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改變5%,生活就有全新的可能:用極其微小的行動,打破慣性和困局 (電子書)

只要改變5%,生活就有全新的可能:用極其微小的行動,打破慣性和困局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松蔚
图书标签:
  • 自我提升
  • 习惯养成
  • 改变
  • 行动力
  • 心理学
  • 效率
  • 个人成长
  • 生活技巧
  • 突破
  • 微习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只要一次進步5%,生活就會產生巨大變化
新的行動帶來了新的經驗,而新的經驗打破慣性
改變就會一步一步地發生
 
  給想太多卻無法採取行動的人、給每天都在自我懷疑的人。
  給你的:「改變工具箱」。
 
  如果你總是感歎,雖然聽過很多道理,這一生卻依然過著不順遂;或是你總是想得太多,卻遲遲無法行動,那麼你需要的不是大道理,而是讓自己「動起來」!
 
  大部分人願意嘗試的行動既要是新的,又不能太難做到,這就是所謂「擾動」,要恰到好處的「刺激」,讓對方更容易地啟動不一樣的嘗試。這就是這本書所要傳達的「5%的挑戰」。
 
  本書中有真實的人生煩惱,更有你從未想過的直接建議。作者為知名心理學家李松蔚,收錄44個故事案例,談論很多人在真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像是對自我的不滿、原生家庭的痛苦、夫妻關係的煩惱、工作與生活的矛盾等等。
 
  作者請個案在未來一周內,嘗試一個沒有試過的行動,嘗試5%的新可能,然後將結果回饋給他。新的行動帶來了新的經驗,而當新的經驗打破慣性的時候,改變就一步一步地發生了。
 
  不需要一次做到100%,做的嘗試變化一定要小之又小,近乎不變。這一點點小小的變化將會產生連鎖好轉效應,像是滾雪球一樣,獲得持續下去的動力!用極其微小而不同尋常的行動,就能打破常態的慣性和困局,帶你開啟新的視角,激發更大的改變。
 
  ․改變的關鍵是:走一條新的、不曾走過的探索之路
  ․要讓「擾動」具有效果,有以下三個重點:
  1. 不要太快地同意對方有問題。
  2. 要保持對他人的尊重。
  3. 請個案嘗試的變化一定要小之又小,近乎不變。
 
好評推薦
 
  Vito大叔|人氣Podcast「粉紅地獄辛辣麵」&「大叔診聊室」主持人
  王文仁|虎尾科大專任教授、文科教授的跨域國文學習筆記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高詩佳|暢銷作家、說故事訓練師  
  張榮斌|臨床心理師、張心理師的運動處方箋  
  莊鈞涵|高效學習專家、學姊Carol  
  許庭韶|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所長  
  愛瑞克│《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楊小黎 Shiauli Yang│演員、主持人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橘子姐的熟齡理法院 版主  
  (以上按姓氏筆畫排列)
 
五星讀者好評 
 
  ․脱不花
  和負面情绪和解
  谁都有被负面评价击中、被负面情绪困扰的时候,这种时刻,5%的改变,就像一个咒语发挥作用了!
  其實,這個5%,就是一個人終其一生最重要的能力:覺察。
  強烈推薦不開心的時候翻翻這本書,哪怕只是看看人們居然還有那麼多不開心,就開心起來了。
  
  ․石木 
  《5%的改變》…只需讀5%就會有小覺察的自我療癒…
  
  ․張翔
  每一篇都是一個活生生的真實案例,好多案例就好像曾發生在自己及周邊人的身上,作者的回答、複盤常讓我耳目一新,有所啟發。
  同時,這本書讀起來很輕鬆,就象讀一個個故事
 
  ․Ulysses
  與自我和解5%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不同的我在面對生活各種問題時的表現,焦慮、壓抑、迷茫、無助、不甘心,追求改變、尋求生命意義,自我的、工作的、親密關係等等問題。認識到這些,接下來就要嘗試去做,不論做多做少都是改變,再過程中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與自我和解。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微行动的力量:构建可持续改变的日常习惯》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旨在阐述如何通过微小的、持续的行动实现生活与工作中的重大转变,强调行动的积累效应和心理机制。 --- 《微行动的力量:构建可持续改变的日常习惯》 ——揭示“小步快跑”背后的科学与艺术,让你告别“半途而废”,实现稳健的自我进化 导言:告别宏大叙事,拥抱微小变革 我们都曾为自己的雄心壮志欢呼,制定了宏伟的年度计划、激昂的健身目标,或是准备彻底颠覆自己的职业轨迹。然而,现实往往是:最初的激情在几周内迅速消退,我们又跌回熟悉的舒适区,带着一丝自责和深深的无力感。我们常常误以为,重大的突破需要爆炸性的、史诗级的努力。我们不断寻找那个“灵丹妙药”,那个能瞬间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转折点。 《微行动的力量》正是对这种“要么全有,要么全无”思维模式的彻底挑战。本书认为,真正的、持久的改变并非源于一蹴而就的壮举,而是源于那些你几乎察觉不到的、持续累积的“微小行动”。它不是一本空泛地鼓励你“保持积极”的励志读物,而是一本系统性的指南,深入探讨了人类行为科学、习惯形成心理学以及认知偏差的运作机制,为你提供一套可操作、可量化、且对意志力要求极低的系统性方法论。 本书将带你从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行为经济学的交叉视角,解码为何我们总是难以坚持,以及如何巧妙地绕过大脑的“阻力机制”,让“改变”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默认设置。 --- 第一部分:阻力之墙——为什么你的“大计划”总是失败? 在开始构建新习惯之前,我们必须理解旧习惯的根深蒂固和我们大脑的天然惰性。本部分深入剖析了那些扼杀我们进步的常见心理陷阱。 第一章:意志力神话的破产 我们倾向于将失败归咎于意志力薄弱,但意志力并非取之不尽的资源,它更像一块肌肉,会因使用过度而疲劳。本书将解释“决策疲劳”如何在你一天结束时偷走你实施计划的能量。我们将学习如何将关键行动转化为“自动驾驶”模式,从而节省宝贵的意志力资源,用于处理更重要的决策。 第二章:习惯的生命周期与遗忘曲线 习惯的形成并非线性增长,而是经历“启动期”、“平台期”和“巩固期”。大多数人都在平台期——进步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时——选择了放弃。本章将揭示平台期背后的神经科学原理,教你如何识别这一阶段,并使用特定的“微刺激”来维持动力,防止习惯“自然脱轨”。 第三章:完美主义的隐形陷阱 对“第一次就要做到最好”的执念,往往是行动的最大障碍。我们将解析完美主义如何演变成一种规避风险的行为模式。本书提出,设定“足够好”的启动标准,比设定“完美”的终极目标更为有效。通过降低启动门槛,我们能成功欺骗大脑,让它更容易接受新的行为模式。 --- 第二部分:微行动的科学——构建坚不可摧的改变回路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提供了将宏大愿景分解为可执行、低摩擦行动的具体技术。 第四章:原子化行动的艺术 什么是“原子化”?它意味着将任何目标分解成小到你不可能拒绝执行的最小单元。例如,“阅读一小时”被分解为“打开书本,阅读一句话”。本书将介绍如何运用“二分钟法则”或“五分钟起步法”,确保你每天都能在启动时获得一次成功的经验,从而强化正向反馈回路。 第五章:环境设计:让好习惯自动发生 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力远超个人意愿。本章侧重于如何利用“提示物”和“环境重塑”来自动化你的好习惯。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物理空间(例如,将运动鞋放在床边)和数字空间(例如,使用App来屏蔽干扰)的设计,减少执行好习惯的摩擦力,同时增加坏习惯的执行难度。 第六章:习惯堆叠:利用已有的路径 我们不应该从零开始建立习惯,而应该将新习惯“搭在”已有的、稳固的习惯之上。本书详细阐述了“如果…那么…”的执行意图格式,以及如何将一个新的学习任务(如:背诵五个新单词)无缝嵌入到现有的例行公事中(如:刷牙后)。这种“连接点”策略极大地降低了记忆新行动的认知负荷。 --- 第三部分:持续的驱动力——从微小到飞跃 微行动启动了改变,但如何确保这种改变能够持续并最终带来显著的飞跃? 第七章:追踪与量化:你的微进步日志 看不见的改变无法管理。本章教导读者如何设计一个简单、低维护成本的“进步追踪系统”。关键不在于追踪你做了多少,而在于追踪你“没有中断”的次数。我们讨论了“不中断链条”的心理激励效应,以及如何通过可视化的打卡系统,将微小的成功转化为可见的成就感。 第八章:从小胜利到系统性进化 当微行动坚持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它们开始产生连锁反应。本书将解释“复利效应”如何在习惯中体现,即一个微小的改变(如每天早起五分钟)会自然地推动其他领域(如:有时间冥想、更从容地准备早餐)。重点在于识别这些“杠杆点”,并适时地、谨慎地增加行动的难度,确保进步是稳步升级,而非突然的剧烈跳跃。 第九章:应对不可避免的“滑坡” “偶尔的失败是必然的,放弃才是选择。”本章是关于韧性的实战指南。我们如何定义“失败”?一次中断是否意味着整个系统崩溃?本书倡导“绝不连续错过两次”的原则——允许自己犯错,但必须立即回到轨道上。通过这种灵活和宽容的态度,我们才能确保微习惯的长期生存能力。 --- 结语:你就是自己系统的建筑师 《微行动的力量》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路线图,告诉你如何摆脱“一夜成功”的幻想,转而相信“持续累积”的魔力。它不是要求你改变你的个性,而是要求你改变你的系统。通过专注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能每天重复的行动,你将发现自己正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构建一个面向成功的、无法阻挡的未来。 改变生活,并非需要翻天覆地的壮举,只需要每天多做一点点——那一点点,就是你通往全新可能性的起点。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松蔚  資深心理學家
 
  北京大學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方向博士生畢業,曾在清華大學心理系從事博士後研究,並在清華大學學生心理發展指導中心任教。目前是家庭和青少年心理專職諮商師。
 
  擅長心理治療、心理諮詢領域的資深專家,在認知行為治療、系統家庭治療兩領域均有深入研究、教學以及實戰經驗,同時也是在網路頗具人氣的心理學書寫作者,長期開立個人專欄並開設網路課程,受到眾多讀者歡迎。著有《為什麼都是我的錯》等。
 
審定者簡介
 
張榮斌  臨床心理師
 
  一位擁有體育與心理學位的臨床心理師,將開啟正向行動的觀念帶入臨床個案的生活中,經營Facebook粉絲專頁「張心理師運動處方箋」,分享心理學視角在運動與生活的觀察。堅信想要有美好的生活,心理的健康很重要,隨時邁出第一步的行動更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想要讓行動與心理健康形成正向的循環,共同營造生活的向上螺旋。
 
  學歷╱
  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碩士班
  輔仁大學體育學系暨心理學系雙主修
 
  經歷╱
  彰濱秀傳紀念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彰化縣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
  彰化縣衛生局社區諮商約僱心理師
  家暴加害人審前鑑定委員
  一級毒品緩起訴團體帶領心理師
  秀傳樂活紓壓俱樂部團體健身教練
  樂齡健身運動指導員

图书目录

自序
前言

CHAPTER 1 ∣發現自我的存在
01.為什麼我總是搞砸自己的人生?
02.我知道該節制飲食,卻一直吃個不停
03.這不是我想要的理想生活
04.先幫「失敗」找到一個好理由
05.對於失去的,我總是不甘心
06.我老是焦慮不安,該怎麼辦?
07.「自律」為什麼這麼難?
08.找尋自己實際的問題
09.「拖延症」讓我無比焦慮
改變的工具箱

CHAPTER 2 ∣原生家庭的是與非
01.血緣與母親的期待
02.為了告別的停留
03.難以擺脫的否定聲音
04.控制不住吵架,那就⋯⋯
05.不敢反抗的困擾
06.面對催生的壓力
07.在親人面前最容易暴走
08.是家人的要求,還是自己的需要?
09.無法填補的缺憾
10.無從改變的身分
改變的工具箱

CHAPTER 3 ∣工作與理想可以兼顧嗎?
01.跨不出第一步
02.一周只想工作一天
03.越失敗,越努力,越恐懼
04.不想加班的我該辭職嗎?
05.在意權威人士的評價
06.從事與想法衝突的工作
07.這個年紀該有的樣子
08.我不甘心做個普通人
09.轉換期的迷茫
改變的工具箱

CHAPTER 4 ∣患得患失的親密關係
01.和伴侶一溝通就吵架
02.我越操心,他就越沒信心
03.喜歡被照顧,卻無法心安理得
04.他犯了錯,我卻不敢回嘴
05.做決定之前的準備
06.沒有人活該做個好人
07.結論是還沒有結論
08.家有育兒豬隊友
09:婚姻中的經濟獨立
改變的工具箱

CHAPTER 5 ∣人際關係是煩惱的源頭
01.所有人都討厭我
02.我為何如此虛榮?
03.住在孤獨的城堡裡
04.學會如何放手
05.「人比人,氣死人」的心態失衡
06.如何走出討好模式?
07.身體症狀與人際關係38:所有人都討厭我
改變的工具箱

後記:打破慣性的一小步
感謝與致敬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311066
  • EISBN:978626731113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2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面對長年在心理諮商與治療的服務過程中,在超過3000 場次的演講,以及書寫超過了一百萬多的文字上。我無時無刻在思考,當個案、聽眾、讀者朋友們接收了我所傳達的訊息後,接下來是否啟動他的執行力?
 
  我常半開玩笑的說,親職講座、教師研習的保存期限,通常不會超過24 小時。但如果想要延長賞味期限,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結束之後,開始啟動自己的執行力。
 
  有了執行力,給了自己一份改變的契機。有了執行力,事後再重新看待先前的這些想法、建議、文字等內容。我相信對當事人來說,會有截然不同的理解與透徹。
 
  我非常欣賞自己一件事,當接受了一些看法、知識、建議,我就會想要嘗試看看。
  當我行動了,執行了,修正了,微調了,這時融入了自己的經驗,往往就能內化成自我改變的養分。
 
  人的一生中,得不時面對自我的存在,與原生家庭之間的關係。在工作與理想中如何拿捏與取得平衡。對於如走在鋼索上的親密關係,以及盤根錯節、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而煩惱不已。
 
  此刻的你,是否也深陷這些困擾,感到窒息,難以呼吸?我們總是想得太多,行動的太少。容易自我設限,把自己框在原地,動彈不得。
 
  我們很容易啟動腦中的驚悚小劇場,嚇壞自己,而裹足不前。很容易自我預言失敗,最後驗證果然為真。
  一句話,是否可以改變一個人?這一點,我深信不疑。
 
  但這些改變的前提是,我們需要隨時自我覺察,自我思考,自我檢視,接著就是行動了。沒有行動,一切都是空談。然而要跨出這一步,對許多人來說,卻也是關鍵的困難。
 
  我們須好好的善待自己,給自己一些寬容值,多些餘裕的時間。讓自己採取微調的方式,一步一步如同蠶食般的行動。
  別期待自己突然間會有如鯨吞的變化。這很容易目標設定太高,讓自己陷入不切實際,反而衍生無能為力的挫敗感。
  5%,只要改變5%,就能為自己帶來改變的可能。
 
  只要改變5%,一點一滴的自我改變,讓腦中的想法化為行動。只要5% 一點一滴的自我回饋,讓自己往美好的未來漸漸靠近。
 
  全新的自己,正等著你的微笑蒞臨。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前言
 
  人生的道理看起來似乎真是這麼一回事!許多人也都有類似的癥結或困擾。但有一個疑問在我心中始終縈繞不去:個案本人真的會嘗試我給的建議嗎?對他們來說是否真的適用呢?他們的人生會因此得到改善嗎?
 
  我在從事心理諮商時,有一條心中默默遵循的準則,就是不要在諮商中直接提供建議。這不是故弄玄虛,明知道答案卻非要賣關子。而是我相信,個案遇到的困境,絕非聽別人幾句話就能解決,或者說,如果幾句話就能解決的問題,也不至於會來求助。
 
  要改變或是干涉一個人的人生相當困難,某種意義上心理諮商師很像在打擂台,對抗一個名叫「慣性」的對手。它強大、狡猾、專注,有著不屈不撓的鬥志與自我修復的技能。哪怕是對其有益的變化,也會激發它強烈的抵抗,我稱之為「排斥反應」。
 
  生活中一切帶來變化的、不熟悉的元素,所謂的「慣性」都會將其向外推,不惜調用整個心理系統,為自己編出一個合情合理的理由。正向的說這是一種人體自動免疫機制,用來規避可能會有的風險;但它也會成為另一種風險,讓那些對人有益的改變難以被保留下來。
 
  但話又說回來,這些改變和建議,對個案來說真的有幫助嗎?這件事也值得懷疑。憑什麼認定個案按照我們的建議做就是好的?它是心理諮商師的主觀認識和個人偏好:我們認為什麼是重要的,習慣用哪些辦法解決困難。這偏好適用於諮商師,卻未必適合所有人。
 
  所以我常常提醒一些初入此門的心理諮商師:如果實在有不吐不快的建議,你還是可以直接說,但是個案聽不聽或是做不做,當然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老實說,我認為大部分的人都只是想傾訴,不一定會真的去嘗試改變。因為「慣性」自有它的脾氣。對外界灌輸進來的資訊,它會自動加以篩選:有些人聽過就會忘記,有些人則按自己的方式強加註解,有些人雖然覺得你說的有道理,但卻認為自己做不到。總之,自找的理由百百款,最終留下的選擇,往往就是符合個案自身經驗的,換句話說,經常就是維持不變。話雖如此,我還是在這本書裡殷殷叮嚀,對讀者們提出各種建議。這些建議大多是源於我這些年從事諮商工作的心得和經驗。
 
  一直以來,我都致力於發展短程的心理諮商,希望透過幾次談話就能引發一些變化,這樣才足以讓想要改變的人產生信心,而願意持續做下去。
  
  這當然不是說,我比那些從事長程心理諮商(有些療程要以年為單位)的諮商師更能幹,只是我們各自選擇的方式和路徑不同。或許這些建議無法幫任何人解決問題,但我深深相信,當事人自己可以解決問題。最有用的辦法往往是靠自己找到的,只是很多人並沒有真的在找或是不知道怎麼找。所以即使身陷苦痛之中,他們也總是徒勞無功而且感到迷惘。
 
  我認為改變的關鍵是:走一條新的、不曾走過的探索之路。這就是我要做的嘗試:繞過慣性的阻力,請當事人嘗試從沒有做過的事情,因此獲得不一樣的經驗。所以在本書中,我給每個提問的人都回覆了一段簡短的話。
 
  與其說是解答,倒不如說是進一步的提問,我邀請個案再次反思和探索,希望他們動起來。
 
  我要求七天後回饋,請他們無論如何在這一個星期裡面做點事。這是一條簡單的真理:你想改變嗎?做點什麼吧!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變化,也一定要從「做」點什麼開始。
 
  採取行動者只能是當事人本人,誰都替代不了。你不能只是觀看一位健身youtuber 的影片就改善你的體形,或是閱讀一份食譜就能知道食物的滋味。若你想要得到答案,就得自己找。
 
  我知道很多人都喜歡用「思考」去尋找答案,認為這樣做更安全、無傷害,並且顯得更深刻和觸及靈魂。但要我來說,還是實際做點什麼更為管用。行動會直接帶來新的經驗。
 
  我通常不太看重讀者對我在觀點上是否稱讚和產生共鳴,像是:「老師,你每句話都如醍醐灌頂。」或者說:「您說的真是太對了。」因為這些說法都像是在表達:「你說出了我一直認同的道理,很棒,但是我沒有什麼行動。」所以比起讚美和認同,其實我更想聽到讀者說:我也不清楚你說得對不對,
 
  所以我去試了。試一試,無論結果如何,至少有個結果。
 
  我猜你已經發現,我是堅定的行動派。這本書也是一本 「改變行動之書」。所有的答案都藏在這個5%的改變裡。採取行動即使不能直接解決問題,甚至可能、偶爾讓問題變得更糟,但它仍然有不可替代的意義,新的行動啟動了探索新經驗的過程。
 
  不要對改變的期望太高,有5%新的經驗就已經很好了。改變的悖論往往是這樣:如果我說「請你變成那樣」,對方會說「可是我做不到」。我說「好吧,請保持你原來那樣」,對方又會說「這樣不行,我想改變⋯⋯」這套繞口令可以無止盡地持續下去,除非我們用其他的方式表達:「請你保持基本不變的同時,朝著可能的方向改變一點點。」書裡的一問一答都是如此,一開始或許對方的核心問題沒出現變化,甚至有些背道而馳,但是沒關係,重點在於他有了不一樣的經驗。
 
  新的經驗會帶來長遠的改變。這是我最後想說的一點心得:不需要一次性解決問題,只要一點點些微的變化,哪怕在無足輕重的地方有一點新嘗試就好。我回覆的宗旨通常就是:試一下(甚至不用保持)以前沒有試過的行動,獲得一點不同的體驗。開始行動比正確的行動更重要。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时,内心是抱持着怀疑态度的,毕竟“微小改变”听起来有点像那些只停留在口头上的安慰剂。但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老练且富有条理,他不是空泛地谈论“习惯”,而是深入剖析了我们大脑对“变化”的抵触机制。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惯性陷阱”的解析,它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无伤大雅的重复行为——比如每天刷手机直到深夜、或者总是选择最耗时的那个效率低下的工作流程——进行了精准的解剖,让我们意识到这些“小恶”积累起来是如何扼杀潜能的。书中提供的许多案例,并非都是什么惊天动地的转变,而是那些在职场中默默优化流程、或者在个人健康管理中偷偷调整了微小习惯的人的故事。这些故事的魅力就在于它们的“真实可触及性”,它们让我相信,我不需要辞职去学编程,我只需要把每天处理邮件的时间缩短五分钟,日积月累的效果就能被量化和感知。这种将心理学、行为经济学与日常实践完美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实用工具书的便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拖延症晚期患者”量身定做的救星!我一直深陷在那种“知道要做,但就是迈不出第一步”的怪圈里,看很多成功学书籍,它们总是在鼓吹什么“彻底颠覆”、“立刻行动”,听起来很振奋,但实践起来就像要我徒手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遥不可及。然而,这本书的哲学内核——聚焦于那微不足道的5%——简直是醍醐灌顶。它没有给我灌输宏大的、令人望而生畏的目标,反而教会了我如何像一个精明的谈判专家一样与自己的惰性周旋。比如,我过去想坚持阅读,结果是买了一堆书,一年也读不完一本。这本书出来后,我给自己定了个荒谬的目标:每天只看一页书的摘要,或者读完一段话就停。这种轻松感立刻消除了心理上的巨大阻力,神奇的是,一旦手指碰到了书页,继续往下读的欲望就会自然产生,就像滚下山坡的小雪球,初推时费力,一旦动起来就势不可挡。这种策略性地降低启动成本的方法,我以前从未想过,它真正做到了把“坚持”这件事从一个需要强大意志力的战争,变成了一场轻松愉快的游戏。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它远超一般励志书的肤浅。

评分

老实说,市面上大部分宣称能改变人生的书籍,读完后我总会陷入一种短暂的“阅读高潮”,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但这种力量通常在第二天早上醒来后就烟消云散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提供的是一种“渐进式渗透”的思维模型,而非一次性的“精神冲击”。它教会我如何“欺骗”自己的大脑,让大脑误以为我们正在做的事情非常安全、变化微乎其微,从而绕过了大脑天生的抗拒反应。我尝试了其中一个关于“环境重塑”的小技巧,那就是在工作台上只留下当前任务需要的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其他所有干扰物全部收起来。这个改变的“物理成本”几乎为零,但效果惊人。原本我总是在寻找无关紧要的东西来拖延工作,现在因为环境的极度简化,我的注意力反而被强迫集中到了核心任务上。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以及将“改变”分解成可执行的最小行动单位的能力,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它不是教我如何“更努力”,而是教我如何“更聪明地用力”。

评分

我以前总觉得,要想看到实质性的进步,必须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甚至百分之二百。这种“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最好”的心态,其实是通往平庸的捷径,因为它扼杀了大多数尝试的可能性。这本书像是一面棱镜,将我们习惯性放大的“巨大挑战”折射成了无数个可以轻松跨越的“小台阶”。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设立目标,更深层次上,它是关于如何重新定义“成功”的门槛。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如何观察和记录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进步。例如,我开始留意自己说“不”的频率是否增加了,或者我拒绝不必要社交活动的时间是否减少了5分钟。这些变化,在宏观上显得微不足道,但在作者的框架下,它们被赋予了巨大的意义。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世界的透镜,让你从一个“结果导向”的暴君,转变为一个“过程优化”的匠人,最终,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优化,汇聚成了我们生活中实实在在的质变。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流畅,阅读体验非常愉悦,但它绝非一本可以轻松跳读的鸡汤。作者的遣词造句中,透露出一种对人类局限性抱有的深刻理解和温柔的接纳。它不像某些书籍那样咄咄逼人地要求你立刻成为人上人,而是以一种非常理解人的脆弱性的姿态,引导你探索潜能。我尤其欣赏它反复强调的“自我同情”在微小改变中的作用。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放弃,是因为前一天的努力没有达到预期的完美效果,于是我们全盘否定了自己。这本书却在强调,即使只完成了预定目标的1%,也值得被肯定,因为这打破了“零”的僵局。这种对“不完美执行”的宽容,极大地降低了启动的门槛,同时也建立了更稳固的长期执行力。它提供了一个安全网,让你知道即使偶尔犯错或中断,也可以非常轻松地回到那5%的轨道上,而不是陷入自我谴责的深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