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的力度 打造將才基因系列:破除工作的盲點,釐清困惑,從思維植入優秀的基因 (電子書)

觀念的力度 打造將才基因系列:破除工作的盲點,釐清困惑,從思維植入優秀的基因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書伍
图书标签:
  • 思维模式
  • 职场技能
  • 领导力
  • 个人成长
  • 高效工作
  • 问题解决
  • 思维导图
  • 人才培养
  • 电子书
  • 自我提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走出反覆受挫迴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改變觀念!
從根源解決問題,解開錯誤思維的束縛,脫穎而出。
破除工作盲點最實用的一本書!
 
  打造將才基因系列暢銷近35萬冊!博客來年度百大暢銷排行榜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金書獎」、公務人員閱讀推薦書籍
 
  每個人在職場起跑的時間都差不多,但是5年、10年後,位置卻差很多,一大關鍵就是許多人被自己的盲點限制了發展。
 
  職場中所有你覺得不應該、不喜歡的事,可能就是你無法前進的關鍵。錯誤的認知像無形的網,將你套住寸步難行!甚至導向邊緣化……
 
  觀念影響認知,認知改變態度,態度決定結果
  3C教父淬鍊半世紀心法,不藏私貼身傳授   
 
  本書作者為聯強國際集團總裁杜書伍。1988年聯強國際成立,杜書伍接任總經理時才36歲,之後不斷開拓成長,發展到亞太第一大資通訊通路集團,也帶領出無數將才。
 
  書中針對職場的制度、組織、能力、職涯、將才共5大面向,透過45則觀念短語,直擊誤區,釐清混淆不清的觀念灰色地帶,許多主管不方便明說的觀念,杜書伍也坦白為你破除盲點。
 
  ● 制度:如何分辨是「政策錯誤」還是「執行錯誤」?如何「從組織的角度」看事情?
  ● 組織: 「造謠者」有哪些特徵?「愛面子」有什麼後遺症?
  ● 能力:為什麼「熟悉」不等於「能力」?如何不靠「本能」,用「工具」和「方法」做事?
  ● 職涯:如何分辨真正的「興趣」跟「熱情」?為什麼「有經歷」不等於「有經驗」?
  ● 將才:如何區分「潛在機會」與「現成機會」?「專業」與「紀律」的關係是什麼?
 
  每則短語都是一記重擊,徹底打通你的職場任督二脈!
 
  (本書原書名:《觀念漫談》,此為新修第二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避免提及您提供的书名及其内容: 书名: 跨界思维的魔力:连接异质领域的创新实践指南 引言: 在知识爆炸、专业壁垒日益加深的现代社会,单一维度的思考往往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问题。我们习惯于在既定的轨道上深耕,却常常忽视了真正突破性的洞察往往隐藏在学科的交界处。本书旨在提供一套系统的框架,引导读者如何主动打破思维定势,将看似无关的领域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在个人发展、团队协作乃至企业创新中,释放出前所未有的“跨界”能量。我们不满足于对现有工具的优化,而是聚焦于如何重构认知结构,培育一种能够主动寻找连接点、构建新范式的思维模式。 第一部分:认知的“隔离墙”及其拆解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阻碍跨界思考的深层心理机制与环境因素。 1. 专业化的悖论: 探讨了过度专业化如何导致“隧道视野”,使个体在面对宏观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我们将解析学科边界感是如何在教育体系和职业发展中被固化,并阐述这种固化对创新潜能的抑制作用。 2. 认知负荷与决策捷径: 分析大脑在处理新信息时的倾向性——倾向于使用已建立的思维模型,而非建立新的模型。本章将揭示那些看似高效的思维捷径,实则可能是扼杀创新的温床。 3. 消除“领域盲区”的心理准备: 强调建立“认知谦逊”的重要性。真正的跨界者必须首先承认自己在特定领域的无知,这种开放心态是接纳外部信息流的先决条件。我们将介绍一系列自我反思工具,帮助读者识别自身思维的默认设置和偏见。 第二部分:跨界思维的构建模块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系统地介绍了如何主动培养和运用跨界整合的能力。 1. 类比思维的精细化运用: 传统上,类比被视为一种直觉工具,本书将其系统化。我们区分了表面相似性类比(低效)与结构映射类比(高效)。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如生物学原理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音乐理论在项目管理中的借鉴等,展示如何从一个领域的深层结构中提取普适性原则,并将其迁移至另一领域。 2. “概念混合”的实践方法: 借鉴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本书提供了一套流程化的“概念混合”练习。这不是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通过强制性地将两个不相关的概念进行对撞和融合,观察由此产生的“张力”如何催生新的解决方案。我们将介绍“强迫联想矩阵”和“矛盾体设计”等具体技术。 3. 多重身份的激活与切换: 跨界不仅是知识的整合,也是视角的切换。本章探讨如何培养多重职业或兴趣身份,并在解决问题时灵活地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在分析市场趋势时,模拟一位人类学家、一位金融分析师和一位艺术评论家的视角,从而获得更全面的洞察。 第三部分:跨界实践的落地与策略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行动。本部分侧重于如何将跨界思维转化为实际成果。 1. 构建“异质信息网络”: 强调人际交往在知识获取中的关键作用。本书提供了构建和维护高质量“异质信息网络”的策略,即有意识地结识那些与自己专业背景、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人群。我们将讨论如何进行有效的“知识互换对话”,避免沦为无效的社交。 2. 项目的“边界模糊化”设计: 对于组织管理者而言,如何设计出鼓励跨界协作的项目至关重要。本章提出“去部门化任务分配”和“最小可行知识单元分享”的概念,旨在打通信息孤岛,使创新自然地在不同知识集群间流动。 3. 成果的验证与迭代: 跨界创新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和不确定性。本书最后一部分阐述了如何快速测试跨界假设的方法论。我们采用精益创业中的“构建-测量-学习”循环,但侧重于如何在高不确定性环境下,快速收集来自不同视角的反馈数据,以验证新连接点的有效性。这包括设计多维度的评估指标,而非仅依赖单一领域的成功标准。 结语: 《跨界思维的魔力》并非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籍,而是一份思维地图和工具箱。它鼓励读者走出舒适区,将每一次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视为重塑自我认知、增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契机。在这个知识快速折旧的时代,能否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横向迁移和重组,将是决定个体与组织未来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拥抱异质性,激活你的连接潜能,让创新在碰撞中诞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杜書伍


  1952年出生於教師世家,爺爺取名期許「與書為伍」。

  1974年交通大學計算與控制學系畢業後,即積極投入引進推廣英特爾CPU技術,被推選為影響台灣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的十大關鍵人物之一。1988年創辦聯強國際集團,獨到的經營策略將聯強國際發展成亞太第一大、版圖跨越台灣、大陸港澳、澳紐、印度、中東、泰國與印尼等地的資通訊電子通路集團,連續多年獲Interbrand評選為「台灣最佳國際品牌」,連續十二年為《天下雜誌》評選為「標竿企業」。杜書伍卓越的經營管理能力,獲《哈佛商業評論》評選為「台灣執行長50強」、被基金投資經理人選為「最佳專業經理人」,並榮獲交大傑出校友。2020年榮膺工業技術研究院院士,2021年獲交通大學頒授名譽工學博士學位。

  杜書伍經營領導企業,注重「觀念領導」與「人才培育」。長期以來,針對企業營運、制度觀念、組織認知、職場行為與觀念等撰寫數百篇之觀念短文,做為聯強內部人才培育的教材。同時基於「知識經驗的分享,是回饋社會的最佳方式」的理念,陸續集結出版《打造將才基因》、《將將》、《觀念的力度》、《深思考的鍛鍊》等書。由於非常貼近職場實務觀念,引起廣大共鳴,成為最受歡迎的暢銷作家。

 

图书目录

作者序    從「軟體基因」著手
前言        年齡數字的魔咒 
 
第一部 組織與制度認知  
1  企業組織的本質,就是由上而下的決策執行體系 
2  組織功能的「加減乘除」 
3  是政策錯誤?還是執行錯誤? 
4  推動事務,沒有雜音才怪 
5  習慣「從組織的角度看事情」,才會客觀
6  沒有「出勤紀律」就是沒有「組織意識」
7  不合理的制度,但對我有利,就會變成對的制度?  
8  觀念、政策要徹底理解,才能真正做出「認同」與否的判斷  
 
第二部 組織行為
9   自己笨,以為主管跟他一樣笨
10  好好先生,不會好好做事
11  「隨便說說」,不斷的在自我折損信任  
12  方便,不應該隨便   
13  愛面子的後遺症 
14  造謠者的特徵   
15  咕咚來了!
16  給多少,做多少?   
17  大家一起來抓官僚   
 
第三部 能力提升
18  人分三等,你是哪一等? 
19  熟悉,不等於能力   
20  用方法,用工具,不要隨本能做事 
21  努力,但不要用蠻力!   
22  專注、聚焦的近視眼後遺症   
23  一知半解,最危險! 
24  好好檢視你的「腦消化系統」
25 「將心」的閱讀心態
26  拿捏得宜,代表能耐 
27  培訓,就像姜太公釣魚   
 
第四部  職涯認知
28  興趣的本質是一樣的
29  體悟意義與價值,而不斷積極追求,叫熱情
30  「資深」,是資產,還是包袱?
31  有經歷,不等於有經驗
32  與時俱進,否則就有被淘汰的風險 
33  改變,是一種經驗,是一種能力
34  閱讀,在預知過往未曾經歷的事物與知識   
 
第五部  將才認知
35  人才永遠不夠!只是你是不是人才?
36  幹部,是浮出來的  
37  只有「潛在機會」,沒有「現成機會」
38  沒有紀律,就沒有積極度    
39  能力是從面對問題中淬鍊出來的  
40  不思考未來,就沒有未來
41  「功高震主」與「恃寵而驕」
42  是授權,不是分權
43  審核權與核決權
44  體認功能單位的「專業支持」與「專業制衡」
45  贏的團隊,就是傾巢而出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987956
  • EISBN:978986398796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總結我對這本書的整體感受,那大概就是「醍醐灌頂,重塑底層架構」。它的價值不在於提供了多少立即可用的技巧,而在於它成功地「重置」了我看待工作問題的預設參數。閱讀的過程中,我經常停下來,拿起筆在旁邊空白處畫圖、寫下我自己的類比案例,因為書中闡述的許多觀念,都需要透過將其「個人化」的轉換過程,才能真正內化。我發現,當我開始用書中強調的「非線性的因果鏈」去分析我手邊的專案時,那些原本看似僵死的瓶頸,突然間就有了新的流動性。這本書的語氣雖然嚴謹,但卻充滿了對讀者潛能的信任,它相信我們有能力去洞察更深層次的結構,而不是永遠停留在表面應對的層級。這是一本需要投入時間和心力的好書,但回報絕對是巨大的,它讓你從根本上相信,真正的「力度」,來自於你對觀念的掌握與錘鍊。

评分

說真的,現在這年頭,資訊爆炸到一個有點可怕的程度,每個禮拜都有新的管理學理論或是高效能的SOP橫空出世,搞得大家疲於奔命,總想著找到那個「萬靈丹」,能讓我們瞬間從魯蛇變菁英。但這本《觀念的力度》給我的感受很不一樣,它給的不是速效藥,而更像是一帖需要時間去消化的中藥。書裡的文字,用詞遣字非常精準,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去粉飾太平,讀起來有點像在跟一位經驗老到的前輩對話,他不會直接給你答案,而是透過層層遞進的提問,引導你不得不去面對自己思維結構中的「結構性缺陷」。我記得書中有個關於「目標錨定偏差」的章節,作者舉了一個生活化的例子,馬上就擊中了我的痛點——原來我常常在做決策時,只是在為自己早先設定好的那個不夠周全的目標找補,而不是真正去看清當下的全貌。這種直指核心的剖析,雖然過程有點「痛」,但絕對是蛻變的開始,它讓你不得不停下來,誠實地面對自己過去的決策模式,這對我這種在夾層中掙扎的中階主管來說,簡直是及時雨。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坦白講,第一眼看到的時候會覺得有點「硬核」,那種設計風格很像工程師的筆記本,不是那種會吸引文青或閒暇時隨手翻閱的類型。不過,正是這種「不花俏」的風格,反而讓我對內容充滿了好奇心。我原本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去看的,畢竟現在市面上談「職場DNA」、「基因植入」這種詞彙的書太多了,大多都是老生常談,換個包裝再賣一次。然而,翻開內頁後,才發現作者的切入點非常犀利,完全避開了那些空泛的口號式指導。它不是教你「如何做」,而是著重在「如何看」,那種對問題核心的解構能力,讓我彷彿在看一份精密的解剖報告,把我們日常工作中最容易忽略的認知盲區,一塊一塊地拆解開來。特別是關於「預設值思維」的探討,我印象非常深刻,它點出了我們許多效率低落的根本原因,並不是能力不足,而是我們用了一套過時或錯誤的思維模型在運轉。讀完第一部分,就覺得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乎我對一本工具書的預期,它更像是一套思維的「除錯程式碼」。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我個人覺得設計得相當有巧思,它不像傳統的教科書那樣,從定義到應用,而是採取了一種螺旋上升的方式。開頭的幾章節,看似在談一些很形而上的「觀念」,但其實是在為後續更具體的「應用情境」打地基。那種「由宏觀到微觀」的過渡非常自然,讓人很難中途抽離。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論述觀念時,那種嚴謹的邏輯推演,沒有任何一處是為了湊字數而存在的,每一個論點的建立,都是建立在前面嚴密論證的基礎上。舉例來說,當談到如何「重塑工作場域的語言」時,作者並不是簡單地建議大家多用「賦能」或「協作」這類熱門詞彙,而是深入探討了這些詞彙背後的權力結構和溝通預期是如何被語言所固化和限制的。這種深層次的挖掘,讓讀者真正去思考,我們每天講的話,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覺中,限制了我們團隊的創新空間。這絕對是需要反覆閱讀、仔細咀嚼才能體會其中三昧的作品。

评分

坦白說,我對市面上許多強調「將才」的書籍都有點免疫了,總覺得那是在販賣一種對成功者的過度浪漫想像,好像只要掌握了幾個口訣,就能一飛沖天。但這本《觀念的力度》卻完全顛覆了我的這種預設立場。它沒有用浮誇的標語來吸引眼球,書中流露出來的是一種非常務實、甚至略帶批判性的視角。作者似乎很清楚,所謂的「將才基因」,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超能力,而是一套需要不斷校準和優化的思維工具箱。書中對於「決策疲勞」和「資訊過載下的認知捷徑」的分析,我認為是全書的亮點之一。它不再指責個人不夠自律,而是將問題歸因於現代工作環境的系統性設計缺陷,然後教你如何在這種系統中,建立起一套能保護自己認知資源的防護機制。這種「系統性思考」的訓練,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的「困惑」,其實只是因為我們還沒學會如何正確地「提問」罷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