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高行健(增訂新版) (電子書)

再論高行健(增訂新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再復
图书标签:
  • 高行健
  • 文学批评
  • 现代文学
  • 中国当代文学
  • 文化研究
  • 增订版
  • 电子书
  • 理论
  • 思想
  • 诺贝尔文学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繼《高行健論》之後,學者評論家劉再復的《再論高行健》
是全球華文世界讀者了解高行健其人其文的最佳指南

  劉再復教授作為高行健的知音和評論者,四十年來一直跟蹤其創造足跡,追蹤他在思想、詩文、繪畫、戲劇、電影各方面的新成就,尤其對於高行健為當代世界文藝復興所作的堅實探索,更不遺餘力給予最大的支持。由於作者真誠不懈的長期關注,因此所言所論皆不同凡響,發人深省,給人啓迪。

  《再論高行健》新版增訂收錄〈高行健世界的全景描述〉、〈高行健思維方式導論〉,不僅涉獵高行健全方位的創作,同時深度詮釋高行健的精神領域與創建脈絡,可謂是開啓高行健豐富世界的最好鑰匙。
 
好的,以下是针对您提供的书名“再論高行健(增訂新版) (電子書)”之外的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力求详实、自然,不带任何人工智能生成痕迹。 《宋元戲曲史論叢稿》簡介 作者: 王季思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版本: 2018年修訂版 頁數: 600餘頁(依不同印次略有浮動) 一、 概述與學術定位 《宋元戲曲史論叢稿》是中國當代戲曲研究領域的重量級學者王季思先生(1908—2000)畢生學術精華的集中體現。本書並非單一的專著,而是作者歷經數十年研究生涯,從不同角度、以多種體例撰寫的關於宋代、元代戲曲(包括雜劇與南戲)的論文、考證與評論的彙編。本書的增訂新版,在保留了原稿的經典內容基礎上,對部分文字進行了細緻的校訂與整理,並增補了一些作者生前尚未公開或零散發表的珍貴手稿與書信中的觀點摘要,使其更具學術的完整性與珍藏價值。 王季思先生的治學風格以嚴謹紮實的文獻考據見長,兼具文學批評的敏銳洞察力。他深受古典學術訓練,同時能吸收現代文學研究的理論視角,其研究成果對中國古典戲曲研究的範式構建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本書的內容,深刻體現了「以文證史,以史論戲」的治學宗旨。 二、 核心內容詳解 本書的結構大致可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元雜劇的結構與主題研究、南戲的源流與發展考辨,以及重要劇作家個案分析與文獻校勘。 1. 元雜劇的結構與主題研究 在這一板塊中,王季思先生突破了過去僅側重於文本情節和人物性格分析的傳統路徑,深入探討了元雜劇在藝術形式上的內在邏輯。 (1)「曲牌結構」與「科範儀式」的關係: 這是本書中最具開創性的論述之一。作者詳細分析了元雜劇的音樂結構,指出不同曲牌的選用如何服務於劇情推進和人物情感的層層遞進。他特別著墨於「正末唱本」的結構定式,揭示了元雜劇在高度格式化外表下的藝術張力。他通過對《竇娥冤》、《漢宮秋》等經典劇目的曲詞分析,論證了這種結構如何將敘事、抒情、戲劇衝突熔鑄一爐。 (2)時代精神與倫理批判: 王先生認為,元雜劇是元代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他對如關漢卿、白樸等重要作家的作品進行了深入的社會文化解讀,探討了劇中對官僚腐敗、社會不公的控訴,以及對個體生命價值在僵化禮教中掙扎的描摹。尤其對「愛情悲劇」主題的分析,突破了傳統「才子佳人」的狹隘界定,賦予其更深層的時代意義。 2. 南戲的源流與發展考辨 與元雜劇的成熟體系相比,南戲(溫州戲文)的研究更側重於文獻的發掘與源頭的釐清。王季思先生在此部分展現了他紮實的文獻學功底。 (1)南戲「由來」的考證: 作者對南戲的起源,從唐代的「參軍戲」一直追溯至宋代的「百戲」和「廂樂」,提出了一套有理有據的演變譜系。他著重辨析了南戲在民間的流傳與文人集團的介入過程,澄清了諸多學界長期混淆的名稱和概念,如「戲文」、「東南樂府」與「南戲」之間的層次關係。 (2)南戲與元雜劇的「對讀」研究: 王先生並未將南戲視為元雜劇的附庸或早期階段,而是強調了兩者的各自獨立性與相互影響。他通過對《琵琶記》(雖屬明代,但被視為南戲成熟的標誌)與元雜劇的比較,闡明了南戲更注重抒情性和家庭倫理的特質,與元雜劇的邊疆氣概或市井氣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3. 重要劇作家個案分析與文獻校勘 本書的第三部分是對具體作家的「斷代史」式的梳理,同時包含了對散見於各家文集中的重要劇本進行的細緻校勘工作。 (1)關漢卿研究的「確立」: 王先生對關漢卿的評價在學術界影響深遠。他對關作的語言風格、人物塑造(特別是女性形象如竇娥、王熙鳳等在早期劇作中的雛形)進行了系統性的歸納,將關的創作置於元曲「崇實」精神的核心位置。 (2)佚失劇目與殘篇的重建: 基於對《全元曲》等大型叢書的深入考察,王先生對一些僅存殘篇的元雜劇進行了考證性的重建工作,試圖還原其原貌,並對劇本的作者歸屬進行了審慎的判斷。這些考證性的附錄,對於後世從事版本學研究的學者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手資料。 三、 學術價值與影響 《宋元戲曲史論叢稿》的出版,標誌著二十世紀下半葉中國戲曲研究進入了一個更為精確、更具現代史觀的階段。 首先,它確立了宋元戲曲研究的基本框架,為後來的學者設定了研究的深度與廣度標準。其次,本書強調了戲曲作為「文學」與「社會歷史見證」的雙重屬性,避免了將戲曲文學化或單純社會化之偏頗。再者,王季思先生的樸素而嚴謹的文風,以及他對文獻的尊重與審慎態度,成為學術寫作的典範。 對於當代研究者而言,本書不僅是瞭解宋元戲曲面貌的必讀之作,更是學習如何進行「以小見大」的古典文學研究方法的最佳範本。它所蘊含的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與嚴謹學術規範,至今仍具有強烈的生命力。 (總字數:約153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再復


  1941年生於福建省南安縣劉林鄉。196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系,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新建設》編輯部。1978年轉入中國文學研究所,先後擔任該所的助理研究員、研究員、所長。1989年移居美國,先後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科羅拉多大學、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加拿大卑詩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科技大學、臺灣中央大學、東海大學等高等院校裡擔任客座教授、訪問學者和講座教授。現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客座教授。

  著作甚豐,已出版的中文論著和散文集有《讀滄海》、《性格組合論》、《高行健論》、《文學四十講:常識與慧悟》等六十多部,一百三十多種(包括不同版本)。著作、文章被譯為英、韓、日、法、德、瑞典、義大利等多國文字。

图书目录

自序 高行健,當代世界文藝復興的堅實例證

第一輯
高行健世界的全景描述:臺灣國立師範大學舉辦的「高行健學術研討會」的講稿
高行健思維方式導論:提交給臺師大「高行健學術研討會」的發言稿之一
高氏思想綱要:高行健給人類世界提供了什麼新思想
高行健的自由原理:在德國愛爾蘭根大學國際人文中心「高行健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高行健對戲劇的開創性貢獻:在韓國漢陽大學「高行健戲劇節」上的講話
當代世界精神價值創造中的天才異象
從卡夫卡到高行健:高行健醒觀美學論述提綱
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兩大精神類型:魯迅與高行健
從中國土地出發的普世性大鵬:在法國普羅旺斯大學「高行健國際學術討論會」上的發言
高行健的又一番人生旅程

第二輯
走出二十世紀:高行健《論創作》序
詩意的透徹:高行健詩集《遊神與玄思》序
世界困局與文學出路的清醒認知:高行健《自由與文學》序
人類文學的凱旋曲:萬之《凱旋曲》跋
【高行健研究叢書】總序/劉再復、潘耀明

第三輯
要什麼樣的文學:二○一四年十月十八日在香港科技大學與高行健的對話
打開高行健世界的兩把鑰匙:二○一四年十月二十四日在香港科技大學「高行健作品國際研討會」上的發言
美的頹敗與文藝的復興:二○一四年十月二十八日在香港大學與高行健的對話
走向當代世界繪畫的高峰:面對比利時隆重的「高行健繪畫雙展」

第四輯
放下政治話語:與高行健的巴黎十日談

附錄
余英時談高行健與劉再復:《思想者十八題》序文摘錄/余英時
現代莊子的凱旋:論高行健的大逍遙精神/劉劍梅
滿腔熱血酬知己/潘耀明
自立於紅學之林:《紅樓夢悟》英文版序/高行健
高行健創作年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7831
  • EISBN:978957086844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2MB

图书试读

自序

高行健,當代世界文藝復興的堅實例證


  二十多年前,我就說,行健不僅是個作家,而且是個大作家。那時就有人表示懷疑;之後,我又說,行健不僅是個文學家,而且是個思想家,此時也有人懷疑。但我卻愈來愈堅定自己對高行健的認識。去年,在香港科技大學歡迎高行健的對話會上(他和我對話),我再次鄭重地說:我欽佩高行健並非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和其他數不清的榮譽和獎項,而且因為他很有思想。他的作品不僅使我感動、震動,而且從根本上啟迪了我。我結識過許多作家,他們的作品也曾打動我,但沒有一個像高行健如此給我啟迪。這啟迪。甚至改變了我的某些文學理念和思維形式。

  因為受到啟迪,所以就不斷寫些講述高行健的文章。到了二○○四年竟收集成一部長達三百六十多頁的《高行健論》,由臺灣聯經出版公司出版(責任編輯顏艾琳)。此書的出版,我以為是對高行健認識的一個小結。沒想到,出書之後,一面是高行健繼續前行,並在理論、繪畫、電影、詩歌諸領域不斷創造,成果纍纍;一面則是我對他的認識也隨之加深,在跟蹤閱讀與思索時,繼續受到他的啟迪,而且比以往的啟迪更深邃、更深切。於是,我又繼續書寫高行健,從二○○四年至今的十二年中,我竟然又在法、德、韓諸國以及臺灣、香港作了七、八次演講,寫了二十多篇文章,所以今天才能編匯成另一部集子,也很自然地命名為《再論高行健》。我所以抑制不住說話和作文,又是因為高行健啟發我、激發我,使我不得不寫,不能不說。而且每次都覺得有些「新話」要講,就以此次我編好《再論》之後而言,就很自然地想說說我編輯的理由和我為什麼總是敬佩高行健的理由。也許以往寫過的數十萬字的文章已說明了許多理由,但今天我又想對讀者說:高行健有許多獨特的人文發現,也可以說是思想發現,這些發現,是此時讓我心靈燃燒的直接原因。

  五月間,我讀了法國哲學家讓─皮埃爾.札哈戴撰寫的〈高行健與哲學〉一文(中譯載於二○一五年五月號《明報月刊》附冊《明月》上,譯者蘇珊)。札哈戴先生寫過五卷本的《世界哲學史》,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史家兼藝術史家。我讀了他這篇論文,由於深深共鳴而激動得徹夜難眠。第二天早晨,我給正在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生潘淑陽寫了「微信」,說我昨天晚上失眠了,因為一位法國哲學家把我對高行健的一個重要認識,道破了。他說:高行健不自認哲學家,也不願意當哲學家,卻不斷作哲學思考,他的作品具有不可排除的哲學層次。對高而言,不管是作為小說家或電影藝術家(且不說畫家),高都表明:哲學就在他的作品中,難分難解,有時甚至難以覺察,但總也在場。札哈戴說的真好,他作為哲學家,感到高行健的作品蘊含著哲學(哲學在場),但又不是哲學。也就是說,高行健的作品是真正的文學品、藝術品,它充分審美,充分藝術,但明明又有哲學在場,也就是除了「充分審美」之外,又「充分哲學」。這些話我早就想講,結果還是被札哈戴率先道破了。不過,還是可以作點補充。我要說明:高行健這種非哲學又很哲學的創作現象,就因為作品中浸透著「思想」,甚至是「大思想」。這些思想是他對世界、社會、人生、審美、藝術獨到的認知。這些認知飽含著哲學意蘊,卻不是哲學形態。我還要進一步說,高行健的一切富有哲學意蘊的思想,乃是文學家藝術家的思想形式─化入文學藝術中的思想(不是哲學家的思想形式)。這在世界文學藝術史上已有許多偉大的先例,例如荷馬,例如但丁,例如莎士比亞,例如托爾斯泰與杜思妥也夫斯基。他們都沒有柏拉圖與康德那種訴諸邏輯的哲學,但它是另一種有血有肉、有人的蒸氣的哲學。高行健文學藝術作品中的哲學,我寧可稱它為思想,就像但丁、莎士比亞、托爾斯泰作品中的思想。同樣都在思索人的存在,但柏拉圖與康德等哲學家們面對的存在是人的抽象存在,而但丁、莎士比亞們面對的則是人的具體存在。

  我特別喜愛高行健,除了他擁有訴諸於具體人的思想之外,還有一種他人未必感受得到的「大思想」,這就是他的人文發現。在我的「高行健閱讀」史上,至少他有四次「人文發現」深深地啟迪了我。

  第一,發現中國作家的「現代蒙昧」,即被「主義」(政治意識形態)所綁架、所主宰的蒙昧。二十世紀的政治意識形態覆蓋一切,也覆蓋文學藝術。高行健發現這種意識來自三個方向:來自左方的「泛馬克思主義」與來自右方的「極端自由主義」,還有來自遠方(古典)的「老人道主義」。高行健的《沒有主義》一書,可以說是他告別二十世紀主流意識形態的一個宣言。這部著作,放在我主編的《文學中國》叢書中。推出之前,我因為職責關係首先作了閱讀。那個時刻,我感到異常興奮:終於有一個人從根本上對包圍著文學的魔咒發出一聲「不」了!這是天下第一聲。當時我就覺得,這是當代文學「解放」的開始。高行健在告別一個各種主義氾濫的時代。「沒有主義」不僅是空谷足音,而且令人振聾發聵。也是在這個時候,我更覺得高行健不僅是一個文學家藝術家,而且是個思想家,至少可以說,他已達到一個思想家的高度與深度。《沒有主義》這部理論文集,產生於九○年代初期,在他的長篇小說《靈山》剛完成之後。很明顯,「沒有主義」正是他的思想和創作的出發點。

  至今,我還記得自己在閱讀《沒有主義》之後,給出版這套叢書的香港天地圖書公司的負責人劉文良先生寫了一封信,說「此書非同一般。它不一定很有銷路,但它的思路是劃時代的,以往我們的作家詩人總是要建立一種體系或一種框架,把文學納入其中。此書卻一反常規,不要這些體系與框架,不要這些『主義』,另闢一條非常明晰的大思路。」我還鄭重地跟劉文良說,此書「沒有主義」,但不是沒有思想。相反,這本書提出許多新思路、新思想,說出許多新話。這些新話,又不是空話。它的歷史針對性極強。針對的是二十世紀意識形態的謎團,質疑的是「改造世界」、「重建社會」、「重塑人性」的烏托邦,它的態度異常鮮明,它的思想非常徹底。劉文良聽我評介後就說:「那就發稿吧,我們可以說它是一家之言。」我立即糾正說,「雖是一家之言,但它肯定是百家未言,千家首言」。

  高行健的「沒有主義」,是他到海外後的第一人文發現,也是給我的第一個思想啟迪。而他的第二個「人文發現」則是發現「自我的地獄乃是最難衝破的地獄」。他出國不久,創作了《逃亡》這一劇本,呈現的正是這一主題。發表後,左方說他是「反政府」,右方說他是「抹黑民運」,雙方把它視為政治戲。其實,這是一部哲學戲,戲中的思想非常突出。他把沙特的「他人是地獄」翻轉為自我又何嘗不是地獄。筆下之意是:倘若人在關注這大千世界時,不能也關注身在其中的那混沌的自我。這也正是現時代人的病痛。他這種內心的觀審可說是慧能的「去我執」的延續,這種冷觀在他的劇作《生死界》和《夜遊神》中都得到淋漓盡致的現代表述。

  高行健為什麼總是抓住尼采不放,屢次批判尼采。因為尼采哲學,不僅不能提醒人們去警惕「自我地獄」,而且造成二十世紀無數浪漫的自我與膨脹的自我。這些小尼采不僅自己陷入「超人」的地獄,也把許多人引向妄言妄行的地獄。從戲劇史的意義上說,高行健在奧尼爾的「人與上帝」、「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者」之後又開闢了「人與自我」的第五維度;但從思想的意義上說,高行健在沙特的「他人是自我的地獄」之後發現了一個更為深刻的命題:自我乃是自我的地獄。這是一個敦促人類所有個體進行自我反省的卓越人文命題。高行健在《靈山》中設置「我、你、他」內在主體三坐標,那個他,是第三隻眼睛,用以觀照、審視「你」和「我」,這是寫作「冷文學」的一種藝術發明。他常說,有這隻眼睛進行自我審視,才有冷靜。他的所有作品,都用這一所謂的第三隻眼睛,即冷靜而清明的慧眼,關注人世的眾生相,同時又觀審混沌的自我,從而放下以文學救世的說教,也嘲弄尼采的超人和救世主這樣的現代神話。意識與覺悟正是來自這種觀審,這也正是高行健認識論的前提。

  在告別主義、告別浪漫自我之後,高行健完成了第三個人文發現。這就是「脆弱人」的發現。高行健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曾榮獲法國的騎士勳章和「文藝復興」勳章。我也一直把自己的這位摯友視為「文藝復興」式的人物,即多才多藝、人性全面發展的奇蹟般的人物。但高行健自己卻明確地說,我雖然向「文藝復興」的精神靠近,但與文藝復興時代那種老人道主義與老人文理念完全不同。文藝復興運動的先驅者們,其「人」的理念是大寫的人,卓越的人,「天地之精華、萬物之靈長」的人;而高行健的「人」,則是小寫的人,脆弱的人,具有種種人性弱點的人,也可以說是平常人,普通人,既禁不起貧窮也禁不起富貴,既禁不起打擊也禁不起誘惑的人。這就是高行健的新人文觀。世上的每一種大文化都有自己的人文觀,高行健也一再呈現和表明自己的人文觀。而他的人文觀之核心就是真實的人的存在。真實的人是脆弱的,這是他的大判斷。去年秋天,他在和我的對話中,多次如此表述:我們不能止步於老人道主義的體魄健全身心完美理想中的人。我們寧可從關於人的理念走向具體的個人,即有種種弱點真實的人。高行健的作品和論述呈現的正是這脆弱的人。他從人道和人權空洞的政治話語中走出來,用純然個人的聲音說話,落實到在現實社會種種制約下的個人。像《一個人的聖經》裡那個主人公,在「革命風暴」降臨時立即變形,書生變成了「跳梁小丑」,一次又一次的革命史、戀愛史,其實完全是失敗史,在恐懼中失敗,在脆弱中逃跑。面對「脆弱人」的存在,便是面對生命自然,面對真實的人的本性,因此,高行健的作品,無論是小說、戲劇,還是繪畫,他都面對「人」這種異常豐富、複雜的存在,絕對不作簡單化的政治判斷與道德判斷。他完全回到人性、回到人的情感,只對這種人性與情感做出提升而進行審美判斷。高行健比現代的任何一個中國作家都更早地覺悟到,他不負擔「改造世界」與「改造人性」的使命,只是呈現與表述,即只給讀者提供他對世界與人性的認知,無法給讀者指出「出路」。他懷疑而不悲觀,徬徨而不厭世,清醒而不消極。人性,人的存在,人的生存條件,歷來如此,其悲劇,其喜劇,其鬧劇,從來就是這樣。不必大驚小怪。從兩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臘開始,世界和人類本就缺少理性,《伊利亞特》中的特洛依戰爭,只為一個美人而殺得血流成河,根本談不上正義與非正義。戰爭中雙方的英雄,其實都很脆弱。高行健的新人文精神,乃是一種新人文發現,他以自己的創作說明,「人」絕非神仙,也非善主。世界本就荒誕,人類自古以來就貪婪
  ,就缺少理性,就脆弱。但文學可以去認識「人」的真實,可以導致哲學新的認知。高行健對「脆弱人」的反覆闡釋與呈現,其實正是對「文藝復興」傳統的深化,把「人」往人性深層的方向上去深化。

  最後,高行健還有第四個重大「人文發現」,這就是發現對立兩極之間有一個廣闊的第三空間,也可稱作「第三地帶」。高行健的繪畫,在此發現中找到一個前人未曾涉足的寬廣領域。這就是在抽象與具象之間找到一個從事創造的巨大可能。高行健全方位的文學藝術創作涉及小說、戲劇,也包括歌劇和舞劇,詩歌、繪畫與電影,而且都有相關的美學論述。他一再更新文學藝術的表述形式,都與「第三地帶」的發現有關。諸如:

  小說以人稱代替人物,以思緒的語言流替代情節;在對話者兩極之間有一個第三主體。戲劇從多聲部到多人稱的劇作法,從同一人物的自我假對話到中性演員的表演乃至於全能,這個「中性演員」就產生於演員與角色之間。他的繪畫在具象與抽象之間,訴諸提示與暗示,提供了一派難以捉摸的內心影像;他的電影詩則把戲劇、舞蹈、音樂、詩歌和繪畫融於一爐,樣樣自第三地帶中推出,並構成一種完全的藝術。

  高行健「第三地帶」的發現,帶給他的創作以無邊無際的空間。我相信,他自己應當為此而感到無窮盡的喜悅,但他的發現卻不是偶然的發現,而是他從上世紀八○年代開始,就對我們這一代人普遍接受的「一分為二」的哲學進行叩問與質疑。他以懷疑作為認知的出發點,排除先驗的絕對精神和終極的本體預設及各種框定的價值觀(可又不導致虛無主義)。用認識論取代本體論,再三強調認識再認識,從而告別了二十世紀盛行的黑格爾的辯證法和對傳統的否定與顛覆。(然而,他並不割斷文化傳統,反而是在前人已到達的認識的基礎上,以前人為參照,去深化和開拓新的認知。)他撇開現時代普遍流行的二元對立、非此即彼、乃至於二律背反模式,從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和慧能的「不二法門」得到啟迪,在兩端之間開拓出認知的廣闊天地和表述的種種可能,並訴諸文學藝術創作。法國哲學家札哈戴說得好:高行健超越二律背反,用更為精確的方式去思考「兩者之間」。在他的作品中不斷越界,具體而切實,超越一切對立和規範。

  札哈戴熟知歐洲哲學,他當然深知高行健通過作品呈現的哲學不同於他所熟悉的那些哲學理念,所以才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而著寫〈高行健與哲學〉這種令人意想不到的好文章。

  我還想說,高行健還有第五、第六種人文發現。例如他發現西方藝術思潮中的時代症,即以理念代替審美,以說教代替藝術的後現代主義時代症,並與之劃清界線,從而擯棄「現代性」等新教條。關於這一點,他可謂先知先覺。上世紀末他寫的《另一種美學》和他的劇作《叩問死亡》,開宗明義,就針對現今的時代病,在這些論述與劇作中不只是對當代藝術和後現代主義言說的尖銳批評,而且挖掘其意識形態的根由(主義氾濫的惡果)。全球化從西方到了東方,這時代病已蔓延全球。以致葬送「美」和「藝術」。他去年完成(自編自導)電影《美的葬禮》,就是對歐洲美的凋零的輓歌。在哀悼美的喪失的同時,呼喚再一輪文藝復興。更有意味的是,他回歸審美的背後更為深刻的思考:是回到人,回到人性的豐富與幽深,回到認知,喚醒覺悟,重新追求精神的層次而訴諸創造。

  去年我在課堂裡放映了臺灣國家劇院演出的《山海經傳》(臺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製作),不由得想起,高行健從古籍《山海經》中的古神話遺存中找尋早已散失的神話體系,重新立傳,寫出了這麼一部遠古華夏的史詩劇,而他的長篇小說則把現時文化大革命史無前例的這場浩劫寫成了《一個人的聖經》。他的電影史詩《美的葬禮》為美在當今世界喪失而哀悼,同時又發出再一輪文藝復興的呼喚。行文至此,回顧高行健的人文發現和全方位的文學藝術創作,突然想到,這可不就是一個當代世界性文藝復興的堅實例證嗎?「眾裡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原來我的朋友,那位曾經在北京、巴黎促膝談心的朋友,那位個子不高總是抽著捲菸的朋友,那位把我的小女兒抱著走進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去觀賞他的《車站》的朋友,正是一位文藝復興式奇蹟般的人物。二○一二年,我在韓國漢陽大學講演時就說,在我心目中至少有四個高行健:小說家高行健、戲劇家高行健、理論家高行健、畫家高行健。這之後我又觀賞他的電影和為他的詩集作序,這一切面對的正是一個活生生的、全方位的、名副其實的文藝復興式的人物。當年我稱高行健是個大作家、思想家時,有人質疑。今天我說高行健是個世上稀有的文藝復興式人物,是不是還會有人質疑呢?當然,高行健全方位的成就,只是他一個人的文藝復興,並不是一個時代的文藝復興。然而,這多少也說明,美雖在頹敗,但只要作家藝術家擁有清醒的意識,充分自覺,認識到文藝有復興的可能與必要,那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大千世界儘管混亂,人欲儘管還在橫流,一個脆弱的個體生命固然有限,但還是可以為後世後人留下一份精神價值創造的堅實見證。

二○一五年七月二十六日
美國 科羅拉多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邃的墨蓝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散发着一种沉稳而又引人深思的气质。拿到手里的时候,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摸起来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粗糙感。看得出来,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我尤其喜欢内页的排版,字里行间留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眼睛不累,即使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压抑。这种对实体阅读体验的重视,在如今电子书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作者的叙事和分析能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读进去之后,那种流畅性和逻辑性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他似乎总能用最精准的词汇,勾勒出最复杂的思想脉络,即便面对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或者现象,也总能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阐释清楚。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句子,体会那种字面之下的深意和作者构建的那个精密的思想世界。这种文字的魅力,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流行读物可以比拟的,它需要读者投入真正的思考和专注力,而一旦进入状态,收获是巨大的。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内容密度非常高,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高强度的“思维体操”。我发现自己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合上书本,对着天花板思考很久,才能真正消化吸收作者抛出的那些犀利观点。它挑战了我原有的认知框架,迫使我去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设定。这种智力上的挑战和刺激,正是我阅读学术性或深度思考类书籍所追求的。对于想要在某个领域实现认知跃迁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催化剂”。

评分

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最突出的一点在于其独到的观察视角和超前的洞察力。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罕见的穿透性,能够看到事物表象之下涌动的暗流。他的分析角度往往新颖独特,总能提供一个我从未考虑过的切入点来审视既有的问题。这种“旁人未见之景”的呈现,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这种超越时代的洞察力,是区分优秀作品和平庸作品的关键所在,也让这本书具有了更持久的生命力和参考价值,相信未来重读时依然能发现新的光芒。

评分

整体的阅读体验,给我一种被深入引导、逐步探索的感觉。作者的论述结构非常严谨,像搭建一座宏伟的知识殿堂,每一步的论据都扎实可靠,层层递进,让人信服。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刚入门的学徒,在一位博学的老教授的带领下,逐步揭开一个复杂领域的神秘面纱。书中对于历史背景和社会语境的梳理,也做得极其详尽,这使得那些看似孤立的观点,都有了坚实的落地基础。这种全景式的、系统性的阐述,极大地满足了我对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渴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