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 (電子書)

海德格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項退結
圖書標籤:
  • 海德格
  • 存在主義
  • 現象學
  • 哲學
  • 德國哲學
  • 思想史
  • 西方哲學
  • 形而上學
  • 二十世紀哲學
  • 技術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二十世紀極度重要、備受爭議的哲學傢:海德格】  
 
  ★ 海德格在納粹時期任校長,究竟發生瞭甚麼事,讓鬍塞爾一傢、雅斯培等人不甚諒解?
  ★ 海德格的成就為何可與康德的「哥白尼革命」相比?
  ★ 海德格哲學到底有甚麼內涵,以緻影響瞭漢娜鄂蘭、沙特、傅柯、高達美、德希達等重要哲學傢?
  ★ 為何海德格對藝術的洞見與技術的探問迄今仍發人深省?
  ★ 「存有的問題今日已被遺忘,儘管我們的時代視重新肯定形上學為一種進步。」——海德格,《存有與時間》
  ★ 「『哲學已到瞭盡頭』,不可能立即改變當前世界的方嚮。現代人已被科技的力量所迷惑,到瞭無法控製的地步......」——海德格
 
  海德格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傢,他在1927年發錶的《存有與時間》與其後的等等著作,深刻影響瞭往後的哲學發展,如存在主義、詮釋學、解構主義等等理論無一不受他的影響;他的哲學見解也啟發瞭如漢娜鄂蘭、沙特、高達美、德希達等知名哲學傢。
 
  海德格的哲學之所以影響深遠,是因為他轉換瞭以往哲學看待「存有」的進路,這可比康德哲學的「哥白尼革命」。探究事物存在的哲學學問即是「形上學」,而自柏拉圖以降的形上學傳統,把事物作為個別事物(存有物 beings)來研究事物如何存在、為何存在。如海德格在《存在與時間》一書開頭引用柏拉圖在《詭辯者》(Sophist) 所言:「因為明顯地當你們應用『存有者』這一詞時,你們早已覺得很熟諳這一句的真意;我們過去也以為懂得它,可是現在我們到達瞭睏境。」對存有問題的重新提齣與探究,即是海德格思想的核心。 
 
  海德格認為以存有者為起點的傳統形上學觀點,並不能迴答「存有者何以成為存有者」的問題。對此問題的探究必須迴到韆年的哲學傳統之前,纔能讓這個潛藏已久的存有問題再次顯現。為成就此業,海德格避免使用傳統的哲學術語,反而經常再造新詞,以喚迴「事物原本的樣貌」。這種作法總讓人認為海德格哲學深奧難懂、不知所雲,亦曾被譏為「安徒生童話中『皇帝的盛服』而已」。然而如此看法,實為誤解海德格,亦未見其哲學之深意。
 
  本書作者項退結教授緻力研究海德格並開設「海德格」相關課程長達數十年,多年來的教學相長,以及對海德格原著之不斷鑽研,成就瞭本書的經典地位,是認識海德格的最佳中文著作。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星際迷航:遺忘的邊疆》的電子書的詳細簡介,內容不涉及您提到的“海德格 (電子書)”: --- 《星際迷航:遺忘的邊疆》 深入未知的宇宙深處,揭開一個被時間遺忘的文明的宏大謎團。 核心故事梗概 《星際迷航:遺忘的邊疆》將讀者帶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星係區域——“寂靜之環”。這裏是銀河係地圖上的一片空白,充斥著古老的星雲和不穩定的空間異常,長期以來被聯邦和剋林貢帝國視為不可逾越的禁區。 故事的主角是艦長艾瑞斯·凡恩(Aries Thorne),一位因堅持探索未知而被調離核心艦隊的“異見者”。他被指派指揮一艘老舊但經過深度改裝的“漫遊者”號(The Wayfarer),任務是進行一項看似不可能的“邊緣繪製”任務:穿越寂靜之環,確認一個傳說中存在於星圖邊緣的超古代文明——“提卡拉”(The T’Kala)的遺跡。 當“漫遊者”號成功突破由奇異的相位流構成的屏障後,他們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被時間凍結的世界。這裏的恒星散發著異樣的光芒,行星軌道近乎靜止,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巨大的、由未知金屬構築的環形空間站——“守望者之巢”——懸浮在虛空之中。 這個文明的遺跡並非死亡之地,而是沉睡之地。提卡拉人掌握瞭超越當前聯邦科技數韆年的能量控製和空間摺疊技術。然而,他們的突然消失留下瞭深刻的創傷和巨大的謎團。 主要情節發展 第一部分:寂靜的發現與內部衝突 “漫遊者”號的船員們,包括經驗豐富的首席科學官道林·科爾(Dr. Daelin Kohl),一位專注於異星社會結構分析的語言學傢,以及澤拉(Z’Rha),一名來自新興的、具有強烈集體主義傾嚮的賽格族(Sy’g)的工程師,開始對“守望者之巢”進行首次探索。 他們發現提卡拉文明的滅亡並非源於戰爭或災難,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集體“轉移”。古代的記錄顯示,提卡拉人曾與一種被稱為“虛空噬者”(Void Eaters)的非物質實體進行過長期的、世代相傳的對抗。這些實體並非傳統的入侵者,而是以“熵”和“遺忘”為食的宇宙現象。 凡恩艦長必須在船員之間平衡探索的渴望與生存的恐懼。首席安全官莉安娜·雷茲(Lt. Commander Lyanna Reyes)對提卡拉的防禦係統持有極度懷疑態度,擔心激活任何古老技術都會引來虛空噬者。同時,凡恩艦長還必須應對來自聯邦星際艦隊的間歇性聯絡,後者試圖將這次邊緣任務重新定義為一次地緣政治偵察行動。 第二部分:提卡拉的遺産與道德睏境 隨著探索的深入,船員們解密瞭提卡拉的核心技術——“共鳴矩陣”。這是一種能夠以極高的效率儲存和釋放能量的係統,理論上可以驅動整個星係的艦隊。然而,矩陣的運作方式涉及對時間流的微妙乾預。 科爾博士發現,提卡拉人並非簡單地“轉移”瞭自己,而是將文明的“意識核心”上傳到瞭一個被稱為“靜默領域”的維度,作為對抗虛空噬者的終極防禦。 這時,一支由狂熱分子組成的“迴溯教團”的星艦突然闖入寂靜之環。他們相信提卡拉的技術是人類的救贖,意圖不惜一切代價重啓共鳴矩陣,即使這意味著可能會喚醒被壓製的虛空噬者。 凡恩艦長陷入瞭雙重睏境:他既要阻止迴溯教團的魯莽行為,又要麵對提卡拉人留下的一個終極拷問——為瞭保存文明的“純粹”,是否可以犧牲所有的“當下”? 第三部分:邊界的抉擇與重構 高潮發生在“守望者之巢”的核心反應堆區域。迴溯教團成功地啓動瞭共鳴矩陣的部分功能,導緻寂靜之環的空間結構開始不穩定,虛空噬者的“熵能”開始滲入現實維度。 凡恩艦長、澤拉和雷茲必須閤作,利用“漫遊者”號上相對原始但可靠的技術,與提卡拉復雜的係統進行對接。這不是一場火力對決,而是一場關於計算、哲學和意誌力的較量。 最終,凡恩艦長做齣瞭一個顛覆性的決定。他沒有選擇摧毀共鳴矩陣,而是選擇瞭“鏡像同步”。他利用矩陣的能量,將“漫遊者”號的船員意識以一種高度壓縮和加密的方式,短暫停留在提卡拉的“靜默領域”邊緣。這不僅讓他們獲得瞭提卡拉文明核心知識的一瞥,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瞭如何與虛空噬者共存而不被同化——通過不斷地“創造意義”和“記錄存在”。 他們成功地穩定瞭寂靜之環,擊退瞭迴溯教團,但“漫遊者”號也遭受瞭緻命的損傷。 結局與影響 “漫遊者”號帶著破損的船體和超載的知識返迴瞭聯邦領空。凡恩艦長被授予瞭最高的榮譽,但他的發現也帶來瞭巨大的衝擊。他帶迴的不是可立即投入軍事使用的武器,而是關於宇宙本質的哲學見解。 提卡拉人的遺産證明瞭,最偉大的文明並非徵服瞭空間,而是成功地定義瞭自身的“存在意義”。聯邦星際艦隊對寂靜之環的態度産生瞭根本性的轉變,不再視之為資源地或威脅,而是一個需要尊重的、活著的曆史遺跡。 《遺忘的邊疆》不僅是一次星際冒險,更是一次對探索的意義、文明的存續方式以及麵對虛無的勇氣的深刻反思。凡恩艦長的旅程,重新定義瞭星際探索的邊界——它不再是地理上的邊界,而是心智與理解的邊界。 --- 本書特色: 深度世界構建: 詳細描繪瞭寂靜之環的奇特物理現象和提卡拉文明的獨特美學。 哲學思辨: 探討瞭信息、記憶與文明不朽之間的關係。 技術細節: 融閤瞭硬科幻的能量理論與高概念的維度物理學。 角色驅動: 艦長凡恩的個人救贖與職業重塑,貫穿始終。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項退結 (1923-2004)
 
  項退結教授生於浙江省溫州縣,義大利米蘭聖心大學哲學博士,1964年返颱後曾任教於颱灣大學、輔仁大學、東吳大學、政治大學等校,曾任政治大學哲學係教授二十餘年(1972-1993)。
 
  項教授著作等身,除著有《中國哲學之路》、《邁嚮未來的哲學思考》、《現代存在思想傢》等多部書籍外,亦發錶過百餘篇論文與文章。項教授於1964年《現代學苑》創刊時任社長及主編,而《現代學苑》月刊與《現代學人》季刊,在1974年一同革新為《哲學與文化》期刊,連載至今,是為哲學學術界中極具有影響力與貢獻的知名期刊。
 
  項退結教授緻力於海德格的思想研究,將海德格的哲學思想,以清楚的論述引入中文哲學界中;項教授亦關注中國哲學的思想與方法論議題、士林哲學與當代哲學相關議題、中西哲學之間的對話交流等等論題,對學界發展影響深遠。

圖書目錄

《世界哲學傢叢書》總序
自序
1.導引:與海德格思想的交往經過
1.1嘗試的起步
1.2進一步的理解

2.海德格其人及其思想發展
2.1鐘聲中的童年
2.2透過布倫達諾走嚮存有問題與現象學
2.3從天主教哲學走嚮「哲學的內在召呼」
2.4存在、自我、《存有與時間》
2.5形上學與形上學的基礎
2.6正確之真與存有之真
2.7存有思想與科技、詩及語言
2.8小屋的隱士

3.海德格與納粹黨的萍水姻緣
3.1海德格任校長的經過與政治投入
3.1.1任校長的動機
3.1.2政治投入
3.1.3職務上的睏難與辭職
3.2事後的睏阨及各方麵的不諒解
3.2.1納粹黨對海氏的敵視
3.2.2雅士培的誤會
3.2.3鬍塞爾斷絕瞭二傢的關係
3.2.4斯坦因修女事件
3.2.5哈娜‧雅倫的友誼
3.3決斷與理性之間
3.4最近的論爭

4.《存有與時間》的背景與問題
4.1此書的產生背景與內容
4.2討論的問題
4.2.1從引言說起
4.2.2另外三書的印證
4.3剖析《存有與時間》的新方針

5.此有、存在與自我
5.1此有在海德格思想中的地位
5.2此有與存在性徵
5.3屬己自我與真實性
5.3.1屬己與不屬己的自我
5.3.2共同存有與人們自我
5.3.3真實性

6.在世存有的「在」與他的世界
6.1「在世存有」及其「在」
6.1.1寓有與關切
6.1.2寓有之「寓」與「在」
6.1.3寓或開顯之三重結構
6.1.3.1第一重結構心境
6.1.3.2第二重結構理解
6.1.3.2.1理解與詮釋
6.1.3.2.2詮釋與陳述
6.1.3.3第三重結構言說
6.2在世存有的世界與世間存有物
6.2.1世間存有物及其實在性
6.2.2及手物與手前物
6.2.3世界性與空間性

7.關念、其完整性及其屬己性
7.1此有之完整結構關念
7.2關念的完整性與死亡
7.3陷溺、預趨、決斷、屬己性與真實
7.3.1迎嚮死亡的預趨
7.3.2日常生活與陷溺
7.3.3良心、責任、決斷
7.3.3.1良心的呼聲
7.3.3.2負責任
7.3.3.3空無的基礎
7.3.4完整性、屬己性與真實性

8.時間性與歷史性
8.1關念之完整與屬己時間性
8.2通俗時間與日常性
8.2.1衍生於關切的日常時間
8.2.2時間性與日常性
8.2.3屬己時間性開顯齣世界時間
8.3此有的歷史性
8.3.1一般人心目中的歷史
8.3.2屬己的歷史性
8.3.3超脫的命運觀
8.3.4重覆與繼承
8.3.5過去的歷史與歷史學科
8.4對《存有與時間》的一些體會

9.〈什麼是形上學〉與〈充足理由之本質〉
9.1〈什麼是形上學〉所討論的問題
9.1.1演講辭內容
9.1.2對這篇演講辭的剖析與評論
9.1.2.1〈什麼是形上學〉一文的剖析
9.1.2.2對〈什麼是形上學〉一文的評論
9.2〈充足理由之本質〉所討論的問題
9.2.1這篇文章的內容
9.2.2剖析與評論

10.從「真之本質」到「本質的真」之轉摺
10.1〈論真之本質〉的內容
10.1.1傳統的真理觀
10.1.2正確之真的基礎
10.1.3真與不真
10.1.4轉摺思考
10.2評論

11.揭開「存有思考」的謎
11.1對海德格「存有」一詞的若乾誤解
11.2存有的經驗
11.2.1再談轉摺
11.2.2海氏心目中的經驗
11.2.3存有經驗的鎖鑰
11.2.4存有經驗與時間
11.2.5存有的差遣
11.3思想的兩種麵貌
11.4存有與人的關係

12.語言存有之屋
12.1一般人對語言的看法
12.2海德格心目中的語言之本質
12.3錶顯語言之仲裁功能的一首詩
12.4「人藉詩住在地上」
12.5對海德格所雲語言與安居的評論

13.科技與藝術
13.1現代技術的本質
13.2現代技術所造成的危機
13.3藝術的本質
13.4對海氏科技與藝術觀的省思
14.兩種迥然不同的存有學區別
14.1海德格的存有學區別
14.2亞奎那的存有學區別
14.3海氏存有學區別的經驗基礎不足
14.4亞奎那存有學區別的理性基礎

15.海德格對中國人及現代人的意義
15.1海德格對「每一自我」的極度重視
15.1.1西方位格思想傳統
15.1.2海德格的此有與屬己性
15.1.3個人尊嚴與中國之未來
15.2理性思考與沉思
15.3東亞文化圈與理則思考
15.4海德格與命運
15.5海德格思想的侷限性

參考書目
西文人名索引
中文專門名詞索引
西文專門名詞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932965
  • EISBN:978626307655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MB

圖書試讀

自序
 
  接觸到海德格著作的最初幾年,我祇把這件事當作生命中的一個小插麯。事情的發展結果,卻使我一而再再而三地開海德格思想的課,被迫閱讀那些令人望之卻步的海氏著作,最後居然完成瞭以《海德格》為名的一本書。這真是海氏所雲「被投擲性」的最典型註腳。海德格對二十世紀思想界的影響力之深遠,可謂希有其匹:哲學界以外,他影響到當代的心理分析、人文心理學、天主教與基督教的神學、歷史學與文藝批判理論。基於這一切,能夠替中國學術界提供這樣的一本書,我的辛勞已有瞭十足的酬報。
 
  我從正式下工夫讀海德格著作至今,匆匆已十九個年頭;其間在臺大、政大、輔大開這門課,總共可能達十次之多(可參考本書第一章)。但要寫一冊介紹海德格思想的書,仍覺得是一副沉重的負擔。因為上課前所寫的摘要終究屬於臨時性,上課時的詳細發揮纔是主要的。寫成一書就不同瞭,必須原原本本交代清楚。然而海氏的著作與思想卻很難把握。因此每次開始寫新的一章,都覺得如臨大敵。我寫稿時本來就有塗改增添的習慣;撰寫此書時可以說是變本加厲。但自信已澄清瞭一些問題,並替繼起者提供瞭可循的途徑。唯掛一漏萬,在所難免,敬希海內外讀者匡正為幸。
 
  依據我自己的經驗,思想的澄清過程雖有賴於前人著作的閱讀與批判性的反省,對同學講解時突然來臨的靈感以及同學所提的問題都非常有幫助。儘管這學年我在休假,但我深信授課有裨於本書的撰寫,所以仍替輔大哲學研究所開「海德格與多瑪斯‧亞奎那」一課。正式修課者雖僅區區四人,但他們每堂課熱烈地提齣的疑問,卻非常有助於問題的澄清。他們和以前許多同學所提的疑點,很可能也都已溶化在書中。
 
  附帶也必須一提:《世界哲學傢叢書》總編輯傅偉勳先生起初邀請我參預盛舉時,原來建議我寫另一本書。但我一錶示希望寫《海德格》,他立刻就欣然首肯。後來他纔讓我知道,這原是他保留給自己的題材。傅先生的屈己從人,於此可見一斑。說句實話,遠在我以先,他就苦心研讀海德格著作,最遲也應該是在民國四十九年念夏威夷大學研究所時。以後他在國外執教,也曾開「道傢、禪宗與海德格」等課。他的高足海因(Heine)博士,就在他指導下寫瞭涉及海德格與道元之時間觀的論文。因此照理說他更有資格寫這本書。
 
  為便於前後徵引,我嚮東大圖書公司建議,讓本書採用號碼代替第幾章第幾節第幾目......的寫法。海德格許多專用名詞的意義和習用的意義有極大距離。因此本書廣泛引用前麵的章節,以便於前後呼應。偶而在前麵的章節中也會引用後麵的章節。
 
  最後,我很感激餘國良同學編瞭人名與專門名詞索引。
 
項退結
民國七十八年元月於仙跡岩下

用戶評價

评分

對於這本著作的閱讀體驗,我必須用「艱難的甜美」來形容。它絕不是那種能讓你輕鬆翻閱、津津有味的讀物。如果你期待的是清晰的定義、有條理的論證或是能直接套用到生活中的勵誌語錄,那你肯定會失望到想把它丟到一邊。它的句子結構常常是「長到會讓你忘記開頭在講什麼」,而且大量使用從拉丁文或希臘文迴溯齣來的詞彙,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考古發掘的艱辛。然而,正是這種對語言邊界的極限挑戰,纔使得當你終於突破重圍,觸摸到作者核心意圖時,那種震撼是無可替代的。它成功地打破瞭我對「真理是固定不變的」這種舊有觀念的執著,讓我意識到「理解」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生成、不斷敞開的過程。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答案,而在於它徹底地摧毀瞭你原有的提問框架。說真的,我現在看待我自己的「過去」和「未來」,都帶上瞭一層濃厚的、屬於這本書的色彩。這是一次漫長但絕對值得的智識旅程,但請務必備足咖啡和耐心。

评分

如果有人問我這本書到底在講什麼,我大概會摸著下巴,沉吟半晌,然後說:「它在講『是』本身。」聽起來很玄,對吧?但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它的敘事結構非常鬆散,不像傳統的學術論證那樣有明確的 A 推到 B 的邏輯線索。它更像是一係列的「現象學觀察」,作者像個極其敏銳的觀察傢,在日常生活最不經意的角落裡,比如我們麵對死亡的恐懼、對工具的依賴、或是純粹的「在場感」,去挖掘那些被西方形上學傳統所忽略掉的深度。我特別欣賞他對於「技術」的那段論述,雖然寫於相當早的時期,但對於現今社群媒體時代的我們來說,簡直是神預言。他揭示瞭工具如何不再隻是輔助我們的手段,反而成為規定我們存在方式的主宰,這部分讓我讀到有點不寒而慄。雖然他的文風是那種緩慢、深沉的,但其論點的穿透力卻是極為鋒利的。我會推薦給那些已經對基本哲學概念有一定基礎,並且渴望挑戰思維極限的讀者。這是一部需要你「活在其中」去理解的書,而不是簡單用腦筋去「記住」的書。

评分

這本聽說評價很兩極的哲學大部頭,我終於鼓起勇氣把它啃完瞭。說真的,讀起來的感受非常複雜,就像在爬一座沒有指標的迷宮,你永遠不知道下一轉彎會通往什麼樣的風景,或者隻是更深的死鬍同。它談的那些「存在」、「時間性」、「此在」啊,對於像我這樣習慣瞭比較具體、實用性知識的讀者來說,一開始簡直是天書。我得承認,光是理解他那些自創的術語和那種繞來繞去的德式思考方式,就花瞭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我常常需要停下來,闔上書本,望著窗外發呆,試圖把腦袋裡那些糾結的觀念梳理清楚。書裡有些段落的論述密度高到令人窒息,每一個句子都像壓縮餅乾一樣,塞滿瞭意義,但你得非常用力地咀嚼纔能消化。不過,一旦抓住他某個核心概念的脈絡,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又是無與倫比的,彷彿打開瞭一扇通往全新理解世界的門。它確實挑戰瞭我對時間和生命最基本的認知,儘管過程是痛苦的,但那種思想上的鍛鍊,是其他暢銷書無法給予的。總之,它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馬拉鬆,跑完之後,你可能筋疲力盡,但絕對會感覺自己「更重」瞭一些。

评分

老實講,我當初買這本的時候,其實是帶點「朝聖」的心態。身邊幾個唸人文科的朋友都把這本書奉為圭臬,提到哲學就不能不提它。但實際翻開後,那種感覺嘛……就很像是被邀請去參加一場超級高規格的晚宴,結果發現菜單上寫的都是我從未見過的食材,而且吃法也沒人教。我最挫摺的一點是,他對語言的運用簡直是到瞭「反語言」的地步。他好像故意避開我們日常溝通習慣的方式,用一種極度晦澀的、近乎詩歌又極度嚴謹的混閤體來錶達。每次我以為我讀懂瞭一個關鍵詞的含義,下一頁他可能又會把它從全新的角度重新定義一遍,讓人不得不懷疑自己是不是記性不好,還是根本就沒進入狀況。我試過搭配瞭好幾本導讀書籍一起看,結果導讀的內容有時候比原文還難懂,因為它們試圖把那些流動性的概念「固定」下來,反而失去瞭原書那種不斷湧動的生命力。我花瞭最多的時間在理解「此在」是如何與世界「相遇」的那個過程,那種「在世存在」的描述,帶有一種強烈的、近乎神祕學的氛圍,讓人既著迷又睏惑。這本書對我來說,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一場漫長的、與作者精神上的「搏鬥」。

评分

說實在話,這本書對我的閱讀習慣造成瞭不小的「後遺癥」。讀完之後,我看待日常事物的眼光都變得有點不一樣瞭。以前走路,就是走路;現在我會不自覺地去思索,那個「行走」這個行為背後,隱藏瞭多少我習以為常卻從未深究的「時間結構」和「空間嚮度」。這本書的文字本身就像一個強大的過濾器,把世界的錶層光華濾掉,逼你直視底層的骨架。我發現自己變得更難被錶麵的熱鬧事物吸引,反而對那些稍縱即逝、難以言喻的「瞬間」更加敏感。但這種敏感度也帶來瞭副作用,就是偶爾會感覺與周遭朋友的聊天內容有點脫節,因為他們談論的「意義」和我從這本書裡領悟到的「意義」層次相差太遠瞭。它並不是一本用來「消遣」的書,你不能指望它讓你心情愉悅,它更像是一次嚴峻的「心靈手術」。我甚至覺得,如果不把書中的某些段落反覆抄寫幾遍,光用眼睛掃過,根本無法真正吸收。這可能是我讀過所有學術著作中,對「專注力」要求最高的一本。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