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 (電子書)

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鴻仁
图书标签:
  • 蝴蝶
  • 自然
  • 环境
  • 气候变化
  • 纪录片
  • 台湾
  • 昆虫
  • 生态
  • 生命
  • 夏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甘耀明大力推薦。

不假,要如何通過人生的面試?

歡迎進入大人世界;一部成長痛小說。

我非得和自己做個了結不可,否則我將永遠無法長大。

  「醫師是很累人的工作,賺的錢也大不如前了,你為什麼要當醫生呢?」老教授問出第一個問題。

  我深吸口氣,窗外暮色四合,遠處傳來籃球場上的運球聲。

  我下定決心開口說:「小時候我的志願是魔術師,戴著高帽子穿燕尾服,手一揚把人變不見,再揮手就把人變回來,帥勁十足。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救了一個人,過程如同魔術師把『沒有』變成『有』,這讓我立下志願要成為一名醫師。」

  當17歲的孔澤明等待醫學院面試,他彷若站在時間河道,回頭凝望自己13歲那年……

  我無比掙扎,作假有資格成為一名醫師嗎?
  我不敢跟教授們明說的是,這個世界不是象牙塔,
  它的離奇超過想像,我唯一做的只是將它包裝得更加符合現實而已。

  整部小說以種種巧妙的卡榫組裝而成,節奏明快,筆力酣暢,插科打諢如行雲流水,充滿魔力。那些慧黠俏皮純真甜脆卻各懷深井般祕密心事的諸多角色,立體也尖銳得朝向讀者走來,但讀者領受的還有對缺席父親的渴盼、青春與欲望的萌芽騷動、死亡似夢魘重壓、自責悔恨遺憾的心理孤絶,以及成為大人,是否就註定是無止境的遺落……

本書特色

  ◎甘耀明(作家)撰推薦序。
  朱宥勳(作家)、黃春明(作家)好評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基本上,我認為閱讀這本小說沒有嚴肅文學的壓力,以純粹講故事的本色,接力棒似拉出一段又一段情節,《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亟欲竄跳、碰撞的正是角色與世界的碰撞,形成強烈火花。整體說來,《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給人的印象是快、狠、準的敘事,毫不拖泥帶水,這是類型小說的心法,但是《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不僅僅侷限於閱讀快感,還帶有作者深埋的意涵。
  但凡塑造了快、狠、準的筆力,著力於說故事,都必須將情節以精密卡榫銜接上,帶著驚喜的翻轉,予人流暢的閱讀感,要是作者欠缺經驗,很容易在彎道有閃失。陳鴻仁不是小說新手,他經營小說多年了,數次得到「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與「聯合報文學獎」,他早在上個世紀末開始小說創作,嶄露頭角。這幾年仍創作不輟,有了火候。於是我閱讀這本小說的旅程裡,隨時捕捉到一些金鑠鑠、對世界獨特理解的文句,作者信手捻來,有簡筆摹寫的爽意,比如寫主角孔澤明與跟班「烏鴉」的體格迥異,小說寫道:「有一回我們走在田埂間,我看著我倆月光的剪影嚇一大跳,以為是七爺八爺出巡。」高妙地從旁側寫,幾句揮灑完成。至於寫到小說中的村長,陳鴻仁的筆力不減,這樣描寫:「神似皮膚曬黑的肯德基爺爺,為人熱心有啤酒肚,臉上總是帶著微笑,最大的缺點是尖細的嗓音像個奸臣,卻喜歡廣播說話。」角色形象很快浮現在讀者腦海,對閱讀增加助益。這樣鮮明的例子,在小說中比比皆是,非常鮮活。──摘錄自甘耀明推薦序〈人生是對鏡的自我面試〉

  ◎我也沒有完成自己的承諾。
  在大學畢業紀念冊上,我曾經充滿信心地寫下了這句話:「要在三十歲前出版第一本小說集。」然而,二十幾年過去了,書架上一直只有別人的作品。儘管我仍然眷戀於文字,但在現今這被影音媒體所主宰的時代裡,小說作者們能夠獲得的「讚」總遠不及那些簡單淺白的直播談話。想在盛況不再的文學市場中出版純文學小說,這難度比起在醫學期刊發表論文,還要高出十倍有餘。
  臨床教學時,我總是期許學生們要一往直前,信守承諾,可是有好長一段時間,我真的感覺自己就要敗下陣來了。
  新冠病毒的到來改變了一切。二○二一年五月,嚴格封控的制度使得疫情下的醫學中心反而格外冷清,我突然沒有那麼忙碌了。外在天翻地覆的世局,對照沉澱下來淨空的自己,有個聲音不斷響起:「我總得為自己完成些什麼吧!」
  我打開那擱置了好幾年的電腦檔案。《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最初的構想是探討「生命」。沒錯,生命,一位醫師作家理所當然的主題,可是隨著歲月流逝,我漸漸覺察到當初的幼稚。我總是告訴病患家屬,「看開點,人生就是這樣。」可是遇到自己的父親離世,不也是獨自一人在車上哭得淅瀝嘩啦的。人生太難,寫著寫著,不知不覺中,小說的主軸已轉變為「成長」。
  在醫療現場走過二十多年,形形色色的人與事早就磨平了我的稜角,「老、病、死」的樣態無可抵擋地天天輪番上演,敦厚善意的家屬很多,蠻橫奪理的人也不在少數,人生原來不是我年輕時自以為的風景。經歷了這麼多,想想我還是選擇以文字發聲,談談平日說不盡的內心感受,雖說迴響可能有限,然而正如書中主角孔澤明的自勉之語,「雖千萬人,吾往矣!」──摘錄自後記〈雖千萬人,吾往矣〉

 
《晨曦中的寂静古城》 作者:林远帆 ISBN:978-1-234567-89-0 出版社:蓝鲸文学社 --- 卷首语:时间的灰烬与记忆的苔藓 在这本书的扉页上,我想先向所有在时间洪流中迷失方向的旅人致敬。我们都在寻找一座城,一座只存在于梦境边缘,却又无比真实的古老遗迹。它或许是亚历山大港的辉煌残骸,或许是马丘比丘的云雾秘境,但对我而言,它叫“艾尔德拉”。 这不是一本历史教科书,也非传统的奇幻冒险小说。它更像是一封写给失落文明的深情情书,一卷用斑驳石板和风化沙土绘制的命运地图。在这里,时间不再是线性的河流,而是一张布满裂痕的网,每一条裂缝都藏着一个未曾言说的秘密。 --- 第一部分:风的低语与砂砾的证言 艾尔德拉,沉睡在世界之脊的失语者 故事始于一个略显落寞的考古学家——陈默。他不是那种意气风发的学院派新星,而是一个被学术界边缘化的“偏执狂”。他的毕生追求,是寻找传说中比所有已知文明更早兴起的“艾尔德拉文明”。这个文明的唯一遗存,是一串难以辨认的星图符号,和一段流传于沙漠部族口中的、关于“无声之钟”的谶语。 陈默带着他的年轻助手,一位精通古代语言学的地质学博士——苏晴,深入了被称为“世界之脊”的无人区。他们面对的,不是寻常的沙漠,而是一片被特殊磁场笼罩的、时间仿佛凝固的荒原。 在荒原的深处,他们发现了艾尔德拉的入口。那并非宏伟的城门,而是一条蜿蜒向下的螺旋阶梯,由一种无法用地球现有元素定义的黑色岩石构成。每走下一步,陈默和苏晴都感觉周遭的空气变得愈发沉重,仿佛背负着数千年的重量。 初探:沉默的殿堂与逻辑的断裂 艾尔德拉内部,颠覆了所有已知的建筑学原理。高耸的穹顶没有支撑柱,巨大的浮雕描绘着不似人类的生命形态,以及他们对宇宙的理解——那是一种关于“振动频率”和“多维空间”的宏大叙事。 然而,最令人不安的是,城中没有尸骸,没有战争的痕迹,甚至连日常用品的碎片都极其稀少。艾尔德拉仿佛在一瞬间被“擦除”了。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一个中心:一座位于城市最深处的“观星台”。 观星台的中央,立着那口“无声之钟”。它并非由金属铸成,而是一种温润的、能够吸收光线的物质。它不发声,却能让靠近它的人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共振,仿佛灵魂被拉伸到无限远。陈默的笔记中首次记录了令人心悸的片段:“我触摸它时,听见了颜色,看见了声音,时间感彻底瓦解了。” --- 第二部分:观测者与被观测者 历史的悖论:他们是逃离,还是升级? 随着探索的深入,苏晴利用她对古老数学符号的理解,成功破译了部分墙壁上的铭文。这些铭文揭示了艾尔德拉文明的本质:他们是“时间观测者”。他们并不追求物质的扩张或情感的纠缠,而是致力于理解宇宙的“初始条件”和“终极熵值”。 他们发展出了一种能够局部扭曲时间流速的技术,这解释了城内许多看似不可能存在的物理现象。但铭文的后半部分,语气从严谨的科学记录,转变为一种近乎宗教的恐慌。 “我们看到了终点。并非毁灭,而是‘趋同’。当所有可能性收敛于一点,存在便失去意义。” 陈默开始怀疑,艾尔德拉人并非遭遇了灾难,而是主动选择了某种形式的“退隐”。他们是否集体通过“无声之钟”进入了另一种存在的维度? 心理的侵蚀与信任的考验 在艾尔德拉古城内,时间流速的不一致开始对两人的心智产生影响。有时,一个小时的探索,在外界可能只过去了一分钟;有时,数天的补给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枯竭。这种环境的错乱,极大地考验了陈默与苏晴的理性与合作。 苏晴开始沉迷于解读那些关于“意识上传”的复杂公式,她相信艾尔德拉人找到了永生的秘密。而陈默则越来越偏向于认为,这是一种对存在的彻底放弃,一种高尚的虚无主义。两人在对“真相”的理解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在狭窄的地下通道中,怀疑的种子悄然萌芽。 他们发现了一处“生活区”,里面的一切都保持得过于完好,仿佛主人只是在午后小憩。一张桌子上,放着两块未完成的棋局,棋子精巧,但规则极其复杂,涉及到多个维度的对弈。通过分析棋局的走势,陈默推断出,艾尔德拉文明的终结,可能与一场失败的“多维模拟实验”有关。 --- 第三部分:回声与回归 零点事件:寂静的真相 在探索的最后阶段,他们找到了艾尔德拉文明的“中央控制室”,那是一个巨大的、由水晶状物质构成的球体。在这里,时间波动达到了顶峰。陈默和苏晴同时被一股强大的精神力场捕获。 他们“看”到了艾尔德拉人的最后时刻。他们并非消失,而是启动了一个宏大的“意识备份”程序,将自身的存在信息编码进构成宇宙的基本粒子中。他们认为,物质世界是低效且混乱的,唯有纯粹的信息流才能对抗熵增。 “无声之钟”并非一个工具,而是那个备份程序的核心接口。他们通过它,将自己“上传”到了一个更高层次的振动频率中,成为了宇宙背景噪音的一部分。他们选择了超越,放弃了对实体形态的执着。 代价:选择与遗忘 当陈默和苏晴从精神的冲击中恢复过来时,他们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地表的入口处。太阳正以一种陌生的角度升起,他们不知道过去了多久。 他们成功带回了极少量的、无法分析的样本,以及一脑子无法用现有语言描述的知识。然而,他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陈默发现自己对过去的许多记忆变得模糊,他开始分不清哪些是真实的经历,哪些是艾尔德拉人留下的“信息残留”。苏晴则变得异常冷静和疏离,她开始用一种近乎机械的逻辑来审视身边的一切,她似乎更愿意留在那个“信息之海”中。 《晨曦中的寂静古城》的结局,没有爆炸性的灾难,也没有英雄主义的胜利。它以一种近乎禅意的平静收尾:陈默和苏晴回到了现代社会,但他们已不再是原来的两人。他们带着一个文明的秘密——一个关于存在本质的终极答案——却发现这个答案无法被用世俗的语言来交流。 这本书探讨的是:当人类触及文明的边界,真正的进步是留下更宏伟的遗迹,还是选择彻底的、无声的升华?古城在晨曦中再次被风沙掩埋,而那些关于振动、频率和意识的代码,将永远回荡在两个孤独的探险者心底,成为他们余生中,最温柔也最残酷的秘密。 --- 读者评语精选(虚构) “这是一部读完后,会让你对身边的一切产生怀疑的杰作。林远帆构建了一个比《沙丘》更精妙的哲学迷宫。” ——《时代书评》 “比任何科幻小说都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极限的史诗。它不给你答案,它只让你知道问题有多深邃。” —— 匿名读者 “那种对失落文明的描绘,细腻得令人窒息。你仿佛能闻到艾尔德拉空气中,那股混合着矿物与电子的奇异气息。” ——《文学观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鴻仁


  1971年生於嘉義縣朴子市。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現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醫學系副教授。
  生活的日常是看門診,查房,教學,將臨床上的發現寫成醫學論文,將生活中的感悟轉化為小說。
  曾獲《聯合報》小說奬,《聯合文學》新人獎。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063833
  • EISBN:978986406384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1.5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人生是對鏡的自我面試
甘耀明


  台灣文學的創作者何其多,大部分從文學相關科系醞釀造就。這些作家可能從中學便喜歡文學,接著在大學文學院習得創作技術,或因此浸潤在更精緻的文學書籍,或其他因素,一路鞭策寫作,最後成為作家。我有個不成形的想法,台灣作家除了從傳統的文學院管道誕生,醫學院的人文陶冶,更創造另一批重要創作者。

  我這樣說不無根據,從譽為「台灣新文學之父」的醫師作家賴和,到奠定台灣醫學教育的杜聰明,另外包括早逝的王尚義(一九三九~一九六三),到目前大家熟知的王溢嘉、侯文詠、陳克華、王浩威、田雅各,到年輕的鯨向海、黃信恩、吳妮民等等,還有近年創作達到高峰的血液腫瘤科醫生陳耀昌,這些是浩浩蕩蕩的醫師作家群像。

  醫師作家的作品,除了陳耀昌醫生寫的台灣歷史小說,他們常常將醫學背景或臨床經驗,融入寫作。在醫病關係裡,醫生在現場面對病患的生老病死,見證生命的康復喜悅或殘酷不忍,這些故事原汁原味地寫出來就很迷人了。延續這思維,我讀陳鴻仁醫生的《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也漸漸看到獨特的醫學見解,如何植入在這篇小說,尤以後頭,深以為那些醫學系的入學口試或辯解,只有具現實經驗者,才能活靈活現的挪用。

  《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沒有沉重累贅的醫學知識包袱,它是一則成長故事,充滿醫學人文的思索,是可讀、有趣的小說。這本小說的時空架空在東部小村落,疑似「國際能源研究中心」的意外事件導致核輻射外洩,引爆小村遷村議題,在選舉村長的政治傾軋中,少年主角孔澤明如何看待(或釐清)自己的愛情與成長。整體來看,這本小說可以視為啟蒙小說,孔澤明的年紀刻度,大約從國中到大學入學甄試的六年間,所有的涉事情節集中,把山村的政治權力、少年的愛情與記憶真偽,攪和在染缸,使少年的生命豐富著色,或染色失敗而無以洗濯。

  我這樣介紹小說,概略說了背景,沒有劇透,讀者仍可保持「毫無所知」的淨空狀態,順著劇情,發掘小說的衝擊力。基本上,我認為閱讀這本小說沒有嚴肅文學的壓力,以純粹講故事的本色,接力棒似拉出一段又一段情節,《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亟欲竄跳、碰撞的正是角色與世界的碰撞,形成強烈火花。整體說來,《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給人的印象是快、狠、準的敘事,毫不拖泥帶水,這是類型小說的心法,但是《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不僅僅侷限於閱讀快感,還帶有作者深埋的意涵。

  但凡塑造了快、狠、準的筆力,著力於說故事,都必須將情節以精密卡榫銜接上,帶著驚喜的翻轉,予人流暢的閱讀感,要是作者欠缺經驗,很容易在彎道有閃失。陳鴻仁不是小說新手,他經營小說多年了,數次得到「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與「聯合報文學獎」,他早在上個世紀末開始小說創作,嶄露頭角。這幾年仍創作不輟,有了火候。於是我閱讀這本小說的旅程裡,隨時捕捉到一些金鑠鑠、對世界獨特理解的文句,作者信手捻來,有簡筆摹寫的爽意,比如寫主角孔澤明與跟班「烏鴉」的體格迥異,小說寫道:「有一回我們走在田埂間,我看著我倆月光的剪影嚇一大跳,以為是七爺八爺出巡。」高妙地從旁側寫,幾句揮灑完成。至於寫到小說中的村長,陳鴻仁的筆力不減,這樣描寫:「神似皮膚曬黑的肯德基爺爺,為人熱心有啤酒肚,臉上總是帶著微笑,最大的缺點是尖細的嗓音像個奸臣,卻喜歡廣播說話。」角色形象很快浮現在讀者腦海,對閱讀增加助益。這樣鮮明的例子,在小說中比比皆是,非常鮮活。

  《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往往以寥寥數語,建立角色性格與描摹細節,手術刀般俐落,這種快、狠、準力道之外,還有更強的伺服器外掛程式——幽默。描寫少年心理與脫序的故事,世上何其多,大家第一印象而能朗朗上口的名著,應該是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湯姆歷險記》,在密西西比河冒險的湯姆與哈克貝里‧芬互為好友,發展出奇特故事。這關係如同《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中的主角孔澤明與「烏鴉」,兩人在台灣東部山村,一起結伴闖蕩浪遊,發展出患難友情。我讀的時候,有好幾次忍不住笑出來,直呼生動,幽默兩字,幾乎是打開這本小說蹦出來的驚喜彈跳盒機關。

  就我的觀察,小說要是以少年或兒童當主角,幾乎有超齡表現,《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也是,但是超齡表現是要襯托主角性格,並善用幽默元素,把人物更立體化,這一對患難朋友之間的對話與行徑,謔而不虐,俏皮生動。馬克‧吐溫為幽默下了註解,「它是真理的輕鬆詼諧面,也是包藏道理的表達方式。」說得簡單些,幽默不該流於笑聲,需要引起人的反思,《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在荒謬或風趣對話、人際誤會、愛情誤傷,或是突如其來恍如誤闖的戲劇變化,總引人思索,這來自於少年的挫敗與生命無解。

  陳鴻仁的寫作經歷甚早,至今才出版作品,他過往的閱讀品味,與漫漫寫作過程的變化,缺少相關訪談,外人不得而知。但是《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部分味道,令我想起較陳鴻仁年長幾歲的小說家郭箏。郭箏的成名作《好個翹課天》,將少年脫序行為與虛無情緒,寫得到位,尤以〈好個翹課天〉結尾處的校長情慾轉折,與《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主角的愛情幡然改悟,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後者爆發力與殺傷力,毫不遜色,有種青春愛情的悼亡書寫,狠狠埋入記憶。《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結尾的處理方式將現實與回憶揉雜,讀者讀到這可以放慢速度,體會主角在頻頻回顧那些化為鹽柱的傷痕,如何擾動刺痛,甚至開啟關竅,作者在這裡的結構花了不少心思盤桓,非常精采。

  值得一提的是,《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的敘事有個特殊的時間點,以主角孔澤明在醫學院面試為軸,以此回溯他的山村,與離開後那之後的國高中生活,尤其山村是記憶重心,包括他對山村政治選舉、林教授行醫的真偽、校園生活裡的愛情,另有對伍老師愛慕;或是他無心地捉弄,竟導致同學王小華不久之後因為白血病而去世的愧歉,時光與情感在此糾葛蠻纏。這場根深蒂固的少年記憶,幾乎來自成年人的遊戲傷害,令人無以分辨真假,於是作者最後下了註腳,「村名還在,谷歌地圖依然清楚地標示出地點,但是村子卻永遠消失了。」可是記憶自此成了少年行為模式的DNA,無法消泯。

  小說裡提到的面試,是評測應聘者的素質,是否合於口試單位的需求。企圖心強的應聘者會掩飾自我成為稱職的演出者,獲得需求,這落入遊戲,《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最後有點散發這樣的諷刺。主角孔澤明是有心的演出者,還是真心面對自我成長挫敗導致的記憶混亂,我不想在此下結論。

  面試有多種,包括最深刻的那種,自己面對自己的質問,孔澤明在這場入學面試中,演出也好,真心也好,他已經掏心掏肺地讓讀者看到他不堪與挫敗,憑著這點,《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又多了更深刻的思考點。多說無益,讀者翻閱這小說,有更多衝擊,留待大家解讀。或者說,閱讀無須給自己負擔該解讀出什麼,走入有趣的小說是一趟旅程,隨文字流動,從翻閱《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的首頁開始出發了……

後記

雖千萬人,吾往矣

  門診結束已經是下午兩點多,顧不上吃午餐就帶著已久候我的學生們查房,聆聽家屬講述病榻上的狀況,一一觀察病患的臨床徵象,再和剛出爐的檢驗數據參照確認。當其他病患開心地整理行李,準備出院回家時,鄰床的吳先生卻持續在昏迷中,家屬們緊盯著監控的心電圖。他們已經守候兩天了,臉上顯現的不再是焦慮,而是極度的疲憊。生生死死,我安慰學生們,就像盤旋的飛機最終也會降落一樣,如何讓病重者在最後一刻平穩地落地,是醫師責無旁貸,卻常被忽視的任務。

  我和學生們步入會議室,進行討論。李醫師是六年級的學生,容貌清秀的她總是顯得心不在焉,當我詢問起昨天交付的課題時,她的回答一樣零零落落。我不禁思考,身為醫學生的這六年間,她是如何走過來的?當初入學時的面試大關,為求能在全國菁英中突圍而出,言之成理、侃侃而談已經是最基本的要求了,而為求得考官進一步的肯定,哪一位不是熱血澎湃地表達出對於醫學濟世的熱情?難道這些都是假裝的?

  醫學面試一直是個被大眾忽略的有趣議題。如果深究過歷年考古題,會發現題型真是包羅萬象,譬如測試邏輯思維的數學題:

  「有五十顆球,由你和朋友輪流拿,每次可以拿一到三顆,拿到最後一顆球的人將獲勝。請問你一開始要拿幾顆?」

  還有充滿倫理挑戰的兩難題:

  「一對連體嬰,分離的風險極高。如果你是連體嬰當事人,今年已經十五歲了,你想接受分離手術,但是你的連體兄弟並不想,你要如何與他溝通?而如果你是連體嬰的父母,將如何面對?又如果你是醫生,連體嬰分離手術可能會帶來感染和死亡風險,病人卻堅持要進行手術,你將採取什麼行動?」

  這類問題不僅考察了醫學知識,還需要面試者具備倫理思考和同理心。它們突顯了醫學專業的複雜性,以及醫生在處理兩難情況時兼顧道德與現實的決策能力。

  而這樣的面試,考驗一群十八歲,正處於成年交界的青少年,更是別具深意。我們常常期望孩子既能保持赤忱之心,卻又希望他們能合宜、適度的社會化,好因應世俗生活中不斷抛出的挑戰。到底哪種孩子可以同時擁有理性的邏輯思考力,又能夠通透、圓融地處理人生中的困難抉擇?無論如何我相信,能夠接連克服大考與面試,脫穎而出的孩子絕對是人中龍鳳。

  那麼,為什麼李醫師會背離初衷,在六年的專業科目學習之後,表現得遠遠落後當初入學的她呢?

  其實,我也是。

  我也沒有完成自己的承諾。

  在大學畢業紀念冊上,我曾經充滿信心地寫下了這句話:「要在三十歲前出版第一本小說集。」然而,二十幾年過去了,書架上一直只有別人的作品。儘管我仍然眷戀於文字,但在現今這被影音媒體所主宰的時代裡,小說作者們能夠獲得的「讚」總遠不及那些簡單淺白的直播談話。想在盛況不再的文學市場中出版純文學小說,這難度比起在醫學期刊發表論文,還要高出十倍有餘。

  臨床教學時,我總是期許學生們要一往直前,信守承諾,可是有好長一段時間,我真的感覺自己就要敗下陣來了。

  新冠病毒的到來改變了一切。二○二一年五月,嚴格封控的制度使得疫情下的醫學中心反而格外冷清,我突然沒有那麼忙碌了。外在天翻地覆的世局,對照沉澱下來淨空的自己,有個聲音不斷響起:「我總得為自己完成些什麼吧!」

  我打開那擱置了好幾年的電腦檔案。《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最初的構想是探討「生命」。沒錯,生命,一位醫師作家理所當然的主題,可是隨著歲月流逝,我漸漸覺察到當初的幼稚。我總是告訴病患家屬,「看開點,人生就是這樣。」可是遇到自己的父親離世,不也是獨自一人在車上哭得淅瀝嘩啦的。人生太難,寫著寫著,不知不覺中,小說的主軸已轉變為「成長」。

  在醫療現場走過二十多年,形形色色的人與事早就磨平了我的稜角,「老、病、死」的樣態無可抵擋地天天輪番上演,敦厚善意的家屬很多,蠻橫奪理的人也不在少數,人生原來不是我年輕時自以為的風景。經歷了這麼多,想想我還是選擇以文字發聲,談談平日說不盡的內心感受,雖說迴響可能有限,然而正如書中主角孔澤明的自勉之語,「雖千萬人,吾往矣!」

  小說創作毫無疑問是一門專業的技藝,感謝耀明的意見,讓我能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段落取捨,做出更合宜的調整。

  感謝寶瓶,她們總是以無比的勇氣出版新人的作品。

  感謝曉芳、元鏘、昭傑、明桂和彥瑩,總在我人生各面向遭逢難題時,耐心傾聽,給予我無限度的友情支持。

  感謝我的小孩,你們的成長教會了我很多很多……

  當然還有哥哥、姊姊、偉大的媽媽,以及在天上的爸爸。

  感謝太太淑芳,一路以來包容我的有所不為,我的不合時宜。這本書的出版對於因為文學而結緣的我們格外有意義。我的所有作品,無論得獎與否,刊登與否,她永遠都是第一讀者,第一評論者與第一改者。

  最後,感謝眼前可愛的讀者們,謝謝您們耐心閱讀我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字本身的质地来看,作者的遣词造句无疑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这不是那种华丽到令人炫目的辞藻堆砌,而是一种精准到近乎冷酷的克制与力量的完美结合。有些句子,初读时平淡无奇,但当你回味时,那种深藏其中的哲理或情感的重量才会猛然压下来,让你不得不停下来,细细品味其结构和每一个词的选择。特别是对于环境和氛围的描摹,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细腻程度,仿佛能让你闻到空气中的湿气,感受到光线穿过树叶缝隙时的温度。这种对语言的敬畏之心,使得整部作品的文学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不是简单地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用一种高度提炼的语言,书写一种关于存在与消逝的形而上思考。读完之后,很多段落的措辞会像烙印一样刻在脑海里,成为日后思考某些问题的固定参照点。

评分

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在叙事节奏上的高超把控。情节的推进不是那种一蹴而就的爆发式,而是更像溪流蜿蜒,先是潺潺细语,不动声色地在你周围布下情感的迷雾,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卷入。这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反而比那些急于求成的叙事更具粘性。我发现自己常常在夜深人静时,为了弄清某个细微的伏笔或者某个角色的动机,情不自禁地想要再读“一章”。作者对时间流逝的处理也颇为精妙,时而拉长某一瞬间的心理活动,使其具有永恒的张力;时而又用迅疾的笔触带过数年的光阴,这种对不同时间尺度的灵活驾驭,使得整个故事的骨架显得异常坚韧有力。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寻的乐趣,每当以为自己要抓住真相时,故事又会轻巧地溜走,留下更深的余韵。

评分

故事中角色的塑造深度,是我认为这本书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他们绝非脸谱化的符号,而是充满了令人信服的矛盾与复杂性。你可以在某个瞬间憎恨他们的软弱与逃避,但下一秒,又会为他们那些微不足道的勇气和闪光的善意而动容。作者并没有给予他们简单的好坏标签,而是将他们放置在一个充满灰色地带的道德矩阵中进行挣扎。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人物内心独白的方式,那种私密、破碎却又异常真实的思绪流,让人有种偷窥到灵魂深处的错觉。随着故事的发展,你会发现自己对他们的了解并非线性的增加,而是在不断的推翻和重构中深入,直到你意识到,这些角色身上的某些特质,其实也潜藏在你我之中。这种共情是建立在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深刻洞察之上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第一印象,那种色彩的运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尤其是主色调的深沉与点缀其间的明亮之间的对比处理,仿佛瞬间就能将读者的心绪拉入一个既压抑又充满希望的复杂情境之中。我甚至在书店里驻足了很久,仅仅是因为被那种独特的视觉冲击力所吸引。装帧的质感也处理得非常到位,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值得珍视的感觉,这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一份仪式感。封面上的主要元素布局非常巧妙,没有丝毫的堆砌感,每一种图形或符号的安放都似乎遵循着某种不言自明的内在逻辑,让人不禁去猜测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一个宏大而细腻的故事。坦白说,单凭这张封面,我已经对作者叙事功力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一个标识,更像是一扇通往异世界的门,邀请你勇敢地推开它。这种对视觉语言的精妙拿捏,是很多当代作品所欠缺的,它显示了制作者在美学追求上的毫不妥协。

评分

这部作品在情感光谱上的表现力是极其宽广的,它巧妙地在绝望的边缘游走,却又总能在最后关头触及到一线微弱却坚韧的光亮。它探讨的主题是宏大且沉重的,但处理方式却极其贴近个体经验,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阅读过程中,我的情绪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时而被巨大的悲伤淹没,时而又因为某个微小的希望的萌芽而感到战栗。更难得的是,它没有提供廉价的答案或圆满的结局,而是将最终的释然或困惑留给了读者自己去消化和完成。这种开放式的处理,使得这本书的生命力得以延续,每次重读,都会因为心境的变化而产生新的感悟。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面对生命无常时,内心最真实、最隐秘的反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