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眼睛一亮,尤其我對「蒙特梭利」和「薩提爾」這兩個教養派別一直很有興趣,但總覺得理論好深奧,實務上又不太知道怎麼落地。「正向教養」這個詞聽起來就讓人很舒服,畢竟現在社會對「打罵」和「利誘」的負面觀感越來越重,大家都希望能找到一條既能有效引導孩子,又不會傷害親子關係的黃金之道。我特別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生活化的情境模擬,讓我這個在教養路上偶爾會迷失方向的媽媽,可以找到一個清晰的指引。像是孩子鬧脾氣、不肯寫作業的時候,到底該怎麼開口,才能既溫和又堅定?這種實戰經驗的分享,絕對比純理論來得有感,希望能從中學到一些「不打罵、不利誘」的藝術,畢竟,誰不希望孩子是發自內心地想做好一件事呢?期待它能真的帶來「實驗」的成果,而非空泛的口號。
评分我一直有個疑問,蒙氏的自發性和薩提爾的家庭動力,這兩者在實踐中會不會有潛在的衝突點?前者強調孩子的自主探索,後者則更關注人際互動的影響。如果這本書能夠成功地將兩者融會貫通,創造出一個「既能獨立思考,又懂得如何好好與人相處」的教養框架,那絕對是本曠世奇書。我對「不打罵、不利誘」後續的「正向引導」更感好奇。難道只是靠說道理嗎?我猜測,它可能會深入探討如何提升父母的「情緒韌性」,因為很多時候教養失控,都是因為我們自己先被孩子的情緒牽著走。如果這本書能教導我們如何「看見」自己的情緒反應,進而穩定地回應孩子,那對我這種情緒波動大的家長來說,簡直是救星。我希望看到的是結構化的工具,而非一堆溫暖的口號。
评分身為一個時常被「正面教養」的各種術語搞得暈頭轉向的家長,我最怕的就是那種把「愛與界線」說得天花亂墜,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像在走鋼索的書籍。這次看到這本結合了兩大主流教養哲學的嘗試,著實讓我燃起了希望。特別是對「習慣養成」這個主題,我簡直是深有同感,因為現在的孩子注意力被各種數位產品切割得太零碎,培養規律作息和責任感簡直是一場無止盡的拉鋸戰。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操作層面的「腳本」或是「步驟」,而不是那種充滿哲理但不知如何落地的空泛教導。如果它能細緻地拆解,例如如何設定一個孩子能接受的「自然結果」,或是如何運用薩提爾的冰山理論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深層需求,那真的就太棒了。我對這種跨流派整合的視角很感興趣,希望能看到不同的工具如何互相補足,共同建立起孩子內在的自律。
评分說實在的,現在的教養書汗牛充棟,真正能讓我願意翻第二遍、並且在書頁邊緣做滿筆記的,實在不多。這本的切入點非常實際,它不談虛無飄渺的愛,而是直指「好習慣」這個具體目標。我非常關注書中如何處理「動機」的問題。孩子做一件事,是因為怕我生氣(利誘的變形),還是因為他覺得這件事本身很有價值?如果能提供一套系統化的方法,幫助我們從「外在獎勵系統」逐步過渡到「內在價值驅動」,那就太厲害了。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如何設定「可預期的日常流程」,讓孩子在穩定的環境中自然而然養成責任感,而不是每次都要像偵探一樣去追蹤、去提醒。如果這本書能像一本操作手冊一樣,清晰地列出「情境A,使用方法B」的對照表,我會毫不猶豫地推薦給所有身邊焦慮的父母。
评分最近看了太多育兒網紅分享的「完美教養法」,感覺壓力山大,好像只要一用錯詞彙,孩子就會走偏。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強調「實驗」二字時,反而感到一種釋懷。它暗示著教養不是一條死板的定律,而是需要不斷嘗試、修正的過程,這對正在摸索階段的父母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我特別期待它在處理「衝突」時的觀點。傳統的教養法常常是「你做錯了,所以要懲罰」,或是「你做好了,所以給你獎勵」。我真的很想知道,如果完全拋棄這兩種極端,書中會提出怎樣的替代方案來引導孩子承擔自己的選擇和後果?如果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和學齡期孩子討論「家庭規則」的實用技巧,那就更貼近我的需求了。畢竟,要讓孩子內化規則,而不是屈服於權威,這中間的拿捏實在太微妙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