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編織 (電子書)

感官編織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宛璇
图书标签:
  • 感官
  • 編織
  • 電子書
  • 文學
  • 小說
  • 情感
  • 治癒
  • 成長
  • 女性
  • 故事
  • 閱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二〇〇五年起,詩人宛璇開始往返法國與臺灣,幾年後,選擇返臺定居。這期間生命歷程的流轉、生活的選擇,以及與所處環境的對話,自然地反映在書寫中。
 
  這本詩集的最初雛形是二〇一五年夏天,對二〇〇五年至二〇一一年間的文字進行首次選編。爾後其它因緣匯聚,宛璇決定先出版母語親子活印有聲詩集《我想欲踮海內面醒過來—子與母最初的詩》。直到二〇二一年——距離詩集中最後完成的詩,也已相隔十年,它才真正地以一本書的形式開始被完成,並加入了同一時期間的圖像創作。過程中,詩人階段性地重讀,刪減,一遍又一遍,直到其中大部分,都似乎脫離她的個人生命,成為一個個擁有自己影子的他者:
 
  部族的先人/我們什麼都看得到/我們什麼都感覺得到/棉花要成為細線/而細線要成為布匹/將那已被完成的遺忘吧/另一個事物,已然現身 
  
  (來自印尼松巴島語)
 
本書特色
 
  *來自二〇〇五-二〇一二年間的詩與圖
 
  「波赫士形容人類的文字『貧乏而野心勃勃』,但宛璇的詩卻彷彿另闢蹊徑,來到了文字的另一面,那確實一如詩集的名字《感官編織》,色聲香味觸法,將每種感官推展到極致,圖窮匕乃現。」/詩人隱匿專文推薦
 
  所有神祕的腳步都朝向命運。站著睡站著作夢
  站著聽床邊故事。把讀和聽的人都丟進故事正中央
 
  時間進不去那棟房子,時間的犬齒。與未知通信,
  向海游去一座無名的島。
  黃昏打壓過來,沒有夢的陌生人
 
好的,以下是一本与《感官编织 (电子书)》内容无关,但字数大约1500字的详细图书简介: --- 《星尘轨迹:失落文明的密码》 一部关于时间、记忆与宇宙终极奥秘的史诗级科幻巨著 作者:艾莉丝·凡德尔 导言:当时间停止流淌 公元2442年,人类文明已跨越银河系,建立了庞大的星际联邦。然而,在看似繁荣的表象下,一股古老的、无法解释的“熵增”正在悄然吞噬着已知宇宙的边缘。恒星开始以不合逻辑的速度熄灭,量子纠缠的稳定性面临崩溃。主流科学界束手无策,将此现象归咎于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 然而,在联邦档案深处,一个被尘封了数个世纪的秘密项目——“赫尔墨斯计划”——被重新启动。该计划的唯一目的,是追踪并解读一个来自数百万年前的、前所未有的强大信号源:“先行者”文明的遗迹。 本书的主角,伊利亚·科尔文,一位被学术界排斥的天体物理学家兼密码学专家,偶然截获了一段极其微弱的信号,它并非来自任何已知的星系,而是指向了被认为早已湮灭的“大裂缝”区域——一个时空扭曲的死亡地带。伊利亚坚信,这段信号是解读先行者文明留下的最后讯息的关键,也是阻止宇宙最终归于寂静的唯一希望。 第一部:回声与裂痕 第一章:沉默的观测站 故事始于土星环外的“卡戎”空间站,一个由伊利亚秘密资助的私人研究基地。伊利亚和他的核心团队——冷酷的战术AI“奥米伽”和精通古代语言学的生物学家,薇拉·陈——在一次常规的深空扫描中捕获了那段“回声”。这段信号极其复杂,它不仅仅是数据流,更像是一种跨维度的结构,嵌入了光线、引力波和时间本身的涟漪之中。 奥米伽分析指出,信号的结构与人类已知的任何数学或信息学模型都不匹配,它更像是一种“叙事”,一种记录了极度高维物理学的、活着的历史。 第二章:被禁止的知识 伊利亚试图将发现公之于众,却立即遭到了星际联邦最高理事会的严厉压制。理事会的核心人物,议员塞拉斯·曼德拉,一个坚信“秩序高于一切”的实用主义者,下令封锁所有与“先行者”相关的研究。曼德拉深知,先行者文明的强大和最终的崩溃,是联邦维持其绝对统治的禁忌话题。 为了逃避追捕,伊利亚和薇拉启动了“方舟”——一艘改装过的早期探索舰,其核心动力源基于一种理论上能暂时规避时空阻力的“曲率漂移”技术。他们的目标:深入大裂缝,找到信号的源头。 第三章:失落的档案 在逃亡途中,薇拉成功破译了信号中的一个关键“索引词”:“阿卡迪亚悖论”。根据零星的古代文献记载,阿卡迪亚是先行者文明的中心,一个据说掌握了“绝对时间控制”的超级都市。但所有的记录都指向一个结局:阿卡迪亚在一夜之间消失,没有爆炸,没有战争,只有虚空。 伊利亚意识到,先行者并非毁于外部力量,而是毁于他们自己对时间规则的过度干预。他们可能触碰了宇宙的底层代码。 第二部:时空之锚 第四章:进入死亡区 方舟舰穿越了大裂缝的外围屏障——一片由相互湮灭的引力场构成的“泡沫海洋”。在这里,物理定律变得不稳定,船员们体验到短暂的“时间回溯”和“空间折叠”。奥米伽的计算能力面临极限,它开始展现出类似“精神压力”的故障迹象。 在一次险些失控的漂移中,伊利亚利用信号中的特定频率进行微调,反而稳定了周围的局部时空。他发现,先行者的信息并非被动地等待解读,而是主动与接收者的意识频率共振。 第五章:阿卡迪亚的幽灵 他们最终到达了信号的核心——一个静止在时间之外的巨大结构。它不是星球,也不是城市,而是一个“记忆晶格”,一个由纯粹信息构成的悬浮体。 当伊利亚和薇拉登陆晶格时,他们并非进入了物理空间,而是进入了先行者的“全息历史回放”。他们看到了先行者如何从原始文明发展到掌握了宏观维度编程,如何建造了横跨数万光年的计算网络。 然而,在最辉煌的时刻,先行者们试图“优化”宇宙的熵增,他们想要创造一个永恒稳定的存在。 第六章:时间工程师的傲慢 在记忆回放中,伊利亚目睹了阿卡迪亚的终结:先行者们启动了“零点修正器”,试图冻结宇宙的演化。结果是灾难性的。他们没有停止衰变,反而将自己文明的全部存在——包括他们的物理形态、思想、甚至他们所处的时空本身——“压缩”成一个庞大的、永不腐朽的数字信息集合。阿卡迪亚没有被摧毁,它只是被“存档”了,成为了一个时间上的孤岛。 薇拉发现,先行者们将他们的核心知识——如何“重写时间变量”——植入了这段信息中,希望未来的文明能够吸取教训,而非重复他们的错误。 第三部:终极选择 第七章:曼德拉的追击 联邦理事会追踪到了方舟舰的能量波动,曼德拉亲自率领舰队赶到。他认为先行者的技术是人类联邦力量的终极保证,他不会允许伊利亚“销毁”这份遗产。曼德拉的目标是强行提取记忆晶格的核心代码,用于巩固联邦对时空的绝对控制。 一场在“时间静止区”边缘的对峙爆发了。联邦的常规武器在扭曲的时空场中几乎无效,但曼德拉的旗舰配备了最新的“虚空抑制器”,能够暂时强行恢复局部的物理定律。 第八章:熵的低语与伊利亚的抉择 伊利亚和薇拉明白了,如果联邦获取了这段技术,宇宙的结局将是“永恒的僵死”,一切都将被锁定在联邦的意志之下,不再有演化和自由意志。 伊利亚通过奥米伽与记忆晶格的核心智慧进行了一次极度危险的直接连接。他不是要“下载”技术,而是要理解先行者留下的警告。他接收到的信息是:宇宙的本质是流动与变化,任何试图强行“完美化”现实的尝试,都会导致存在的崩塌。 他必须决定:是利用这股力量,理论上“修复”被熵增侵蚀的宇宙,还是遵循先行者的遗言,让时间继续其自然的进程,即使这意味着宇宙最终将走向终结。 第九章:轨迹的延续 在曼德拉的虚空抑制器即将锁定晶格的关键时刻,伊利亚做出了选择。他没有提取技术,而是将信号中的“反熵代码”——一种能加速局部时间流逝,使结构彻底分解的代码——注入了记忆晶格。 这不是毁灭,而是一种“释放”。先行者文明终于获得了真正的终结,他们的信息不再是束缚,而是一种纯粹的、关于“谦逊”的历史教训。 记忆晶格在短暂的强光闪烁后彻底消散,留下的只有一片平静的虚空。曼德拉的舰队因力量的突然中断而受挫,不得不撤退。 伊利亚和薇拉驾驶着方舟舰,带着对宇宙本质更深刻的理解,驶向了未知的星域。他们没有带回拯救宇宙的钥匙,但他们带回了比钥匙更宝贵的东西:对时间和存在的敬畏。 宇宙的轨迹仍在继续,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正是这种流动,定义了生命的意义。 尾声:新的星图 伊利亚和薇拉的发现,尽管在官方记录中被彻底抹去,却在底层科学社群中引发了新的思考。他们不再追求控制时间,而是专注于理解“演化”本身的力量。方舟舰化身为移动的研究站,继续在星际间漂流,寻找那些隐藏在数据噪音下的、真正属于自然宇宙的低语。 《星尘轨迹:失落文明的密码》 是一部对科学局限、存在主义哲学和宇宙终极命运的深刻探讨。它不仅是一场宏大的太空冒险,更是一次对“完美”概念的质疑,带领读者穿越时间和空间,直面宇宙最深层的秘密。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蔡宛璇
 
  出生於春天的群島。喜歡畫畫閱讀看雲看海的小孩。學習視覺藝術同時自己寫詩。在大島臺灣畢業後,去歐陸七年,後回到大島——生活,與從事當代藝術創作相關工作。出版詩集「潮 汐」。和聲音藝術工作者Yannick Dauby在臺成立「回看工作室」,繼續藝術相關活動。成為母親,慢慢講回母語——臺語。出版《陌生的持有》詩圖集。嘗試寫臺語詩。第二次成為母親。出版活印親子母語詩集《我想欲踮海內面醒過來—子與母最初的詩》。繼續創作、周邊工作、編織生活。
 

图书目录

推薦序 趁亂告白——序宛璇詩集《感官編織》/隱匿
 
卷一 正常地滾動
(正常地滾動)
(緩慢)
生與活之溢出
穿 雪 花
小雪
冬燼
今天
行進中,MRT
六四晚上我們讀詩
家寒害
閏午夜
鴞喚
(在秋天)
 
卷二 地中海北
小白狗
Valberg 漫步
Lac du Beuil
地鐵
老西蒙娜
秋天的支流
搬家路間小憩
路上的詩
槲寄生
 
卷三 K
Cher K et H et P
上路之前偶得
報春給 K
K—冬小調
他讓我看到
影子初夏—給在某處的 Y. 
夢中生活:回訪
壞小孩
(親愛的 P)
她她
(K,)
 
卷四 異土
沿岸
沿岸—恐懼之邦
岩燕與夜鷹之間
Ahja jõgi
賽拉耶佛的果陀
 
卷五 沙數
洪荒的開始或斷裂的最初
((哎)))
也是,情歌
沙數
夜裡的水鹿
在漫長的徒步旅行後
 
卷六 感官編織
有河蒼鷺
電影院內外(頤和園後)
Jouhikko 的風
Il a disparut dans un silence total 它消失在一種全然的靜默中
巴卡(Baka)
宅夢
年節
移動中的幽靈
Caroline B. ,你的圖我的懂
安迪與沃荷
從水出發的一場不連續演出
餵房子吃夢的人
幽靈化的感官
 
卷七 脈
(大樓)
(勞工節黎明, London-Nice)
年代蒼茫擁擠
偽螢火蟲
因緣
暗下之前
短歌
莫可名
野島(母親節記事)
船破圖三個彎,轉給白海豚
空隙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726337
  • EISBN:978626966872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4.3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趁亂告白——序宛璇詩集《感官編織》
隱匿
 
  猶記得二〇〇七年的春天,宛璇帶著一抹笑意,從樓梯間浮出有河書店水面的那一刻——明明是初次相遇,我卻打從心底發出了奇異的共鳴——那種感覺不是一見如故或者失散多年的妹妹所能形容的,那幾乎可說「她是我失落在另一世界的一部分」或者「我是遭遇病蟲害之後的她」;那就像世界是一巨大的生命體,我們本來生在同一棵樹上,只是她往陽光的方向盡全力伸展綠葉昂揚的枝椏,我則向著陰濕的地底潛入,試圖將根鬚深入地心。
 
  或許因為初遇的震撼吧,我做了幾個有她參與的夢,其中一個至今仍歷歷在目。夢裡我和宛璇都來到死後的世界,生活於深不見底的雨林裡,在樹冠間穿梭飛越,各自修習不同派別的武術,且在挫折中不斷精進。後來宛璇告訴我,我做此夢的日期正巧是她的生日。
 
  儘管有這樣強烈的似曾相識感,宛璇卻是當時剛開書店的我從未見過的異種生物:她事事關心、樂於學習,為各式各樣的藝術和音樂而傾心,且彷彿外掛了外星人的接收器,能察覺極細微的聲音、辨識出最黯淡處的微小變化,觸覺想必也異常靈敏,你只要看過她用一支細筆在紙上擦掠,那附魔般的筆尖移動,顯然正在將彼時所感知的無以名狀之物,從指尖輸送出來。
 
  除此之外,當時必須留守書店的我,也挺羨慕她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因為那都是非常吸引人的所在,而非有名的觀光景點。但我並不覺得遺憾,因為我有幾位這樣的朋友,他們代替我去過了那些燦爛美好的所在,而我則透過他們的創作,一一接收到這些來自宇宙邊緣的神祕訊息。
 
  奇怪的是,雖然我喜歡宛璇的詩且已將這本詩集讀過數遍,卻無法像其他喜愛的詩人那樣記住某些詩句,甚至能背誦或隨意引用。當我嘗試從腦袋裡召喚出宛璇的詩句時,浮現的不是文字,而是許多畫面、聲響和氣味——從塵埃堆積的破碗裡滿溢出來的老宅之夢、大黑暗的森林中水鹿濕潤的眼睛、在如潮的月光裡搖蕩著的群島、終夜吹送的褐林鴞的聲音、沿著我沒去過的湖畔四周冒生的冷又安靜的青煙——這些詩,彷彿脫開了文字,成為其他的……其他的什麼呢?
 
  回想那些我能背誦的詩,它們都有渴望表達的洞見、有情節和感情、讓人毛骨悚然或者激動落淚,然而我最喜歡的宛璇的許多詩作卻並非如此,我無法用文字記憶,而必須回到詩行間,如此便能再一次地感受;那感覺就像一方面睜開眼睛閱讀,一方面卻得閉上長年以來學習文字的慣性之眼,我必須交出自己,全身全心潛入那個閃耀著幽暗波光的異世界,於是乃能觸摸與傾聽。
 
  隨意舉例:「草叢中被夏天打動節拍器蚱蜢的腿翅映滿光」、「泥土蒸氣,殘翅落枝,薄荷與青苔/不是綠的綠,和幾乎不存在的黯系」、「映在石壁上波紋形的意念」、「海綿吸滿夜色,在海床上/傾聽漆黑巨大無邊」……等等,這些描景、微物的陳列,顯示她只願忠實地呈現與讚嘆,而無意取為己用,卻也因為無所求(甚至忘卻自己正在寫詩),而其中有神,於是成為無法背誦的文字。
 
  波赫士形容人類的文字「貧乏而野心勃勃」,但宛璇的詩卻彷彿另闢蹊徑,來到了文字的另一面,那確實一如詩集的名字《感官編織》,色聲香味觸法,必須將每種感官推展到極致,圖窮匕乃現。
 
  我不敢說她的詩是最好的,因為「最」與「好」,甚至「詩」,都帶有評判和規範的意味,我只能說,同為詩的習作者,我很受觸動與啟發,也很感激宛璇是如此誠實,她沒有試圖將這些生動地捕捉而來的光,「構造」為一首「完整」的詩。當然也不排除她為了留下這些光,費盡了苦心,直至它們看起來渾然天成,比如這一小段就似乎透露出勞動的痕跡:「為了得到治癒/他必須起身/去尋回/那而今四散曠野/卻曾被召喚過無數次/的語言」。還有底下這首,短而帶著棒喝的力道,我感覺自己也在此詩中得到了校正,回到本該屬於我的運行軌道:
 
  我被這些無名的樹所包圍。
  它們無法為自己命名。但太陽昭示著它們存在
  的中心。而它們
  則昭示出我存在的路徑。
 
  當然,除了短詩,宛璇也有結構完整的長詩,甚至有組詩,但這些詩仍維持住她獨有的靈光。就如顧城說的,有些詩是「長」出來的,有些是「寫」出來的,詩人終究不是靈媒,不能完全依靠詩句自動長出,多數時候仍然必須排列字句,為了無法找到的那個準確的字而苦惱。宛璇這一類寫出來的詩大概是與社會議題相關,或帶有批判性的作品,儘管這些可能不是我的最愛,但還是十分動人,比如為反國光石化而寫的〈三個彎,轉給白海豚〉,讀到最後,不禁鼻酸,因為宛璇彷彿化身媽祖婆,將同等貴重的白海豚與金孫,一同攬進溫柔的懷抱裡:
 
  母親正用新買的十元大紅塑膠桶
  為她的寶貝金孫
  細細溫柔
  洗淨身軀,啊……
  向晚的風
  從海上來
 
  手心手背。
 
  手心手背,心肝寶貝。
 
  而我也非常喜歡她散文形式的詩,比如寫老房子的詩,那少見的對於空間的敏感和呈現,彷彿每個字都堆積著灰塵和歲月的重量:「四十年後有個人,穿過夏日銀合歡和野釋迦樹婆娑的天井,進入這間屋子的夢裡。」、「風在那些房子的周邊,不停兜著圈子。它撞擊緩慢支解中的木門,吹奏死去珊瑚群的骨骼縫隙,風化中的玄武岩廊柱,布滿孔洞,兩旁拼命搖晃著的木麻黃,整排整排在戳動天空。/天空灰白蒼茫,海在風來的地方日夜翻湧。」……還有底下這首,將她對人造物的譴責與生而為人的愧疚藏起,彷彿僅是一則遠遊歸來的遊子,對母土的跪撫與親吻:
 
  這片國土北方唯一的原始林彰顯出「體 」,
  而非各式居住其中的生命。這是人造林所不知
  道的世界。
 
  在子夜離開了草原去侵襲沉睡村莊的沼澤之
  霧,也在說著類似的母語。
 
  即使是人站在那裡雙眼緊閉,即使是想要說而
  說不出的攝影機。都無法精確描繪出,
  這先在的風景。
 
  我想著自己之所以受觸動,應該是彼此有許多共通點,而我之所以受啟發,卻是因為她對我來說仍是不可解的謎。比如我始終無法理解,她為何能在知悉人類對環境的破壞之後,仍對人世懷抱熱情、善意與好奇?她恆常將感受的觸鬚往四周伸展,不害怕因為敏感而受傷;她對充盈於生活中的美善滿懷感激,創作渴望同時來自宇宙和內在的核心,她僅僅遵從於此,不在意最終呈現的方式為何,於是她才能跨越各種領域:詩、畫、裝置藝術、聲音、影像……甚至以破臺語發表反對澎湖博弈的演說(當時我笑得在地上滾動);學習法語、臺語、原住民語;和伴侶攜手至荒野鄉野間錄音,或在城市的美術館裡佈展;堅持環保,所以她總在巨大的背包裡塞滿水壺、餐具、便當盒等等;同時她也和兩個孩子一起種菜、做飯,且在備料時,偷偷為一顆紫洋蔥的剖面結構之美而感動不已——這就是我所知道的宛璇。
 
  寫到最後,我突然意識到,或許現世即是我夢境中那個死後的世界?於是根據柏拉圖,儘管靈魂的雙頭馬車仍未馴服,但因我們曾見過雲端上的世界,那裡是我們的所來之處,因此,不管這個世界有多麼糟,我們必能看穿變動與虛假之物,而我們的眼,將僅僅注視著永恆的事物,世界的本質。
 
  底下是在閱讀中意外長出來的一首詩,獻給她。
 
  所來之處
 
  在緩慢的閱讀中跋涉
  如一荒闊無邊的夢
 
  我不由自主地想著
  如果不是遭遇嚴重的病蟲害
 
  你是我本該長成的模樣
 
  而生命是
  一
  龐大的集體
 
  我們是其分岔的枝椏
 
  你向陽而伸展
  光與水分子沒入
  潮汐
 
  曾經陌生的持有
  接續著從海裡醒來的
  感官編織
 
  而我則將根鬚深入
  另一片天空
  以真菌封存
  星塵
 
  然則時光往復
  鏡照
 
  如一微中子
  穿過整個宇宙仍未
  遇見彼此
 
  於是你手執幾縷
  發光的線條
  沿路拾來幾顆黝黑
  沉默的字
 
  讓風遍流其中
  一支多孔洞的樂器
 
  要我們向著所來處
  閉眼
  傾聽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常常覺得,好的文字作品就像是為讀者量身打造了一場心靈SPA,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它不會強迫你接受某種特定的觀點,而是溫柔地引導你進入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有幾段描述的場景,讓我彷彿真的能聞到雨後泥土的清新,甚至能「聽見」時間流逝的聲音。這種高度的共情能力,讓閱讀成為一種享受而非負擔,非常適合想暫時逃離現實喧囂,尋求心靈慰藉的讀者。

评分

最近台灣的文學市場上,常常會出現一些主題非常專注的散文集,這本書的氣氛跟那種感覺很像,就是那種你在一個安靜的下午,泡著熱茶,翻開書頁,就能瞬間被拉進作者構築的那個感官世界裡。我特別欣賞那種能將生活中的微小細節,透過文字放大、昇華的手法,讓人讀完後會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周遭的一切,像是陽光灑落在窗檯上的紋路、咖啡豆研磨時散發出的香氣,或是微風拂過皮膚的輕柔感。這種深度觀察的能力,不是每個人都具備的。

评分

坦白說,現今出版的書籍中,許多作品在內容上總感覺有點「輕薄」,但這本「感官編織」給我的感覺是紮實且充滿底蘊的。它展現出的那種對生活的熱愛與細膩的觀察力,讓我感覺到作者是用心在對待每一個文字的組合。我推薦給所有喜歡深度思考、熱愛生活美學的朋友們,它絕對能為你的日常帶來不一樣的色彩和層次感。這是一本讀完後會讓你嘴角帶著微笑、眼神變得更溫柔的書。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得非常引人注目,那種帶點復古又混合現代感的排版,立刻就吸引住了我的目光。我通常對那種設計比較偏向文學、詩集風格的書籍特別有感覺,這本光是從視覺上就已經成功地抓住了我。書名「感官編織」本身就充滿了詩意和想像空間,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到底作者是用什麼樣的筆觸來描繪那些細膩、難以言喻的感官體驗。拿在手上,那紙質的觸感也很好,裝幀很有質感,讓人有種想珍藏的衝動。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我個人覺得處理得非常巧妙。它不像傳統的散文集那樣嚴格按照時間線或主題排列,而是像一張層層疊疊的網,不同的篇章之間有著微妙的連結和呼應。你可能前一篇還在描述視覺的衝擊,下一篇就跳到了聽覺的細膩,但整體讀下來卻非常流暢自然,毫無違和感。這種靈活多變的敘事節奏,讓整本書保持著一種持續的吸引力,讓人捨不得放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