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懷抱幾人同:民國學人生平考索 (電子書)

一生懷抱幾人同:民國學人生平考索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韶毅
图书标签:
  • 民國史
  • 學術研究
  • 人物傳記
  • 文化史
  • 歷史學
  • 傳記
  • 臺灣史
  • 電子書
  • 近代史
  • 學人生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偏重於瑣碎的鉤沉,講點小人物的故事

歷史往往是小人物、小配角書寫的
他們的存在使得時代敘事更有活力、更加豐滿

  「我承認,我有考據癖,讀書中發現那些少有人關注的配角,總想探個究竟,並樂在其中。然而,這何嘗不是芸芸眾生的常態。歷史長河流淌而過,能讓人記住的名字微乎其微。極大多數人,活著的時候就已被淹沒了。」

  ▎魯迅日記中的一筆──伍叔儻
  「現代中國文學除了魯迅那樣的,其他的都不用買來看」

  伍叔儻撰寫〈選擇高中國文教材標準的理論〉,對魯迅散文給予高度評價:「白話文的時期很短,作品好的很少是真的。但是周魯迅的散文,我認為在歐陽修、歸有光散文之上,真是魏晉人語,可以全讀。」

  伍叔儻亦表達了魯迅在新舊文體上遊刃有餘的觀點:「文章體制,用之各有所適,古人之所已知,故才高者兼備眾體。近如魯迅,尚識此理,故小說則用白話,而序傳墓誌,亦不廢雅潤之音。」

  伍叔儻是舊文學裡的人,卻對新文學裡的魯迅極力推崇,
  這或許能讓我們重新認識那個時代新舊文學陣營的狀態。

  ▎如曇花一現的子愷第二──李毓鏞
  「《申報》有畫署『次愷』者,弟亦聞之,但未識其人」

  一九三〇年代末有位畫風酷似豐子愷的畫家──次愷。
  他在十一、二歲時曾翻看過《子愷漫畫》,印象深刻。
  《申報》刊登《護生畫集》時,受影響戒食雞鴨魚之類。
  後來,父母稱讚豐子愷的畫,他才決定臨摹,字畫並進。
  一九三七、三八年間,在假期作畫送人,正式署名次愷。
  儘管如此,次愷曾說絲毫未有「吃豐子愷飯」的念頭,
  檢索一九四〇年後的報刊,似乎難尋次愷漫畫的蹤跡。

  雖然他的作品曾風靡一時,連豐子愷初見時都曾「疑為自己所作」,
  但目前除了豐子愷研究專家的筆下略有提及外,早已不為人所知。
  一熱,一冷;一位風光,一位寂寥,令人感慨。

本書特色

  本書的主角是一些不為人知的文化人,如畫家次愷、徐志摩的學生華五、金石家謝磊明、中學教師吳鷺山、大學教授伍叔儻等。書中既有對人物的評論介紹,還有些詩文考據,每篇文章均配有圖片,以資讀興。作者蒐集資料廣泛,考索扎實,從而使本書具有相當價值。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图书的详细介绍,该书与您提到的《一生懷抱幾人同:民國學人生平考索(電子書)》内容完全无关: 图书名称:大航海时代的风云变幻:15世纪末至17世纪初全球贸易网络的重塑 作者:[此处可虚构一位历史学家的名字,例如:艾略特·范德堡] 出版社:[此处可虚构一家学术出版社的名称,例如:环球历史研究社] ISBN:[此处可虚构一个ISBN号,例如:978-1-234567-89-0] --- 内容简介: 《大航海时代的风云变幻:15世纪末至17世纪初全球贸易网络的重塑》是一部宏大且深入的历史著作,它聚焦于人类历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地理大发现及其随之而来的全球化进程的初步形成。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航海家的探险事迹,而是着重于分析这场由技术进步、商业驱动力、以及地缘政治竞争共同催生的全球贸易体系的结构性变化及其深远影响。 本书跨越了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17世纪中叶,尤其聚焦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主要海上力量崛起和竞争的关键时期。作者以严谨的史料考证和创新的叙事视角,力求揭示在这短短的百年间,世界经济地理是如何被彻底颠覆的。 第一部分:旧世界的边缘与新世界的诞生 本书开篇追溯了15世纪欧洲对东方香料、丝绸和贵金属的强烈需求,以及奥斯曼帝国在中东贸易路线上的垄断地位如何刺激了西欧国家向海洋寻求替代路径的决心。作者详细剖析了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技术革新(如卡拉维尔帆船、星盘的改进)和国家财政支持下的初期扩张战略。 重点章节深入探讨了“发现”美洲和绕过非洲好望角的历史意义。这不仅仅是地理知识的拓展,更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流动开始形成初步的闭环。书中对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的崩溃,以及其财富(特别是白银)如何迅速涌入欧洲,是理解早期全球金融体系形成的基石。作者批判性地审视了“哥伦布大交换”对全球生态系统、人口结构和疾病传播的不可逆转的影响。 第二部分:白银洪流与贸易失衡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笔触转向了白银在早期全球贸易中的核心地位。随着波托西银矿的大规模开采,大量秘鲁和墨西哥的白银流入欧洲,深刻地改变了欧洲内部的经济结构,引发了价格革命,并刺激了消费和资本积累。 然而,这些白银并非停留在欧洲。作者以精妙的笔法描绘了“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这一连接亚洲与美洲的生命线。西班牙人如何利用从美洲开采的白银,在菲律宾马尼拉与中国商人进行以丝绸、瓷器和茶叶为主的大宗商品交换,构筑了第一个横跨太平洋的稳定贸易航线。这一部分强调了中国在当时全球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作为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和主要的商品供应方,其对全球贵金属的需求成为驱动全球贸易引擎的关键动力。 第三部分:商业革命与荷兰的崛起 本书的叙事重心在第三部分转向了17世纪初叶的商业模式革新,尤其关注了荷兰共和国如何利用其先进的商业组织形式和金融创新,挑战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上霸权。 作者详细分析了“股份制公司”——特别是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和英国东印度公司(EIC)的出现,是如何将风险分散化、将长期贸易投资大众化的革命性举措。VOC不仅仅是一个贸易实体,更是一个拥有准军事和行政权力的“国中之国”。书中细致对比了荷兰在香料贸易中采取的垄断策略与英国在印度地区采取的渗透策略,揭示了商业竞争如何演变为国家间的地缘政治角力。重点章节分析了对香料群岛的控制权争夺,以及这如何加速了全球贸易的军事化和殖民化进程。 第四部分:跨洋网络的社会与文化印记 最后一部分超越了纯粹的经济和政治史,探讨了这些贸易网络对全球社会和文化产生的持久影响。作者探讨了跨洋航行对航海技术、地图测绘的推动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文明间的接触、冲突与融合。 书中包含了对早期跨文化交流的生动描述,例如欧洲对“异域”商品(如茶叶、咖啡)的迷恋如何重塑了欧洲人的日常生活习惯,以及殖民地上的劳工制度(如奴隶贸易的兴起)对非洲、美洲和欧洲社会结构的畸形塑造。本书并非美化这一时期,而是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了权力不平等和剥削机制是如何在新的全球结构下得到巩固和扩张的。 总结: 《大航海时代的风云变幻》是一部关于连接、重组与冲突的史诗。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用以理解在短短一百多年间,世界是如何从相对分散的区域经济体,演变为一个由海洋航线和白银货币联结起来的初步全球系统。本书对于理解现代世界经济秩序的起源、殖民主义的初期形态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复杂性,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它是一部献给所有对全球史、商业史和早期现代史感兴趣的读者、学者和决策者的重要著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方韶毅


  曾就職於報刊、出版社。現為溫州大學人文學院副編審、溫州市文史研究館館員、《甌風》主編。近年來致力於民國學人及地方文化研究,著有《民國文化隱者錄》、《東嘉故書譚》、《獵書瑣談》,整理有《伍叔儻集》、《吳鷺山集》、《曼髯三論》、《過來人言》、《夏承燾墨跡選》、《一代詞宗夏承燾》等圖書。

主編簡介

向繼東


  資深編輯。編輯文字,也寫些文字。著有《思想的風景》、《生活沒有旁觀者》等,主編有《革命年代的私人記憶》、《公民的眼光》、《新啟蒙年代:1980年代的閱讀》、《文史茶座》、《中國雜文精選》、《中國文史精華年選》、《當代學人自述》叢書(合作)及「新史學叢書」、「回望文叢」、「名家精品年選系列」等數十種。曾任《隨筆》特邀副主編。
 

图书目录

伍叔儻的魯迅印象

伍叔儻與胡適

吳鷺山的命運

劉廷蔚:昆蟲學家、詩人
長兄若父
山中歲月
燕京學子
滬江教授
治蟲專家
特殊壽禮
葉落加國

劉廷藩:破碎了的詩人夢




黃尚英之死

華五是誰

「吉金樂石」謝磊明
「鬼臉兒杜興」
作品知多少
印中見聞錄
一門五社員
曾是謝家燕

林損胡適交惡考

我的父親林損
硬命釘兒
三位舅舅
當過小學教師
一人賺錢養好幾家人
心很軟
教我讀書送我字
遭遇西安事變
注重儀表
喜歡喝酒
看戲也流淚
臨終之言

想起次愷
次愷漫畫
次愷是誰
豐子愷的一封信
李毓鏞生平
怪人

尋找史美鈞





「失蹤」的孔德
求學清華國學院
遷居安徽乎?
初入中大
在安徽大學
出走三臺
與王力之間的恩怨
經辦吳宓廣州講學
最後的身影

「文學青年」湯增敭





關注《何典》之外的錢天起




王服周事蹟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73048
  • EISBN:978626357315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1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厚重得让人心头一紧,封面那种带着岁月斑驳感的墨色,就仿佛在低语着那些尘封往事的重量。初捧在手,感受到的不是印刷品的轻盈,而是那种历史的沉甸甸。它并非那种追求畅销的快餐读物,更像是为那些真正对某个特定时代、特定群体抱有深切探究欲望的人准备的“老酒”。我常常在想,究竟是怎样一种情怀,驱使作者将如此繁复的材料梳理得井井有条,将那些散落在故纸堆里的名字和故事,重新赋予了血肉和温度。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不再是冷冰冰的史料陈述,而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个个鲜活的“学人”在时代的洪流中,他们的挣扎、他们的理想,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这种对个体命运的细腻描摹,远比宏大的叙事来得更具穿透力。

评分

拿起这本书,我首先被吸引的,是那种略带古典气质的文字韵味。它的行文风格,并非时下流行的那种轻佻或直白,而是沉稳、内敛,带着一种老派文人的风骨。句子结构复杂却不晦涩,用词精准到位,仿佛每一笔都经过深思熟虑,没有一个多余的字眼。这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智力上的享受,你必须跟上作者的思维跳跃,去体会他字里行间所埋藏的深意。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叙事中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他既是热情的记录者,又是冷静的分析者,从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将判断的空间留给了读者,引导我们自己去体会那些历史人物行为背后的复杂动因。这种留白的处理,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耐读性和思考的深度。

评分

坦率地说,初次翻开时,我对于“考索”这个词汇抱有一种敬畏甚至是畏惧的态度,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而显得枯燥。然而,这本书成功地在学术的深度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精妙的平衡点。作者显然深谙如何将严肃的史料研究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他没有沉溺于纯粹的文献引用,而是将那些被遗忘的学者的生活细节,比如他们的师承关系、友朋往来,甚至是一些生活中的小插曲,都巧妙地融入到宏大的历史背景中。这种处理方式,使得那些曾经只存在于书本脚注中的人物,一下子变得立体、丰满、充满烟火气。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谁是谁”的历史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他们如何成为他们”的精神成长史。

评分

这本书对我个人而言,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它迫使我跳出当代阅读的习惯性框架,去重新审视“知识分子”这个身份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全部含义。作者在梳理这些人生轨迹时,似乎在不断追问:在剧烈的社会动荡面前,知识的坚守意味着什么?那些看似微小的学术选择,最终是如何汇聚成影响一代人的思想气候的?书中对某些关键事件的着墨,尤其耐人寻味,它展现的不是简单的正面或反面,而是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灰色地带。读完之后,我感受到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被洗礼,好像我手中的历史不再是定格的照片,而是一部仍在缓缓流动的、充满张力的生命长卷,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像是在攀登一座没有明确标识的知识之山,每翻过一页,都能感受到作者在知识结构搭建上的匠心独运。它没有采取那种平铺直叙、流水账式的传记手法,而是巧妙地将不同人物的生命轨迹进行交叉比对,形成一种复杂的网状叙事结构。这种结构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稍不留神,就可能在纷繁的人名和事件中迷失方向。然而,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魅力——它揭示了一种集体性的精神肖像,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特定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在思想上是如何互相影响、彼此塑造的。作者对于史料的考辨极其严谨,那种近乎苛刻的求真精神,让人在阅读时产生一种强烈的信赖感,知道自己正在接触的是经过层层筛选的真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