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病真演 (電子書)

假病真演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聖博
图书标签:
  • 病娇
  • 甜宠
  • 治愈
  • 沙雕
  • 轻喜剧
  • 现代
  • 校园
  • 电子书
  • 小说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假病人,真表演,好老師!
這群愛「裝病」的「標準化病人」,在醫學生面前演出各種疾病症狀,
不但是醫學生學習看診的老師,更是促進醫病溝通的重要橋梁。
 
  什麼是標準化病人?
  標準化病人又稱為模擬病人,在慈濟則稱為「良語良師」,是指讓健康的人透過訓練,按照教案劇本演出實際病患的症狀及反應,讓醫學生學習問診技巧,並扮演醫學生考核時的關鍵病人。
 
  臺灣在2000年引進標準化病人,作為醫學教育的一環。2006年,慈濟醫院首創邀請醫院志工擔任標準化病人。一開始,這群素人演員並不被看好,但慈濟志工「以醫學教育為優先」的使命感,讓花蓮慈濟醫院建立了全球唯一的標準化病人中心,還成為國外取經的對象。而曾陪伴這一群雜牌軍變成專業良師,並與之一起成長的,就是婦產科名醫高聖博。
 
  名醫與志工的相遇
  高聖博在奇妙因緣下,放棄北部高薪,來到花蓮慈濟醫院服務,並參與標準化病人計畫,培育一群不問報酬、義無反顧的志工,他們自費前往花蓮,跟著導演學演技、跟著醫師學症狀,頂著瘀青妝、甚至戴義眼進入教室、考場,讓醫學生面對「真人」學習問診、下處方。近年來,高聖博更帶著志工們走入醫療現場及社區,以志工親身經歷的醫療爭議事件來作為教材,試著化解醫病溝通的鴻溝。
 
  他相信,醫學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出一位好醫生,真正為病人著想的醫師。」而標準化病人志工,正是陪伴醫學生成長、成為未來良醫的「良語良師」。
迷失的航迹:一卷关于时间、记忆与错位人生的史诗 图书名称: 迷失的航迹 (精装版) 作者: 伊莱亚斯·文森特 (Elias Vincent) 译者: 林语桐 出版社: 苍穹文库 ISBN: 978-7-5581-6023-9 --- 导言:时间之网的微光 《迷失的航迹》并非一部单纯的小说,它更像是一张由记忆的碎片、哲学的沉思和未竟的命运交织而成的复杂挂毯。伊莱亚斯·文森特以其冷峻而细腻的笔触,带领我们潜入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一个名叫“静默港”的、常年被浓雾笼罩的海滨小镇。在这里,过去从未真正过去,未来则是一个永远无法触及的模糊概念。 本书的核心,围绕着三条看似独立,却最终在命运的潮汐中汇合的叙事线索展开,探讨着身份认同的脆弱性、集体记忆的不可靠性,以及我们如何通过叙事来构建对“真实”的理解。文森特挑战了读者对线性时间的固有认知,提出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当记忆的锚点松动时,我们究竟是谁? 第一部:失踪的钟表匠与不准的指针 故事的起点,是静默港最古老的标志——镇中央那座高耸入云的钟楼突然停止了走动。与此一同失踪的,是负责维护这座钟楼的最后一位钟表匠,老迈的塞缪尔·格雷厄姆。 塞缪尔的失踪并非寻常的逃逸。他留下了一间凌乱的工作室,里面散落着数百块精密的黄铜齿轮,每一块齿轮上都刻着日期和一行晦涩难懂的拉丁文箴言。镇上的人们很快相信,塞缪尔并非逃跑,而是“被时间吞噬了”。 年轻的考古学家兼业余历史研究者,艾薇拉·洛克,带着她的研究课题来到静默港。她原本的目标是研究小镇十六世纪的航海日志,却鬼使神差地被塞缪尔的谜团所吸引。艾薇拉在塞缪尔的遗物中发现了一本被加密的笔记,其中记录的不是机械图纸,而是关于“记忆的频率”和“共振点”的疯狂理论。 文森特将大量的篇幅用于描绘艾薇拉在小镇档案馆中的探寻。档案馆的档案管理员是一位患有严重健忘症的老人,他坚信所有历史文献都会自我修正,只有最荒谬的记载才可能是真相。艾薇拉必须在老人混乱的陈述和冰冷的历史记载之间,寻找塞缪尔留下的真实轨迹。 第二部:幽灵船“奥德修斯”的航程 叙事视角切换到了十九世纪末,聚焦于一艘被诅咒的商船——“奥德修斯号”。这艘船据称在一次前往遥远东方香料群岛的航行中,遭遇了一场持续了七天七夜、毫无理由的浓雾。船上的水手们报告说,他们在雾中看到了重复出现的景象:同一片波涛、同一个日落、甚至同一句临终的祷告。 船长,一个坚信科学和逻辑的实干家,试图用指南针和星盘来定位。然而,每一次他确定了航向,船体就会莫名地晃动,而船员们发现,船上的时间开始以不规则的速率跳跃——有时是凝固的几小时,有时则是倏忽而过的数日。 这部分内容充满了强烈的象征主义和对加缪式荒谬的致敬。文森特巧妙地将“奥德修斯号”的航行描绘成一次人类心智对抗无限循环的斗争。船员们开始互相猜忌,他们不再确定自己是否已经见过彼此,也无法确定他们口中的“过去”是否与他人的“过去”吻合。船上的日记记录充满了矛盾,每一页似乎都在否定前一页的叙述,直到最终,船只似乎在原地打转,永远无法抵达任何港口。 “奥德修斯号”最终的命运成了一个谜。水手们的失踪与静默港居民口中关于“海上幽灵”的传说不谋而合。 第三部:修复者与被遗忘的城市蓝图 故事的第三条线索回归到现代,聚焦于一位名叫卡西姆的建筑修复师。卡西姆受雇于一个神秘的开发商,任务是评估静默港唯一保存完好的十九世纪城区——“旧城区”的结构稳定性。 旧城区的设计极为反常。街道的布局似乎遵循着一套非欧几里得几何学的逻辑,一些小巷在清晨和黄昏时段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长度,而一些门廊在特定月份会被彻底“淹没”在阴影中,无法进入。卡西姆意识到,这份建筑蓝图似乎是根据某种“非物质”的准则绘制的。 在修复过程中,卡西姆发现所有关键的承重结构上,都以微小的符号刻下了钟表匠塞缪尔的签名。他开始怀疑,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运作失常的机械装置。 艾薇拉的研究逐渐与卡西姆的发现产生交集。他们共同破译了塞缪尔笔记中关于“共振点”的理论,发现静默港的地理位置正好处于一个罕见的“时间褶皱”之上。钟楼的停止,并非故障,而是某种人为干预的结果——塞缪尔试图通过停止中央计时器,来“冻结”或“重置”这个被错误时间线缠绕的小镇。 尾声:雾散与重构的真实 在小说的最高潮,艾薇拉和卡西姆找到了钟楼底下的密室。他们发现的不是塞缪尔的尸体,而是一台巨大的、由黄铜和海玻璃构成的复杂仪器——一台“时间校准器”。塞缪尔成功了,他让时间在静默港内停滞了片刻,而他自己则在那个瞬间被抛入了一个未知的维度。 仪器被激活后,笼罩小镇数十年的浓雾奇迹般地消散了。阳光首次穿透云层,照亮了静默港。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小镇居民对自身记忆的混乱重塑。一些人突然想起自己从未在静默港生活过;另一些人则记起了“奥德修斯号”船员的片段记忆。 文森特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他让读者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他们所读到的所有故事,都是在时间重构过程中产生的无数个“可能版本”中的一个。 艾薇拉最终选择留在了小镇,她不再试图寻找塞缪尔的下落,而是开始记录小镇居民在“新时间线”中如何重新讲述他们的过去。 本书特色与主题深度 《迷失的航迹》以其对以下主题的深刻探讨而著称: 1. 形而上学的空间叙事: 场景本身成为角色。静默港不仅是背景,更是时间错乱的物理载体。 2. 历史的相对性: 文森特通过不同视角(航海日志、地方传说、科学笔记)的冲突,展示了“历史”不过是当下最强有力的叙事所占据的生态位。 3. 存在主义的孤独: 角色们被困在无法被他人完全理解的个人时间流中,他们必须学会在这种孤立中寻找意义。 4. 精密的结构美学: 小说的结构如同塞缪尔的钟表,每一部分都精确地吻合,但整体的功能却导向了对传统逻辑的颠覆。 本书适合喜爱伊塔洛·卡尔维诺的结构游戏、胡里奥·科塔萨尔的魔幻现实主义,以及对时间哲学有濃厚兴趣的读者。它要求读者放慢阅读的节奏,沉浸于文字所构建的迷宫,并在最后一页合上书本时,开始怀疑自己刚才所经历的一切是否真实发生过。这是一次对心智疆域的深刻而迷人的探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主述/高聖博
 
  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現任花蓮慈濟醫學中心婦產部副主任、醫療人文實踐中心主任、婦產科主治醫師,同時任教於慈濟大學醫學系。二○○四年,為理想遷居花蓮,投入花東偏鄉醫療。曾任花蓮慈濟醫院「標準化病人中心」主持人,從事標準化病人計畫已超過十五年,業務包括:標準化病人師資培訓、教案撰寫、標準化病人招募培訓、OSCE規劃等。多年來舉辦近五十場標準化病人訓練師工作坊,並受邀參與超過上百場演講,積極投入全國標準化病人及相關師資之培育。二○一三年,更將其深刻領會化為文字,出版《精通標準化病人》一書,造福更多醫學教育者。至今仍在該領域深耕並創新研究,除擔任「台灣標準化病人協會」理事,其所主持的標準化病人計畫更在臺灣獲得「國家品質標章」的肯定。同時,也持續在花東推動並實現醫療人文,以利他為核心,守護花東鄉親、培養未來仁醫。
 
撰文/吳宛霖
 
  一個住在後山,過著接送小孩、煮飯、餵狗、洗馬桶及壓力大時會追劇、作風老派的平凡大嬸。王小波曾說過:「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懷抱著詩意安分的過著淡泊殷實的人生,就是後山大嬸的美麗信仰、浪漫主義。真味只是淡,淡裡其實藏著一片海洋。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醫心醫育 良語良師    林俊龍
推薦序二  醫學教育典範  向良語良師致敬    林欣榮
自    序  眾多無私的愛

第一章 微不足道的開始
回溯的旅程
生涯轉彎的王牌醫師
會被拼錯的OSCE
摸索前進的醫師和志工
演什麼不像什麼
不求回報的志工魂
披甲上陣 實戰演出
演病人也能救命
世界唯一標準化病人中心成立

第二章  偉大的行動
勇敢踏上征途
教得多不一定好
學習特殊化妝
第一次設計教案就上手
一百場分享的長征
標準化病人也能當訓練師
韓國經驗與國家考試
從以醫院為家到想離家出走
推動共好 獲得認證

第三章 說自己的故事
發揮白老鼠精神
添加眉角的2.0版本
受傷的醫者
改善醫病的隱形鴻溝
真實經驗是最佳教材
醫學院沒教的事
沒關係,我幫你

第四章  永保初心 正念向前
 醫療人文實踐的起步
 利他同溫層
 當一座破冰的橋
 往醫病和諧大步邁進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72206
  • EISBN:978986357265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4.6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一
 
醫心醫育 良語良師
林俊龍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
 
  盛暑的八月中旬,花蓮慈濟醫院緊鑼密鼓、歡欣鼓舞地迎接三十五周年院慶,特別是在齊力抗疫的這一年,院慶,更顯溫馨。
 
  回想五十五年前,證嚴上人在花蓮創辦慈濟功德會,從慈善入門,卻在照顧貧困家庭時,發現很多人家是「因病而貧,也因貧而病」,不捨貧病相生,讓上人在一九七二年,成立了「慈濟功德會附設貧民施醫義診所」,他號召當時省立花蓮醫院及在地診所的醫師、護理師來做義診,就是想照顧這些受病痛所苦,卻付不起醫藥費的貧病人家。
 
  然而義診後,證嚴上人很快地發現,這樣似乎也行不通,若遇上重大意外或疾病,他們依然無力就醫;而一般民眾即使好不容易籌到錢,還是得盤山過嶺送到西部就醫。根本的解決之道,還是需要在花蓮成立一家高品質、醫療設備現代化、不收保證金、且以病人為中心的醫院,這正是證嚴上人最初創辦佛教慈濟綜合醫院(花蓮慈濟醫院)的濫觴。
 
  醫院啟業後,最初靠著與臺大醫院建教合作,有著周周南來北往的醫師群支援,然而,除此之外,東部花蓮要招募醫師、護理師,實在難上加難,長期而穩定的醫護,要從哪裡來呢?醫、護、醫技、藥劑等都是醫療專業,需要有良好的教育和學習環境,於是,上人又籌辦了慈濟護專(現為慈濟科技大學)、慈濟醫學院(慈濟大學),希望能藉此培育出具備愛心、熱忱,且願意留在花東服務鄉親的醫護。
  
  從最早的護專到現在的慈濟大學,證嚴上人在立校之初,便設置了「慈誠懿德爸媽」的制度,讓一群來自各地的慈濟志工,把來花蓮念書的學生當成自家孩子般疼惜。多年來,慈濟許多醫學生、護生們,在被照顧的過程中,感受到這份無私的愛,無形中也傳遞了未來能「視病如親」的養分,這也是慈濟醫療最重視的人文精神。
 
  從無語良師到良語良師
 
  醫學教育、人才培育,在慈濟醫療志業是非常重要的任務,從醫學院延伸推展的「無語良師」,有許多我們慈濟的師兄、師姊,在往生後,志願捐出大體,成為大體老師,讓我們的醫學生能在他們的身上學習,作為解剖、教學,也用於醫師進行模擬手術的教學、研究,精進醫術。
 
  但這還不夠,除了「無語良師」,慈濟還有一批陣容堅強的志工,志願扮演起「良語良師」的任務,也就是這本書所著墨的「標準化病人」,這是醫學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環。一位醫學生要被訓練、培育成學有專精的醫師,很大一部分是需要透過「臨床經驗」來學習。但是,我們又不能把真實病人,交託給醫學生來做學習、判準與考核。這時候,就非常需要「良語良師」來扮演病人、投入學習了。慈濟這群良語良師(標準化病人),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醫學教育訓練、戲劇訓練等,努力去模仿出實際病人的真實病痛,學到最後,就連醫師壓腹時的幾分痛,要如何表演,都能精準拿捏,好讓我們這些年輕的醫學生、護生、醫技生等,能夠在學生時期,就能體會如何去面對臨床病人、如何友善溝通等。
 
  雖然「標準化病人」最初的發源地來自美國,但是慈濟醫療領域卻又將它提升了一個層級。怎麼說呢?因為國外的「標準化病人」主要是聘請演員去扮演病人,是專業,也是勞務關係。而在慈濟醫院,扮演標準化病人的「良語良師」,都是自願參與的慈濟志工,他們不僅從未收取任何酬勞,還自掏腰包支付前來花蓮受訓、服務的交通費。這群志工,很單純的信念便是「培育未來良醫」,他們為了扮演罹病工人,自行採購頭盔、工具包;為了扮演罹患恙蟲病的農婦,把臉畫黑曬黑、指甲塗黑,還配上袖套;還有扮演骨折病人的志工,一天讓二十幾位醫學生重複在她手上打了二十幾次的石膏,打到手都起疹子,也無半句怨言,心裡只替醫學生緊張、擔憂著,石膏有沒有打對地方。這樣帶著信念的付出,使得他們的投入更為真切,扮演更加到位。慈濟志工的信念與心意,大幅提升了標準化病人教學的品質,也讓「慈濟良語良師」在臺灣、在世界上,獨樹一格,成為慈濟醫學教育的特色亮點。
 
  曾長年主持「慈濟標準化病人中心」的高聖博醫師,原本在臺北服務,是非常出色的婦產科醫師。坐擁高薪的他,卻在認識了慈濟環保志工並投入環保站服務後,感受到證嚴上人濟世救人的慈悲心,他不僅捨棄大都會優渥的生活來花蓮慈濟醫院服務,更長期投入醫學教育領域。這十五年來,他為了拓展、深化「良語良師」(標準化病人)的訓練與培育課程,不僅前往國外取經、學習,引進一流海外講師來到花蓮帶領標準化病人研討會暨工作坊,在摸索出一套屬於本土化的訓練方式後,他也跑遍臺灣,甚至海外,無私分享「慈濟良語良師」的作法與成果,還曾出版《精通標準化病人》等醫學教育專書,嘉惠更多醫學教育者。
 
  唯有真心投入,才能有所成就。如今,高醫師已是臺灣數一數二的「良語良師」(標準化病人)醫學教育的倡導者,也是推動者,他將「標準化病人」這個領域在醫學教育上,樹立了非常好的典範,不僅立足花蓮、立足臺灣,並放眼世界,繼續發光發熱。而高醫師熱忱不變,依然秉持著來到花蓮的初發心,持續協助花蓮慈濟醫院各個單位,以志工實境演出的教案影片作指引,進行服務流程改善研討,並在過程中融入慈濟醫療人文精神,這也是醫界的一大創舉,指日可待。
 
  感恩十五年來,為慈濟醫學教育而投入標準化病人的慈濟志工們,感恩高聖博醫師將慈濟醫療融合專業與人文的寶貴經驗,透過良語良師們無私奉獻的身影,如實分享,彌足珍貴,相信大家也能在此書中有所收獲,樂為之序,感恩。
 
推薦序二
 
醫學教育典範  向良語良師致敬
林欣榮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
 
  今年是很特別一年,不僅是慈濟基金會五十五周年,花蓮慈濟醫院三十五周年,慈濟大學醫學系二十五周年,而和慈濟醫療相關的還有心蓮病房二十五周年,以及標準化病人十五周年。
 
  在醫療人文實踐中心高聖博主任的著作《假病真演:高聖博和標準化病人的醫學教育之旅》,彷彿時光隧道,追憶標準化病人的概念剛剛引進臺灣的初期,一切沒有頭緒,在探索學習的過程,我們發現國外標準化病人的來源,主要是退休老師、公務人員及一般民眾。儘管演員也是其中一個選項,但這對於遠在花蓮的慈濟醫院來說,顯然比不上都會區大醫院,方便職業演員參與。
 
  然而,這並不影響在二○○六年三月十二日「一般醫學標準病人訓練班」的開訓,因為有慈濟志工全力支持,即使在上完兩天的嚴格訓練課程後,仍然有五十位師兄師姊留下來接受挑戰。
 
  事實上,證嚴上人向來重視教育,特別是培育醫師及醫事人員的標準化病人,因此在招募標準化病人時,上人的首選就是慈濟的師兄師姊,高主任深刻了解上人的用心,也毅然承擔起這項不凡的任務,我們稱標準化病人為良語良師,最能傳承上人的精神,也是慈濟醫學教育中OSCE(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的一大特色。
 
  標準化病人必須表現出真正病人的反應,這對於志工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包括聲音、表情與動作等專業演員的表演能力,還必須具備良好的溝通技巧,並能接受學生碰觸,在我心中不僅是最棒的老師,還要具有誠實、守時、守信以及樂於付出等人格特質,令人欽佩與尊敬。
 
  記得當年,為了師兄師姊更能掌握表演標準化病人的精髓,我們邀請曾兩度獲得金馬獎的導演蕭菊貞,人稱「蠻牛老師」的演員廖嘉琛、主持大愛台「草根菩提」的演員陳夙芬來上課,整個訓練課程,嚴格精實,一點都不含糊,這在書中,可以看到多位資深良語良師的「甜蜜」分享。
 
  在慈濟,最可貴的就是「樂於分享」,因此我們不僅舉辦標準化病人訓練班,在第一年,即邀請中國醫藥大學、高雄醫學大學、林口長庚醫院、三軍總醫院來分享標準化病人的現況與運用、如何訓練標準化病人,以及運用醫學院學生擔任標準化病人的經驗。
 
  儘管在臺灣醫界,花蓮慈院的OSCE和標準化病人的起步,不是最快也不是最慢,但高主任在一場OSCE國際研討會中,不僅與美國紐約的臨床能力中心的創辦人馬克‧史瓦茲醫師結下好緣;二○○八年,史瓦茲醫師還在花蓮慈院標準化病人國際研討會擔任講師,大力讚揚花蓮慈院在標準化病人領域的努力與成果。
 
  慈濟標準化病人會成功的原因,主要是有一群以醫學教育優先為使命感的志工,作為靠山。很快地,標準化病人中心在教學部正式啟用,證嚴上人還親自揭牌祝福,高主任擔任主持人,轉眼間十三年過去了,我們不僅用在醫師的培育,也運用在各醫事人員的訓練上,我們有訓練官、考官團隊,更有穩定的標準化病人資源;同時,我們已累計豐沛的各類教案。
 
  過去幾年來,高主任更多次邀請美國、加拿大,從事OSCE及標準化病人的專家學者到花蓮分享,並以工作坊的方式,與包括慈濟醫療體系各醫院,及臺灣醫界從事教學相關領域的醫事及行政人員,做深度的交流與研習。
 
  為了廣泛嘉惠醫院各團隊,我們向上提升,成立慈濟醫療人文實踐中心,將標準化病人的概念,運用在行政經營與危機管理等領域,除了實務面,也做研究,在二○二○年,透過量化與質性融合研究,探討志工參與標準化病人的動機,並舉辦「標準化病人經營與發展研討會」。
 
  學海無涯,在醫學教育的精進上,更是與日俱進。感恩高主任的承擔與始終如一,經由此書重現過去十五年來,花蓮慈院教學團隊與志工的努力與成果,亦請容我藉此書,向所有參與慈濟標準化病人的師兄師姊,獻上最崇高的敬意。
 
自序
 
眾多無私的愛
 
  十幾年前,不到四十歲,北部知名婦產科診所副院長,帶著妻子和一對幼小的子女,來到花蓮慈濟醫院。薪水瞬間少了三分之二,工作量大增好幾倍,還有二次累到掛急診,妻子和家中長輩竟然還支持他的工作,這家人是傻了?還是懵了?
 
  回顧這十五年回來花蓮的日子,我問自己:「後悔嗎?」,當然不!世上有幾個人能像我這麼幸運,能夠遭遇這麼多「不可思議的因緣」,過著這麼有意義的人生。
 
  一個人,一輩子,如果有幾位親友願意無所求的全心支持你,已經夠幸運了,更何況是一大群人!而這群一百七十位的慈濟志工,與我非親非故,卻願意排除萬難,隨時協助我、陪伴我,他們有些已經是我父執輩的年紀,有些是大老闆,許多人的社會成就都遠遠在我之上,但在我的面前卻時時自謙能力不足,接受我及標準化病人師資群的指令及指導,絲毫沒有慍色。但,這一股謙沖柔懷的力量,卻是近年來引領臺灣醫學教育界重大變革的主要推手之一,他們是「標準化病人」, 證嚴法師稱他們為「良語良師」。
 
  因為「良語良師」這股力量,讓我硬著頭皮,獻出人生第一場「全英文」的精彩演講,讓慈濟的醫學教育被看見;因為這股力量,讓我有勇氣帶著破英文前往美國和一群美國醫學教育精英一同受訓;因為這股力量,讓我回國後,在短短二年內,受邀跑遍全台超過五十場的演講;因為這股力量,讓全國各醫學院校看到「志工擔任標準化病人」的契機,讓醫師執照考試的變革得以實現;而最終,因這股力量,讓慈濟標準化病人獲得「國家品質標章」的全國榮耀。
 
  這本書,描述的雖然是十五年來慈濟標準化病人投身醫學教育的故事,但,如果細細品酌,不難發現,這許許多多人的投入,都是堆砌在大家最不願意遭遇的──病苦。
 
  因為體驗過「病苦」,希望能教育出仁心仁術的醫療團隊;因為聽聞過他人的「病苦」,希望受苦的病人及家屬,在疾病治癒時,心也能被撫慰;然而,卻也因為「病苦」所帶來的情緒與壓力,醫方與病方的誤會與衝突依舊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出現。
 
  這群「良語良師」協助完成了台灣醫學教育界重大的階段性任務──全國醫學校院臨床技能測驗,非但沒有因此自滿而停下腳步,在十五年後,憑著全然的信任,支持著我,再次投入一個完全陌生,卻是大家一直在追求的領域──醫療人文。
 
  「醫療人文實踐中心」在二○二○年七月一日成立,同事好友聽聞後,除了祝福,卻仍不免為之憂心。「人文」,尤其是「醫療人文」,光要讓人感受,就何其困難,更何況是要去「實踐」。
 
  然而,我卻無懼於眼前的挑戰。如同十五年前,沒有人看好慈濟標準化病人計畫,十五年後,這群「良語良師」依舊一本初衷,以無私的愛,期望為醫界帶來改善的契機,與其說是一股傻勁,倒不如說,這群「良語良師」早已在實踐真正的「醫療人文」!
 
  我們這家人,不是傻了,也不是懵了,而是因為我們太幸福了。十五年來,得遇明師,進入慈濟大家庭,因著證嚴上人的諄諄教誨,成長了慧命;因為法親、長官、同事的愛,渡過了人生的幽暗,反而成了滋養智慧的法水。這些幸福的際遇,與十五年前相比,已然不可同日而語。
 
  正是因為,中心的成立是由「眾多無私的愛」所凝聚,我深深的相信,「醫療人文」最終一定可以實踐!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