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繪臺北地圖:21世紀臺灣電影中的臺北再現 (電子書)

重繪臺北地圖:21世紀臺灣電影中的臺北再現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詩嫻
图书标签:
  • 臺灣電影
  • 臺北
  • 城市研究
  • 電影研究
  • 文化研究
  • 空間研究
  • 視覺文化
  • 地圖學
  • 再現
  • 21世紀臺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臺北,東亞大都會。她是屬於誠品書店、咖啡館、101、大都會商圈的,也是屬於寶藏巖、舊眷村、老建物、都更廢棄社區的。她的各式地景是臺北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透過電影,成為全球觀眾認識臺北的文化想像。

  作者黃詩嫻以21世紀臺灣電影為研究對象,採用電影研究與文化地理學跨領域研究的「電影繪圖」法,分析《不能沒有你》、《白米炸彈客》、《停車》、《醉‧生夢死》、《艋舺》、《大稻埕》、《麵引子》、《風中家族》、《臺北星期天》、《五星級魚干女》等十部代表性電影,討論「後海角時代」臺灣電影中的臺北都市再現,包含「影像臺北」在時間縱軸上的歷史深度與文化內涵,以及空間橫軸上的權力關係、階級差異、社會矛盾、多元流動、文化雜糅,重繪電影所建構出的「臺北」,呈現了「中心-邊緣」的權力分布地圖,不同族群記憶與歷史失落感的記憶地圖,還有全球流動下的族裔剝削、臺北主體認同等議題突顯的多元文化混雜地圖。

  特別收錄2008-2017年近百部臺灣電影中的臺北地景統計表,細數「影像臺北」的呈現與變遷。

本書特色

  ★採用電影研究與文化地理學跨領域研究的「電影繪圖」法重繪臺北地圖,呈現「影像臺北」的文化想像!

  ★收錄2008-2017年近百部臺灣電影中的臺北地景統計表,為同領域研究者重要參考資料!
 
臺北,鏡像與迷霧:都市空間、文化記憶與後殖民敘事 本書深入探討當代臺灣電影中對臺北的描繪,並以此為窗口,剖析這座城市在快速現代化、歷史重塑與身份認同掙扎中的複雜面向。全書摒棄傳統的地理學視角,轉而採用文化地理學、電影研究與空間理論的交織方法,聚焦於影像如何「建構」而非僅僅「反映」臺北。 第一部分:空間的疊影與斷裂:記憶的層次與都市景觀的重構 本書的開篇著重於分析電影鏡頭下臺北空間的「多重在場性」。我們觀察到,影像中的臺北並非單一、穩定的實體,而是由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群體記憶所疊加、碰撞的場域。 第一章:日治遺緒與戰後殖民的空間殘影 本章細緻考察那些反覆出現的空間母題,如殖民時期遺留的官署建築、日式宿舍群,以及戰後隨著政治力量遷徙而形成的特定區域。電影如何處理這些帶有強烈歷史印記的空間?我們分析了幾部作品中,當代角色與這些「他者化」的歷史空間相遇時所產生的張力。重點探討了空間記憶如何被「挪用」或「淨化」,以及電影創作者如何通過景觀的並置(Juxtaposition)來揭示臺灣社會深層的歷史斷裂感。例如,在某些作品中,老舊的日式建築被賦予了超現實的、鬼魅般的色彩,象徵著被壓抑的集體記憶浮現。 第二章:捷運地下化與地表上的疏離 隨著都市基礎建設的飛速發展,臺北的空間結構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以捷運系統的擴張為標誌。本章專門探討地下空間與地表空間的對比。地下隧道、車站,這些高度現代化、功能至上的封閉系統,在電影中往往成為現代人迷失、孤立或進行秘密交流的場所。與之相對,地表上那些被快速拆除或重劃的舊街區,則成為懷舊與失落感的載體。我們分析了電影如何利用空間的垂直性,來隱喻社會階層的隔離和人際關係的疏離。 第三章:邊緣地帶的凝視:非核心區域的空間政治學 臺北的敘事往往集中於信義區的摩天大樓、西門町的流行中心或中正紀念堂的宏大紀念碑。本書則將焦點轉向那些「被遺忘」或「被邊緣化」的空間:工業區的廢棄工廠、快速擴張的城郊接壤地帶,以及特定族群聚居的區域。這些空間如何承載非主流的生命經驗?電影如何抵抗主流的城市美學,轉而挖掘這些邊緣地帶潛藏的抵抗能量或社會結構的陰影?我們將此視為一種「空間的政治性發聲」,是地方主體性在國家機器強力塑造下的微弱但堅韌的回音。 第二部分:身體、移動與都市感知 城市不只是靜態的背景,更是身體移動的場域。本部分關注電影如何捕捉身體在特定都市空間中的運動軌跡,以及這種運動如何影響個體的感知和心理狀態。 第四章:交通流動中的異鄉人:機車、步行與時間的壓縮 臺北的交通景觀是其最鮮明的特徵之一。本章分析了機車文化在電影中的符號意義。機車作為一種高度個人化的移動工具,既是自由的象徵,也可能代表著一種永恆的漂泊感。電影鏡頭如何捕捉車流的混亂與速度感?我們研究了「通勤」這一行為在電影敘事中的轉化,它如何將日常的移動異化為一種哲學上的追尋或逃避。同時,對「步行」的細緻描繪,也揭示了角色與周遭環境的細微互動,尤其是在面對巨大的城市結構時,身體的脆弱性。 第五章:夜間的異化:霓虹燈下的空間性與心理景觀 夜晚的臺北擁有截然不同的氣味和氛圍。本章探討了電影如何運用光影、色彩和聲音來營造「夜間的空間性」。從聲色場所的迷幻到深夜空曠街道的寂寥,夜景往往是角色內心世界的直接投射。我們分析了霓虹燈、路燈等人工光源如何扭曲空間的既有形態,使現實變得模糊、充滿誘惑或威脅。這種「夜間的異化」如何反映現代人在消費社會中尋求刺激與最終失落的心理歷程? 第六章:觀看者的凝視:建築的擬人化與透明性 本書進一步探討電影如何將現代建築「擬人化」。玻璃帷幕大樓、時尚的商業空間,在鏡頭下成為了冷漠、審視或壓迫的「他者」。我們考察了「透明性」這一概念,建築外牆的透明性在電影中常被用來揭示權力結構的隱蔽運作,或是角色在被窺視的焦慮感中掙扎。電影鏡頭的移動,模仿了城市中不斷移動的視線,揭示了臺北作為一個「被觀看」和「自我展示」的劇場。 第三部分:城市記憶的重塑與文化認同的協商 最後一部分將焦點拉回到更宏觀的文化層面,探討臺北作為一個文化符號,如何在不同的電影敘事中被重新定義和協商。 第七章:流行文化符號的挪用與解構 臺北不僅是地理上的城市,也是流行文化的生產地。本章分析了電影如何使用並顛覆那些已經成為文化符號的空間標誌,如特定的夜市、書店、或電影院。當這些符號被嵌入新的敘事中時,它們的原始意義是如何被稀釋、反諷或重新賦予深層的文化意義?我們探討了電影對「臺北製造」的流行文化現象進行的批判性反思。 第八章:後殖民主義視野下的「地方性」建構 本書將臺北置於後殖民主義的理論框架下進行考察。臺北的城市景觀是殖民歷史、冷戰遺產以及全球資本主義衝擊的混合體。電影如何處理這種多重殖民經驗留下的印記?我們分析了電影中對於「真實」臺灣文化的尋找與建構,這種建構往往表現為對傳統工藝、地方語言或特定生活習俗的影像化重現,但這種重現本身是否也陷入了另一種「表演性」的陷阱?關鍵在於,電影如何展現臺北人民在承認外來影響的同時,努力提煉並鞏固其獨特的地方性認同的過程。 第九章:未來性的幻滅與當代性的困境 結語部分聚焦於臺北在二十一世紀所面臨的「未來性」困境。在高度數位化和全球化的趨勢下,電影中的臺北是否還能維持其獨特的空間韌性?我們觀察到一種普遍的焦慮:對於城市快速迭代的恐懼,以及對「停滯不前」的擔憂。本書總結道,臺北的電影再現,實質上是一場關於「如何安居於一個永不停止變動的空間」的持續性辯論,這場辯論揭示了當代都市人在面對快速變遷時,文化記憶與個體福祉之間的艱難協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詩嫻


  輔仁大學文學博士,廈門集美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電影。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
第二節 理論基礎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21世紀以來臺灣電影研究文獻回顧
第五節 章節安排

第二章 臺灣電影史上的「臺北」圖像回顧
第一節 1950-1970年代
一、臺語片時代
二、1960年代國語片
三、1970年代
第二節 1980年代
一、楊德昌電影中的「臺北故事」
二、侯孝賢電影中的城與鄉
三、萬仁的「超級三部曲」
四、虞戡平的臺北電影
第三節 1990年代至21世紀初
一、蔡明亮電影:臺北的空洞、疏離與邊緣
二、李安電影:全球化的臺北
三、電影中的世紀末臺北
四、2000-2008年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後-新電影」中的臺北:資本全球化與新的消費空間
第一節 城市行銷與消費空間的創造
一、臺北市電影委員會的成立與電影城市行銷
二、政治力式微、國族淡化:政治地景的意象轉變
第二節 電影中的當代臺北都市景觀
一、全球化東亞大都會:臺北的軸線翻轉與地標變遷
二、在地精神彰顯與獨特的都市文化
第三節 臺北的跨地移動族群
一、新歷史情境下的兩岸流動
二、跨國流動
第四節 小結:資本全球化、消費空間創造

第四章 電影建構臺北「權力地圖」:中心/邊緣的遞嬗
第一節 臺北的「他者」:南部、鄉下人闖入臺北中心
一、《不能沒有你》:南部草根「臺北歷險記」
二、《白米炸彈客》:「空間的爆炸」
三、小結:「反秩序」、「權力規訓」與影響的產生
第二節 臺北貧民窟:底層秩序與邊緣權力關係
一、《停車》:臺北的都市困境
二、《醉.生夢死》:都市底層的生存空間
三、小結:底層「異質空間」
第三節 結論:臺北的空間政治與權力運作

第五章 電影重繪臺北「歷史地圖」:「懷舊」與「記憶之場」
第一節 本省族群的記憶與「懷舊」
一、「後海角」時代「懷舊電影」的興起
二、《艋舺》:幫派故事與青春展演
三、《大稻埕》:「穿越時空」與歷史拼貼
四、小結:媒介懷舊建構地方意義與地方想像
第二節 外省族群的離散經驗與臺北想像
一、《麵引子》:眷村與歷史失落感
二、《風中家族》:歷史時空的再造
三、小結:「臺北」與「眷村」作為一種想像地理
第三節 結論:臺北的「記憶之場」

第六章 電影再現臺北「文化混雜地圖」:全球/在地流動
第一節 《臺北星期天》:臺北的跨地流動與全球化族群景觀
一、臺北「族群景觀」
二、以喜劇呈現移工的流動與臺北的流動
三、「權力幾何學」與全球流動
第二節 《五星級魚干女》:臺北的文化混雜性
一、北投歷史、文化與「混雜」
二、異質文化的拼貼與人物角色的混雜
三、文化混雜與主體認同
第三節 結論:臺北的族裔剝削與主體認同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後記 謝誌

參考文獻

附錄 2008-2017臺灣電影中的臺北地景統計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28008
  • EISBN:978626712820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1.2MB

图书试读

後記 謝誌

  博士學位論文《重繪臺北地圖─臺灣電影中的臺北再現(2008-2017)》,自2018年完成後,終於在四年後付梓出版了!有些可惜的是,限於完成時間、論文主題以及研究精力等問題,本研究未能涵蓋近5年的影片,只能留待將來繼續努力了。

  這本論文能夠順利完成,首先將我最真摯的感謝、感恩獻給我的指導教授陳儒修老師。博士階段的指導教授應當是人生最重要的導師,能成為您的學生是我學涯中最有福分的事。是您帶我看到臺灣電影的世界多麼美妙、帶我走入學術的殿堂。謝謝您在我身上花費的諸多時間與精力,在我迷茫時給我方向、在我遇到困難時鼓勵我前行。在您身上,我看到我想要努力成為的老師的樣子,讓我終生受益。

  感謝母校輔仁大學的悉心培養。感謝劉紀雯教授,課堂內外給了我很多幫助,幫我找資料、修改論文、調整框架,您的認真嚴謹教會了我面對學術工作的態度。感謝論文口試委員張靄珠教授、謝世宗教授、林克明教授,您們的寶貴建議讓我看到論文的不足之處,給了我新的思考方向、拓展了我的學術思維。感謝輔大跨研所的楊承淑老師、周岫琴老師,一直以來對我的關心與鼓勵。感謝楊淑卿小姐,您專業、高效率、負責任的工作,是我在輔大學習過程中最堅實的保障。感謝我在跨研所的學友們,這條原本孤獨的路,你們一直是我並肩作戰的同行者。

  感謝秀威資訊出版社,給了這本論文讓更多人看到的機會。感謝編輯尹懷君小姐,謝謝你的細心與耐心,保障了這本書的完成。感謝所有讀者的閱讀。

  最深的感激獻給我的父親、母親,30年來,是你們無條件的支持、鼓勵與陪伴,才使我夢想開花。感謝我的先生,10年來,是你堅定不移的守候與等待,才成就了更好的我。感謝我可愛的寶貝,你是我永遠的動力。所有努力只因有你們在我身後,這本書是獻給你們的。
 

用户评价

评分

總體來說,我認為探討城市與電影的關係,是理解當代台灣社會脈動一個極佳的切入點。台北不只是一個地理上的座標,它承載了太多政治、經濟、族群和身份認同的複雜議題。當電影將鏡頭對準台北時,其實也在對這些議題進行一場視覺上的辯論。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種具有批判性視角的分析,而非僅僅是場景的羅列或劇情的回顧。我希望作者能用一種既有學術深度,又不失閱讀趣味的方式,帶領我們重新走過那些熟悉的街道,但這次,是用電影的眼光,去發現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從未真正「看見」的台北。這種重新建構城市的體驗,是閱讀這類書籍最大的樂趣所在。

评分

講到台北的電影再現,不能不提那種獨特的「生活感」。那種在擁擠捷運車廂裡,每個人都戴著耳機卻又彼此緊密相連的狀態;或是那種在深夜便利商店前,獨自面對著便利貼著的租屋廣告的迷惘。這種細膩入微的情感捕捉,往往是台灣電影最動人的地方。我對於電影中如何運用台北的場景來烘托人物的內心世界特別感興趣。例如,一場追逐戲選在光復南路的巷弄裡,和一場情感爆發的戲選在信義區的高樓頂端,這背後隱含的空間意涵絕對不只是場景的簡單替換,而是創作者對空間層級和社會階層的隱喻。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深入的場景分析,那對我來說絕對是物超所值。

评分

從文化研究的角度來看,台北的地理變遷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社會史。從日治時期的規劃,到戰後的擴張,再到現今的全球化衝擊,每一個時期都有其代表性的空間符號。我很好奇,當代的電影創作者在選擇場景時,是否意識到他們正在繼承或顛覆前輩們留下的視覺遺產?譬如說,早期電影可能著重於描繪中產階級的物質生活,那麼現在的電影,是否更願意去觸碰那些被邊緣化或正在消失的舊城區記憶?這種跨世代的對話,透過電影的載體呈現出來,那種歷史的厚重感,才是一個城市真正迷人的地方。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足夠的脈絡,讓我們理解這些影像選擇背後的文化企圖。

评分

每次看台灣電影,尤其是近十年來那些頗受好評的作品,我都會忍不住在心裡默默地比較,這個場景是不是在西門町?那個夜市的氛圍很像饒河街?電影裡的台北,有時候會被賦予一種魔幻的色彩,將日常生活中的瑣碎,透過光影和剪輯,昇華成一種詩意的存在。這跟我們在新聞裡看到的、或者在觀光指南上看到的台北,很不一樣。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探討這種「銀幕上的台北」與「真實的台北」之間的張力。畢竟,電影對大眾的文化想像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力,一個優秀的導演,他的鏡頭語言往往能為一座城市定義出一種新的美學。我想知道,在二十一世紀這個時間點,台灣的電影人是如何重新審視和描繪這塊土地的視覺符號的。

评分

這本片名聽起來就讓我覺得很有意思,身為一個在台北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在地人,對於電影裡呈現的那個熟悉又陌生的城市樣貌,一直都抱持著高度的好奇心。我總覺得,電影不只是說故事的媒介,它更是時代精神和城市記憶的載體。尤其台北,這個不斷在快速變遷的都會,老舊的眷村、新興的商辦大樓、巷弄間的小吃店,這些元素不斷地拉扯、碰撞,形塑出我們每天呼吸的空氣。我特別期待作者能如何捕捉這些矛盾與和諧,用影像的語言去解構和重組我們對台北的認知。我常在想,鏡頭下的台北,跟我們實際走過的街道,究竟有多少種不同的詮釋空間?是強調都市的疏離感,還是捕捉人情味的溫暖?這些都是我非常關注的面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