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書院:傳統文化與現代書院 (電子書)

古代書院:傳統文化與現代書院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培
图书标签:
  • 古代书院
  • 传统文化
  • 现代书院
  • 教育史
  • 文化传承
  • 书院文化
  • 中国文化
  • 学术研究
  • 高等教育
  • 文化复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書院的祭祀活動有著多方面的教育意義,
教育後人不能忘本、不能忘恩,
是國家知識分子對自身傳統的認可與宣傳。
書院祭祀是進行德育的一種重要途徑。

◤書院的歷史發展
唐承隋制,把中國封建教育推到了輝煌的頂峰。直到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舉行最後一次進士科考試為止,實行了1300年之久。科舉制對中國封建社會的教育、士風、學風以至於社會風氣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科舉的繁榮與沒落直接關係到書院的繁榮與終結。

◤藏書的意義
書院藏書樓與官府及私人藏書樓在收藏目的上有很大不同:歷代國家藏書不公開於民,只供皇帝、王公大臣享用,或供士大夫階層著書立說而用。書院藏書不僅制定了一些管理制度,擁有一定數量的讀者,而且在一定範圍內流通,使書院師生吸收知識養分,充分體現了書院藏書的教育性和社會性的藏書制度,重視藏書及其對學習參考、對書目的利用、對閱讀的指導等。

◤古代書院的精神
書院的聚徒式模式,直接打破了官學的固定模式,更加獨立,突破主流思潮的箝制,充溢自由自在的氣息。山長是書院的領袖和靈魂人物。傳統上,書院以人(山長)而不是以課程為中心,以道而不是以術為中心設置教學內容;方法上以自學、獨立研究為主,師生共同起居,悠遊山水,質疑問難,相互啟發。學術上注重不同學派的會講,提倡兼容並蓄、自由講學。

◤書院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對於書院生徒所提出的問題,大師們也是有時解答得明白透徹,有時又只是略加揭示,主要還是讓學生獨立思考、自行領悟,有時又是師徒反覆論辯。書院大師所採用的問難論辯式的教學方式,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其自學能力,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故纸堆中的微光:一部探寻古代文脉的全新著作 书名暂定:《文脉的低语:从先秦到清末的士人精神与教育图景》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以一种全新的、跨越时间轴的宏大视角,深入剖析中国古代社会中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构造、教育实践及其对国家命运和社会形态的深远影响。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或复述典章制度,而是致力于挖掘那些隐藏在浩瀚史料深处的思想动力和文化基因,勾勒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士人社会”变迁图景。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筑起对古代中国文化精神的立体认知: --- 第一部:精神的源流——先秦诸子的理想与士的雏形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阶层形成的历史起点,即先秦时期的“士”。我们摒弃将诸子百家视为孤立学派的传统叙事,转而探讨它们如何共同构建了一种早期知识分子的“职业伦理”与“政治理想”。 核心议题包括: 1. “士”的社会定位变迁: 从贵族附庸到平民精英,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重组对士阶层身份的重塑。重点分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核心精神谱系的早期雏形,并对比了儒家、道家、法家在塑造士人自我期许上的差异化路径。 2. 知识的载体与传播: 考察竹简、帛书时代,知识是如何被垄断、传播和被赋予神圣性的。讨论了早期“学”与“术”的分野,以及这种分野如何影响了后世知识分子的专业取向。 3. 理想的投射——“君子”的伦理构建: 深入分析《论语》《孟子》《道德经》等经典中对理想人格的塑造,特别关注“仁义礼智信”如何成为衡量个体价值的终极标准,以及这种标准如何塑造了士人对权力的批判性立场。 --- 第二部:制度的熔炉——汉唐大一统下的选拔与规范 随着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知识分子的教育与晋升途径被纳入国家机构的视野。第二部分将探讨制度化对士人精神的双重影响:既提供了上升通道,也带来了规范与束缚。 核心议题包括: 1. 察举制与乡举里的“荐引”文化: 剖析汉代地方察举制度下,家族、师承与个人声望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基于“德行”的非正式权力网络。考察“孝廉”等科目如何异化为地方势力运作的工具。 2. 太学教育的定型与经典权威: 研究汉武帝确立五经博士后,官方教育体系的建立如何导致“经学”成为社会通行的“官方话语”。分析了这一过程对学术思想自由度的挤压与对知识继承的稳定性贡献。 3. 魏晋风度与士族的“清议”: 重点分析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阶层如何通过“清谈”和对玄学的推崇,构建起一种对抗世俗政治腐败的精神堡垒。探讨“竹林七贤”等群体的行为逻辑,及其对后世知识分子“隐逸”情结的深刻影响。 --- 第三部:理学的革新——宋明理学对主体意识的重塑 宋代是古代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理学的兴起不仅是哲学上的重大突破,更是对士人内心世界和道德实践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苛要求。 核心议题包括: 1. “格物致知”的实践转向: 探讨朱熹等理学家如何将知识的追求从外在的功名利禄转向内在的道德完善。分析“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核心命题对知识分子道德自律的深刻意义。 2. 心学与个体能动性的爆发: 深入解析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激进之处。它如何赋予了普通士人“人人皆可为圣人”的巨大主体意识,挑战了以朱熹为代表的传统权威,并在晚明士人群体中引发了思想解放的浪潮。 3. 书院的勃兴与“私学”的复兴: 聚焦宋明时期,私人讲学机构(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如何作为官方教育体系的补充与批判者而存在。它们如何成为传播新学、培养精英的实践基地,并形成了与官学相互制衡的教育文化。 --- 第四部:晚期的转型——明清士人的困境与文化坚守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成熟达到了顶峰,但同时,政治高压与思想禁锢也日益严密。本部分考察了知识分子在高度定型化的制度下所展现出的复杂心态与文化应对策略。 核心议题包括: 1. 八股文的“异化”与知识的僵化: 批判性地分析八股取士对知识分子创造力的扼杀,以及“代圣人立言”模式对思想深度的消耗。探讨士人如何在僵化的框架内寻找“心学”的残余空间,或转向“考据学”以求自保。 2. “经世致用”的新呼声: 考察顾炎武、黄宗羲等明末清初思想家对传统士人精神的“回归”与“修正”。分析他们如何将目光从纯粹的道德修养转向实际的社会问题,预示着一种更贴近现实的知识分子角色。 3. 文人画与园林中的精神庇护所: 探讨在政治高压下,知识分子如何通过艺术、诗词、园林营造等非政治化的文化活动,构建起一个自我慰藉、保持独立人格的精神世界。这些“小道”艺术成为维系士人精神最后的防线。 结语: 本书旨在证明,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并非铁板一块,而是一个在理想、制度、哲学和政治压力中不断自我调适、挣扎与升华的动态群体。他们的精神图景,即是中国历史持续的文化动力之源。通过对这一群体的深度挖掘,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关于责任、道德与求真精神的深层意涵。

著者信息

傅璇琮,1990年代任中華書局總編輯,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秘書長、副組長,同時兼任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長,清華大學古典文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專著有《唐代詩人叢考》、《唐代科舉與文學》、《唐翰林學士傳論》(盛中唐卷、晚唐卷)、《李德裕年譜》等,主編《全宋詩》、《續修四庫全書》、《中國古籍總目》、《中國古代詩文名著提要》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書院的萌芽期
(一)夏商周
(二)春秋戰國
(三)秦代
(四)漢代
(五)魏晉南北朝
(六)隋朝

第二章 中國古代書院的發展歷程
(一)唐朝
(二)北宋
(三)南宋
(四)元朝
(五)明代
(六)清代

第三章 書院——古代的圖書館
(一)我國藏書事業的發展歷程
(二)中國古代書院的藏書特色
(三)管理古代圖書館
(四)藏書樓的環境
(五)藏書的意義

第四章 書院——古代的祠堂

第五章 書院的管理制度
(一)南宋時期書院管理制度的確立
(二)元朝的發展

第六章 私學與書院的官學化

第七章 關於書院的詩詞與書聯
(一)詩詞
(二)書院聯

第八章 書院建築

第九章 古代書院的意義
(一)書院精神
(二)歷史意義
(三)書院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四)關於中國現代大學的思考

第十章 傳統文化與書院
(一)傳統文化
(二)現代書院
(三)孔子學院

附錄
一、北京
二、福建
三、河南
四、湖北
五、湖南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EISBN:9789575928605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4.0MB

图书试读



傅璇琮

國粹者,民族文化之精髓也。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依靠勤勞的素質和智慧的力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從文學到藝術,從技藝到科學,創造出數不盡的文明成果。國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顯示出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淵源以及技藝發展軌跡,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結晶。

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艱難跋涉,中華民族經歷著一次偉大的歷史復興,中國崛起於世界之林,隨著經濟的發展強大,文化的影響力日益凸顯。

20世紀,特別是80年代以來,國學巳是社會和學界關注的熱學。特別是當前新世紀,文化更有大的發展,我們就更有需要全面梳理傳統文化的精華,加以宣揚和傳播,以便廣大讀者予以重新認知和用心守護。

我覺得,這套書有四大特色:

第一,這套書是在當下訊息時代的大背景下,立足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重視學術資料性,約請各領域專家學者撰稿,以圖文並茂的形式,煌煌百種全面系統闡釋中華國粹。同時,每一種書都有深入探索,在「歷史——文化」的綜合視野下,又對各時代人們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作具體探討。它既是一部記錄中華國粹經典、普及中華文明的讀物,又是一部兼具嚴肅性和權威性的中華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說是學術性與普及性結合。這當能使我們現代年輕一代,認識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感受中華國粹之獨特魅力,進而弘揚中華文化。

第二,注意對文化作歷史性的線索梳理,探索不同時代特色和社會風貌,又溝通古今,著重聯繫現實,吸收當代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新鮮知識,形成更為獨到的研究視野與觀念。其中不少書,歷史記述,多從先秦兩漢開始,直至20世紀,這確為古為今用提供值得思索的文本,可以說是透過對各項國粹的歷史發展脈絡的梳理總結規律,並提出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和發展策略。

第三,既有歷史發展梳理,又注意地域文化研索。這套書,好多種都具體描述地方特色,如《木雕》一書,既統述木雕藝術的發展歷程(自商周至明清),又分列江浙地區、閩臺地區、廣東地區,及徽州、湘南、山東曲阜、雲南劍川,以及少數民族的木雕藝術特色。又如《飲食文化》,分述中國八大菜系,即魯菜、川菜、粵菜、閩菜、蘇菜、浙菜、湘菜、徽菜。記述中注意與社會風尚、民間習俗相結合,確能引起人們的鄉思之情。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一個整體,但它是由許多各具特色的地區文化所組成和融匯而成。不同地區的文化各具不同的色彩,這就使得我們整個中華文化多姿多彩。展示地區文化的特點,無疑將把我們的文化史研究引向深入。同時,不少書還探討好幾種國粹品種對國外的影響,這也很值得注意。中華文明在國外的傳播與影響,巳經形成一種異彩紛呈,底蘊豐富的文化形象,現在這套書所述,對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十分吸引人的隹例。

第四,這套書文字流暢,饒有情趣,特別是在品賞山水、田園,及領略各種戲曲、說唱等藝術品種時,真是「使筆如畫」,使讀者徜徉了美不勝收的藝術境地,閱讀者當會一身輕鬆,得到知識增進、審美真切的愉悅。

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們希望這套國粹經典闡釋,不僅促進青少年閱讀,同時還能服務於當前文化的開啟奮進新程,鑄就輝煌前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引言部分处理得极其巧妙,它并没有直接抛出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通过一系列富有画面感的历史场景切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个古老的学堂氛围里。作者的叙事笔法非常细腻,那种对旧时私塾先生的描摹,那种清晨朗读声穿透薄雾的意境,都勾勒得栩栩如生。我特别欣赏它在描述传统教育理念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那种含蓄而深沉的东方智慧,与现代教育追求效率和量化的功利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让人不禁陷入沉思: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这种娓娓道来的叙述风格,仿佛老友在茶馆里轻声细语地分享着尘封的往事,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只有真挚的情感流淌,读起来十分舒服,让人充满探索下去的欲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初拿到手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那淡雅的水墨晕染效果,立刻就让人心神安定下来。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排版上,更是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字体的选择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阅读的舒适度,留白处理恰到好处,使得整本书看起来疏朗有致,如同漫步于一座精心打理的古典园林之中。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仪式感十足的文化朝圣。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深入到内容层面,但仅仅是这外在的呈现,就已经足以体现出对“书”这种载体本身的尊重,这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难得和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艺术品,让人愿意时常摩挲把玩,感受纸墨相触的温度。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这一点非常考验读者的专注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阅读乐趣。在论述核心文化传承脉络时,作者的文字显得非常严谨,用词精准,论证逻辑链条清晰有力,带着一种学者特有的审慎和克制,读起来需要放慢速度,细细咀嚼每一个论点。然而,在穿插那些关于古代学者轶事或生活片段时,笔锋又突然变得活泼起来,甚至带有一丝俏皮,那些关于读书人清贫而风雅的日常描述,瞬间拉近了与历史人物的距离。这种在学术的庄重与人文的亲切之间的游走自如,使得全书的节奏感极佳,避免了因过于学术化而产生的枯燥感,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了文学性的愉悦。

评分

我翻阅了其中关于古代书院的建筑布局那一章节的插图和简短说明,虽然篇幅不多,但信息密度令人惊叹。那些图示对于空间关系的解析,简直就是微缩版的古代哲学思想的物化体现。从“天人合一”的选址原则,到“中轴对称”的秩序感,再到“庭院深深”所蕴含的内省空间,每一个元素似乎都藏着一套复杂的礼制密码。我发现,作者在描述这些物理空间时,并非仅仅停留在建筑学的层面,而是巧妙地将它们与古代士人的精神追求、社交规范紧密结合起来。这种跨学科的解读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书院”这个概念的理解,它远不止是一栋建筑,而是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这部分内容让人感觉非常扎实和有启发性。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顺滑,几乎没有那种生硬的“承上启下”的痕迹。它更像是一条河流,自然而然地从一个弯道流向下一个水域。例如,在谈完古代士人的修身养性之后,下一章就自然地延伸到了他们如何通过这种修养来影响社会治理的层面,这种内在的逻辑推导非常符合人类思维的自然流动。我注意到,作者在总结每一部分时,都会用一句精辟的话语点睛,那句话往往是概括了本章精髓,并且为下一章埋下了伏笔,这种“螺旋上升”的结构安排,使得阅读体验的连贯性和深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堆砌,而是真正做到了思想的层层递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