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50問 (電子書)

佛陀50問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鼓文化編輯部
图书标签:
  • 佛教
  • 佛陀
  • 问答
  • 哲学
  • 宗教
  • 心灵成长
  • 电子书
  • 智慧
  • 修行
  • 禅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認識佛教的教主「佛陀」;在苦樂參半的人間,學習佛陀修行而解脫!
★ 透過問答的方式,主動而有效地澄清對佛教常見的誤解。
★ 初學者的入門書,學佛多年的居士也能研讀受益。


  ‧ 佛教的教主:佛陀是人、是佛,或是神……
  ‧ 佛陀的淨土:為什麼佛陀不在「天上」成佛,要在「人間」成佛……
  ‧ 佛陀的教法:最根本且重要的佛法介紹……
  ‧ 佛的的啟示:如何看待命運、病苦、世界末日……

  【靠‧自‧己】
  佛陀的教法,對我影響最深刻的啟示是「靠自己」。佛陀可能是世間所有原創宗教中,唯一要信眾「靠自己」的宗教領袖。
  無論東、西方宗教,大都要信眾依靠上帝或神,佛陀則是要人勇敢地靠自己修持佛法,即能像他一樣解脫覺悟,學佛成佛。  ——鄧偉仁導讀
 
书名:禅意山水间的对话——《东山问道录》 引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这喧嚣的世界中,我们不断追逐着身外之物,却鲜少停下脚步,聆听内心的声音。人们渴望平静,却不知平静的源泉在于对“存在”本身的深刻理解。本书《东山问道录》,并非直接探讨佛教义理的教科书,而是一部以中国传统文人生活为载体,融入道家自然观与儒家伦理情怀的随笔集。它记录了一位隐居于皖南山区“东山”的学者,与几位慕名而来的访客之间,关于生命、自然、艺术与修行的系列对话。 卷一:烟雨入青山——自然的启示 东山,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终年笼罩在湿润的雾气之中。这里的山石嶙峋,溪流潺潺,四季更迭清晰可见。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描绘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 第一章:苔痕与时间 作者在记录中,花了大量篇幅描写一块古老的青石板上生长的苔藓。这不是简单的植物学观察,而是对“时间”哲学的探讨。青石板上的苔痕,年复一年,疏密有致地覆盖着坚硬的岩石。访客“王先生”提出了一个困惑:人生的短暂与宇宙的永恒如何平衡? 作者没有直接引用任何宗教术语,而是引导他去观察“一叶知秋”。当一片枯叶落下,它融入泥土,滋养新的生命。死亡并非终结,而是形态的转化。这种观察,更贴近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不息”的自然律动,强调的是“顺应”而非“抗争”。山水间的风动、水流的形态,都被视为宇宙秩序的显现。书中详细描绘了雨后山涧中水汽弥漫的景象,并将其比作人心中的“迷雾”,只有静候,雾气自然会散去。 第二章:木石的教诲 东山的书斋是由本地的旧木料搭建而成,木材的纹理、斑驳的油漆,无不诉说着历史。书中记录了一次关于“器用”的讨论。访客“李女士”是一名家具设计师,她迷恋于追求“完美”的线条和结构。 作者邀请她一同到后山砍柴,体验木材的重量与韧性。他们讨论了古代工匠如何处理木料的“脾气”——木头有它自己的生长方向和弯曲的倾向。强行拉直只会使其断裂。这种对材料本性的尊重,延伸到对“自我本性”的认识。不强求自己成为雕梁画栋,而是接纳自己只是山中一根寻常的枯枝,只要用处得当,其价值便无可替代。书中特别着墨于“榫卯结构”,强调了连接与支撑的艺术,而非孤立的个体存在。 卷二:案牍与心境——文人的日常 东山学者的日常生活是极其朴素的:读书、写字、烹茶、耕耘。这一卷旨在展现如何在日常的琐碎中保持内心的澄明。 第三章:一炉香的慢 书中详细记载了作者如何分辨不同产地的沉香和线香,以及它们燃烧时气味的细微差别。这次品香,实则是一次对“专注力”的训练。当心神被一缕青烟牵引时,外界的烦扰便被隔绝在外。 一位来自都市的年轻人询问如何摆脱“效率至上”的焦虑。作者回答道:“效率是对工具的要求,而非对生命的要求。”书中记录了他如何花费了整整一个下午,只为将一壶水烧至恰到好处,既非滚烫伤喉,亦非温凉无味。这种对当下瞬间的极致投入,被视为一种对浮躁的消解。 第四章:笔墨的呼吸 书法是本书的另一个重要载体。作者展示了他如何在一张宣纸上反复练习一个“静”字。他讨论的不是字体的美观,而是笔锋落下时,墨汁在纸张纤维中洇开的状态——是“渗”还是“化”。 书中有一段深入的笔墨分析,对比了“力透纸背”与“风过竹林”两种不同的书写意境。前者是强力的表达,后者则是气韵的自然流淌。他向来访的年轻画家阐述:真正的力量,有时是收敛的,如同弓弦拉满后的沉静,而非射出时的喧嚣。他们探讨了“留白”的哲学,即画面中未被描绘的部分,反而决定了作品的境界。 卷三:茶烟里的哲思——人际的距离 东山居士虽然隐居,但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与山下村里的老者、偶尔造访的故友保持着温和的交往。 第五章:对饮与沉默 书中描述了一次与一位多年未见的老友对饮的场景。两人相对而坐,饮用的是自家的泉水煮的粗茶。他们交谈甚少,多数时间只是看着窗外的云彩变幻。 这次对饮,揭示了中国式人际交往中“默契”的重要性。真正的理解,有时无需言语赘述。沉默并非尴尬,而是彼此尊重对方心灵空间的体现。作者引述了古代文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但将其现代化:知音并非总要高歌长啸,有时只需安静地在同一片阳光下晒太阳。 第六章:归去来兮的边界 一位准备辞官归隐的官员到访东山,急切地寻求一种“彻底抽离”的方法。他渴望像作者一样,断绝尘缘。 作者引导他观察东山与外界的联系:他依然会偶尔去镇上买盐巴和笔墨,山下的孩童会送他野果。隐居并非是物理上的“隔绝”,而是心理上的“不执着”。边界是需要的,但边界是为了更好地安放内心,而非筑起高墙。书中强调,人的责任感,即便在隐逸中,依然以另一种温和的方式存在,比如对环境的维护,对来访者的倾听。这种对“入世与出世”的辩证分析,细腻而富有层次感。 结语:寻常日子里的非凡 《东山问道录》不谈“解脱”或“涅槃”的宏大概念,而是将智慧的种子,小心翼翼地播种在每一片苔藓、每一口茶汤、每一笔挥毫之间。它邀请读者,放下对即时答案的渴求,转而享受探寻过程本身的美好与深邃。东山的生活,是一种对“本真”的回归,一种在自然秩序中寻找自我定位的修行。读者合上此书,或许会发现,那份长久追寻的宁静,早已藏在自家窗外的一棵树,或是一杯清茶的温度里。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導讀】佛陀與佛法的現代啟示  鄧偉仁

一、認識佛陀

Q01:佛陀是人、是佛或是神?
Q02:人們如何尊稱佛陀?
Q03:什麼是佛陀的本生故事?
Q04:佛陀是否有像極樂世界般的佛國淨土?
Q05:佛陀教法和當時印度宗教思想有何不同?
Q06:佛陀如何於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悟道?
Q07:如何從八相成道看佛陀一生?
Q08:釋迦族親友如何隨佛陀學佛與出家?
Q09:佛陀如何面對釋迦族亡國和提婆達多叛教?
Q10:佛陀的八大聖地在哪裡?
Q11:佛陀造像的起源與特色為何?
Q12:浴佛節從何而來?
Q13:佛陀成道日為何要吃臘八粥?
Q14:為何佛陀認為人人皆可成佛?
Q15:佛陀未曾離開過印度,佛教如何成為世界性宗教?

二、佛陀的人間淨土

Q16:為什麼佛陀不在天上成佛,要在人間成佛?
Q17:佛陀的教法為何要以人為本?
Q18:佛陀為何不繼位為王,而要出家成佛?
Q19:佛陀成佛後本來無意傳法,為何改變心意?
Q20:佛陀如何建立佛教教團?
Q21:佛陀為何要過托缽乞食的生活?
Q22:為什麼佛陀不用神通傳教濟世?
Q23:佛陀要哪幾位羅漢弟子不許涅槃,永住世間守護正法?
Q24:佛陀如何看待他在僧團的角色?
Q25:佛陀到過哪些地方遊化弘法?
Q26:佛陀時代有哪些講經說法的重要精舍?
Q27:佛經都是佛陀所寫的著作嗎?
Q28:哪些經典記載佛陀的最後教化?
Q29:阿難尊者在佛陀入滅前,提出哪四個問題?
Q30:如何回歸佛陀本懷,轉人間穢土為淨土?

三、學習佛陀有方法

Q31:如何以佛陀教導的三法印辨別正法?
Q32:佛陀如何三轉法輪,四聖諦和十二因緣有何關係?
Q33:佛陀教法如何由八正道開展至三十七道品?
Q34:如何修持佛陀教導的戒學?
Q35:如何修持佛陀教導的定學?
Q36:如何修持佛陀教導的慧學?
Q37:如何修持佛陀持名?
Q38:佛陀教導的六念法念什麼?
Q39:學習佛陀的原始教法,為何要讀《阿含經》?
Q40: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如何學習佛陀大願心?

四、佛陀的啟示

Q41:禮佛是偶像崇拜嗎?
Q42:佛陀的禪法與世間禪定有何不同?
Q43:佛陀的經論教法與世間學問有何不同?
Q44:佛陀如何看待世界末日?
Q45:佛陀如何面對病苦?
Q46:佛陀如何看待命運?
Q47:佛陀不回答什麼問題?
Q48:佛陀為何要涅槃,不久住於世說法?
Q49:如何依佛陀智慧過中道生活?
Q50:資訊時代佛魔難辨,如何依佛陀教法踏實修行?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5988456
  • EISBN:978957598845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133.6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的作者背景资料,似乎是一位在现代社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者,这让我对这本书的“落地性”抱有很高的期望。很多关于佛教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让普通人望而却步;要么过于平民化,流于表面的口号,缺乏思辨的深度。我真诚地希望这本书能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既能保持智慧的精髓,又不失与现代生活场景的连接。我特别想看看,在面对例如“内卷”、“信息焦虑”这类当代特有议题时,作者会如何引用佛陀的教诲来给出回应。如果只是空泛地谈论“放下”或“觉知”,那意义就不大了。真正的价值在于,它能不能提供一套可操作的思维工具,让我们在具体的工作压力、家庭责任中,找到一个不那么紧绷的着力点。从书名来看,这似乎是一个非常务实的态度,直面问题,然后给出解答,这比那种故弄玄虚的写作风格要来得实在和可信。我非常期待它能带来一些“原来如此”的顿悟时刻,而不是“嗯,我知道了”的了无生趣。

评分

这本书在台湾本地读者群中应该会引起一番讨论,因为我们这个社群对于精神层面的探索一直都很积极。我个人对于探讨“无常”和“缘起”这两个核心概念,在现代情境下的诠释特别感兴趣。我们这一代人,面对的变动性太高了,事业、健康、环境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如何在这种高速变化中保持内心的稳定,是每个人都在摸索的课题。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论,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那就太棒了。比如,它会不会谈到如何在社交媒体的即时反馈循环中应用“观照”的技巧?或者,如何在金融市场的波动面前,运用“缘起性空”的观点来调整心态?这些都是非常实际的问题。如果内容能触及到这些具体场景,我相信这本书的影响力会远超一般哲学读物,真正成为一种精神上的“急救箱”。我希望能从中读出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仿佛佛陀的智慧并没有随着时代远去,而是依然鲜活地指导着我们如何处理眼前的“小麻烦”和“大困境”。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一种“诚恳对话”的预期。它没有试图去构建一个宏大的宗教体系,而是聚焦于通过50个关键问题,构建起一座通往内在理解的桥梁。我更看重的是这种“提问”的勇气和清晰度。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套完整的答案,而是被问到了那个最让你感到困惑的点上。这本电子书的体量似乎适中,不会让人产生阅读上的压迫感,非常适合利用零碎时间进行深入思考。我猜它可能不会提供快速致富或立即开悟的捷径,而是引导读者进行一种长期的、自我负责的探寻。对于那些已经读过不少佛学入门书,但仍然感觉“隔着一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或许就是那个能帮你捅破窗户纸的契机。我非常好奇它在处理那些看似简单实则极其深刻的问题时,会用什么样的语言和视角切入,希望它能带来一种久违的、被认真对待的感觉,而不是被当成一个对精神世界充满好奇心的旁观者来对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老实说,乍看之下还挺朴实的,那种比较传统的设计风格,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元素,反而让人觉得有种沉淀感。我是在书店里偶然翻到的,当时被书名里“50問”这三个字吸引了,感觉像是能快速切入核心议题的那种类型。我最近刚好对佛教的当代解读很有兴趣,想找一些能提供新鲜视角的作品,而不是一味地重复那些陈旧的教条。这本书的定位似乎就是提供一个现代人可以理解和对话的佛教思想框架。我特别喜欢那种把复杂概念用问答形式来拆解的叙事方式,因为这很符合我们现在获取信息的习惯——碎片化、直接、效率优先。你不用费力去啃那些厚重的原著,而是可以直接针对你心中的“疑问”去找答案。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虽然是电子书,但那种纸质书的质感仿佛透过屏幕传递了过来,让人觉得内容一定经过了扎实的打磨,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心灵鸡汤”。我期待它能帮我厘清一些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比如面对压力、人际关系的处理,是不是真的能从这些古老的智慧里找到出口。如果内容真如我预期的那样,能做到深入浅出,那它绝对会是我书架上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书,随时可以拿出来翻阅。

评分

这本电子书的排版和阅读体验相当不错,对于我们这些习惯在移动设备上阅读的读者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字体选择很适中,在不同光线下切换阅读模式都很舒服,这点必须点赞。我通常在通勤路上会花很多时间阅读,对电子书的加载速度和翻页流畅度要求很高,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没有出现任何卡顿,保证了阅读的连贯性。更让我欣赏的是,内容组织上看起来是很有逻辑的脉络,虽然是以“问”的形式呈现,但应该不只是孤立的问答集合,我猜它背后一定有一个更宏大的结构在支撑,就像一个循序渐进的导览图,引导读者从基础的概念逐步深入到更深层的哲学思辨。对我这种对佛教理论有一定基础,但又希望系统性梳理一下整体脉络的人来说,这种结构非常讨喜。它不像某些读物,读起来让人抓不住重点,感觉像在漫无目的地游荡。这本书的结构感预示着作者对读者的阅读路径是有精心设计的,希望它真的能提供一种清晰的思考路径,而不是仅仅满足一时的好奇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