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壇之焰,亞瑟.本森日記集:用「真情」跨越生活無止盡的絕望 (電子書)

祭壇之焰,亞瑟.本森日記集:用「真情」跨越生活無止盡的絕望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亞瑟.本森
图书标签:
  • 日記
  • 自傳
  • 亞瑟.本森
  • 絕望
  • 真情
  • 生活
  • 情感
  • 文學
  • 電子書
  • 心理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那段歲月,本森的人生就像受到詛咒一樣,
  不過三年光景,接連痛失愛妻、兒女、摯友,
  原本堅持天天寫日記,暢談自身對生活的觀察,
  重重打擊竟令他無法再提筆創作,一切只剩無助和沉默。

  應該跟隨死者的腳步嗎?上帝又為什麼安排自己獨自活著?
  沉寂與黑暗,從來就不是喧囂世界的騷擾者,
  人生不該屈服命運,而要能自主決定未來的模樣。

  ▎即便是心頭所愛,也避不開陰影籠罩
  在思及哲學相關的問題時,本森不免產生一種疑惑,
  想要探索的事情還有很多,內心卻感到一陣陣空虛,
  彷彿不管探究的主題多新穎,最終都難以避免「思想倦怠」
  ——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甚至不知道生命的意義何在。

  「人們渴望投入上帝的懷抱,卻又常被無情地趕回陳腐局促的生活,為責任、勞作、飲食、睡眠所困擾,尤其還要與我們一樣無知的其他人,與那些驕傲自大之人建立良好的關係,耐性聆聽他們自以為是的對世界萬物的闡釋。」

  ▎世間存在許多被曲解的藝術,只求華麗而毫無靈魂
  本森前往一戶權貴人家,遇見一個年輕人在哼唱舒伯特的歌,
  對方的發音含混、語氣呆板、節奏單調,令作者感到相當不適。
  但是對他們而言,觀察當下的情緒選擇相應曲目是不必要的,
  重點在於這些曲子是出自舒伯特之手——「一切皆為虛榮」。

  「一切循規蹈矩的作品——技法陳舊或是表現生硬沒有靈感的藝術,無論完成得多麼高超,多麼完美無瑕,終究一文不值,充其量只是另一種枯燥乏味的勞動。」

  ▎循環反覆的精神摧殘,無法掩飾的焦躁不安
  據後世研究,本森的家族有遺傳性躁鬱症,
  但當時的醫學技術尚未能給予明確診斷及對症下藥,
  這使本森變得既多疑又脆弱,好像所有的關心都只是施捨,
  他不可控地傷害最親密的家人,從而陷入痛苦而無法自拔。

  「心情愉悅時,一切都輕鬆愜意,招之即來;而心情煩躁不安,百無聊賴,甚至心懷不滿時,雖不斷爭取,卻仍不能如意,到頭來只會感到心神俱疲。更糟糕的是,我不喜歡博取別人的同情,寧願自己孤獨、寂寞的承受。我從不自我憐憫,而且別人的憐憫會讓我感到羞愧、心虛。」

  ▎獨自面對生活的苦痛,備嘗孑然一身的落寞
  本森一家人原本感情甚篤,生活也過得平淡幸福,
  不料兒子埃里克、妻子莫德卻在三年間先後辭世,
  最後連最貼心的女兒麥琪也沒能留住,離他而去,
  剎那間天崩地裂,整個世界只剩下自己苟延殘喘……

  「看見後面的風景漸漸淡出視野,我的心情既沉重,又輕鬆。這像在荊棘叢生的人生中恣意翻滾,像故意拾起一簇簇的長矛刺向心臟,我儼然傷成了一隻渾身赤裸的動物,全身的皮膚都已脫落,每一次刺痛都讓我一陣蜷縮,血水如注般流淌。」

本書特色

  本書為亞瑟.本森日記集,時間跨度從1888至1891年。短短三年內,經歷了人生的劇變:精神疾病突發,妻子、兒女相繼離世,甚至一位與自己相談甚歡的老友也不敵病魔的摧殘……原本悠然自在的日子不再。本森於文中記下自己心境轉變、無法繼續創作的原因,從一開始的樂觀堅持到最後將一切交付上帝,讀來令人感慨萬千。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所提及图书之外的其他书籍的详细简介: 《时间的回响:一部跨越世纪的家族史诗》 书籍类型: 长篇历史小说 / 家族传记 字数预估: 约1200-1500字 --- 【内容提要】 《时间的回响》并非聚焦于某个特定个体的内心挣扎,而是一部宏大而细腻的编年史,它追踪了横跨十八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在欧洲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迁徙和扎根的“冯·霍夫曼”家族的命运沉浮。小说以家族中流传下来的数叠泛黄的信件、贸易记录和日记碎片为线索,勾勒出一个在历史巨变浪潮中,不断寻求自我定位与家族延续的群体肖像。从工业革命的蒸汽轰鸣,到两次世界大战的阴霾,再到全球化的信息洪流,霍夫曼家族的成员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经历了权力更迭、财富兴衰、信仰动摇与爱恨纠葛。 【核心主题与结构】 本书的结构如同一个多声部的交响乐,在不同的时间线上交织并行,共同演奏出“时间”这部无形乐器的旋律。 第一部:铁与煤的时代(1789-1871) 故事始于德意志邦国时代的末期,家族的奠基人——严谨的工匠约翰尼斯·冯·霍夫曼,在家族拥有的一个小铁匠铺中,敏锐地察觉到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这一部分着重描写了早期资本积累的艰辛与道德困境:如何平衡家族的传统价值观与新兴的逐利商业逻辑。我们跟随约翰尼斯的儿子,奥古斯特,这位充满理想主义的工程师,前往英格兰学习最新的机械技术,并目睹了早期工厂工人悲惨的生活状况。小说细致描绘了蒸汽时代的机械美学与随之而来的社会不公,奥古斯特试图建立“工人合作社”的尝试,最终在资本的铁腕下宣告失败,却为后世留下了关于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 第二部:帝国的黄昏与战火(1871-1945) 随着德意志帝国的建立,霍夫曼家族成功跻身中产上层,开始涉足化学工业。第三代继承人,富有魅力的马克斯·冯·霍夫曼,热衷于艺术赞助和政治交际,他的生活充满了那个“美好年代”的浮华与表象。然而,马克斯的女儿,艾尔莎,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却对父辈的保守与盲目乐观感到幻灭。她选择成为一名坚定的和平主义者,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利用家族在科学界的资源,秘密协助难民和反战人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笼罩下来时,家族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裂:有人投身于新政权的宣传机器,有人则默默承受着失去家园和亲人的痛苦。小说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审判,而是深入展现了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复杂与妥协。 第三部:废墟上的重建与流散(1945-1989) 战后,霍夫曼家族的财产被分割,幸存的成员们分散在东西德及美国。这一部分的叙事焦点转向了“身份的重构”。年轻的格雷塔,逃往美国定居,她试图抹去“德国”的烙印,融入全新的文化环境,却发现历史的阴影无处不在。而在东德的残余成员,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努力维持着家族昔日的光荣与体面,体验着政治高压下的日常生活。小说通过格雷塔与东德堂兄在柏林墙倒塌前夕的秘密通信,揭示了意识形态对血脉亲情的撕扯与重塑。 第四部:数字时代的远方回响(1990-2005) 时间推进到二十一世纪初,家族的最后一代,生活在高度信息化的世界中。他们继承的不再是工厂或土地,而是庞杂的家族历史档案。年轻的叙事者——一位纪录片导演,开始整理这些资料,试图理解祖辈那些看似遥远的选择如何塑造了她当下的生活状态。她发现,那些跨越百年的恐惧、野心和爱,最终都凝聚成一种无形的遗产,影响着她对“家”和“责任”的定义。这一部分探讨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个体如何与一个不再具象化的“家族历史”达成和解。 【文学风格与特色】 《时间的回响》的写作风格沉稳而富有韵律感,借鉴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严谨结构,并融合了多重视角的叙事手法。作者擅长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捕捉微小人物的细腻情感——例如战争间歇期一个贵族夫人对一块失传珠宝的记忆,或是一个工人在机器轰鸣中对自由的短暂遐想。语言考究,对不同历史时期欧洲社会的风貌、服饰、饮食习俗有着详尽的考证和描摹,使得读者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真实的质感。它探讨的不是如何“跨越绝望”,而是如何在历史的必然性中,找到人性的温存与延续的可能性。 【致读者】 本书适合所有对欧洲近代史、家族史诗叙事以及人性在时代洪流中展现出的韧性与脆弱性感兴趣的读者。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去理解每一个角色的动机,而非仅仅寻求一个简单的结论。通过霍夫曼家族的故事,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复杂面貌,并思考我们自己作为“时间的回响”的一部分,将如何书写未来。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亞瑟.本森(Arthur Benson,1862~1925)


  英國著名的散文家、詩人、作家,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的第28屆院長。曾就讀於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並在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的莫德林學院講授英國文學,先後出任格雷欣學校校長和莫德林學院院長。雖然身患躁鬱症,本森仍是一位傑出的學者和多產作家,詩歌和散文著述頗豐。他在人生最後的20年間每天堅持寫日記,總字數高達400萬,為世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思想遺產。

譯者簡介

王少凱


  外語學院教學院長、教授、劍橋商務英語(BEC)考官。先後發表論文18篇。作品:《父與子:信仰與偏見》、《歐巴馬演講精華》、《對話寂靜》、《寧靜的力量》、《理所應當的生活》、《放飛你的心》、《平和的生活》等。
 

图书目录

序言
導言

1888年9月8日
瑞士
奇怪的心情
空虛的心靈

1888年9月15日


1888年9月18日
令人心痛的回信
我的書
聲譽

1888年9月25日
來訪的客人
封建思想

1888年10月4日
隱私
採訪

1888年10月9日
詩人
為生活而工作

1888年10月12日
藝術家的稟賦
藝術家和道德家

1888年10月21日
書的誕生過程
美的創造

1888年11月6日
藝術的偉大

1888年11月20日
藝術的偉大

1888年11月24日
乞丐的孩子

1888年11月25日
唐的來訪
文學的價值

1888年11月29日
自殺

1888年12月2日
冬日夕陽
隱沒的日子

1888年12月4日
結構與色彩

1888年12月10日
一個童話故事
與生活同步

1888年12月14日
四季的美麗
藝術家的渴望
藝術的評判標準

1888年12月22日
羅斯金與卡萊爾
災難的意義

1889年1月3日
不幸的凡人
墜入地獄

1889年1月8日
冬日世界
漂泊
我的渴望

1889年1月15日
何時停步
天才的奧祕

1889年1月18日
歇斯底里症

1889年2月1日
灰暗的影子
狂躁的神經

1889年2月3日
娛樂

1889年2月7日
絕望
衝突
禁門之內

1889年2月20日    
礦井
預測

1889年2月24日
訪友
令人欣慰的友誼

1889年2月28日
安慰

1889年3月3日
《詩篇》第119首

1889年3月8日
死亡的陰影
體會
勇氣

1889年3月14日
職責
理想中的和諧

1889年3月20日
卡萊爾夫婦
事實與虛構

1889年3月28日
春晚
朝聖之旅

1889年4月4日
磨坊主
工作

1889年4月9日
盧梭

1889年4月14日
幻覺
歪曲的信仰
神祕中的神祕

1889年4月25日
罪過的含義
艱難的妥協

1889年5月2日
一首歌
生活的藝術

1889年5月8日
設計

1889年5月14日
神聖的雕塑

1889年5月23日
道德的標準
安慰

1889年6月4日
文化
文化與想像

1889年6月8日
正確的資訊
書的用處

1889年6月14日
新習慣
教書
教育方法
多樣的愛好
宗教教育
報春之路

1889年6月20日
教育的目標

1889年6月28日
羅斯金主義者
隱私
書的生命力
書的隱私問題

1889年7月1日
情緒

1889年7月8日
社交

1889年7月15日
成長

1889年7月18日
法蘭西斯.威利特

1889年7月28日
公立學校
人生之課
靈感的閃現

1889年8月8日
恐懼的陰影

1889年8月11日
埃里克病了

1889年8月12日

1889年8月13日
我的兒子,我的兒子

1889年8月19日
喪子之痛

1889年8月28日
魂牽夢縈

1889年8月30日
如釋重負
希望

1889年9月5日
摯愛與悲傷

1889年9月7日
生意倒閉

1889年9月12日
記憶

1889年9月15日
最後一次與埃里克散步

1889年9月20日
無法慰藉
黑暗中的心

1889年9月25日
母愛

1889年10月10日
搬家

1889年12月15日
告別

1890年2月10日
一所老房子

1890年4月8日
我們的新家

1890年5月16日
新的生活
難解的心結

1890年5月25日
常態的生活
單調的談話

1890年6月3日
人生的境界

1890年6月18日
一位新朋友
花園散步
老先生
一次談話
老先生的經歷
問題所在
上帝的旨意
啟迪

1890年7月10日
新的生活
心靈的成長

1890年8月25日
莫德病了
心靈的歸宿

1890年9月6日
生活的陰影
麥琪

1891年2月6日
對麥琪的打擊
孤獨

1891年2月8日
等待
幻象

1891年2月10日
一個寓言故事
孩子與花園
孩子

1891年2月14日
落空的意願

1891年2月18日
羔羊

1891年3月8日
遙遠的希望

1891年4月3日
體驗人生

1891年4月24日

1891年5月10日
上帝般的平和

1891年6月6日
鄉間小徑

1891年6月20日
上帝的智慧

1891年6月24日
帶翅膀的鮮花

1891年7月8日
基督教科學

1891年7月19日
流便的悲傷

1891年8月18日
死亡之榻

1891年10月12日
見證
平和之路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73420
  • EISBN:978626357398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9MB

图书试读



  本書講述的內容有些神經兮兮的,也許一些人會做出這樣的判斷,或有這樣的感受。的確,本書與疾病相關,它講述了一個備受疾病困擾的靈魂的故事,但並不是所有與疾病相關的故事後面都隱藏著一種病態的心理。如一篇研究癌症的學術論文,它是從病理學的角度去寫的,就不存在所謂的病態問題。近幾年,為公眾利益著想,人們常把疾病當成一種自然現象,不再諱莫如深,也不再妄加非議,認為疾病是魔鬼附體,把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獨鎖空閣,與人間隔離。然而,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有些人竟然認為遭受心智困苦之人,是不切實際、異想天開的幻想家,認為他們只要意志堅定,多融入五彩斑斕的現實社會,就可恢復正常。這種想法愚蠢透頂,讓人對此類病人緘默視之,失去了同情之心,也抽回了援助之手。卡萊爾和蘭姆的朋友普魯克特夫人,一位睿智而堅忍的女人,就叮囑一位外表總是病怏怏的年輕人說:「千萬不要告訴別人你的健康狀況!他們根本就不在乎。」在某種意義上,這個建議充滿善意,也非常明智。人們通常認為,只要意志堅定,藐視痛苦,就可以把痛苦束之牢籠。但是面對痛苦如果從積極意義上講,遭受痛苦的折磨也許別有一番深意。痛苦,絕不是拙劣的錯誤,善意的失誤,而它是多彩世界不可或缺的一幕。

  痛苦或許已經過去,或許正在瘋狂肆虐,或許即將襲來,不管怎樣,我們都必須面對,又何必刻意隱瞞呢?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一人的坦誠會讓無數人受益。最暗無天日的苦痛來自於可怕的與人隔離的孤寂。如本書能灑落一縷微茫之光,讓世人感受到一絲光明的福祉,本人將不勝滿足。痛苦中沒有病態,坦誠中沒有病態。對痛苦漠然忍受,認為痛苦無可救藥,難以避免,才是萬病之源。本書的目的也在於說明:痛苦有法可醫,有藥可治,是萬能仁愛的天意之溫情所在。
 
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
亞瑟.克里斯多福.本森
1907年7月14日

用户评价

评分

作者的笔法极具画面感,尤其擅长描绘场景中的光影变化和细微的氛围渲染。比如,他描写清晨第一缕光线穿过尘封的窗棂,照亮房间角落里堆积如山的旧物时,那种光亮不是希望的象征,反而像是一种无情的审判,将所有被遗忘的、积压的往事都无情地暴露出来。语言的选择也十分老练,他巧妙地运用了大量古典而精准的词汇,使得即便是描绘最日常的场景,也带上了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我特别留意到他如何处理沉默,那些未被说出口的话语,那些对话之间的漫长停顿,往往比任何激烈的言辞都更能传递出角色间难以逾越的隔阂和疏离。这种对语言的精雕细琢,让阅读的体验超越了简单的信息传递,而上升到了一种艺术的欣赏层面。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解构一幅精密的油画,去探究每一笔触背后隐藏的复杂情绪和潜台词,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看故事,不如说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心灵跋涉。叙事的节奏极其缓慢,几乎像是在慢镜头下观察一个生命体的每一个细微颤动和挣扎。作者似乎毫不吝啬地将那些最赤裸、最不堪的内心独白铺陈开来,毫不留顾忌地撕开生活的遮羞布,直面那些我们习惯性回避的“黑洞”。在许多段落里,文字的密度大得惊人,每一个句子都像是一块被千锤百炼的矿石,沉甸甸地砸在读者的心上。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去消化刚刚读到的那几行字,感受那种仿佛被掏空了的疲惫感。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剂,相反,它逼迫你直视你自己的阴影,让你不得不去审视那些平日里被时间或忙碌掩盖的、关于存在意义的永恒拷问。这种阅读体验是消耗性的,但也是极其纯净和必要的,仿佛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断食”,剥离了多余的脂粉,只留下骨骼的清晰轮廓。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部作品似乎打破了传统叙事的线性逻辑,更像是一系列碎片化的回忆、梦境和哲思的无序堆叠。这种非线性的编排方式,初读时可能会让人感到迷失和困惑,因为线索并不清晰,人物关系的建立也显得跳跃而跳跃。然而,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你会发现这种结构恰恰是模拟了人类记忆和创伤的运作方式——记忆是跳跃的、情绪是重叠的,理性与感性的边界是模糊不清的。作者用这种看似混乱的碎片,反而搭建了一个更接近“真实”的内在世界景观。这种挑战读者理解习惯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实验性和思想深度,迫使读者主动去构建意义,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这无疑是一部需要被反复咀嚼、在不同人生阶段阅读都会有新感悟的,极具层次感的文学作品。

评分

这本书真正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它对人性中“韧性”的深度挖掘。故事的主角似乎总是在一个又一个的绝境边缘徘徊,生活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榨汁机,将他们最宝贵的东西一点点挤压殆尽。然而,就在快要被彻底碾碎的那一刻,总有一丝微弱但顽固的火花会重新燃起。这种火花并非来自外部的救援,而是源于生命体自身对于“存在”的本能执着。它不是大张旗鼓的胜利,而是极其内敛、近乎卑微的坚持——可能是坚持起床,坚持完成一个微不足道的日常任务,坚持在崩溃的边缘喊出最后一声不甘的抗议。这种对“小胜利”的捕捉,比描述宏大的英雄主义要真实得多,也更打动人。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坚强,往往潜藏在那些最不引人注目的日常坚持之中,是泥土中挣扎向上生长的幼苗,无关乎光环,只关乎生命力的本能驱使。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震撼。那种暗沉的底色,搭配上中央那团跳跃着的、带着某种不祥预感的火焰,立刻就把人拉进了一种既神秘又沉重的氛围里。我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感觉到一种强烈的、难以言喻的压迫感,仿佛透过那火焰,能窥见某种古老的秘密或是未被言说的痛苦。装帧的质感也处理得非常好,不是那种光滑的、流于表面的印刷,而是带有一点点粗粝的触感,让人忍不住想去触摸,去感受它所蕴含的重量。这种设计语言非常成功地奠定了全书的基调——这不是一本轻松读物,而是一次深入内心深处的探险。特别是“祭壇”这个词,它本身就充满了宗教性的肃穆和牺牲的意味,与“焰”的焚烧和净化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充满张力的美学表达。我完全被这种美术风格所吸引,它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期待着文字能够承载起封面所暗示的宏大与深刻。可以说,在翻开扉页之前,这本书就已经完成了与读者的初步、也是最强烈的交流。它像一个精心设置的陷阱,诱惑着每一个寻求深度体验的灵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