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學(進階分析)  (電子書)

電子學(進階分析)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奎至
图书标签:
  • 电子学
  • 电路分析
  • 模拟电路
  • 高等教育
  • 电子工程
  • 电子技术
  • 教材
  • 电子书
  • 进阶
  • 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以作者多年教學經驗,配合淺顯易懂的文字和圖形的描述編撰而成,對於重要觀念及公式,善用問答的方式陳述,加強研讀時的吸收與想像。各章皆以學習流程圖及生活化短文,啟發學習興趣、確立學習目標,內容節選重要定理及觀念,以中、英語對照的方式呈現,建立課堂雙語互動,並收錄豐富且經典的題型及各校入學考題,有效驗證學習成果;全書共分成「基礎概念」、「進階分析」兩冊,適用於大學及科大之電子、電機、資工系「電子學」課程。

本書特色

  1.每章皆以學習流程圖歸納重點、確立學習目標。
  2.每章前皆設計「生活電子學」短文,以生活、歷史為喻說明電子專業,啟發學習興趣。
  3.每章皆節選重要定理、觀念,以中、英語對照呈現,活絡雙語學習的潛力。
  4.本書以簡單扼要的方式闡述觀念,定理推導有條理且詳盡。
  5.本書收錄豐富的例題及習題,且精選近十所大專校院研究所入學考題、公務員高考考題,有效驗證學習成果。
电子技术基础与前沿:从原理到实践的深度探索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电子技术学习路径,涵盖了从最基础的半导体物理原理到现代先进电路设计与应用的全景图。我们聚焦于理论的严谨性与实践操作的紧密结合,引导读者不仅理解“是什么”,更能洞察“为什么”以及“如何做”。 第一部分:半导体器件的微观世界与宏观表现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走进半导体材料的本质,理解其独特的电学特性如何成为现代电子学的基石。 第一章:半导体物理基础 能带理论的精要重述: 从晶格结构出发,详细阐述了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能带差异。重点解析了费米能级、本征载流子浓度以及有效质量的概念,为后续器件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杂质与掺杂效应: 深入讨论了N型和P型半导体的形成机制。通过定量分析外加杂质对载流子浓度的影响,解释了少数载流子和多数载流子的输运行为。 载流子的输运机制: 详细剖析了漂移(Drift)和扩散(Diffusion)电流的物理过程。引入了扩散长度、载流子寿命等关键参数,并利用爱因斯坦关系式(Einstein Relation)将迁移率与扩散系数联系起来,为PN结的建立提供了动力学基础。 第二章:PN结的建立与基本特性 平衡态下的能带弯曲: 精确推导了PN结在热平衡状态下内建电场的形成过程,以及空间电荷区(耗尽层)的宽度与掺杂浓度的关系。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基于少子注入理论,详细推导了著名的肖特基(Shockley)二极管方程。随后,分析了在高注入、低温等非理想条件下的修正模型,并探讨了结电容(过渡电容和扩散电容)的频率响应特性。 特殊二极管的应用: 介绍并分析了齐纳二极管的击穿机制及其在稳压电路中的应用;阐述了光电二极管、发光二极管(LED)和激光二极管(LD)的光电转换原理和器件结构。 第三章:BJT:电流控制的艺术 双极性结型晶体管(BJT)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深入剖析了NPN和PNP晶体管的几何结构,重点阐述了Ebers-Moll模型和混合$pi$模型的基础。 晶体管的工作区分析: 详细区分了截止区、放大区、正向有源区和饱和区的物理机制。在有源区,通过对不同区域内电场和载流子流动的分析,推导出$eta$(电流放大系数)的物理意义及其限制因素。 小信号模型与频率响应: 构建了高频下考虑集电极反馈效应(米勒效应)的混合$pi$模型,并分析了晶体管的转折频率($f_T$)和最大振荡频率($f_{max}$),指导读者理解和优化高频电路设计。 第二部分:场效应与集成电路基础 本部分将焦点转向了电流控制电压的器件——场效应晶体管(FET),并引入大规模集成电路(LSI)的设计哲学。 第四章:MOSFET:现代电路的核心 MOS结构与跨导机制: 详尽描述了MOS电容器的工作原理,包括欧姆区、弱反型区和强反型区的形成。推导了理想MOS晶体管(NMOS/PMOS)的输出特性曲线。 小信号模型与参数提取: 介绍了运用于交流分析的跨导模型,并深入探讨了沟道长度调制效应、亚阈值导通(Subthreshold Conduction)对低功耗设计的影响。 CMOS器件的工艺挑战: 探讨了短沟道效应(如DIBL、漏致势垒降低)对现代纳米级MOSFET性能的影响,以及背栅效应(Body Effect)在CMOS电路中的表现。 第五章:放大电路的基本构建块 偏置电路与工作点确定: 学习设计稳定的晶体管偏置电路(如分压器偏置、发射极反馈偏置),确保放大器工作在最佳线性区域。 单级放大器的分析: 详细分析了共源极、共基极、共集电极以及BJT的共射极、共基极、共集电极等基本组态的电压增益、输入阻抗和输出阻抗。 负反馈理论的应用: 引入反馈的基本拓扑结构(串联、并联),推导反馈对增益、带宽、输入/输出阻抗的影响。利用波特图分析反馈系统的稳定裕度。 第六章:集成电路中的关键模块 电流镜与有源负载: 深入研究电流镜电路(包括镜像电流源和精度改进型电流镜)的工作原理,理解其在集成电路中提供精确参考电流的作用。 差分放大器(Diff Amp): 详细分析差分对的结构,推导其共模抑制比(CMRR)和差模增益,这是构建高性能运算放大器的基石。 运算放大器(Op-Amp)的结构与性能指标: 分析双极性输入级和CMOS输入级的内部结构,深入解析输入失调电压、开环增益、单位增益带宽(GBW)和压摆率(Slew Rate)等关键参数的物理成因。 第三部分:信号处理与系统集成 本部分将视角从单个器件拓展到信号的有效处理,涉及滤波器设计和高级系统的概念。 第七章:频率选择性电路设计 基本网络理论回顾: 复习网络函数、极点和零点的概念,理解它们如何决定系统的频率响应。 有源滤波器设计: 专注于使用运放和RC网络实现高通、低通、带通和带阻滤波器。详细介绍巴特沃斯(Butterworth)、切比雪夫(Chebyshev)和椭圆(Elliptic)滤波器的设计规范与特性对比。 运算放大器的非线性应用: 探讨比较器(包括施密特触发器)的设计,以及利用运放实现乘法器、除法器和函数发生器的原理。 第八章:电源管理与功率电子基础 线性稳压器与开关稳压器对比: 剖析LDO(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的效率限制和开关型稳压器(Buck, Boost, Buck-Boost)的工作模式。 开关稳压器的脉冲宽度调制(PWM): 详细分析PWM控制信号的生成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反馈回路实现高效率和低纹波的直流电压转换。 功率器件的驱动与保护: 介绍MOSFET和IGBT在功率应用中的选择标准,以及栅极驱动电路的设计,以应对大电流开关带来的瞬态问题。 第九章:噪声、失真与现代电路设计考量 电路中的噪声来源: 辨析热噪声(约翰逊噪声)、散粒噪声和闪烁噪声(1/f噪声)的物理机理及其在不同器件中的主导地位。 信号失真分析: 讨论谐波失真(THD)和互调失真,并介绍如何通过设计(如使用推挽级、深度反馈)来线性化电路输出。 版图与寄生效应: 阐述在IC设计中,金属线的电阻、电容、电感等寄生参数如何影响高频电路的性能,强调版图设计对最终电路表现的决定性作用。 本书内容循序渐进,理论推导扎实,并穿插了大量实际电路实例和工程考量,旨在为有志于从事电子系统设计、半导体工艺或相关科研领域的读者打下坚实而全面的专业基础。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Chapter9 頻率響應
9.1 基本概念
9.1.1 一般性的考量
9.1.2 轉移函數和頻率響應的關係
9.1.3 波德規則
9.1.4 極點及零點與轉移函數的關係
9.1.5 米勒定理
9.1.6 一般性的頻率響應
9.2 電晶體的高頻模型
9.2.1 BJT的高頻模型
9.2.2 MOSFET的高頻模型
9.2.3 通過頻率
9.3 解題分析步驟
9.4 CE和CS組態的頻率響應
9.4.1 低頻的頻率響應
9.4.2 高頻的頻率響應
9.4.3 米勒定理法
9.4.4 直接分析法
9.4.5 主極點法
9.4.6 輸入阻抗
9.5 CB和CG組態的頻率響應
9.5.1 低頻的頻率響應
9.5.2 高頻的頻率響應
9.6 CC和CD組態的頻率響應
9.6.1 輸入阻抗
9.6.2 輸出阻抗
9.7 實例挑戰
重點回顧

Chapter10 回授
10.1 一般性的考量
10.2 負回授的特性
10.2.1 增益脫敏
10.2.2 頻寬放大
10.2.3 輸入/輸出阻抗改變
10.2.4 線性度增加
10.3 放大器的形式
10.3.1 放大器的模型
10.3.2 四種放大器的實際例子
10.4 偵測與返回機制
10.5 回授的極性
10.6 回授的組態
10.6.1 電壓—電壓回授
10.6.2 電壓—電流回授
10.6.3 電流—電壓回授
10.6.4 電流—電流回授
10.7 非理想的輸入/輸出阻抗效應
10.8 回授系統的穩定性
10.8.1 波德規則的回顧
10.8.2 不穩定的問題
10.8.3 相位邊界
10.8.4 頻率補償
10.8.5 米勒補償
10.9 實例挑戰
重點回顧

Chapter11 堆疊級與電流鏡
11.1 堆疊級
11.1.1 堆疊當成一個電流源
11.1.2 堆疊當成放大器
11.2 電流鏡
11.2.1 初始的想法
11.2.2 BJT電流鏡
11.2.3 MOS電流鏡
11.3 實例挑戰
重點回顧

Chapter12 差動放大器
12.1 一般性的考量
12.1.1 初始的想法
12.1.2 差動信號
12.1.3 差動對
12.2 BJT差動對
12.2.1 定性分析
12.2.2 大訊號分析
12.2.3 小訊號模型分析
12.3 MOS差動對
12.3.1 定性分析
12.3.2 大訊號分析
12.3.3 小訊號模型分析
12.4 堆疊式差動放大器
12.5 共模排斥
重點回顧

Chapter13 輸出級與功率放大器
13.1 基本考量
13.2 射極隨耦器當成一個功率放大器
13.3 推拉級
13.4 改良式推拉級
13.4.1 降低失真
13.4.2 具放大效果的改良式推拉級
13.5 大訊號考量
13.5.1 偏壓電流的考量
13.5.2 輸出端pnp電晶體的考量
13.5.3 高傳真設計
13.6 短路的保護
13.7 熱的消散
13.7.1 射極隨耦器的功率額定
13.7.2 改良式推拉級的功率額定
13.7.3 熱量的散逸
13.8 效率
13.8.1 射極隨耦器的效率
13.8.2 改良式推拉級的效率
13.9 功率放大器的分類
重點回顧

Chapter14 數位互補式金氧半場效電晶體的電路
14.1 反相器
14.1.1 MOS反相器
14.1.2 CMOS反相器
14.2 反或閘和反及閘
14.2.1 反或閘
14.2.2 反及閘
14.2.3 任意布林函數之CMOS電路實現
14.3 CMOS反相器的動態特性與功率消耗
14.3.1 動態特性
14.3.2 功率消耗
重點回顧

ChapterA SPICE概論
A.1 電子元件的描述
A.1.1 電阻、電容和電感
A.1.2 電壓源
A.1.3 電流源
A.1.4 二極體
A.1.5 BJT電晶體
A.1.6 MOSFET電晶體
A.1.7 相依電源
A.1.8 初始值
A.2 模擬的步驟與程序
A.3 分析的型態
A.3.1 工作點的分析
A.3.2 直流分析
A.3.3 暫態分析

索引
習題演練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80854
  • EISBN:9786263285217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5.7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书后,我首先翻阅了一下目录,感觉内容编排的逻辑性非常强,从基础的麦克斯韦方程组的进阶应用开始,逐步深入到半导体物理学的量子力学基础层面,然后再过渡到集成电路设计中的具体挑战。这种从宏观到微观再回归到实际应用的结构,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清晰的教学思路。我注意到其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新型存储器技术(如MRAM或RRAM)的物理机制,这让我非常兴奋,因为这正是我当前工作领域的前沿热点。我特别期待作者如何用统一的数学框架来阐述这些新奇现象,而不是简单地堆砌实验数据。好的教材不仅要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告诉你“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如何利用这个原理去创造新的东西”。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那种启发性的思维引导,而不是仅仅获得一堆可以直接套用的公式,毕竟公式的推导过程和背后的物理直觉才是真正宝贵的财富。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的清晰度是值得称赞的。在处理涉及三维矢量和复杂波形图时,如果图示不够直观,很容易让人在理解上产生偏差,尤其是在讨论表面等离子激元或介质波导的模式时。这本书的插图似乎经过了精心的设计,线条锐利,标注准确,这极大地降低了我在啃读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时的认知负荷。另外,它的例题设置也显得很有挑战性,不像一些教材里的例题只是简单地代入数值,而是往往需要读者进行多步的逻辑推理和参数估算,这对于培养工程师的“感觉”至关重要。我希望作者在这些例题的解答部分,能提供比标准答案更深入的分析,比如讨论不同假设条件下的敏感性分析,或者展示如何通过仿真工具来验证解析解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工具箱。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有品味,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清晰的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觉到这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入门读物。我是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决定购买的,他当时说这本书在讲解一些复杂的电磁场理论和半导体器件特性时,能提供非常深入且独到的见解。我立刻被吸引了,因为我目前正在研究的项目恰好涉及到一些高速信号完整性(SI)的问题,而这恰恰是很多基础教材避而不谈或者一笔带过的领域。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更严谨的数学模型和更贴近实际工程应用的分析方法。坦率地说,我期望它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旁边手把手地指导,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公式。我尤其关注它对非线性器件建模的深度,比如在高频工作状态下,晶体管的寄生参数如何动态变化,以及如何用更精确的方法来预测这些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如果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对我来说就物超所值了。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显得非常严谨和学术化,几乎没有使用任何口语化的表达,这对于我这种习惯了阅读顶尖期刊论文的读者来说,是一种享受。它不试图去迎合初学者,而是直接将读者置于一个高阶研究者的视角下进行探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前人研究成果时的精确性,每一处关键的理论突破都有明确的文献溯源,这使得全书的论述建立在一个坚实可查证的基础之上。不过,我也隐约感觉到,对于那些背景知识稍弱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一定的阅读压力,因为作者很少会回头去复习那些“众所周知”的基础知识点。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给专业人士的“工具手册”,它假设你已经牢固掌握了经典电磁学和固体物理学的核心概念,然后直接进入到如何用这些工具去攻克前沿难题的阶段。这种毫不妥协的专业性,正是我选择它的主要原因。

评分

我特别关注的是它对新兴微纳电子学领域的覆盖程度。现在很多传统的半导体物理模型在面对纳米尺度的效应时,已经显得捉襟见肘。我希望这本书能引入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例如量子隧穿效应在亚10纳米晶体管中的实际影响,或者载流子输运的量子统计方法。如果它能提供一个从经典模型过渡到量子模型之间的清晰的数学桥梁,那就太棒了。我曾听闻有同行提及,这本书在处理热力学平衡之外的非平衡态输运问题时,有非常独到的见解,能够解释一些在常规DRC模型中无法解释的异常功耗现象。我期待通过阅读,能理解这些“异常”背后的深层物理机制,从而为我们下一代芯片的功耗优化提供理论支撑。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眼中,代表着该领域最前沿、最不妥协的理论深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