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夠吸引人了,那種把「科學心理學」這種聽起來有點硬梆梆的學問,直接跟馬斯洛這位心理學界的重量級人物連結起來,再加上「動機與行為」、「認知與創造」、「生存與價值」這些主題,簡直是把人類最核心的幾個問題都攤開來檢視了。老實說,現在市面上的心理學書籍,很多都偏向操作性強的自我成長,或是過於學術化讓人望之卻步。我期待這本能找到一個很好的平衡點,既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又不會讓一般讀者感到距離太遠。特別是對「生存與價值」這個部分很有興趣,在現在這個資訊爆炸、價值觀快速變動的時代,我們到底該如何安頓自己的心靈,找到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意義感,這絕對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課題。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新穎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馬斯洛的需求層次,或許能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貼近真實自我的選擇,而不是盲目追逐社會定義的成功。
评分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的「整合性」。現今的知識體系太過分散,談動機可能去讀管理學,談創造力可能去讀藝術理論,而談到最終的生命意義,又可能變成哲學或宗教的範疇。這本《科學心理學》似乎試圖在這些看似獨立的領域間搭建起穩固的橋梁,並以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作為核心軸線,讓讀者看到人類的各種追求如何環環相扣。台灣社會近年來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加,但許多資源仍停留在治療階段,較少著墨於如何主動地「向上發展」。我期待這本書能成為許多人提升「存在質量」的工具書,不只是瞭解自己「為什麼這樣做」,更重要的是,能指導我們「如何做得更好、活得更有價值」。這種由內而外、由基礎到超越的探討路徑,讓人覺得這不只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份屬於現代人的心靈地圖。
评分拿到這本書的電子版,光是瀏覽目錄和前言的時候,就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作者似乎很擅長用一種既溫暖又帶有學術深度的筆觸來引導讀者。我特別欣賞它並沒有將心理學變成一套標準化的「SOP」,而是強調「探索人類存在的本質與意義」,這比起教你如何快速致富或解決人際問題,要來得更有份量、也更貼近台灣社會中許多中年讀者正在經歷的「意義危機」。最近身邊不少朋友都在思考職涯轉換,或者對現有的成就感到空虛,這類書籍恰好能提供一個重新錨定的力量。希望作者在論述認知與創造力的部分,不只是引用舊有的研究,還能結合當代科技發展對人類心智的影響,畢竟我們的「認知」場域已經跟馬斯洛那個年代完全不同了。總之,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紮實、有深度,而且敢於觸碰那些真正「大」的問題。
评分閱讀這本關於科學心理學的著作時,我感覺到作者在試圖建立一座橋樑,連接起實驗數據的嚴謹性與人類經驗的複雜性。這在華文心理學普及書籍中是相當不容易達到的境界。尤其是在探討「動機」這塊,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其實是被潛意識或社會規範推著走。如果這本書能清晰地解析這些錯位的驅動力,並且用馬斯洛的框架去重新校準我們的內在指南針,那將會是非常實用的。我希望它能解答一些我長久以來的困惑:為什麼我明明達成了某個目標,卻還是覺得不滿足?這種「達到之後的虛無感」究竟該如何用科學的方法去解釋和面對?台灣的教育體制常鼓勵大家追求外在的成功,卻很少教導如何內觀,所以這種結合了科學探討內在世界的作品,簡直是及時雨,讓我們有機會從另一個角度來審視自己的人生腳本。
评分這本書的寫作風格,如果用一個形容詞來概括,那就是「綿密而不失靈動」。它不像某些翻譯過來的教科書那樣生硬,似乎是專門為習慣了本土敘事語境的讀者量身打造的。我對「與馬斯洛對話」這個概念特別有感觸,這暗示著一種跨越時空的、批判性的繼承。我們不只是被動地接受馬斯洛的理論,而是用現代科學的視角去檢驗、補充甚至修正他對人類潛能的看法。對於我這種既對心理學有興趣,又不想被過多術語困擾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非常舒適的閱讀體驗。它讓你感覺像是在跟一位學養深厚的長輩進行一場深刻的午茶會談,話題從基礎的生存慾望,一路延伸到對美、對真理的追求。這種層層遞進的結構,讓人不自覺地想一口氣讀完,並反覆回味那些關於「自我實現」的討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