看見自己的想法中  學會如何做選擇
  「想法」只是腦袋中浮現的一個現象,當我們認同它,它才會對我們造成影響。讓孩子學習如何在這些來來去去的想法中,做出正確的選擇,將是他們在成長道路上最珍貴的禮物。
 
  ★練習「我是魚池」(p100)  讓孩子看到想法在自己心中來來去去,並非真實的特性,並了解自己與他人對同一件事情,原來有著各種不同的想法。
 
  ★練習「正負面的顛倒面具」(p167) 邀請孩子體會當做出某個選擇時,心裡的感受是快樂的?還是不快樂的?藉此告訴孩子,如何用正面的心態來面對問題。
 
  ★練習「想法紅綠燈」(p183) 這是一個需要反覆練習的遊戲,能夠增加孩子看見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獲得自我肯定以及增加處理能力的好機會。
 
  邀請你和孩子一起靜心練習,
  在這些遊戲當中,沒有輸贏、沒有對錯,
  讓孩子在接納自己的過程中,學得同理心,看見自己美好的一面,最主要是你能藉由遊戲中和孩子的互動中了解彼此,
  讓關係變得更美、更有趣。
沉思的旅程:在喧嚣中寻觅内在的宁静 《沉思的旅程:在喧嚣中寻觅内在的宁静》 —— 一本关于深度自我觉察与生命重塑的指南 在信息洪流与快节奏生活的双重挤压下,现代人的心灵常常处于一种慢性疲惫与失焦的状态。我们习惯了向外追逐,却忘记了向内探索;我们熟练地应对外界的挑战,却常常在面对自己内心的声音时感到迷茫与无措。这本书,并非提供一套立竿见影的速效药方,而是一张邀请函,邀请你踏上一段审慎、耐心且充满力量的内在旅程。它致力于引导读者从日常的惯性思维模式中抽离出来,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情感、信念与行为模式,最终实现真正的自我掌控与心智的自由。 第一部分:觉察的黎明——看见未被看见的自己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于建立一个坚实的基础:觉察力(Mindfulness)。我们首先要学会的,是停止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转而观察内在发生的细微变化。 章节一:钟声敲响时的停顿 这一章深入探讨了“自动驾驶模式”对我们生活的侵蚀。我们是如何在不假思索中做出决定、说出话语,并将这些行为合理化的?作者提出了一种核心练习——“间隙的艺术”。这并非要求你完全停止思考,而是要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创造一个微小的、可供选择的空间。我们将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场景模拟,训练读者在压力、愤怒或焦虑袭来时,如何捕捉到那个稍纵即逝的“反应前一秒”,并主动选择“不反应”或“延迟反应”。内容包括:呼吸锚定技术在急性压力情境下的应用,以及如何辨识那些隐藏在日常对话和工作流程中的“触发点”。 章节二:情绪的地图绘制者 情绪是信息的载体,但我们往往将情绪本身视为敌人。本章引导读者将情绪视为需要被解读的讯号。我们不再是“被情绪淹没的人”,而是“情绪的观察者”。我们将详细分析几种核心的“基础情绪”(恐惧、悲伤、喜悦、愤怒),探讨它们在生理层面、认知层面以及行为层面的具体表现。重点在于区分“感受(Feeling)”与“故事情节(Story)”——我们感受到了紧张,但我们随后为这个紧张编造了一套关于“我能力不足”的叙事。本书提供的方法是:解构叙事,只接纳感受的原始数据。这部分内容包含了“情绪命名法”和“五感接地技术”,帮助读者在情绪高峰期快速回归身体的真实存在。 章节三:信念的考古学 我们今天的行为,往往是童年或过去经验中植入的“核心信念”在驱动。这些信念如同地下的暗流,深刻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却往往不自知。本章的核心任务是“信念的考古挖掘”。我们通过回顾那些反复出现的失败模式、自我批评的语言,追溯其源头。作者提供了一种“信念树”的绘制练习,帮助读者将表层的想法(树叶)追溯到根部(核心信念)。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只是挖掘,还要学习如何“重塑根基”,用更具支持性和现实性的新信念,替代那些限制性的旧有框架。 第二部分:构建内在的稳固基石 当我们学会观察和理解自己的内在机制后,下一阶段是将这些洞察转化为持久的、负责任的行动模式。这要求我们在人际关系、时间管理乃至自我对话中,建立起坚固的“内在责任感”的支撑系统。 章节四:边界的艺术——温柔而坚定的“是”与“否” “负责任”常常被误解为“取悦他人”或“承担一切”。本书明确指出,真正的责任始于清晰的边界。边界不是拒绝他人,而是对自己承诺的保护。本章详细阐述了如何识别自己能量的“耗散点”与“汇聚点”。内容包括:如何优雅地拒绝超出能力范围的请求(“感谢邀请,但我需要专注于A项目”),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诉诸指责(使用“我”的陈述句),以及如何处理那些试图侵犯边界的人际关系。我们探讨了“弹性边界”的概念,即边界需要根据情境进行调整,而非一成不变的僵硬墙壁。 章节五:行动的连贯性:从意图到实践的桥梁 许多人拥有美好的目标和意图,却在执行层面功亏一篑。这一章关注“意图与行动的一致性”。我们深入剖析了“拖延症”背后的心理机制——往往不是懒惰,而是对不确定性或失败的恐惧。本书提出了一种“微小胜利累积法”,即把宏大的目标分解到小到“不可能失败”的最小单元。例如,如果目标是写一本书,最小单元可能是“打开文档,写一个标题”。这不仅是时间管理技巧,更是一种重建自我效能感的心理策略。此外,还探讨了如何设计一个“支持性的环境”,让好的习惯更容易发生,让坏的习惯被自然隔离。 章节六:自我宽恕的哲学与实践 当我们学会对自己负责后,必然会面对过去的错误和不足。这一部分是对“完美主义陷阱”的解毒剂。负责任不等于自我惩罚。本书提供了一种成熟的自我宽恕框架:承认错误(事实),承担后果(行动),然后释放非建设性的内疚(情感)。我们区分了“建设性的悔意”(驱动改变)和“破坏性的自责”(阻碍前行)。通过具体的“内在对话重构”练习,读者学会用导师而非法官的声音与自己对话,承认人性的不完美,并将过去的错误视为珍贵的、不可替代的学习经验。 第三部分:活出完整的自我——持续的演化 最终,真正的宁静并非源于外界的寂静,而是源于内在的和谐——即我们能够坦然地接纳并整合自己所有的面向。 章节七:整合阴影面: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荣格心理学中的“阴影”概念是本章的核心。我们常常压抑那些自己不愿承认的特质——嫉妒、自私、软弱。然而,被压抑的阴影具有更大的力量。本书鼓励读者以一种好奇和不评判的态度,去审视那些自己厌恶的特质,并探索它们可能隐藏的积极能量。例如,过度的控制欲可能源于对“失控的恐惧”和“保护欲”的扭曲表达。学会识别和接纳阴影,能够释放巨大的心理能量,使人更加完整和真实。 章节八:在关系中实现自我负责 个人成长并非孤立事件,它最终体现在我们与他人的互动中。在关系中负责任,意味着不再将伴侣、同事或家庭成员视为解决自己问题的“救世主”或“替罪羊”。本章深入探讨了“投射”现象,即把自己的未解决的情绪或需求投射到他人身上。我们学习如何在亲密关系中,区分“我的感受”和“你的行为”,并主张“关系中的各自独立性”——即在深刻联结的同时,保持各自的完整与自由。这需要勇气去承担“不被理解”的风险,以换取真实的连接。 章节九:持之以恒的照料:每日的内在维护 内在的宁静不是一次性的成就,而是一种持续的照料工作,如同照料花园。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提供了将所有理论转化为日常实践的工具箱。这包括:如何设计一个“非功利性”的每日静心时间(即使只有五分钟),如何利用通勤、排队等碎片时间进行“微型觉察”,以及如何创建一个“失败恢复机制”——当偏离轨道时,如何快速、无评判地回到正轨,而不是陷入自责的循环。 《沉思的旅程》是一本实践手册,它要求读者不仅要阅读,更要参与。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我们无法控制世界,但我们绝对有能力决定自己如何回应世界。通过对内在世界的细致耕耘,我们终将收获内心的坚实与生命的自主权。这不是关于逃离生活,而是关于更深刻、更负责任地参与生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舒雯
 
  現居美國,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靜心察覺生命教育機構 Mindful Circles (靜心圓圓)的創始人,其機構結合西方正念,蒙特梭利和平教育及東方哲思為基底,致力推廣靜心圓圓生命教學課程,服務對象為兒童及成人的生命教育課程並且持續開發協助美國社區學校開發靜心察覺生命教學課程及教師輔導。
 
  舒雯老師擁有專業正念教師執照,並從事正念教育多年,擁有美國幼兒教育學碩士學位,並在美有任教於蒙特梭利學校二十餘年的一線教師經驗。舒雯老師也曾多次受邀在上海、青島、瀋陽等各城市參與蒙梭利教師培訓和落實學校生命教育工作坊,目前著作有「靜心練習45個遊戲陪伴孩子快樂做自己」及「越玩越專注」兩本書。
 
  官方網站 : 靜心圓圓
  YouTube: 靜心圓圓 (Mindful Circles) 
  FB: 和舒雯一起靜心 

图书目录

ch1呼吸的靜心察覺22
 
1.1靜心的呼吸急救術 25
練習一:把緊張的蝴蝶吹出去 27
練習二:當自己的出氣筒 29
練習三:我是向日葵 32
 
1.2 我看見呼吸了 36
練習一:把呼吸關起來 39
 練習二:把呼吸裝進氣球裡 41
練習三:看紙片在鼻子上飛舞 43 
 
1.3呼吸可以做的事 47
練習一:呼吸是我的最佳拍檔 50
練習二:小船呼吸(腹式呼吸) 52
 
1.4 在身體裡找呼吸 60
練習一:我的呼吸在哪裡 63 
練習二:呼吸球 65 
練習三:心的尋寶圖 69 
 
1.5動物呼吸瑜伽 75 
練習一:三種動物呼吸 77
練習二:和呼吸一起說故事 79
練習三:森林裡的呼吸瑜伽 81 
 
Ch2想法的靜心察覺89
 
 2.1看見想法 94 
練習一:想法泡泡 97 
練習二:我是魚池 100 
練習三:看圖說故事 104 
 
2.2想法的感覺 114 
練習一:摸一摸想法 119 
練習二:想法樹 122 
練習三:傑克的靜心魔豆 127
 
2.3想法是客不是主 136 
練習一:念頭先生的想法罐子 140 
練習二:衝動的想法泡泡罐子 148 
練習三:是雲還是山 152 
練習四:靜心罐子 155 
 
2.4想法的主人 163 
練習一:正負面的顛倒面具 167 
練習二:香水罐子 VS. 臭襪子罐子 173 
練習三:一二三想法木頭人 179 
練習四:想法紅綠燈 183 
練習五:心中的和平樹 193 
 
2.5想法好好玩 203 
練習一:時間的冰塊 205 
練習二:時間地平線 209 
練習三:時間銀行 219
練習四:用想法玩創意 224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3700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10.3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剛換了一個新的工作環境,老實說,適應期比我想像中要艱難得多。新的團隊文化、新的工作要求,讓我的焦慮感直線上升,常常半夜會驚醒,然後腦袋裡就是一堆未完成的待辦事項在跑馬燈。我身邊的朋友推薦我去看一些心靈成長的課程,但老實說,我比較偏好透過閱讀來吸收知識,因為比較能按照自己的步調來消化吸收。這本書的名稱聽起來就非常實用導向,不像有些心靈書籍讀完後,感覺收穫很多口號,卻不知該從何處著手。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提到的「停想行」這三個步驟,是如何在職場這種高壓情境下實際運作的?例如,當老闆突然丟了一個急件,我該如何「停」下來不立即反應,而是先「想」清楚後再「行」動?這種具體的SOP,對我來說才是最寶貴的資產。

评分

說真的,現在這個社會,大家都在談「自我成長」、「自我實現」,聽起來都很勵志,但說真的,很多人其實只是在盲目地跟著潮流跑,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追求什麼。這本書的副標題「學會對自己負責」特別吸引我,因為這正是我最近一直在反思的重點。我們總習慣把很多不如意的歸咎於別人、歸咎於環境,卻很少真正深入去探討,自己在這中間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教我們怎麼「放鬆」,更重要的是提供一套思維框架,讓我們能真正審視自己的內在價值觀和行為模式。我希望讀完之後,不是只會說幾句漂亮話,而是能真正做到在面對困難時,能夠堅定地說:「這是我的選擇,我願意承擔後果。」這種內在的力量,比任何外在的成功都來得重要和持久。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工具,讓我們從「被動反應者」轉變為「主動創造者」,那就太棒了。

评分

對於我們這代人來說,資訊爆炸是常態,手機不離手,各種訊息、通知不斷轟炸,真的很少有機會讓大腦完全放空。我嘗試過很多「斷捨離」的方法,從整理房間到刪除社群媒體App,但最終發現,真正的混亂是來自於內心,而不是外在環境的雜物。這本書如果真的能提供一套有效的「思緒整理術」,我會非常感激。我特別好奇,它如何區分「需要思考」的念頭和「無謂的擔憂」?很多時候,我們分不清自己是在進行建設性的思考,還是在原地打轉的焦慮循環。如果這本書能教我們如何設定「思考的邊界」,比如說,設定一個特定的時間段來處理擔憂,其他時間就專注於當下要做的事,那將會是巨大的進步。希望它能幫助我重建對專注力的掌控權,而不是被手機或瑣事牽著鼻子走。

评分

從書名來看,這本書似乎很不「浮誇」,沒有用太多華麗的詞藻去包裝所謂的「幸福」或「成功」。我很欣賞這種直接切入問題核心的寫法。我常常覺得,現代人對於「快樂」的定義好像被過度簡化了,好像只要買對東西、去對的地方打卡,人生就圓滿了。但事實上,真正的滿足感往往來自於對自己生命藍圖的清晰認知,以及對自身行為的全然掌握。我期待這本書能帶領讀者,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靜心」,而是更深入到「責任」層面。這「負責」的過程,想必需要很大的勇氣去面對自己過去的盲點和錯誤決策。我希望讀完後,能建立起一種更堅韌的內在核心,面對未來的挑戰時,能有底氣去選擇更艱難但更正確的路,而不是選擇那條阻力最小的捷徑。這本書的風格,給人一種踏實可靠的感覺,讓人相信它提供的是能長久實踐的智慧,而非曇花一現的靈感。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很有意思,給人一種簡潔又寧靜的感覺,光是看到那個標題,我就忍不住想把它帶回家。最近生活壓力真的不小,每天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常常覺得心裡亂糟糟的,很難專注在當下一件事情上。我一直在找尋一些可以幫助我「慢下來」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效率和速度。這本書的書名似乎就點出了核心,那種「停下來、想清楚、再行動」的步驟,聽起來就很有條理,不會讓人覺得太過玄虛。我猜測內容應該會提供一些很實用的練習,像是引導式的冥想或是簡單的覺察練習,幫助我們把那些雜亂無章的思緒梳理一下。我很期待能從中學到如何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緒反應,而不是被外在的環境推著走。畢竟,生活中的大小決定累積起來,才是我們人生的樣貌,如果連最基本的「想」都沒有想清楚,那做出來的決定自然也難以讓人滿意。希望能透過這本書,找到一個更踏實、更符合自己步調的生活節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