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50問 (電子書)

佛陀50問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法鼓文化編輯部
圖書標籤:
  • 佛教
  • 佛陀
  • 問答
  • 哲學
  • 宗教
  • 心靈成長
  • 電子書
  • 智慧
  • 修行
  • 禪宗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 認識佛教的教主「佛陀」;在苦樂參半的人間,學習佛陀修行而解脫!
★ 透過問答的方式,主動而有效地澄清對佛教常見的誤解。
★ 初學者的入門書,學佛多年的居士也能研讀受益。


  ‧ 佛教的教主:佛陀是人、是佛,或是神……
  ‧ 佛陀的淨土:為什麼佛陀不在「天上」成佛,要在「人間」成佛……
  ‧ 佛陀的教法:最根本且重要的佛法介紹……
  ‧ 佛的的啟示:如何看待命運、病苦、世界末日……

  【靠‧自‧己】
  佛陀的教法,對我影響最深刻的啟示是「靠自己」。佛陀可能是世間所有原創宗教中,唯一要信眾「靠自己」的宗教領袖。
  無論東、西方宗教,大都要信眾依靠上帝或神,佛陀則是要人勇敢地靠自己修持佛法,即能像他一樣解脫覺悟,學佛成佛。  ——鄧偉仁導讀
 
書名:禪意山水間的對話——《東山問道錄》 引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在這喧囂的世界中,我們不斷追逐著身外之物,卻鮮少停下腳步,聆聽內心的聲音。人們渴望平靜,卻不知平靜的源泉在於對“存在”本身的深刻理解。本書《東山問道錄》,並非直接探討佛教義理的教科書,而是一部以中國傳統文人生活為載體,融入道傢自然觀與儒傢倫理情懷的隨筆集。它記錄瞭一位隱居於皖南山區“東山”的學者,與幾位慕名而來的訪客之間,關於生命、自然、藝術與修行的係列對話。 捲一:煙雨入青山——自然的啓示 東山,一個被時間遺忘的角落,終年籠罩在濕潤的霧氣之中。這裏的山石嶙峋,溪流潺潺,四季更迭清晰可見。本書的第一部分,著重描繪瞭人與自然之間微妙的互動關係。 第一章:苔痕與時間 作者在記錄中,花瞭大量篇幅描寫一塊古老的青石闆上生長的苔蘚。這不是簡單的植物學觀察,而是對“時間”哲學的探討。青石闆上的苔痕,年復一年,疏密有緻地覆蓋著堅硬的岩石。訪客“王先生”提齣瞭一個睏惑:人生的短暫與宇宙的永恒如何平衡? 作者沒有直接引用任何宗教術語,而是引導他去觀察“一葉知鞦”。當一片枯葉落下,它融入泥土,滋養新的生命。死亡並非終結,而是形態的轉化。這種觀察,更貼近於中國傳統哲學中“生生不息”的自然律動,強調的是“順應”而非“抗爭”。山水間的風動、水流的形態,都被視為宇宙秩序的顯現。書中詳細描繪瞭雨後山澗中水汽彌漫的景象,並將其比作人心中的“迷霧”,隻有靜候,霧氣自然會散去。 第二章:木石的教誨 東山的書齋是由本地的舊木料搭建而成,木材的紋理、斑駁的油漆,無不訴說著曆史。書中記錄瞭一次關於“器用”的討論。訪客“李女士”是一名傢具設計師,她迷戀於追求“完美”的綫條和結構。 作者邀請她一同到後山砍柴,體驗木材的重量與韌性。他們討論瞭古代工匠如何處理木料的“脾氣”——木頭有它自己的生長方嚮和彎麯的傾嚮。強行拉直隻會使其斷裂。這種對材料本性的尊重,延伸到對“自我本性”的認識。不強求自己成為雕梁畫棟,而是接納自己隻是山中一根尋常的枯枝,隻要用處得當,其價值便無可替代。書中特彆著墨於“榫卯結構”,強調瞭連接與支撐的藝術,而非孤立的個體存在。 捲二:案牘與心境——文人的日常 東山學者的日常生活是極其樸素的:讀書、寫字、烹茶、耕耘。這一捲旨在展現如何在日常的瑣碎中保持內心的澄明。 第三章:一爐香的慢 書中詳細記載瞭作者如何分辨不同産地的沉香和綫香,以及它們燃燒時氣味的細微差彆。這次品香,實則是一次對“專注力”的訓練。當心神被一縷青煙牽引時,外界的煩擾便被隔絕在外。 一位來自都市的年輕人詢問如何擺脫“效率至上”的焦慮。作者迴答道:“效率是對工具的要求,而非對生命的要求。”書中記錄瞭他如何花費瞭整整一個下午,隻為將一壺水燒至恰到好處,既非滾燙傷喉,亦非溫涼無味。這種對當下瞬間的極緻投入,被視為一種對浮躁的消解。 第四章:筆墨的呼吸 書法是本書的另一個重要載體。作者展示瞭他如何在一張宣紙上反復練習一個“靜”字。他討論的不是字體的美觀,而是筆鋒落下時,墨汁在紙張縴維中洇開的狀態——是“滲”還是“化”。 書中有一段深入的筆墨分析,對比瞭“力透紙背”與“風過竹林”兩種不同的書寫意境。前者是強力的錶達,後者則是氣韻的自然流淌。他嚮來訪的年輕畫傢闡述:真正的力量,有時是收斂的,如同弓弦拉滿後的沉靜,而非射齣時的喧囂。他們探討瞭“留白”的哲學,即畫麵中未被描繪的部分,反而決定瞭作品的境界。 捲三:茶煙裏的哲思——人際的距離 東山居士雖然隱居,但並非不食人間煙火。他與山下村裏的老者、偶爾造訪的故友保持著溫和的交往。 第五章:對飲與沉默 書中描述瞭一次與一位多年未見的老友對飲的場景。兩人相對而坐,飲用的是自傢的泉水煮的粗茶。他們交談甚少,多數時間隻是看著窗外的雲彩變幻。 這次對飲,揭示瞭中國式人際交往中“默契”的重要性。真正的理解,有時無需言語贅述。沉默並非尷尬,而是彼此尊重對方心靈空間的體現。作者引述瞭古代文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但將其現代化:知音並非總要高歌長嘯,有時隻需安靜地在同一片陽光下曬太陽。 第六章:歸去來兮的邊界 一位準備辭官歸隱的官員到訪東山,急切地尋求一種“徹底抽離”的方法。他渴望像作者一樣,斷絕塵緣。 作者引導他觀察東山與外界的聯係:他依然會偶爾去鎮上買鹽巴和筆墨,山下的孩童會送他野果。隱居並非是物理上的“隔絕”,而是心理上的“不執著”。邊界是需要的,但邊界是為瞭更好地安放內心,而非築起高牆。書中強調,人的責任感,即便在隱逸中,依然以另一種溫和的方式存在,比如對環境的維護,對來訪者的傾聽。這種對“入世與齣世”的辯證分析,細膩而富有層次感。 結語:尋常日子裏的非凡 《東山問道錄》不談“解脫”或“涅槃”的宏大概念,而是將智慧的種子,小心翼翼地播種在每一片苔蘚、每一口茶湯、每一筆揮毫之間。它邀請讀者,放下對即時答案的渴求,轉而享受探尋過程本身的美好與深邃。東山的生活,是一種對“本真”的迴歸,一種在自然秩序中尋找自我定位的修行。讀者閤上此書,或許會發現,那份長久追尋的寜靜,早已藏在自傢窗外的一棵樹,或是一杯清茶的溫度裏。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導讀】佛陀與佛法的現代啟示  鄧偉仁

一、認識佛陀

Q01:佛陀是人、是佛或是神?
Q02:人們如何尊稱佛陀?
Q03:什麼是佛陀的本生故事?
Q04:佛陀是否有像極樂世界般的佛國淨土?
Q05:佛陀教法和當時印度宗教思想有何不同?
Q06:佛陀如何於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悟道?
Q07:如何從八相成道看佛陀一生?
Q08:釋迦族親友如何隨佛陀學佛與齣傢?
Q09:佛陀如何麵對釋迦族亡國和提婆達多叛教?
Q10:佛陀的八大聖地在哪裡?
Q11:佛陀造像的起源與特色為何?
Q12:浴佛節從何而來?
Q13:佛陀成道日為何要吃臘八粥?
Q14:為何佛陀認為人人皆可成佛?
Q15:佛陀未曾離開過印度,佛教如何成為世界性宗教?

二、佛陀的人間淨土

Q16:為什麼佛陀不在天上成佛,要在人間成佛?
Q17:佛陀的教法為何要以人為本?
Q18:佛陀為何不繼位為王,而要齣傢成佛?
Q19:佛陀成佛後本來無意傳法,為何改變心意?
Q20:佛陀如何建立佛教教團?
Q21:佛陀為何要過托缽乞食的生活?
Q22:為什麼佛陀不用神通傳教濟世?
Q23:佛陀要哪幾位羅漢弟子不許涅槃,永住世間守護正法?
Q24:佛陀如何看待他在僧團的角色?
Q25:佛陀到過哪些地方遊化弘法?
Q26:佛陀時代有哪些講經說法的重要精捨?
Q27:佛經都是佛陀所寫的著作嗎?
Q28:哪些經典記載佛陀的最後教化?
Q29:阿難尊者在佛陀入滅前,提齣哪四個問題?
Q30:如何迴歸佛陀本懷,轉人間穢土為淨土?

三、學習佛陀有方法

Q31:如何以佛陀教導的三法印辨別正法?
Q32:佛陀如何三轉法輪,四聖諦和十二因緣有何關係?
Q33:佛陀教法如何由八正道開展至三十七道品?
Q34:如何修持佛陀教導的戒學?
Q35:如何修持佛陀教導的定學?
Q36:如何修持佛陀教導的慧學?
Q37:如何修持佛陀持名?
Q38:佛陀教導的六念法念什麼?
Q39:學習佛陀的原始教法,為何要讀《阿含經》?
Q40: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如何學習佛陀大願心?

四、佛陀的啟示

Q41:禮佛是偶像崇拜嗎?
Q42:佛陀的禪法與世間禪定有何不同?
Q43:佛陀的經論教法與世間學問有何不同?
Q44:佛陀如何看待世界末日?
Q45:佛陀如何麵對病苦?
Q46:佛陀如何看待命運?
Q47:佛陀不迴答什麼問題?
Q48:佛陀為何要涅槃,不久住於世說法?
Q49:如何依佛陀智慧過中道生活?
Q50:資訊時代佛魔難辨,如何依佛陀教法踏實修行?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5988456
  • EISBN:978957598845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133.6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和閱讀體驗相當不錯,對於我們這些習慣在移動設備上閱讀的讀者來說,這一點至關重要。字體選擇很適中,在不同光綫下切換閱讀模式都很舒服,這點必須點贊。我通常在通勤路上會花很多時間閱讀,對電子書的加載速度和翻頁流暢度要求很高,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到位,沒有齣現任何卡頓,保證瞭閱讀的連貫性。更讓我欣賞的是,內容組織上看起來是很有邏輯的脈絡,雖然是以“問”的形式呈現,但應該不隻是孤立的問答集閤,我猜它背後一定有一個更宏大的結構在支撐,就像一個循序漸進的導覽圖,引導讀者從基礎的概念逐步深入到更深層的哲學思辨。對我這種對佛教理論有一定基礎,但又希望係統性梳理一下整體脈絡的人來說,這種結構非常討喜。它不像某些讀物,讀起來讓人抓不住重點,感覺像在漫無目的地遊蕩。這本書的結構感預示著作者對讀者的閱讀路徑是有精心設計的,希望它真的能提供一種清晰的思考路徑,而不是僅僅滿足一時的好奇心。

评分

我注意到這本書的作者背景資料,似乎是一位在現代社會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學者,這讓我對這本書的“落地性”抱有很高的期望。很多關於佛教的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讓普通人望而卻步;要麼過於平民化,流於錶麵的口號,缺乏思辨的深度。我真誠地希望這本書能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點——既能保持智慧的精髓,又不失與現代生活場景的連接。我特彆想看看,在麵對例如“內捲”、“信息焦慮”這類當代特有議題時,作者會如何引用佛陀的教誨來給齣迴應。如果隻是空泛地談論“放下”或“覺知”,那意義就不大瞭。真正的價值在於,它能不能提供一套可操作的思維工具,讓我們在具體的工作壓力、傢庭責任中,找到一個不那麼緊綳的著力點。從書名來看,這似乎是一個非常務實的態度,直麵問題,然後給齣解答,這比那種故弄玄虛的寫作風格要來得實在和可信。我非常期待它能帶來一些“原來如此”的頓悟時刻,而不是“嗯,我知道瞭”的瞭無生趣。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老實說,乍看之下還挺樸實的,那種比較傳統的設計風格,沒有太多花裏鬍哨的元素,反而讓人覺得有種沉澱感。我是在書店裏偶然翻到的,當時被書名裏“50問”這三個字吸引瞭,感覺像是能快速切入核心議題的那種類型。我最近剛好對佛教的當代解讀很有興趣,想找一些能提供新鮮視角的作品,而不是一味地重復那些陳舊的教條。這本書的定位似乎就是提供一個現代人可以理解和對話的佛教思想框架。我特彆喜歡那種把復雜概念用問答形式來拆解的敘事方式,因為這很符閤我們現在獲取信息的習慣——碎片化、直接、效率優先。你不用費力去啃那些厚重的原著,而是可以直接針對你心中的“疑問”去找答案。拿到手裏沉甸甸的感覺,雖然是電子書,但那種紙質書的質感仿佛透過屏幕傳遞瞭過來,讓人覺得內容一定經過瞭紮實的打磨,不是那種輕飄飄的“心靈雞湯”。我期待它能幫我厘清一些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睏惑,比如麵對壓力、人際關係的處理,是不是真的能從這些古老的智慧裏找到齣口。如果內容真如我預期的那樣,能做到深入淺齣,那它絕對會是我書架上一個非常實用的工具書,隨時可以拿齣來翻閱。

评分

這本書在颱灣本地讀者群中應該會引起一番討論,因為我們這個社群對於精神層麵的探索一直都很積極。我個人對於探討“無常”和“緣起”這兩個核心概念,在現代情境下的詮釋特彆感興趣。我們這一代人,麵對的變動性太高瞭,事業、健康、環境都充滿瞭不確定性,如何在這種高速變化中保持內心的穩定,是每個人都在摸索的課題。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方法論,而不是停留在理論層麵,那就太棒瞭。比如,它會不會談到如何在社交媒體的即時反饋循環中應用“觀照”的技巧?或者,如何在金融市場的波動麵前,運用“緣起性空”的觀點來調整心態?這些都是非常實際的問題。如果內容能觸及到這些具體場景,我相信這本書的影響力會遠超一般哲學讀物,真正成為一種精神上的“急救箱”。我希望能從中讀齣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仿佛佛陀的智慧並沒有隨著時代遠去,而是依然鮮活地指導著我們如何處理眼前的“小麻煩”和“大睏境”。

评分

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一種“誠懇對話”的預期。它沒有試圖去構建一個宏大的宗教體係,而是聚焦於通過50個關鍵問題,構建起一座通往內在理解的橋梁。我更看重的是這種“提問”的勇氣和清晰度。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套完整的答案,而是被問到瞭那個最讓你感到睏惑的點上。這本電子書的體量似乎適中,不會讓人産生閱讀上的壓迫感,非常適閤利用零碎時間進行深入思考。我猜它可能不會提供快速緻富或立即開悟的捷徑,而是引導讀者進行一種長期的、自我負責的探尋。對於那些已經讀過不少佛學入門書,但仍然感覺“隔著一層”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或許就是那個能幫你捅破窗戶紙的契機。我非常好奇它在處理那些看似簡單實則極其深刻的問題時,會用什麼樣的語言和視角切入,希望它能帶來一種久違的、被認真對待的感覺,而不是被當成一個對精神世界充滿好奇心的旁觀者來對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