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濛田,是為瞭生活 (電子書)

閱讀濛田,是為瞭生活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莎拉.貝剋威爾
圖書標籤:
  • 濛田
  • 隨筆
  • 哲學
  • 生活
  • 閱讀
  • 散文
  • 人生
  • 思考
  • 經典
  • 法國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2010  美國國傢書評獎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傳記類首獎
2010  英國庫帕獎  Duff Cooper Prize  非小說著作首獎
2010  英國柯斯達傳記獎 Costa Biography Award 決選
2011  英國瑪許傳記獎 Marsh Biography Award 決選
14國版權售齣,全球熱銷200000冊

 
一個「該如何生活」的大哉問,二十個率性迴答,
重新發掘法國人文主義先鋒濛田的一生

濛田是十六世紀最著名的文人,他的《隨筆集》影響後世韆萬人,培根、莎士比亞、拜倫、愛默生、赫胥黎都以他為師
今日,他依然是許多人「交往過最好的朋友」,讓人不禁大嘆「他怎麼這麼瞭解我?」

阮若缺  政治大學外語學院院長
阮慶嶽  小說傢、建築師
洪震宇  《走自己的路,做有故事的人》作者
孫效智  颱灣大哲學係教授兼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主任
翁德明  巴黎第四大學法國文學博士
陳黎  詩人
熱情推薦

要如何生活?
濛田說,多讀書,然後忘掉你讀的一切,把自己變笨一點。
他說,凡事存疑,但要與人自在相處,切記守住你的人性。

身為貴族及地方官,濛田好奇心盛、勤於探問,卻不諱言自己的腦袋就像一隻漏水的瓶子,記不住事情。他長袖善舞、應答如流,卻不願在眾人麵前做作演戲,對最崇敬的人反而稱讚最少。他具有同情心、同胞愛,但畏懼責任,寧可「淡定」。濛田集所有矛盾與不閤理於一身,但他說,這就是人性,並自信地說,「如果我必須再活一次,我也會照原來的方式再過一遍」。
在這本與眾不同的傳記裡,貝剋威爾藉由設想濛田給人生的二十個答案,追尋他離奇的成長經歷、青年生涯、性的冒險、各地遊歷,以及與摯友拉博埃西、徒兒古爾內的真情交遊。
福樓拜曾言,閱讀濛田,是為瞭生活。這本傳記將帶你看見這位最具人性的作傢,如何以幽默、寬容與冷靜,看待人平凡且不完美的一生。你或許會和巴斯卡、盧梭一樣,對濛田既愛又恨;又或許會和愛默生、尼采一樣,盛讚其人其書。無論如何,濛田都會是你交往過最難忘的朋友,讓你找到瞭自己。
從濛田身上,你將看到的是有關「如何生活」的靈感,以及答案。
 
雖是本傳記作品,卻也是場跨世紀的愉快對話。——《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貝剋威爾的文字充滿活力,生動地描述瞭這位文藝復興巨匠的思想,與其身處的世界。——《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激起讀者親近濛田生平與思想的興趣,甚至激發他們的好奇,去認識更多影響濛田寫作的希臘先哲們,本書是濛田《隨筆集》最好的作品,而其本身即已堪稱傑作。——《舊金山書評》(San Francisco Book Review)
清晰地將濛田作品中生動的人類軼事灑上新意,同時穩當地處理他在哲學上的影響力,與深受其影響的讀者和詮釋者們。——《紐約客雜誌》(New Yorker)
令人驚嘆。——《標準晚報》(Evening Standard)
難以想像還能有一部關於濛田的介紹,比得上貝剋威爾的著作。——《哈潑雜誌》(Harper’s)
朝氣蓬勃、充滿吸引力,點燃瞭人們閱讀《隨筆集》的熱情。——《每日郵報》(Daily Mail)
對於大師的哲思,這是一本明亮、親切而慷慨的導讀。——《柯剋斯書評》(Kirkus Review)
傑齣的構思與布局,刻劃細緻入微……絕對能讓下一代愛上濛田的作品。——《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不凡成就……縝密而又充滿啟示的寫作架構,宛如奇蹟降臨,這來自於貝剋威爾對歷史觀點的睿智呈現。——《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
就像近來討論普魯斯特、喬伊斯、奧斯汀的著作,本書從濛田勢若洪流的隨筆散文中,巧妙地萃取齣人生的指南……是一部對大師及傢且活潑的介紹。——《衛報》(Guardian)
絕佳的著作,充滿創意與魅力、完整、崇高且機智。——尼剋•宏比(Nick Hornby),《非關男孩》(About A Boy)作者

同邀入座
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那些關於自由、哲學傢與存在主義的故事
At the Existentialist Café: Freedom, Being, and Apricot Cocktails
莎拉.貝剋威爾Sarah Bakewell  著

江先聲  譯
ISBN 978-986-477-195-0
512頁
定價500元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閱讀濛田,是為瞭生活(電子書)》的書籍的詳細簡介,內容聚焦於該書可能涵蓋的主題和風格,但不包含對原書內容的直接描述或引用。 --- 書籍簡介:行走在思想的曠野——關於自我、世界與時間的沉思 書名:行走在思想的曠野 副標題:一部關於人類境況、心靈探索與生活哲學的隨筆集 導言:在迷霧中尋找錨點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碎片化的知識和瞬息萬變的世界常常使人感到迷失與焦躁。本書並非提供一套明確的行動指南,也非一套嚴謹的學術論證,而是一次邀請——邀請讀者與作者一同,踏入一片廣袤而寜靜的思想曠野。在這裏,我們不急於抵達終點,而是專注於行走的過程,觀察沿途的風景,傾聽內心的迴響。 這本書的筆觸穿越曆史的塵埃,探訪人類文明中那些永恒的主題:個體如何與宏大的時代背景共處?在紛繁復雜的關係網中,如何保持真誠的自我?時間如何塑造我們的認知,又如何從我們手中溜走?它試圖捕捉那些在日常瑣碎中被忽略的深刻瞬間,用細膩的觀察和冷靜的思考,為現代人的精神生活提供一方可以休憩的土壤。 第一部分:個體的疆域——自我的邊界與重建 主題聚焦:個體性、反思與真誠 人類精神活動中最核心的難題之一,是如何定義和安放“自我”。本書的第一部分深入探討瞭這種內在的探索。它描繪瞭一個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如何不斷與社會期待、群體規範進行拉扯與和解的過程。 我們探討“真誠”的代價與價值。真誠並非一種簡單的坦白,而是一種持續的自我審視和對內在真實的忠誠。作者從個體經驗齣發,剖析瞭我們如何學會區分哪些是他人強加的價值體係,哪些是真正發自內心的渴望。這部分內容鼓勵讀者進行一次深入的“內在考古”,挖掘被時間掩埋的初心,並學會在日益標準化的社會中,勇敢地維護自己獨特的思維路徑和情感模式。 此外,書中也穿插瞭對“孤獨”的辯證思考。孤獨並非簡單的缺失陪伴,而是一種必要的精神空間。本書論述瞭如何將孤獨轉化為創造力的源泉,如何在這個空間裏,進行最純粹的自我對話,從而更好地理解並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第二部分:時間的重量——記憶、遺忘與存在的尺度 主題聚焦:時間哲學、記憶的建構與活在當下 時間是人類最公平又最殘忍的度量衡。第二部分著力於探討時間在我們生命中的多重維度。它不僅僅是日曆上的刻度,更是構成我們身份認同的基石。 我們如何“記憶”?記憶並非忠實的錄像,而是不斷被當下情緒和經驗重塑的故事。本書審視瞭那些關鍵的“時間切片”——童年的定格、重大轉摺的瞬間——是如何影響我們對過去的理解和對未來的預測。同時,我們也反思瞭“遺忘”的必要性。遺忘是心靈自我修復機製的一部分,學會放下不必要的重負,纔能輕裝前行。 在對過去的反思之後,本書將目光轉嚮“當下”。如何在高速運轉的現代生活中,重新捕捉流逝的瞬間?這部分並非鼓吹盲目的“活在當下”,而是主張一種有意識的“在場感”(Presence)。通過具體的觀察練習和對日常重復性行為的重新解讀,引導讀者體驗到,即使是最平凡的日常,也蘊含著豐富的生命體驗。 第三部分:世界的鏡像——人際關聯與社會觀察 主題聚焦:對話、偏見與知識的謙卑 如果說第一部分關注的是“內在”,那麼第三部分則將視野拓展至“外在”的世界,關注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復雜聯係。 本書探討瞭“對話”的藝術,但重點不在於說服或爭辯,而在於“理解”的可能性。在觀點日益極化的環境中,我們如何保持好奇心,去聆聽與我們截然不同的聲音?作者通過對人類對話模式的細緻觀察,強調瞭理解他人立場的難度與價值,並呼籲在交流中保持一種必要的“懷疑精神”——懷疑自己看問題的局限性。 此外,書中也觸及瞭知識的謙卑。麵對浩瀚的知識海洋,我們如何避免成為一個“知道很多卻不理解”的積纍者?這部分內容倡導一種迴歸本質的學習態度,將知識視為工具而非目的,警惕教條主義和知識傲慢。它是一份關於如何以更開放、更具包容性的態度,去審視我們所處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現象的思考筆記。 結語:迴歸行走本身 《行走在思想的曠野》最終導嚮一個結論:生活本身就是一場沒有標準答案的智力冒險。這本書不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一套思考的“工具箱”和一副“觀察的眼鏡”。它鼓勵讀者在閱讀完這些思緒後,關上書本,真正迴到自己的生活之中,去實踐、去體驗、去感受。 這是一本為那些熱愛沉思、珍視獨立思考、並渴望在日常瑣碎中發現深層意義的讀者所準備的伴侶。它邀請你,帶著這份思考的火花,繼續行走在你自己的曠野之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莎拉.貝剋威爾Sarah Bakewell
一九六三年生於英國伯恩茅斯(Bournemouth),大部分的童年時光都在澳洲雪梨度過。大學時期就讀英國艾賽剋斯大學(University of Essex),主修哲學。
她曾在倫敦幾傢書店打工,並在倫敦的衛爾康姆圖書館(Wellcome Library)擔任古籍管理員長達十年。二〇〇二年展開全職寫作生涯。二〇一〇年齣版瞭全球暢銷書《閱讀濛田,是為瞭生活》,榮獲英國庫帕(Duff Cooper Prize)非小說著作首獎及美國國傢書評獎(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傳記類首獎,並入圍柯斯達傳記獎(Costa Biography Award)和英國瑪許傳記獎(Marsh Biography Award)決選。二〇一六年齣版的《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同樣大獲好評,入選《紐約時報》、《衛報》、《泰晤士報文學副刊》、《觀察傢報》、《星期日郵報》年度十大好書。
貝剋威爾過往任教於倫敦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London)、公開大學(Open University)等校,並曾在美國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紐約人文科學研究中心擔任駐校作傢,目前在牛津大學凱洛格學院(Kellogg College, Oxford)教導創意寫作,但多數時間仍待在倫敦,享受迷人的作傢生活:放進逗號、拿齣來、再放迴來,最後刪掉整個句子。


相關著作:《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那些關於自由、哲學傢與存在主義的故事》《閱讀濛田,是為瞭生活》

譯者簡介

黃煜文
一九七四年生,颱灣大學歷史學碩士,現為專職譯者。譯有《論悲劇》、《如何閱讀文學》、《大轉嚮:文藝復興的開展與世界走嚮現代的關鍵時刻》、《大逃離:羅馬帝國滅亡如何開啟現代經濟大分流》、《惡托邦記:核城市到鐵鏽帶,未忘之地的歷史》等書。

圖書目錄


問題:如何生活?
嚮濛田提齣一個問題,與二十個嘗試的迴答

第一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濛田說:別擔心死亡
懸於他的唇尖上

第二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濛田說:活在當下
開始寫作意識流

第三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濛田說:呱呱墜地就是福
米修實驗

第四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濛田說:大量閱讀,然後把所學拋諸腦後,讓自己遲鈍一點
閱讀遲緩而健忘的濛田動亂下的年輕濛田

第五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濛田說:經歷愛與失去
拉博埃西:愛情與暴政拉博埃西:死亡與哀悼

第六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濛田說:略施小技
小訣竅與生活的藝術被奴役的濛田

第七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濛田說:凡事存疑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甚至連這點我也不確定。動物與惡魔巨大的誘惑機器

第八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濛田說:在店鋪後頭保留一個私人房間
勉為其難地做愛實際的責任

第九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濛田說:與人自在地相處
歡愉而善於交際的智慧坦率、憐憫與殘酷

第十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濛田說:從習慣中覺醒
一切全看你怎麼想高貴的野蠻人

第十一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濛田說:溫和穩健
保持心靈的平靜

第十二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濛田說:守住你的人性
恐怖英雄

第十三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濛田說:做沒有人做過的事
巴洛剋暢銷作傢

第十四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濛田說:看看這個世界
旅行

第十五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濛田說:把工作做好,但不要做得太好
市長道德瑕疵任務與暗殺

第十六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濛田說:偶然探究哲理就好
十五名英格蘭人與一名愛爾蘭人

第十七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濛田說:時時迴顧,但從不後悔
我從不後悔

第十八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濛田說:懂得放手
女兒與弟子編輯戰爭重新混閤與深受吸引的濛田

第十九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濛田說:當個普通人與不完美的人
當個普通人當個不完美的人

第二十章  我們問:如何生活? 濛田說:生活會給你答案
並非尾聲

生平年錶 / 銘獻與緻謝 / 註解 / 齣處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182752
  • EISBN:9786263183124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18歲~70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5.7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濛田與人生哲學  阮若缺

  Essayer 這個動詞在法文中是「嘗試」、「試探」,而 Essais 這個名詞則可翻譯為「試驗作品」,再可衍義為「漫談」、「隨筆」、「短評」……它是濛田所創的新文類、新名詞,也讓文學範疇中多瞭散文這一項。
  讀者在閱讀濛田《隨筆集》時,可從中尋獲日常小故事的樂趣,短短的幾句話即充滿啟發,且可對當代歷史產生另類理解,或帶來純屬個人生活領域的體會;它對「人」與「自我」等概念進行多麵嚮且充滿人性的思考。總之人們可從中各取所需,而濛田成瞭最佳的對話者、陪伴者,這是他作品的迷人之處。
  寫作對濛田而言,是最佳的療癒劑,因為他經歷瞭個人瀕死經驗,喪親(父、弟、女兒)、喪友(拉博埃西)之痛,還有戰亂;在身心俱疲的情況下,欲脫離波爾多政治圈而渴望過憩靜的日子,這些因素都誘使他選擇新的生活方式,思索人生。濛田最喜愛且長時間待著的地方便是他的書房,那裡象徵著心靈的自由解放,也不禁令人想到伍爾夫(Virginia Woolf)的《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
  濛田的中心思想其來有自,它源自古希臘最著名的三種思想體係:斯多噶主義(Stoicism)、伊比鳩魯主義(Epicurism)和懷疑論(Scepticism)。其實這三派追求的目標一緻,都想實現「幸福」、「快樂」或「富足」(eudaimonia)的境界,而通往它的最佳途徑是「冷靜」、「免於焦慮」(ataraxia),這即為濛田晚年藉寫作修身養性、學習控製自己情緒的正果。斯多噶主義和伊比鳩魯主義教人如何麵對睏難、使你精神專注、養成勤於思考的習慣,進而運用技巧說服自己勿鑽牛角尖。懷疑主義關心的範圍則較狹窄,隻專注在知識問題。濛田承襲蘇格拉底「一無所知」的態度,凡事均質疑,他「存而不論」的座右銘即是:「我知道什麼?」(Que sais-je?)法國知識分子或文學傢受其影響甚深,尤其在獨立思考及議題批判上。
  首先,從書本目錄上即顯見莎拉.貝剋威爾(Sarah Bakewell)的意圖。作者嚮濛田提齣「如何生活」、以及進一步「如何熱愛生活」的問題,結果尋獲二十種妙不可言的迴答 。
  「如何生活」這個實際問題,可衍生齣無數實用性問題。濛田和眾人一般,在生活中亦曾茫然和疑惑,他僅就個人經驗,以實用哲學的方式與人們分享,毫無說教意味,卻帶給我們莫大的開釋。例如:如何麵對死亡的恐懼?如何剋服喪子之痛或好友逝去的悲傷?如何平心靜氣接受失敗?如何充分運用時間,不緻虛擲人生?除瞭上述人生的大哉問外,濛田甚至對令人煩心的日常瑣事也有不同視角的解讀:如何避免與妻子或僕人發生無謂的爭吵?如何讓自認遭女巫下詛咒的朋友安心?如何令難過的鄰居破涕為笑?如何保衛傢園?若被盜匪劫持,最後辦法為何?如果發現兒女傢教教導有誤,是否應當麵糾正?如何麵對蠻不講理者?假使你和寵物意見不一時,如何對牠說?這些看來天馬行空、雞毛蒜皮的小事,很難有個標準答案,不過濛田往往採正麵思考,其間不乏寶貴的處世哲學。再者,他對細節的描述足以讓人們感同身受,且覺得他平易近人,就像一位年長的老友,娓娓訴說著他的雜感,進而與他產生心靈的交流。從他意識流式的《隨筆集》當中,讀者將發現作者的私密習性,這又有些像他的小傳;也許有人會以盧梭的《懺悔錄》(Confessions)作為自傳體的始祖,吾人則認為應追溯到濛田。譬如他唯一喜歡的水果是瓜類;他喜歡躺著做愛,不喜歡站著做愛;他不會唱歌;他喜歡活潑的朋友;坦承自己健忘、懶散、膽小和愛慕虛榮;想過平靜、閒適的生活。不過濛田的冷靜與節製,也是他人少有的優點。閱畢其大作,曾不隻一位讀者發齣如獲知音的讚嘆:「他怎麼這麼瞭解我?」巴斯卡(Blaise Pascal)、維吉妮亞.伍爾夫、伯納.列文(Bernard Levin)亦若是。
  
《閱讀濛田,是為瞭生活》
  
  有別於當下許多學者,用理論套理論來分析經典文學的作者,莎拉.貝剋威爾寧願以歷史研究的角度,爬梳濛田的人生哲學思想,實屬難得。以下幾段,吾人特感興趣。
  〈論友誼〉是濛田《隨筆集》中情感投入最多的篇章,其中一段即足以錶達他與外錶並不齣眾的拉博埃西之間的情誼:「你也知道,愛這種東西就是這麼一迴事:你看到有男人愛上一個獨眼的女人,你問那名男子為什麼愛上那個醜女人,你以為對方真的願意告訴你嗎?事情的真相隻存在於他們兩人之間。正是這種說不齣來的東西,使我愛他,使他愛我。」濛田也曾感性地說 :「因為是他,因為是我。」(parce que c’est lui, parce que c’est moi.)或許有人揣測他與拉博埃西可能有同性戀關係,但在當時一小撮高知識分子中,知音難覓,對重感情的濛田而言,兩人的心靈交流是必然存在的。
  此外,濛田最喜歡以動物故事來針砭人類的自負心態,它們不僅具趣味性,同時也帶有嚴肅的寓意。例如動物的分工閤作:有鸚嘴魚吃瞭漁夫的餌,其他同伴會過來咬斷魚線讓牠逃脫。再者,動物與人類同樣是感性的:大象會因一時情緒失控而殺死照顧牠的人,結果牠因悲傷絕望而將自己活活餓死;還有雌翠鳥會忠實地以肩膀背負受傷的伴侶,至死方休。這些都足以證明人類在道德上不比動物們優越。另外,濛田與貓之間的互動,亦為《隨筆集》裡吸引人的小段落,這些都體現瞭他崇尚自然、尊重生物的特性,但當時衛道人士卻不以為然,認為人獸有別。十七世紀放蕩主義者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的寓言故事則以動物的聰明與愚蠢為主題,因此較見容於世,不過仍對人類的唯我獨尊造成挑戰。他們的共通性在於:動物與人類相去無幾。
  濛田還喜歡檢視世界各地南轅北轍的風俗習慣,以寬容、好奇的心接納百川。在他兩篇隨筆〈論習慣〉和〈說說古人的習慣〉中,介紹瞭許多國傢的風俗民情:有的地方女性站著小便,男性則蹲著小便;有的地方認為孩子生下來第一天就吃奶會有生命危險,有的地方小孩卻直到十二歲仍在吃奶;有的地方父親到瞭一定歲數,兒女就得殺死他;有的地方人們將前麵頭髮留長,而把後麵頭髮剪短……每個文化皆有其特殊性,知道各地的奇風異俗有助我們打破成見,以較寬容的態度以待之。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等考古人類學傢在研究少數民族文化之際,所秉持的尊重各民族文化與文明的態度和濛田不謀而閤,足見他的影響力是跨越時空的。
  附帶一提,濛田齣生時,正值發現新大陸之際。歐洲從美洲帶迴不少寶物,如金銀礦產。辣鬍椒、巧剋力、蕃茄、馬鈴薯等食物,也大大改變瞭歐洲人的飲食文化;當然梅毒也是上蒼附的「禮物」。濛田除瞭嚮往新大陸,同時也懷念原始的生活方式,最令他感興趣的是單純的圖皮族人生活。特別的是,他不以肯定句錶述,而是以一連串否定句來讚揚他們:「在這個國傢……沒有買賣,不識文字,不懂算術,不設官長,無蓄奴之風,無貧富之別,不訂契約,無財產繼承,亦無財物分配,無工作職業……愛無等差……無衣裳,不務農,不用金屬,不飲酒也不食小麥。找不到詞彙來錶示說謊、背叛、虛偽、貪婪、嫉妒、輕視與饒恕。」這就是濛田的快樂榖、烏托邦,它並非勉強大傢認同他的想法,而以「虛無」做為嚮往的目標,這與東方哲學的許多想法頗為契閤。
  
英吉利海峽對岸的共鳴
  
  莎拉.貝剋威爾從十七世紀末的「濛田風」開始講起,認為有這麼多英格蘭讀者能自由閱讀濛田的作品,宗教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閱讀濛田的作品令英格蘭新教徒覺得自己比天主教徒高人一等,而且能念法國人念不到的書,更是有滿足感、虛榮感。法國人未能賞識自己國內的優秀作傢,因而被譏為有眼無珠,這種微妙的精神角力,令旁觀者不禁莞爾。
  她接著剖析英格蘭讀者喜歡《隨筆集》的書寫風格及其內容:「濛田喜愛細節甚於抽象,這一點頗閤英格蘭人的口味;他對學者的不信任,對穩健與舒適的看重,以及私人空間的追求,也深受英格蘭人青睞。另一方麵,英格蘭人也跟濛田一樣喜愛旅行與欣賞異國事物。濛田沉浸於安詳的保守主義中,但有時也會猝不及防地錶現齣激進的立場;英格蘭人也是如此。……」這非要徹底瞭解英格蘭民族特性,並對濛田研究入裡,纔能做此有趣的評比,也有助於讀者一窺深層細微的西方文化基底。
  在浪漫主義時代,濛田坦率錶達自己的做法,受到瞭讀者喜愛,尤其吸引英吉利海峽對岸的讀者。英國評論傢馬剋.帕提森(Mark Pattison)曾寫道:「在人們眼中,濛田的自我中心使他的形象躍然於紙上,如同小說人物一般。」貝爾.聖約翰(Bayle St. John)評論道,所有真正的「濛田愛好者」都喜歡他的「廢話連篇」,因為那使他的性格看起來真實,也使讀者從他身上找到瞭自己。蘇格蘭評論者約翰.斯特林(John Sterling)把濛田描寫自己的方式拿來與社會普遍接受的公眾人物迴憶錄做對比,後者隻記述令人厭煩的「喧鬧應酬」這類外在事件,濛田則給予我們「人物本身」:他的「核心本質」。在《隨筆集》中,其內心世界清晰可見。由此我們不難發現,著重自我感受的浪漫主義者,以濛田為師,應不足奇。

濛田 vs. 莎士比亞
  
  本書還提到十八世紀末曾掀起一陣尋章摘句的熱潮,有人在莎翁劇作中找到與濛田作品類似的描述,這項對比令人拍案叫絕。若當時他們有幸相識、相遇,兩位大師對話,不知會迸齣什麼火花!
  莎翁筆下的完美社會是這樣的:
  在這個國傢,我要施行
  完全相反的製度,我要禁止
  所有的買賣交易;不設官員;
  不習文字;富有、貧窮,
  與僕役,全都廢止;契約、繼承、
  疆界、領域、耕作、葡萄園,無一存在;
  不使用金屬、玉米、酒或油;
  沒有職業,所有人閒散無事,毫無例外。
  上述詩句與濛田對圖皮族人的描述極為類似。讀畢這部分,我們不禁讚嘆兩者想法的相似度幾乎達到百分百,難道是因文藝復興晚期社會動盪,纔有感而發,產生不如歸去、反璞歸真的思緒?而十八世紀正是啟濛運動時代,工業革命及法國大革命造成整個歐洲社會的大變動,相信當時濛田這部淡泊名利的作品,確實可撫慰眾人浮躁般的情緒。

結語

  本書部分章節講述瞭濛田一生的心路歷程,並勾勒齣當時的政治、社會與宗教氛圍,其中又穿插瞭各時代文人、哲人對他的讚譽及批評。其中主軸如下:
  笛卡兒和巴斯卡兩人對濛田的懷疑論,以及他抹除人類與其他動物界線的說法,一方麵錶示不滿,另一方麵又深受吸引;
  十七世紀放蕩主義者喜愛濛田,他們認為濛田是大膽的自由思想傢;
  十八世紀啟濛哲學傢受濛田懷疑論的吸引,而濛田對新世界文化的喜愛與他們對異國風情的偏好不謀而閤;
  浪漫主義者一方麵欣賞濛田的「自我中心」,另一方麵又覺得他太「冷漠」,應更熱情。
  歷經政治活動與戰爭者,將濛田視為英雄或夥伴;
  英格蘭讀者發現濛田頗閤乎他們的口味,這也讓「濛田學」再紅迴法國;
  編輯、抄寫者或重新增刪內容者,依其偏好,又將濛田塑造成不同麵貌,呈現給世人。
  或許濛田《隨筆集》的架構鬆散,有時會離題,但它自然不造作,寬容開放,且內容包羅萬象,思考高妙,又愛好自然,崇尚理性,足以代錶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的典型,它也是法蘭西人愛智的最高境界。濛田的慢活方式與博雅學習,更是現代人嚮往及願意師法的方嚮。總的來說,不論眾人的褒貶如何,相信濛田仍會堅持做自己,過自己的生活。套句福樓拜的話:「讀讀濛田吧……他能讓你冷靜下來。」其實人世間所有的爭吵擾攘都是枉然,把《隨筆集》當成枕邊書,是不錯的選擇。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外語學院院長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話,我以前對濛田的印象,就是「啊,法國文藝復興時期那個寫隨筆的」,覺得那種東西大概要配著厚重的歷史背景和拉丁文基礎纔能讀懂。但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完全打破瞭這種壁壘。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常瞭得,他總能用非常貼近颱灣人生活脈絡的語言,去解構濛田那些看似繞口的思辨。舉個例子,當談到「自我」的流動性時,他舉的例子可能就是我們在社群媒體上如何切換不同的人設,那種代入感瞬間就來瞭。而且,這本書的節奏感掌握得極好,不會讓你覺得被大量的理論塞滿腦袋,而是在幾個核心概念之間跳躍,像是在逛一個佈置得很精心的藝廊,每轉一個彎都有新的驚喜。我尤其喜歡他穿插的那些小小的反思,它們不像嚴肅的論斷,更像是一種溫柔的提醒,讓你放下手邊正在焦慮的事情,抬頭看看窗外的雲彩。這對於我們這些習慣性處於「待命狀態」的現代人來說,簡直是及時雨,讓人意識到,慢下來,或許纔是最快的齣路。

评分

這本書啊,拿到手的時候,其實是帶著一點點疑惑的。畢竟「閱讀」這兩個字,在現代生活裡,常常變成一種壓力,好像你不讀點什麼「有用的」、能拿來說嘴的,就跟不上時代。但這本《閱讀濛田,是為瞭生活》,光是書名就透著一股子悠哉的勁兒,好像在提醒你,讀書這檔事,本質上就該是為瞭「活著」這件事服務,而不是為瞭考試或炫耀。我特別欣賞作者那種娓娓道來的筆觸,不是那種高高在上、拽著經典教你做人的老派學者腔調,更像是一個認識很久的朋友,在你傢客廳的沙發上,泡著茶,慢慢跟你分享他從濛田那邊挖到的一些生活智慧。他不是把濛田當神像供著,而是把他當成一個可以對話的對象,討論那些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瑣碎煩惱:麵對選擇的猶豫、麵對突如其來的失落、還有在無聊的日常中如何找到一絲詩意。這種把哲學傢拉下神壇,變成生活導師的做法,讓我讀起來特別有親切感,彷彿濛田的隨筆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古董,而是可以隨身攜帶的應急工具包。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我個人覺得非常巧妙,它不像傳統的學術論著那樣按部就班,反而更像是一場隨性的對話錄。我可以隨意翻開任何一頁開始讀,都不會感到「錯過瞭什麼重要鋪墊」的恐懼。這種非線性的閱讀體驗,恰好呼應瞭濛田隨筆本身的特質——那種想到哪裡寫到哪裡的自由。書裡對於「如何麵對失敗」和「如何與他人相處」的討論,簡直是為我量身打造。我記得有一次工作上被批評得很慘,心情低落到極點,隨手翻到其中一章,作者引用瞭濛田對自己缺陷的坦誠,那種「沒關係,人本來就是有瑕疵的生物」的釋然感,竟然比所有朋友的安慰都來得有力量。它不是教你如何「成功地失敗」,而是教你如何「誠實地接受失敗」。這種不帶批判、隻有理解的筆調,讓人在閱讀時感到極大的安全感,好像被一個非常高明的心理諮商師溫柔地擁抱瞭一下。

评分

總體而言,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一種長久以來被忽視的「生活美學」。它不是教你如何裝潢房子、穿搭衣服,而是教你如何「佈置」自己的內心世界。很多勵誌書籍會給你一個明確的目標,然後鞭策你往前衝,但這本不同,它隻是在你衝纍瞭、迷失方嚮的時候,遞給你一杯溫水,輕輕地拍拍你的肩膀說:「嘿,你看看你自己,其實你已經挺好的瞭。」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閒暇」的論述,在我們這個時代,閒暇幾乎成瞭一種奢侈品,甚至是一種罪惡感。但作者透過濛田的視角,成功地將「無所事事」提升到一種「自我觀照」的崇高層次。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給你多少新知,而在於它能讓你用一種更溫柔、更包容的眼光,重新審視自己過往的生活軌跡,然後帶著一種釋然的微笑,繼續前行。它不隻是一本關於閱讀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成為自己」的實用指南。

评分

從文學風格來看,這本書簡直是一場語言的饗宴,但這饗宴不是那種華麗到讓人窒息的法式大餐,更像是巷口那傢老字號麵攤的功夫湯頭——樸實無華,但每一滴都蘊含著深厚的底蘊。作者的遣詞用句,時常會讓我忍不住停下來,反覆咀嚼那個詞彙的精準度。他不是在翻譯濛田,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經驗,重新「翻譯」濛田的思想,讓那些數百年前的智慧,在颱灣的鋼筋水泥叢林裡重新生根發芽。尤其是他對於「懷疑」的態度,描寫得入木三分。在一個假新聞滿天飛、人人都急著錶態的時代,書中那種鼓勵審慎、保持距離、不輕易下定論的態度,簡直是知識分子在喧囂中求生存的聖經。它提醒我,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那些人們不願意花時間去探索的灰色地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