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麯演進史(四)金元明北麯雜劇(下)與明清南雜劇 (電子書)

戲麯演進史(四)金元明北麯雜劇(下)與明清南雜劇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曾永義
圖書標籤:
  • 戲麯史
  • 金元戲麯
  • 明清戲麯
  • 雜劇
  • 南戲
  • 戲麯研究
  • 文學史
  • 中國古典文學
  • 電子書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包含〔金元明北麯雜劇編〕第拾肆至第拾陸章(北麯雜劇之餘勢:明初憲宗成化以前百二十年作傢作品述評),與〔明清南雜劇編〕。而明初百二十年間,雖然劇壇蕭索,但也齣瞭幾位北麯雜劇作傢,如榖子敬、羅本、康海、馮惟敏在文學上都有成就,但真正可以稱作大傢的,隻有一位周憲王硃有燉,他的《誠齋雜劇》三十二種俱存,音律諧美,詞華精警,以故能風行一時,而其大量突破北麯雜劇體製,極力講求結構排場,更使得雜劇得到改進,且開齣嚮前發展的途徑。他在中國戲麯史上的地位,就好像詞中的柳永,居於轉變的關鍵和樞紐。而與北麯雜劇相關之麯論,芝菴《唱論》之說麯唱已如此精到,周德清《中原音韻》已知以官話統一北麯聲韻,鍾嗣成《錄鬼簿》殷勤登錄一代文獻,夏庭芝《青樓集》能著眼於為一代優伶存典型,寧憲王硃權及其門下客不厭其煩為北麯立下譜式;凡此如無超人之眼識,焉能著成此佳製鴻篇。
《中國戲麯史論集》 一部跨越韆年,洞察戲麯藝術演變的深度研究 本書是一部宏大而精微的中國戲麯史論集,旨在係統梳理與深入剖析中國戲麯藝術自萌芽至成熟,乃至轉型與革新的漫長歷程。全書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豐富的史料為依託,力求突破傳統戲麯史敘事的線性框架,從多維度、多層次探討戲麯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內在邏輯、美學特徵及其與社會文化環境的複雜互動。本書的視角不僅僅停留於劇目文本的分析,更深入至科層結構、錶演體係、音樂體係、舞颱技術乃至地域流派的形成與影響。 第一部分:戲麯的源頭與雛形——從遠古儀式到宋代百戲的奠基 本部分聚焦於中國戲麯藝術的文化淵源與前身形態。首先迴溯上古的巫術祭祀、百戲雜耍,探討其如何孕育齣模仿、敘事與情感錶達的雛形。重點分析漢代百戲的鼎盛及其對後世戲麯錶演形態的直接影響,尤其是“角抵”與“相撲”中蘊含的戲劇性元素。 隨後,深入考察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參軍戲的興起與發展,指齣其在民間諷刺、滑稽錶演上的突破性意義,及其如何首次將“角色扮演”與“語言對白”緊密結閤。唐代燕樂的繁榮及其宮廷化的傾嚮,為宋代戲麯的成熟提供瞭成熟的音樂體係和錶演規範。本部分特別關注唐詩中反映的錶演片段,試圖重建當時舞颱藝術的片段性圖像。 第二部分:宋元戲麯的轉摺與黃金時代的確立 這是全書最為著重探討的篇章,聚焦於宋金元三個世紀的戲麯革命。 捲二:宋代諸宮調與宋雜劇的奠基 本捲詳細考察北宋汴京城市文化的勃興如何催生瞭成熟的都市娛樂形式——宋雜劇(或稱“雜劇”)。重點剖析諸宮調(如《劉知遠白兔記》)作為過渡性文本的文學與音樂價值,分析其“以歌為主,以說為輔”的敘事結構。對比南宋的南戲(溫州戲),分析南戲在民間傳播的生命力,以及它如何為後來的昆山腔奠定南麯的基礎。本書認為,宋代戲麯的成熟標誌著戲麯正式從單一的歌舞或說唱中解放齣來,成為綜閤性的舞颱藝術。 捲三:元麯的巔峰與四大聲腔的格局 本部分深入研究元代戲麯的歷史地位,特別是其在院本體係下的成熟與規範化。 元雜劇的結構與錶演規範: 分析元雜劇“一摺一腔一主題”的嚴格結構,探討“正末”“正旦”等角色行當的確立,以及不同腔調在錶現人物情感上的區別。 關鍵劇傢的深度剖析: 獨立章節分析關漢卿、白樸、馬緻遠、鄭光祖等重要作傢的創作特點。例如,對關漢卿作品中民間的韌性與反抗精神的挖掘;對馬緻遠作品中蘊含的隱逸思潮的解讀。 元雜劇的音樂體係: 探討“中州樂府”在元麯音樂中的地位,以及元麯與北方音樂的深層聯繫。 第三部分:明清戲麯的多元發展與地方聲腔的興盛 進入明代,隨著政治重心的南移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戲麯藝術進入瞭更加精緻化、流派化的階段。 捲四:明初的承繼與昆山腔的崛起 本部分重點分析明初戲麯在元代基礎上的繼承與演變。重點闡釋崑山腔(後稱崑麯)如何從民間傳入文人階層,並在文人主導下,經歷集腔、集麯、釐訂的過程,最終蛻變為一種高度精緻化、注重“水磨腔”與“麯牌連套”的典雅藝術。 文人戲的興盛: 探討以梁辰魚、徐渭為代錶的文人如何介入戲麯創作,強調文學性與意境營造。 戲班結構與舞颱技術的革新: 分析明代戲班的組織形式變化,以及燈光、佈景等舞颱技術的初步發展。 捲五:清代的格局重塑與地方聲腔的“百花齊放” 清代戲麯藝術呈現齣前所未有的多元化趨勢。 崑麯的衰微與地方戲的勃興: 分析崑麯在乾隆、嘉慶年間因其過度繁瑣與脫離民間審美而逐漸走嚮衰落的內在原因,以及它對新興聲腔的“母體”影響。 地方戲的規範化與成熟: 深度考察徽班的形成、花部的崛起。專門研究秦腔、弋陽腔、亂彈等不同聲腔在地域文化滋養下的獨立發展路徑,及其對“唱、做、念、打”錶演體係的深化。 清中葉的戲麯批評: 梳理李鬥、瀋德潛等重要的戲麯理論傢對當時戲麯風貌的評價與主張,考察他們如何試圖規範或復興傳統。 第四部分:戲麯藝術的內在機製與美學分析 本書最後一部分超越歷史敘事,專注於戲麯藝術構成要素的學理探討。 捲六:行當、錶演與“做功”的學問 本捲分析中國戲麯獨特的角色行當體係(生、旦、淨、醜)的形成邏輯,探討不同行當在程式化錶演中如何實現個性的錶達。重點分析“做功”——即戲麯錶演中抽象化、符號化的動作語言——的內涵與外延,以及它如何建立起觀眾與舞颱之間的獨特交流機製。 捲七:音樂與文學的辯證關係 本捲探討戲麯作為“綜閤藝術”的本質。分析“麯牌”“闆式”在戲麯結構中的主導作用,以及音樂如何規定瞭文本的節奏與情感張力。同時,審視戲麯文學的語言特徵,如口語化、詩化與韻律的統一,探討其在傳播過程中對白話文學的貢獻。 全書結語部分,將迴顧中國戲麯藝術數韆年來在傳承與創新中展現齣的強大生命力,並對其在近現代的轉型與挑戰進行簡要展望。本書旨在為戲麯研究者、藝術史學傢以及所有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刻且富有啟發性的學術視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曾永義


  1941年生,颱灣省颱南縣人。國傢文學博士,現任世新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中文係名譽教授,2014年當選第30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學術和教學以戲麯為主體,俗文學、韻文學和民俗藝術為羽翼。海外訪學經歷豐富,曾以訪問學人或客座教授身份赴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密西根大學、史丹佛大學、萊頓大學、魯爾大學、香港大學。並為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中國戲麯學院等大陸十數所學校之客座教授。

  曾獲學術榮譽:國傢文藝獎、四度國科會傑齣研究獎、兩度國科會優良研究獎、中山文藝獎、國科會特約研究計畫主持人、國科會傑齣特約研究員獎、傑齣人纔發展基金會傑齣人纔講座、教育部第52屆學術獎、教育部第13屆國傢講座主持人。兩度執行科技部「人文行遠專書寫作計畫」。

  著有學術著作《明雜劇概論》、《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論說戲麯》、《戲麯源流新論》、《從腔調說到崑劇》、《俗文學概論》、《戲麯腔調新探》、《地方戲麯概論》、《戲麯學》、《戲麯歌樂基礎之建構》、《戲麯劇種演進史考述》等二十餘種。

  散文集有《蓮花步步生》、《飛揚跋扈酒杯中》、《人間愉快》、《清風明月春陽》和《椰林大道五十年》等七種。

  戲麯劇本創作總計22種,包含崑劇9種,京劇8種,歌劇3種,歌子戲與豫劇各1種,2016年集結18種齣版劇本彙編《蓬瀛五弄》、《曾蓬瀛續弄》二書。

  教學、研究之餘,長年從事民族藝術之維護發揚與研究工作,四十餘度率團赴歐美亞非列國做文化交流。2016年馬英九總統頒授「二等景星勳章」,2020年獲頒第31屆傳藝金麯獎戲麯錶演類特別獎,可以印證其一生殊勝的學術成就。
 

圖書目錄

拾肆、北麯雜劇之餘勢:明初憲宗成化以前百二十年作傢作品述評
引言
一、明初十六子
(一)王子一
(二)劉兌
(三)榖子敬(附論《昇仙夢》、《常椿壽》)
(四)楊訥
(五)賈仲明
(六)李唐賓
(七)其他諸傢
二、寧獻王及其他諸傢
(一)寧獻王硃權
(二)羅本
(三)高茂卿
(四)劉君錫
(五)黃元吉
三、教坊劇
(一)著作時代探測
(二)教坊劇的佳作──《八仙過海》與《鬧鍾馗》
四、無名氏雜劇
(一)《鎖白猿》
(二)《桃符記》
(三)《勘金環》
(四)《風月南牢記》
(五)《蘇九淫奔》
(六)其他
拾伍、周憲王及其誠齋雜劇
引言
一、周憲王之傢世與生平
(一)傢世
(二)生平
二、誠齋雜劇的總目及所改正的舊本
(一)《辰鉤月》與《張天師》
(二)兩本《麯江池》
(三)《小桃紅》與《度柳翠》
三、誠齋雜劇的內容和思想
(一)內容的分類
(二)儒釋道閤一的思想
四、誠齋雜劇結構排場的特色
(一)歌舞滑稽的插演
(二)元劇體製規律的突破
(三)關目布置的通則
(四)結構的謹嚴
五、誠齋雜劇的文章
餘言
附:《雍熙樂府》選錄《誠齋雜劇》劇目
拾陸、北麯雜劇的尾聲:明中葉至清代名傢名作述評
引言
一、康海與王九思
(一)康海的生平
(二)《中山狼》雜劇
(三)王蘭卿雜劇
(四)王九思的生平
(五)杜子美遊春雜劇
二、馮惟敏及其他北雜劇諸傢
(一)馮惟敏
(二)楊慎
(三)陳沂
(四)梁辰魚
(五)徐渭
三、孟稱舜及其他北雜劇諸傢
(一)孟稱舜(附卓人月)
(二)梅鼎祚
(三)徐士俊
(四)桑紹良
(五)陳汝元
(六)祁麟佳
(七)茅維
(八)其他諸傢
四、尤侗的《西堂樂府》
結語
結尾
戊〔明清南雜劇編〕
序說
壹、明清雜劇之著錄
一、「明雜劇體製提要」之統計
二、「清雜劇體製提要」之統計
貳、明清南雜劇演進之態勢
一、明中期雜劇之「南麯化」與「文士化」
二、明後期雜劇「崑腔水磨調化」蛻變為 「南雜劇」與「短劇」
三、清代雜劇趨於短劇「辭賦化」
參、明中期南雜劇作傢作品述評
一、徐渭生平與《四聲猿》雜劇述評
小引
(一)徐渭的生平
(二)《四聲猿》雜劇
二、李開先、許潮、汪道昆三位短劇作傢述評
(一)李開先《打啞禪》、《園林午夢》院本述評
(二)許潮的《太和記》及其作者問題
(三)汪道昆《大雅堂》四種述評
肆、明後期南雜劇作傢作品述評
引言
一、陳與郊《昭君齣塞》、《文姬入塞》、《義犬記》與徐復祚《一文錢》述評
(一)陳與郊
(二)徐復祚《一文錢》述評
二、瀋璟《博笑記》及吳江旗下王驥德《男皇後》、呂天成《齊東絕倒》、瀋自徵《漁陽三弄》 、葉小紈《鴛鴦夢》述評
(一)瀋璟《博笑記》
(二)王驥德《男皇後》
(三)呂天成《齊東絕倒》
(四)瀋自徵《漁陽三弄》
(五)葉小紈《鴛鴦夢》
三、葉憲祖《檞園雜劇》十二種述評
(一)戀愛劇
(二)義烈劇
(三)佛教劇
(四)其他散佚的雜劇
四、傅一臣《蘇門嘯》十二種述評
五、其他南雜劇諸傢
(一)汪廷訥
(二)王澹
(三)徐陽輝
(四)車任遠
(五)王應遴
(六)程士廉
(七)袁於令
(八)鄒式金
(九)陸世廉
(十)吳中情奴
(十一)黃方儒與來集之
伍、清順康間南雜劇、短劇作傢與作品述評
一、吳偉業及其他諸傢
(一)吳偉業
(二)王夫之
(三)陸世廉和土室道民
二、徐石麒及其他諸傢
(一)徐石麒
(二)尤侗
(三)宋琬
(四)嵇永仁
(五)張韜
(六)葉承宗和廖燕
三、裘璉及其他諸傢
(一)裘璉與堵庭棻
(二)查繼佐及其他
(三)南山逸史及其他
(四)洪昇
附錄:無名氏《三幻集》
陸、清雍乾間南雜劇短劇述評
一、蔣士銓
二、桂馥和曹錫黼
(一)桂馥
(二)曹錫黼
三、唐英及其他諸傢
柒、楊潮觀及其《吟風閣雜劇》
一、作者的生平事跡
二、《吟風閣雜劇》的內容和思想
(一)文士類八種
(二)神怪劇十一種
(三)婦女劇六種
(四)仕宦劇七種
三、《吟風閣雜劇》的布局、排場和文章
(一)布局
(二)排場
(三)文章
四、餘論
捌、清嘉道鹹雜劇述評
一、舒位及其他諸傢
(一)舒位
(二)石韞玉
(三)張聲玠
(四)嚴廷中
(五)硃鳳森
二、許鴻磐、周樂清和黃燮清
(一)許鴻磐
(二)周樂清
(三)黃燮清
三、陳棟及其他諸傢
玖、清同光雜劇述評
一、楊恩壽和陳烺
(一)楊恩壽
(二)陳烺
二、許善長和劉清韻
(一)許善長
(二)劉清韻
三、袁蟫及其他諸傢
(一)袁蟫
(二)徐鄂
(三)其他諸傢
結尾
〔附錄〕
一、明代雜劇體製提要
(一)初期雜劇
(二)中期雜劇
(三)後期雜劇
二、清代雜劇體製提要及存目
(一)清代雜劇體製提要
(二)清人雜劇存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473161
  • EISBN:978626307810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3MB

圖書試讀

序說

  北麯雜劇對南麯戲文而言,彼此可以簡稱為北雜劇、南戲文,或北劇、南戲,或雜劇、戲文。如果冠上時代,則雜劇有金濛麼末、濛元麼末、元雜劇、明初雜劇;戲文則有宋元戲文、明初新南戲。雖然南麯戲文成立的時間比北麯雜劇早約二十數年,但由於濛元統一南北,北劇發達的時代就比南戲早得多。

  有關南北戲劇源生、形成及其演進的歷程,由於資料短缺,學者撰述均難於條理來龍去脈,直到著者乃從其所具各種「名稱」,辨其先後,考其名義,從而其劇種發展史乃昭然若揭。而對於北劇,王國維《宋元戲麯考》始為「分期說」,學者因而有三期說與兩期說之爭論;但其所依據,不過就《錄鬼簿》之序列而已;至多隻能看齣有元一統之現象,而未能完全呈現「北劇」整個「生命史」;為此,本書乃就全麵關照,分為七期,以見其逐次演進之歷程,以見其縱剖麵。

  北劇演進歷程既明,乃進一步探討其背景,因為背景因素不同,必然產生不同之文學藝術,於北劇亦然。而北劇之時代,實以濛元為主,乃就其政治社會之黑暗、文人遭遇之不偶,述其情況;以見北劇於此時而有如此內容特殊之原因。又就其並時之其他藝文種類,更於下編南北麯發展完成之後,比較「麯」與詩詞之異同。以見麯之所以能取詩詞而代之之故。然後又述其時全真教之盛行,交通、商業之發達,以見北劇所以興盛之原因。

  而對於濛元麼末雜劇昌盛之情況,則就北方之中州、真定、大都、東平、平陽五大中心,以及一統後雜劇中心南移之杭州,作鳥瞰式之觀照,以簡述各中心之作傢與作品,從而概見北劇於此時之整體輪廓。於是緊接其後,乃述其劇目之著錄,題材之類型,並從中分析說明其社會公案劇、士子歌妓戀愛劇、仕宦劇、度脫劇所以各具特色之原因。

  而戲麯是文學藝術的綜閤體,文學錶現在作傢作品之上,藝術呈現於舞颱錶演之中。濛元雜劇何獨不然?

  就文學而言,周德清既已有「四大傢」之說,堪為代錶性人物,本書亦因此先有〈所謂「元麯四大傢」〉論其始末與爭議,然後對關漢卿、馬緻遠、白樸、鄭光祖劇作舉其類型之具錶徵者詳為論述,其他則視情況為說,藉此以見四傢各自之成就。其中由於關漢卿劇作最多成就最高,幾已成為中國戲麯之標竿作傢,論者難計其數而有「關學」之稱,因特設〈關漢卿之研究及其展望〉綜論各方探討關氏其人其劇之方嚮與論題。

  然就北劇作品而言,流傳最廣遠、最膾炙人口者莫過於《西廂記》,因對《西廂記》施以濃彩重墨,詳予評論,不止論其所憑依之藍本,以見其胎息之淵厚;更就其主題思想、人物塑造、情節布置、麯文語言等以論其文學成就。而其作者是否即為關馬白並時之王實甫其人,六百數十年來異說紛紜,迄未定論;而此作者關係重大,故不揣譾陋,別為〈今本《北西廂》之作者問題〉以探其究竟,希望在不厭其煩、評審考論之下,庶幾能祛長久之疑。

  重要作傢作品之外,又舉石君寶、李直夫、鄭廷玉三人論其帶有金代印記之雜劇;高文秀、李文蔚二人以論其水滸劇;用此以使金元雜劇之論述在作傢及其題材上校具周延。

  其次則進入濛元北劇藝術之探討,首先對諸傢理論分別提要述評,時間跨度從元代到明初,因為明初《太和正音譜》實專就北麯而設。最後綜閤觀照,以見彼時對戲麯之觀念與主張。而其中《太和正音譜》既屬要籍,其作者亦如同今本《北西廂》,為學者所習焉不察,因又追根溯柢,詳作考訂。

  而理論既明,乃對濛元雜劇藝術之成分逐次探討,從而敘其整個搬演過程。前者從其外在結構「體製規律」之淵源形成,劇場類型與劇團成員,腳色之穿關與妝扮,樂麯、樂器與科白,內在結構「排場」之處理等五單元敘論,以見北麯雜劇舞颱藝術之橫剖麵。後者從搬演前,搬演過程、收場與「打散」三部麯陳述,以見北劇搬演藝術之橫剖麵。但由於其中「腳色」一項,至清代始發展完成,故略於此而閤併於〔明清戲麯背景編〕論述。

  最後更就明初北劇說其餘勢,論其重要作傢作品。以見北劇在金濛元明之全貌。
 

用戶評價

评分

每次捧讀這種關於戲麯史的專書,我總會忍不住聯想到當年在國傢劇院或傳統劇場裡看戲的經驗。那時候,颱上演員的唱腔、水袖一甩,颱下觀眾的喝采聲,構成瞭一幅生動的畫麵。然而,這本書提供的,卻是將那幅畫麵「解構」的工具。它不是單純描述劇情,而是深入到「為什麼是這樣唱?」、「這種錶演形式是從哪裡演變過來的?」的根本問題。例如,談到南麯興盛時,它必須連結到當時的社會風氣、文學思潮,甚至地域性的語言習慣。這種跨學科的視野,讓原本覺得枯燥的年代考證,瞬間變得活潑起來。我個人認為,讀這類書籍,最棒的地方就在於,它能提升你對「欣賞」的層次。當你再去看一齣傳統戲時,不再隻是看熱鬧,而是能捕捉到某些「時代的餘音」——那種隻有具備歷史脈絡的人纔能理解的微妙之處。這本書,就像是一張極為精細的藏寶圖,指嚮瞭戲麯藝術的內在結構。

评分

坦白說,我對某些歷史學傢的寫作風格,偶爾會感到一絲距離感,總覺得他們似乎過於專注於「考證」的嚴謹性,而犧牲瞭敘事的流暢度。然而,這套書係在這方麵似乎找到瞭不錯的平衡點。雖然它畢竟是學術著作,不可能完全像小說一樣引人入勝,但作者在介紹如《竇娥冤》或《琵琶記》這類經典劇目時,總能穿插一些幕後的小故事,或者指齣不同版本之間的細微差別。這些細節的呈現,就好像是給一篇嚴肅的論文,打上瞭一層溫暖的人性光輝。對於我們這些從小聽國樂、看布袋戲長大的人來說,這種「認同感」是很重要的。它讓我們感覺到,這套書不隻是在研究「古人」的藝術,而是連結著我們當下生活脈動的一條線。讀完後,那種知識積纍的滿足感,是其他休閒讀物難以比擬的。

评分

這本關於金元明北麯與明清南雜劇的專論,無疑是為戲麯研究領域立下瞭一個重要的裏程碑。但站在一個普通愛好者的角度來看,它對「脈絡建立」的貢獻是無法被低估的。要理解清代的傳奇如何發展到近代的花部,就必須徹底搞清楚南麯雜劇在明代中晚期的轉摺點。這本書的強項就在於,它不隻描述瞭「發生瞭什麼」,更細緻地分析瞭「為什麼會這樣轉變」。例如,當北麯的風格逐漸僵化時,南方士人如何利用新興的聲腔體係,開闢齣更貼近人情世故的錶現手法。這種對「藝術生命力」的探討,遠比單純的年代羅列來得有啟發性。它讓我意識到,藝術的演進從來都不是線性的,而是在不斷的衝突、融閤與地方化中,孕育齣新的可能性。這使得閱讀的過程,像是在參與一場跨越數百年的辯論。

评分

這本《戲麯演進史(四):金元明北麯雜劇(下)與明清南雜劇》的書名,光是看到就讓人聯想到那段戲麯藝術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尤其是金元以降,北麯雜劇的成熟與南麯的興起,這本身就是戲麯史研究裡最精采的篇章之一。不過,我這次要談的,是關於閱讀這類學術專著時,那種麵對浩瀚文獻時的「體感」。你翻開書頁,首先感受到的是作者在資料整理上的深厚功力,那種按部就班、層層推進的論述結構,其實讀起來是非常紮實的。它不是那種輕鬆的野史閒談,而是需要讀者投入心力的。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版本、不同傳說時,那種審慎持平的態度,不輕易下定論,而是把各種說法擺在桌麵上讓你自行品味。這種寫法,雖然對初學者來說可能稍嫌「硬核」,但對於真正想深入瞭解各個劇目源流和藝術變化的同好來說,簡直是寶藏。它讓你明白,我們今天聽到的每一齣經典,背後都藏著多少文人的心血和時代的推移。光是想像當年那些文人墨客在茶樓酒肆間,為瞭一個詞、一個腔調爭論不休的場景,就覺得趣味無窮。

评分

從裝幀設計和排版來看,雖然電子書的版本無法展現紙本書的紙質觸感,但其內容的編排邏輯仍然清晰可辨。對於需要反覆查閱特定劇目或特定理論觀點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目錄結構和索引設計,顯得極為實用。我個人認為,研究戲麯史,最怕的就是「頭緒太多,抓不到重點」。但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深知這一點,他們很巧妙地將複雜的源流,梳理成幾個關鍵的轉捩點。特別是對於「雜劇」這個跨越地域和時間的龐大概念,它能提供一個相對穩固的架構,讓我們不至於在琳瑯滿目的劇目和聲腔中迷失方嚮。總體來說,這是一部值得反覆翻閱的工具書,它的價值不在於一次讀完就束之高閣,而在於它能成為你未來任何時候,探討明清戲麯時,隨手可得的權威參考指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