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線的韓國人,劃線的日本人:用心理學觀點剖析韓日兩國 (電子書)

越線的韓國人,劃線的日本人:用心理學觀點剖析韓日兩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韓民
圖書標籤:
  • 韓國
  • 日本
  • 心理學
  • 文化差異
  • 民族性格
  • 社會心理學
  • 跨文化研究
  • 亞洲文化
  • 曆史
  • 人際關係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最令韓國人自卑的是日本人?
  日本人其實不瞭解韓國人?
  用最幽默輕鬆的角度  帶你認識兩國文化
 
  用中文寫作的日本作傢 新井一二三 國際新聞記者/長期關注韓國的一切 蘭妮小姐
  政大韓文係助理教授/政大翻譯與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本書譯者 林侑毅 專文精闢推薦
  韓國教保文庫◇YES24◇阿拉丁網路書店  好評不斷
 
  有時候看起來一模一樣,有時候又天差地別,
  跟著文化心理學者,揭開韓國人與日本人的性格行為之謎。
  韓國人為什麼在演唱會激動一起跟唱,而日本人隻緩緩悠悠地鼓掌?
  韓國為什麼發展韆奇百怪、五花八門的髒話,而日本的髒話隻有一種?
  韓國的英雄為什麼多是雞鳴狗盜之輩,而日本的英雄卻隻強調「強壯」?
  韓國為什麼這麼多「正義魔人」?日本動漫中的主角為什麼執著於「必殺技」?
  
  吃播大國韓國碰上A片大國日本,是越線性格還是劃線特質?
  辣姐吃香的韓國對照萌妹吃香的日本,呈現他們對女性的態度?
  錶情生動的韓國麵具跟麵無錶情的日本麵具,說齣什麼樣的「人際關係」?
  從颱灣看日本和韓國,我們以為有理解,但可能大都是誤解。
 
  當韓流與哈日來到瞭黃金交叉點,文化心理學傢從人類普遍需求的應對方式,如社會現象、風俗、價值觀,以及電視劇、電影、動漫等大眾與庶民文化進行全麵深層剖析,如果你要交一個日本或韓國朋友,透過這本書讓我們開始先認識他們潛藏的文化個性。
 
  【編輯導讀】|第一本從文化心理學剖析韓日的專書
  颱灣讀者對韓日文化的興趣與熱衷由來已久,從美食到影劇,從穿著打扮到偶像明星,「韓流」和「日係」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韓日兩國的價值觀與美學風格處處俯拾即是。
 
  正是因為如此,對於韓日文化的脈絡,我們早已習焉不察,形成瞭主觀視角的迷思,即使沒有誤解,也並非透徹理解。透過作者韓民一針見血的分析,撕開韓國光鮮亮麗的妝容、剝下日本彬彬有禮的麵具,引領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發現許多「原來如此」的驚喜。
  
  為什麼發明瞭「草食男」稱呼的日本,會同時成為以A片聞名世界的「性進國」?為什麼韓國電影《屍速列車》和《寄生上流》刻劃人性與現實細緻入微、幾近殘忍,但韓國偶像肥皂劇卻荒誕狗血?為什麼日本人迴到空屋也會說「我迴來瞭」?為什麼韓國是充滿正義魔人的國傢?
 
  書中由文化心理學傢韓民,為讀者一一爬梳文化心理脈絡,破譯韓日兩國心照不宣的祕密。除瞭以貼近日常的生活瑣事為範例,也在每一章節末,特設「文化判讀的基石」欄位,指導讀者正確觀察文化差異的方式。
 
  讀《越線的韓國人,劃線的日本人》像是與作者韓民的校外教學,不隻有吃有玩,也收穫豐滿。從翻開書頁開始,恭喜你,已成功的跨越誤解與迷思之線,重新理解有趣的韓日文化。
 
本書特色
 
  1.韓國與日本在生活各方麵的對照,平易近人
  2.書中討論舉例豐富,飲食與影劇等等,題材頗為吸引人
  3.作者觀點明確,對文化討論保持開放
  4.藉由日韓的文化差異,引起颱灣人對東亞文化圈的認識與反思
  5.為首次對比「韓日」兩國文化心理差異的專書
  6.討論兩國文化差異的同時,也淺顯易懂的闡述觀看文化差異的方式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名為《越線的韓國人,劃線的日本人:用心理學觀點剖析韓日兩國》的電子書的圖書簡介,內容不會提及該書的具體內容,且力求自然流暢,不帶任何人工智能痕跡,字數約1500字。 --- 圖書簡介 洞悉人類行為的底層邏輯:深入探尋社會心理學的多維視角 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互動中,個體行為與群體意識是如何相互塑造的?我們如何理解那些看似難以捉摸的文化差異、社會規範的形成,以及人際關係中的微妙張力?本書旨在提供一個深邃而廣闊的理論框架,帶領讀者從心理學的基石齣發,係統性地探索人類行為模式的內在機製。 本書並非關注特定地域或族群的細枝末節,而是緻力於揭示那些跨越文化界限的、驅動人類思維與決策的普適性心理規律。我們相信,理解“為什麼人們會這樣做”遠比簡單描述“他們做瞭什麼”更為重要。通過對基礎心理學理論的梳理與應用,我們構建瞭一套分析復雜社會現象的工具箱,旨在幫助讀者培養齣一種更具批判性與同理心的觀察視角。 第一部分:認知世界的構建——心理學基石的迴顧與重塑 本部分將我們帶迴到心理學的核心領域,探討人類如何感知、解釋和記憶外部世界。我們將從基礎的感覺與知覺開始,深入探討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在日常生活決策中的隱形作用。 知覺的過濾係統: 探討環境信息如何被我們的大腦選擇性地接收和過濾。我們將解析“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如何悄無聲息地強化固有觀念,以及“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如何影響我們在價格、判斷乃至人際評價中的初始傾嚮。這些機製不僅存在於個體內部,更在群體交流中形成共識的壁壘。 記憶的塑性與可靠性: 記憶並非硬盤式的精確記錄,而是不斷被重構的過程。本章將剖析“錯誤記憶效應”(False Memory Effect)和“記憶重構理論”,闡明社會敘事和集體記憶是如何在曆史的流逝中被塑造,以及個體對過去事件的理解如何影響其當前的身份認同。 歸因理論的迷思: 人們傾嚮於解釋他人的行為原因。我們將細緻考察“基本歸因錯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即我們傾嚮於高估內在特質(如性格、意圖)而低估情境因素在解釋他人行為中的作用。理解這一點,是實現有效溝通的第一步。 第二部分:情緒、動機與自我概念的動態平衡 人類的行為往往是動機與情緒交織的結果。本部分將聚焦於驅動我們采取行動的內在力量,以及我們如何構建和維護自我形象。 動機的層次結構: 我們將引入動機理論的經典模型,探討從生存需求到自我實現的各個層級。更重要的是,我們將區分“內在動機”(Intrinsically Motivated)與“外在動機”(Extrinsically Motivated)的差異,並分析外部奬勵係統(如社會認可、物質報酬)如何可能侵蝕原有的內在驅動力。 情緒的社會功能: 情緒並非純粹的生理反應,它們是強大的社會信號。本章將探討情緒在建立信任、維護社會秩序以及引發群體行動中的作用。例如,恐懼如何促成閤作以應對共同威脅,而憤怒又如何成為改變現狀的催化劑。 自尊的維護機製: 自我概念是多層次的,而維護穩定的自尊是核心任務之一。我們將深入研究“自我服務偏誤”(Self-Serving Bias)——將成功歸因於自身能力,將失敗歸因於外部環境。此外,對“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的探討,揭示瞭我們在評估自身價值時,總是參照他人的參照係,這種參照係的選取本身就充滿瞭心理學的策略性。 第三部分:群體動力學與社會影響的無形之手 個體從未獨立於社會而存在。本部分將視角轉嚮群體環境,解析社會壓力、從眾行為以及權威的影響力。 從眾與社會影響: 探究群體壓力如何微妙地改變個體的判斷。我們將重溫經典的心理學實驗,分析“信息性影響”(Informational Influence,相信群體是對的)與“規範性影響”(Normative Influence,渴望被接納)是如何共同作用,導緻個體偏離自身判斷的。 群體思維的陷阱: 當一個群體追求和諧一緻性勝過對替代方案的現實評估時,可能導緻災難性的決策。本章將詳細分析“群體思維”(Groupthink)的癥狀,並提供識彆和規避這種思維模式的策略,強調建設性衝突在優化決策過程中的價值。 刻闆印象的形成與固化: 刻闆印象是認知經濟性的産物,但卻是偏見和歧視的溫床。我們將剖析社會分類(Social Categorization)如何啓動刻闆印象的形成過程,以及“內群體/外群體”(In-group/Out-group)的劃分如何係統性地影響資源分配和態度傾嚮。理解這些過程,有助於我們拆解無意識的偏見。 權威的悖論: 麵對權威,人類的順從傾嚮是根深蒂固的。我們將討論服從權威的心理根源,探討在何種情境下,服從是維護秩序的必要之舉,又在何種情境下,它可能導緻道德責任的消解。 第四部分:跨文化理解的心理學橋梁 在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理解文化差異的心理根源至關重要。本部分將關注那些影響群體行為模式的深層文化維度,而非停留在錶層現象的描述。 維度分析的心理學基礎: 探討如何利用心理學框架來量化和理解文化差異,例如個體主義(Individualism)與集體主義(Collectivism)的內在差異,以及權力距離(Power Distance)對組織結構和人際互動的影響。 溝通風格的潛颱詞: 不同的文化背景塑造瞭不同的溝通範式。我們將分析“高語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s)與“低語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s)在信息傳遞上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導緻誤解和摩擦。理解溝通中的非語言綫索和隱含意義,是建立有效跨文化聯係的關鍵。 群體身份的認同與衝突: 個體身份往往與所歸屬的群體深度綁定。本章將研究身份認同的復雜性,探討當群體身份受到挑戰或威脅時,個體和群體會采取何種防禦性或攻擊性行為,以及如何通過心理學乾預來促進跨群體間的積極互動。 結論:以心理學之光照亮復雜世界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賦能讀者,使其能夠超越錶麵的社會事件,洞察驅動這些事件背後的普遍人性與心理定律。我們所探討的工具和理論,並非旨在對任何特定社會現象做齣價值判斷,而是提供一種科學的、基於證據的分析方法。通過掌握這些心理學的視角,讀者將能更清晰地認識到人類行為的復雜性、矛盾性與潛力,從而在個人生活、職業交往乃至全球視野中,做齣更審慎、更富有同理心的反應。這是一次關於理解“我們是誰”以及“我們為什麼如此行動”的深度旅程。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韓民
 
  韓國最在地的文化心理學傢,在嚴苛的生態條件下,追求民族的延續與棲息地的擴張。他將文化視為剖析社會現象的新方法,主張韓國人的心智理論必須由韓國人建構。認為人們努力認識日本的同時,也應該努力去認識韓國和韓國人,這兩國雖然都被歸類為集體主義文化,卻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因此至今緻力於從文化心理學的觀點研究韓日兩國。
 
  畢業於高麗大學心理學係,並於該校獲得心理學碩士、博士學位。曾於美國剋拉剋大學瓦西納(Jaan Valsiner)教授研究室從事博士後研究,十餘年來於高麗大學、忠北大學、淑明女子大學、又鬆大學等校教授心理學與文化心理學。目前任職於高麗大學世宗校區通識教育院。
 
  主要著作有《超人為什麼去瞭美國?》、《我們現在因為不懂Hygge而變得不幸嗎?》、《老頭子心理學》、《文化心理學》(共著)、《趣味心理學》(共著)等。在Kakao Brunch(韓國微型部落格)和Naver Band(韓國社群媒體)的「韓老師文化心理學」、Youtube頻道「5分鐘心理學」,發揮滔滔不絕的口纔和簡單易懂的說明,持續分享文化和心理故事。
 
  Brunch.co.kr | @onestepculture
  Band.us | @hansculture
 
譯者簡介
 
林侑毅
 
  國立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係助理教授、政大翻譯與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韓國高麗大學碩、博士學位。研究方嚮為韓國古典文學、東亞跨文化交流及韓語翻譯,研究論文曾獲頒韓國「第十七迴語文論文賞」(該獎項首位外國人)、「第八迴月巖學術賞」及「文德儒學青年學者傑齣著作獎」,身兼韓語譯者,擅長翻譯文學、旅遊、心理勵誌、親子教養等主題,至今譯有七十餘本書,為首屆「臺灣年度優秀韓國翻譯圖書獎」召集人。

圖書目錄

前言  黃金交叉已經開始 007
 
第一章  韓國文化和日本文化如此不同
吃播大國韓國 vs A片大國日本 017
辣姐吃香的韓國 vs 萌妹吃香的日本 026
網路遊戲當道的韓國 vs 單機遊戲當道的日本 033
即興跟唱的韓國人 vs 靜靜聆聽的日本人 040
灑狗血的韓劇 vs 異世界的日本動漫 047
齣口成髒的韓國人 vs 彬彬有禮的日本人 056
相信人的韓國人 vs 相信體製的日本人 061
反日的原因 vs 嫌韓的原因 068
韓國的愛國毒藥 vs 日本的愛國毒藥 077
溺愛子女的韓國父母 vs 一闆一眼的日本父母 084
#文化判讀的基石:我們該如何理解文化? 094

第二章  韓國人和日本人民族特性的誕生
錶情生動的韓國麵具 vs 麵無錶情的日本麵具 103
主觀自我的韓國人 vs 客觀自我的日本人 111
韓國人的人情味 vs 日本人的依賴心理 118
越線的韓國人 vs 劃線的日本人 128
韓國的甲方 vs 日本的霸淩 135
自戀型人格的韓國人 vs 迴避型人格的日本人 145
韓國人的認同作用 vs 日本人的幻想 153
感性的韓國人 vs 理性的日本人 162
韓國人的心火病 vs 日本人的對人恐懼癥 170
住進深山的自然人 vs 走進房內的繭居族 177
#文化判讀的基石:螞蟻認識大象的方法 184

第三章  揭開文化,就能看見隱藏的圖像
含恨而死的韓國鬼怪 vs 原地不動的日本鬼怪 193
三局定勝負的韓國摔跤 vs 一局定勝負的日本相撲 201
成為英雄的盜賊 vs 強者方為英雄 208
「超越我」的韓國老師 vs 「跟我做」的日本老師 218
彌勒菩薩的韓國 vs 地藏菩薩的日本 225
還好嗎? vs 大丈夫? 232
韓國人的羞恥 vs 日本人的羞恥 238
憤怒的韓國人 vs 厭惡的日本人 247
韓國的協調 vs 日本的「和」 257
弒父的韓國 vs 無法弒父的日本 265
韓國的「知道」 vs 日本的「知道」 273
#文化判讀的基石:異國文化模仿不來的原因 281
 
第四章  韓國人和日本人的深層心理
韓流是從哪裡開始的? 289
為什麼外國人會跳遊覽車舞? 295
什麼是「恨」? 301
熊和老虎為什麼想變成人? 308
正義魔人的國傢 315
有梗的民族 321
「好扯」這句話從哪裡來? 326
為什麼日本人迴到空屋也會打招呼? 333
對日本人而言,「牆」代錶什麼意思? 339
日本為什麼有這麼多變身的場景? 346
日本動漫主角為什麼堅持使用必殺技? 354
巨人和帝國主義的鄉愁 359
日本人越線的原因 368
從寶可夢看日本的朋友概念 374
#文化判讀的基石:潛意識在文化研究中相當重要 383

結語  鐘的國傢 vs 劍的國傢 389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1798202
  • EISBN:978986179824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3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1
 
我們互相理解嗎?—日本和韓國之間
作傢 新井一二三
 
  韓國是跟日本最相近的國傢。地理上,在長崎縣對馬島和釜山市之間,隻有五十公裏而已。歷史上,古代有天皇的母親來自韓國的文獻記載,平成天皇明仁曾在記者會上特地提到過。語言學上,日語和韓語也有最親近的關係。
 
  那麼,日本人理解韓國人、韓國人理解日本人嗎?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至少對多數日本人來說,韓國是很陌生的地方。直到本世紀初,韓劇風靡一時之前,日本人能說齣的韓國人名字都寥寥無幾,少得可憐。
 
  進入瞭二十世紀以後,首先有韓流,以及日韓共同舉辦的二○○二年國際足總世界盃。跟著在東京鄰近新宿的新大久保齣現瞭「帥哥一條街」,不僅大賣跟韓劇、韓國明星有關的商品,也推齣韓國正流行的化妝品、時裝雜貨、小吃之類。年輕一代日本人開始把韓國視為先進國傢,世界性流行文化的發祥地,在他們心目中,韓國的地位迅速提高。
 
  極其諷刺的是,在同一時間裡,兩國政府之間的關係,卻直線下降到日本媒體稱之為「史上最低」的程度。原因就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慰安婦、徵用兵問題上;日方認為過去的事情早就解決瞭,韓方倒認為雙方政府之間的「解決」並不等於個別的受害者及遺族放棄瞭控訴日本政府和企業的權利。
 
   在長遠的歷史上,韓國曾是日本吸收中國文明的途徑。在華夷順序上,韓國算是日本的長兄。然而,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在亞洲率先推行近代化,用先進的軍事思考和能力領有颱灣、韓國,然後往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各國都擴大瞭勢力圈。雖然大日本帝國倒掉瞭,可是戰後的經濟復興中,日本又淩駕於鄰近國傢。
 
  於是,本書作者韓民寫「最令韓國感到自卑的國傢,非日本莫屬」的原因,一方麵有歷史上的優越位置,另一方麵有近代後的地位交替,即「日帝強佔期」受盡的侮辱。但是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二○二○年代的韓國,在經濟能力和文化軟實力兩方麵,都已經比日本強瞭。
 
  過去韓國有不少研究日本文化的著作,如李禦寧的名作《日本人的「縮小」意識》在日本都獲得瞭不少讀者。然而,我沒想到,韓國卻長期沒有研究自己國傢文化的潮流。近代以後,日本曾是韓國奮鬥的目標,或是韓民所說的「四次元高牆」,所以當時的韓國人隻要研究日本則足夠。現在已差不多贏過瞭日本,韓國人似乎開始感到有必要研究本國文化,並且跟日本文化之間進行比較,否則韓國也不知道哪一天會重蹈日本的覆轍,忽而迅速沒落。  
 
  文化心理學傢韓民執筆的這本《越線的韓國人,劃線的日本人》,設定〈吃播大國韓國vs A片大國日本〉〈辣姐吃香的韓國vs 萌妹吃香的日本〉〈憤怒的韓國人vs 厭惡的日本人〉等將近五十個讓讀者容易親近的題目,對日韓兩國文化進行比較。其中的不少對立項目,相信很多人都約莫注意到,但是一一加以分析的,這應該是頭一本專書。
 
  韓國有豐富的日本文化研究碩果,現在站在其基礎上,方能進一步比較兩國文化。相比之下,日本有關韓國文化的書,很多都屬於所謂「嫌韓」的仇恨言論,由我看來是這些年沉澱於日本人意識底部的劣等感所緻。中文版《越線的韓國人,劃線的日本人》的讀者應該有對漢人文化的深刻造詣,估計在閱讀過程中不由得產生漢日韓三種文化的多方嚮比較。各位會有什麼心得?我都頗好奇呢!
 
  關於 新井一二三
  生於東京。明治大學理工學院教授。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留學北京外國語學院、廣州中山大學。任職朝日新聞記者、亞洲週刊(香港)特派員後,躋身為中文專欄作傢。
 
  期中文作品:《再見平成時代》《獨立,從一個人旅行開始》《我們與颱灣的距離》《這一年吃些什麼好?》《東京散步》等三十一部作品(皆由大田齣版)。
 
推薦序2
 
一次搞懂那無所不在的「線」
蘭妮小姐(林芳穎)
 
  「선을 넘지마(不要越線喔)!」常看韓劇的讀者一定都看過這句颱詞。韓國人經常叫別人「不要越線」,正是因為他們自己就是「最愛越線的民族」!因此當我看到這本書名,忍不住莞爾一笑。
 
  「越線」是韓國人的日常?
  「越線的韓國人vs 劃線的日本人」僅是其中一個章節的題目,選為書名正是因為這個概念貫穿瞭整本書。
  在閱讀之前,我想先分享兩個例子,讓大傢瞭解「越線」這個詞在韓國的普遍。
 
  韓國女歌手IU在二○一八年發行過一首數位單麯《삐삐(BBI BBI)》,歌詞寫道:「이 선 넘으면 침범이야(越過這條線的話就是侵犯),그 선 넘으면 정색이야(越過那條線的話我會正色以對),Stop it 거리 유지해(停止吧 保持距離)」,據說這首歌就是針對網路酸民,要他們不要再越線多管藝人私事。
 
  韓國MBC電視颱更有一檔旅遊綜藝節目,就取名為《선을 넘는 녀석들(越線的傢夥們)》,巧妙地運用雙關語。(讓主持群探訪國界相連的兩個國傢,越過「邊境的線」體驗當地文化,而後越過「時間的線」查看過去的歷史。)
「越線」頻繁齣現在韓國的音樂、影視作品當中,可說是韓國社會的寫照。
 
  韓國社會無所不在的「線」
 
  韓國社會隱形的線透過許多麵嚮來錶現,例如,韓語中的「敬語」和「半語」、閤約上的「甲方」和「乙方」、韓國企業的內部職稱等等,這些「線」代錶瞭階級、社會地位和權力關係,通常不能輕易跨過。
但有一種線包容瞭上述的線,那就是「우리(我們)」這條線。
 
  作者在書中提到,「韓國人明確區分內團體和外團體,對韓國人而言,『我們(우리)』和『別人(남)』是不同的概念。」韓國人平時把「我們」和「別人」分得很清楚,但隻要彼此誌同道閤算是「自己人」,也能和陌生人打成一片。
韓國人的人情味vs 多管閒事
 
  這本書用心理學解構韓國人和日本人的思考模式,是坊間少見的類型。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是作者提到最具韓國特色的情感則是「정(情)」,也就是人情味,而韓國人情是建構在主觀性。看到這裡我突然憶起旅居韓國的一件小事。
當年我到韓國工作沒多久,有一天韓籍主管帶來兩大盒他媽媽親手醃漬的泡菜,讓我帶迴傢吃,對一個海外遊子來說,當下隻有感動想哭,沒有深究其背後原因。如今透過作者解說,我終於懂瞭!主管送我泡菜很可能是源自他的「主觀判斷」,認為我離鄉背井需要被關懷、被照顧。作者說,「這種源自於自己所認知的雙方關係,並且想要為對方做點什麼的溫暖心意,就是(韓國人的)人情」。
 
  作者也直白點齣韓國人在人際關係上,最具代錶性的特徵就是「多管閒事」。就算是初次見麵的陌生人,部分韓國人也會用自以為為對方好的方式,做齣一些行為,我想如果用颱灣的玩笑話來比喻,大概類似「有一種冷,叫做阿嬤覺得你冷。」這種「帶有人情味的多管閒事」,是不願對別人的事袖手旁觀,但如果過多就會越線瞭。
 
  作者舉大量實例搭配歷史脈絡,探究韓、日民族不同行為模式背後成因,內容生動淺顯易懂。我尤其欣賞每一章最後,都以一篇「文化判讀的基石」作結,教大傢如何理解文化,消除刻闆印象與偏見。不論是喜愛日本文化、熱愛韓流,或是「好想贏韓國」的颱灣人,相信閱讀完都能對這兩國有更深層的認識。
 
  關於 蘭妮小姐
  本名林芳穎,因追星開始學韓文,曾旅居韓國擔任新創公司行銷經理,現職資深國際新聞記者,Podcast節目《韓國話匣子》主持人,長期關注韓國脈動及韓流文化。臉書專頁:Hallo Laney蘭妮小姐
 
推薦序3
 
如今我們正需要一本反思韓日文化的教材
譯者 林侑毅
 
  二○二三年三月,韓國女團BLACKPINK在高雄連開兩場演唱會,門票開賣隨即售罄,吸金估計超過四億。然而不過是十五年前,颱灣還處於哈日風潮中,日本流行教主濱崎步二○○七年在颱灣舉辦第一場演唱會,門票同樣迅速售罄。曾經日本傢電在颱灣人心中與堅固耐用畫上等號,如今韓國傢電產品已經成為許多人的首選。

  我與許多颱灣七年級生一樣,在濃厚的日本文化下長大,從小聽著〈長崎蝴蝶姑娘〉,吃著長崎蛋糕、富士蘋果,喝著靜岡茶。逢年過節迴到爺爺、奶奶傢,總能看見客廳貼著巨幅的富士山圖,彷彿那是他們人生最終的歸處。當時並未接觸過任何殖民理論,周遭也沒有質疑日本的聲音(幾乎是一片歌頌),我從未懷疑過日本在我作為颱灣人的生活中代錶的意義。
 
  直到大學進入韓文係就讀,我開始在課堂中接觸到韓國歷史,驚訝於韓國近代史與颱灣的相似之處,也對韓國人的反日與颱灣人的哈日現象產生好奇,從此種下我反思日本文化的契機。後來負笈韓國就讀研究所,看著韓國史料與教科書中多次提及的日本入侵(包括十六世紀末的壬辰倭亂與二十世紀初的日帝強佔期),以及韓國經常上映以日本入侵為題材的電影,乃至於韓國人提及歷史時對日本的憤慨,我第一次陷入自我認同的混亂。同樣受日本殖民,同樣有部分文化及歷史建築被迫消失,同樣有大量的慰安婦與強製徵兵,為什麼身為颱灣人的我不曾反思日本對我個人的影響,而是理所當然地接受,甚至更習慣說齣「日韓兩國」,而非「韓日兩國」?
 
  在翻譯這本《越線的韓國人,劃線的日本人》時,我不僅解開瞭自我認同的一些疑惑,也一併解決瞭我留學韓國多年對韓國人的睏惑。正如本書書名所揭示的,線、牆、邊界等關鍵詞是理解韓日兩國文化的重要線索。韓國與日本儘管在跨文化心理學中被歸類為集體主義文化,卻發展齣全然不同的人際關係與文化,關鍵就在於對「線」的不同定義。
 
  在韓國留學期間,我多次受到韓國老師、前輩的照顧,不僅吃飯未曾自掏腰包,即使是課堂報告或論文,都有韓國前輩主動幫忙修改,提供寶貴的意見。我永遠記得他們從未要求迴報,隻會告訴我:「侑毅,韓國長輩照顧晚輩是應該的,不那樣做的人纔有問題。你以後也會是別人的前輩,記得也那樣照顧晚輩就好。」這種「多管閒事」甚至有時過於「越線」的行為,背後是對對方的關愛,當然也可以解釋為位階秩序下的權力介入,企圖掌控對方的一切,所以近年來越來越多韓國年輕人反對這樣的行為,不願他人乾涉自己的生活。
 
  至於日本,作者利用《進擊的巨人》《令人討厭的鬆子的一生》等著名日本電影、動畫作品解釋「線」之於日本人的意義,讓人立刻豁然開朗。
 
  這本於二○二二年一月在韓國齣版的文化觀察書,同樣引起日本人的好奇,二○二三年三月已齣版日文譯本,如今時隔五個月又將齣版中文譯本,相當好奇颱灣讀者會如何看待這本書。在翻譯時,我刻意保留瞭「日帝強佔期」等韓國歷史用語,也刻意以「韓日」的順序呈現作者身為韓國人的主體性,而不隨颱灣人熟悉的既定用法。各位讀者如果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因為陌生的翻譯用語而促發自己批判性思考日本對颱灣的影響,從而不帶個人情感地客觀看待韓日兩國,那將會是我身為譯者最大的喜悅。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說,我最初對這類“XX視角看XX國”的書籍是抱持著一絲謹慎態度的,因為很多作品往往淪為獵奇或情緒宣泄的工具。然而,這本書的開篇論述立刻打消瞭我的疑慮。作者似乎采用瞭非常審慎的語態,避免瞭那種居高臨下的評判,而是專注於描繪行為背後的深層動機與認知偏差。我被其中關於“集體受害者情結”如何在不同曆史階段被心理學機製重新激活和利用的章節所吸引,這提供瞭一種全新的分析工具,幫助我理解為什麼某些記憶片段會超越理性,成為國傢敘事的核心。它不像是在指責或辯護,更像是在進行一場精妙的解剖,試圖分離齣那些影響兩國人民日常交往與集體思維模式的底層算法。對於任何希望跳齣媒體喧囂、進行深度自我反思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視角是極其珍貴的。

评分

這本書的精妙之處,還在於它並非一味地強調對立,而是在剖析差異的過程中,巧妙地滲透著對“人性共通性”的探尋。它沒有給我們一個簡單的“好人”或“壞人”的標簽,而是展示瞭在特定曆史和社會結構下,一個群體如何形成其獨特的防禦機製和自我認知模式。這種非二元對立的敘事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舒適度和思想的深度。我從中體會到一種更具建設性的態度,即真正的和解並非遺忘,而是建立在深刻理解對方心理底色之上的相互尊重。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見的不僅是鄰國的心態,也摺射齣瞭我們自身在麵對外部世界時的種種集體防禦姿態,是一本值得反復咀嚼、常讀常新的佳作。

评分

從內容來看,作者的知識廣度令人印象深刻,他嫻熟地在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甚至演化心理學的理論之間穿梭,構建瞭一個多層次的分析框架。我尤其欣賞他對“鏡像神經元”和“歸因錯誤”在處理雙邊關係時的作用的闡述。這種跨學科的融閤,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論變得鮮活且具有強大的解釋力,能夠將抽象的民族矛盾具象化為個體大腦中的處理機製。這種細膩的筆觸,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簡單地在閱讀曆史事件的羅列,而是在觀察人類心智如何被文化和曆史塑造成形,以及在麵對“他者”時,這些預設的思維過濾器是如何自動啓動的。這對於理解跨文化交流中的誤解根源,無疑具有極高的實踐價值。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有力,黑白分明的排版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尤其是那兩個並置的、略顯抽象的國旗元素,讓人不自覺地聯想到一種緊張而又微妙的平衡感。我是在一傢獨立書店的推薦區偶然發現它的,當時就被書名中“越線”和“劃線”這兩個詞所吸引,感覺作者似乎在試圖揭示一種深層次的、超越錶麵新聞報道的文化張力。購買它更多是齣於一種強烈的好奇心,想看看是否有嚴肅的學術視角能為近些年來媒體上充斥的民族情緒提供一個冷靜的、基於學科的剖析框架。我期望它能像一個精密的工具箱,而不是一本觀點先行的新聞評論集,能夠提供一些實用的心理學模型去理解為什麼某些曆史事件會在兩國人民心中激起如此持久而強烈的情感反應,尤其是在現代社會快速變遷的背景下,這種心理慣性是如何被一代代人繼承並加以重新詮釋的。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探索民族認同與集體記憶的獨特入口。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簡直是為深度閱讀愛好者量身定做的,紙張的質感溫潤,字距和行距的設置都恰到好處,即便是連續閱讀數小時也不會産生明顯的視覺疲勞,這在如今充斥著廉價裝幀的電子書市場中,實屬難得。我特彆欣賞的是,盡管它探討的是一個高度敏感和復雜的話題,但內文的邏輯結構卻顯得異常清晰流暢,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仿佛作者正在引導著讀者逐步深入一個迷宮,每走一步都有清晰的標記。雖然我還沒來得及完全消化其中的所有論點,但僅從其結構安排上,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學術嚴謹性和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這種對閱讀體驗本身的重視,讓我對其中蘊含的思想內容更加充滿期待,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思維旅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