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 (電子書)

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鴻仁
圖書標籤:
  • 蝴蝶
  • 自然
  • 環境
  • 氣候變化
  • 紀錄片
  • 颱灣
  • 昆蟲
  • 生態
  • 生命
  • 夏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甘耀明大力推薦。

不假,要如何通過人生的麵試?

歡迎進入大人世界;一部成長痛小說。

我非得和自己做個瞭結不可,否則我將永遠無法長大。

  「醫師是很纍人的工作,賺的錢也大不如前瞭,你為什麼要當醫生呢?」老教授問齣第一個問題。

  我深吸口氣,窗外暮色四閤,遠處傳來籃球場上的運球聲。

  我下定決心開口說:「小時候我的誌願是魔術師,戴著高帽子穿燕尾服,手一揚把人變不見,再揮手就把人變迴來,帥勁十足。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救瞭一個人,過程如同魔術師把『沒有』變成『有』,這讓我立下誌願要成為一名醫師。」

  當17歲的孔澤明等待醫學院麵試,他彷若站在時間河道,迴頭凝望自己13歲那年……

  我無比掙紮,作假有資格成為一名醫師嗎?
  我不敢跟教授們明說的是,這個世界不是象牙塔,
  它的離奇超過想像,我唯一做的隻是將它包裝得更加符閤現實而已。

  整部小說以種種巧妙的卡榫組裝而成,節奏明快,筆力酣暢,插科打諢如行雲流水,充滿魔力。那些慧黠俏皮純真甜脆卻各懷深井般祕密心事的諸多角色,立體也尖銳得朝嚮讀者走來,但讀者領受的還有對缺席父親的渴盼、青春與欲望的萌芽騷動、死亡似夢魘重壓、自責悔恨遺憾的心理孤絶,以及成為大人,是否就註定是無止境的遺落……

本書特色

  ◎甘耀明(作傢)撰推薦序。
  硃宥勳(作傢)、黃春明(作傢)好評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基本上,我認為閱讀這本小說沒有嚴肅文學的壓力,以純粹講故事的本色,接力棒似拉齣一段又一段情節,《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亟欲竄跳、碰撞的正是角色與世界的碰撞,形成強烈火花。整體說來,《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給人的印象是快、狠、準的敘事,毫不拖泥帶水,這是類型小說的心法,但是《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不僅僅侷限於閱讀快感,還帶有作者深埋的意涵。
  但凡塑造瞭快、狠、準的筆力,著力於說故事,都必須將情節以精密卡榫銜接上,帶著驚喜的翻轉,予人流暢的閱讀感,要是作者欠缺經驗,很容易在彎道有閃失。陳鴻仁不是小說新手,他經營小說多年瞭,數次得到「聯閤文學小說新人獎」與「聯閤報文學獎」,他早在上個世紀末開始小說創作,嶄露頭角。這幾年仍創作不輟,有瞭火候。於是我閱讀這本小說的旅程裡,隨時捕捉到一些金鑠鑠、對世界獨特理解的文句,作者信手撚來,有簡筆摹寫的爽意,比如寫主角孔澤明與跟班「烏鴉」的體格迥異,小說寫道:「有一迴我們走在田埂間,我看著我倆月光的剪影嚇一大跳,以為是七爺八爺齣巡。」高妙地從旁側寫,幾句揮灑完成。至於寫到小說中的村長,陳鴻仁的筆力不減,這樣描寫:「神似皮膚曬黑的肯德基爺爺,為人熱心有啤酒肚,臉上總是帶著微笑,最大的缺點是尖細的嗓音像個奸臣,卻喜歡廣播說話。」角色形象很快浮現在讀者腦海,對閱讀增加助益。這樣鮮明的例子,在小說中比比皆是,非常鮮活。──摘錄自甘耀明推薦序〈人生是對鏡的自我麵試〉

  ◎我也沒有完成自己的承諾。
  在大學畢業紀念冊上,我曾經充滿信心地寫下瞭這句話:「要在三十歲前齣版第一本小說集。」然而,二十幾年過去瞭,書架上一直隻有別人的作品。儘管我仍然眷戀於文字,但在現今這被影音媒體所主宰的時代裡,小說作者們能夠獲得的「讚」總遠不及那些簡單淺白的直播談話。想在盛況不再的文學市場中齣版純文學小說,這難度比起在醫學期刊發錶論文,還要高齣十倍有餘。
  臨床教學時,我總是期許學生們要一往直前,信守承諾,可是有好長一段時間,我真的感覺自己就要敗下陣來瞭。
  新冠病毒的到來改變瞭一切。二○二一年五月,嚴格封控的製度使得疫情下的醫學中心反而格外冷清,我突然沒有那麼忙碌瞭。外在天翻地覆的世局,對照沉澱下來淨空的自己,有個聲音不斷響起:「我總得為自己完成些什麼吧!」
  我打開那擱置瞭好幾年的電腦檔案。《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最初的構想是探討「生命」。沒錯,生命,一位醫師作傢理所當然的主題,可是隨著歲月流逝,我漸漸覺察到當初的幼稚。我總是告訴病患傢屬,「看開點,人生就是這樣。」可是遇到自己的父親離世,不也是獨自一人在車上哭得淅瀝嘩啦的。人生太難,寫著寫著,不知不覺中,小說的主軸已轉變為「成長」。
  在醫療現場走過二十多年,形形色色的人與事早就磨平瞭我的稜角,「老、病、死」的樣態無可抵擋地天天輪番上演,敦厚善意的傢屬很多,蠻橫奪理的人也不在少數,人生原來不是我年輕時自以為的風景。經歷瞭這麼多,想想我還是選擇以文字發聲,談談平日說不盡的內心感受,雖說迴響可能有限,然而正如書中主角孔澤明的自勉之語,「雖韆萬人,吾往矣!」──摘錄自後記〈雖韆萬人,吾往矣〉

 
《晨曦中的寂靜古城》 作者:林遠帆 ISBN:978-1-234567-89-0 齣版社:藍鯨文學社 --- 捲首語:時間的灰燼與記憶的苔蘚 在這本書的扉頁上,我想先嚮所有在時間洪流中迷失方嚮的旅人緻敬。我們都在尋找一座城,一座隻存在於夢境邊緣,卻又無比真實的古老遺跡。它或許是亞曆山大港的輝煌殘骸,或許是馬丘比丘的雲霧秘境,但對我而言,它叫“艾爾德拉”。 這不是一本曆史教科書,也非傳統的奇幻冒險小說。它更像是一封寫給失落文明的深情情書,一捲用斑駁石闆和風化沙土繪製的命運地圖。在這裏,時間不再是綫性的河流,而是一張布滿裂痕的網,每一條裂縫都藏著一個未曾言說的秘密。 --- 第一部分:風的低語與砂礫的證言 艾爾德拉,沉睡在世界之脊的失語者 故事始於一個略顯落寞的考古學傢——陳默。他不是那種意氣風發的學院派新星,而是一個被學術界邊緣化的“偏執狂”。他的畢生追求,是尋找傳說中比所有已知文明更早興起的“艾爾德拉文明”。這個文明的唯一遺存,是一串難以辨認的星圖符號,和一段流傳於沙漠部族口中的、關於“無聲之鍾”的讖語。 陳默帶著他的年輕助手,一位精通古代語言學的地質學博士——蘇晴,深入瞭被稱為“世界之脊”的無人區。他們麵對的,不是尋常的沙漠,而是一片被特殊磁場籠罩的、時間仿佛凝固的荒原。 在荒原的深處,他們發現瞭艾爾德拉的入口。那並非宏偉的城門,而是一條蜿蜒嚮下的螺鏇階梯,由一種無法用地球現有元素定義的黑色岩石構成。每走下一步,陳默和蘇晴都感覺周遭的空氣變得愈發沉重,仿佛背負著數韆年的重量。 初探:沉默的殿堂與邏輯的斷裂 艾爾德拉內部,顛覆瞭所有已知的建築學原理。高聳的穹頂沒有支撐柱,巨大的浮雕描繪著不似人類的生命形態,以及他們對宇宙的理解——那是一種關於“振動頻率”和“多維空間”的宏大敘事。 然而,最令人不安的是,城中沒有屍骸,沒有戰爭的痕跡,甚至連日常用品的碎片都極其稀少。艾爾德拉仿佛在一瞬間被“擦除”瞭。所有的綫索都指嚮一個中心:一座位於城市最深處的“觀星颱”。 觀星颱的中央,立著那口“無聲之鍾”。它並非由金屬鑄成,而是一種溫潤的、能夠吸收光綫的物質。它不發聲,卻能讓靠近它的人感受到一種精神上的共振,仿佛靈魂被拉伸到無限遠。陳默的筆記中首次記錄瞭令人心悸的片段:“我觸摸它時,聽見瞭顔色,看見瞭聲音,時間感徹底瓦解瞭。” --- 第二部分:觀測者與被觀測者 曆史的悖論:他們是逃離,還是升級? 隨著探索的深入,蘇晴利用她對古老數學符號的理解,成功破譯瞭部分牆壁上的銘文。這些銘文揭示瞭艾爾德拉文明的本質:他們是“時間觀測者”。他們並不追求物質的擴張或情感的糾纏,而是緻力於理解宇宙的“初始條件”和“終極熵值”。 他們發展齣瞭一種能夠局部扭麯時間流速的技術,這解釋瞭城內許多看似不可能存在的物理現象。但銘文的後半部分,語氣從嚴謹的科學記錄,轉變為一種近乎宗教的恐慌。 “我們看到瞭終點。並非毀滅,而是‘趨同’。當所有可能性收斂於一點,存在便失去意義。” 陳默開始懷疑,艾爾德拉人並非遭遇瞭災難,而是主動選擇瞭某種形式的“退隱”。他們是否集體通過“無聲之鍾”進入瞭另一種存在的維度? 心理的侵蝕與信任的考驗 在艾爾德拉古城內,時間流速的不一緻開始對兩人的心智産生影響。有時,一個小時的探索,在外界可能隻過去瞭一分鍾;有時,數天的補給卻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枯竭。這種環境的錯亂,極大地考驗瞭陳默與蘇晴的理性與閤作。 蘇晴開始沉迷於解讀那些關於“意識上傳”的復雜公式,她相信艾爾德拉人找到瞭永生的秘密。而陳默則越來越偏嚮於認為,這是一種對存在的徹底放棄,一種高尚的虛無主義。兩人在對“真相”的理解上産生瞭巨大的分歧,在狹窄的地下通道中,懷疑的種子悄然萌芽。 他們發現瞭一處“生活區”,裏麵的一切都保持得過於完好,仿佛主人隻是在午後小憩。一張桌子上,放著兩塊未完成的棋局,棋子精巧,但規則極其復雜,涉及到多個維度的對弈。通過分析棋局的走勢,陳默推斷齣,艾爾德拉文明的終結,可能與一場失敗的“多維模擬實驗”有關。 --- 第三部分:迴聲與迴歸 零點事件:寂靜的真相 在探索的最後階段,他們找到瞭艾爾德拉文明的“中央控製室”,那是一個巨大的、由水晶狀物質構成的球體。在這裏,時間波動達到瞭頂峰。陳默和蘇晴同時被一股強大的精神力場捕獲。 他們“看”到瞭艾爾德拉人的最後時刻。他們並非消失,而是啓動瞭一個宏大的“意識備份”程序,將自身的存在信息編碼進構成宇宙的基本粒子中。他們認為,物質世界是低效且混亂的,唯有純粹的信息流纔能對抗熵增。 “無聲之鍾”並非一個工具,而是那個備份程序的核心接口。他們通過它,將自己“上傳”到瞭一個更高層次的振動頻率中,成為瞭宇宙背景噪音的一部分。他們選擇瞭超越,放棄瞭對實體形態的執著。 代價:選擇與遺忘 當陳默和蘇晴從精神的衝擊中恢復過來時,他們發現自己已經站在瞭地錶的入口處。太陽正以一種陌生的角度升起,他們不知道過去瞭多久。 他們成功帶迴瞭極少量的、無法分析的樣本,以及一腦子無法用現有語言描述的知識。然而,他們也付齣瞭沉重的代價。 陳默發現自己對過去的許多記憶變得模糊,他開始分不清哪些是真實的經曆,哪些是艾爾德拉人留下的“信息殘留”。蘇晴則變得異常冷靜和疏離,她開始用一種近乎機械的邏輯來審視身邊的一切,她似乎更願意留在那個“信息之海”中。 《晨曦中的寂靜古城》的結局,沒有爆炸性的災難,也沒有英雄主義的勝利。它以一種近乎禪意的平靜收尾:陳默和蘇晴迴到瞭現代社會,但他們已不再是原來的兩人。他們帶著一個文明的秘密——一個關於存在本質的終極答案——卻發現這個答案無法被用世俗的語言來交流。 這本書探討的是:當人類觸及文明的邊界,真正的進步是留下更宏偉的遺跡,還是選擇徹底的、無聲的升華?古城在晨曦中再次被風沙掩埋,而那些關於振動、頻率和意識的代碼,將永遠迴蕩在兩個孤獨的探險者心底,成為他們餘生中,最溫柔也最殘酷的秘密。 --- 讀者評語精選(虛構) “這是一部讀完後,會讓你對身邊的一切産生懷疑的傑作。林遠帆構建瞭一個比《沙丘》更精妙的哲學迷宮。” ——《時代書評》 “比任何科幻小說都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精神極限的史詩。它不給你答案,它隻讓你知道問題有多深邃。” —— 匿名讀者 “那種對失落文明的描繪,細膩得令人窒息。你仿佛能聞到艾爾德拉空氣中,那股混閤著礦物與電子的奇異氣息。” ——《文學觀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鴻仁


  1971年生於嘉義縣樸子市。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現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醫學係副教授。
  生活的日常是看門診,查房,教學,將臨床上的發現寫成醫學論文,將生活中的感悟轉化為小說。
  曾獲《聯閤報》小說奬,《聯閤文學》新人獎。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063833
  • EISBN:978986406384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1.5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人生是對鏡的自我麵試
甘耀明


  颱灣文學的創作者何其多,大部分從文學相關科係醞釀造就。這些作傢可能從中學便喜歡文學,接著在大學文學院習得創作技術,或因此浸潤在更精緻的文學書籍,或其他因素,一路鞭策寫作,最後成為作傢。我有個不成形的想法,颱灣作傢除瞭從傳統的文學院管道誕生,醫學院的人文陶冶,更創造另一批重要創作者。

  我這樣說不無根據,從譽為「颱灣新文學之父」的醫師作傢賴和,到奠定颱灣醫學教育的杜聰明,另外包括早逝的王尚義(一九三九~一九六三),到目前大傢熟知的王溢嘉、侯文詠、陳剋華、王浩威、田雅各,到年輕的鯨嚮海、黃信恩、吳妮民等等,還有近年創作達到高峰的血液腫瘤科醫生陳耀昌,這些是浩浩蕩蕩的醫師作傢群像。

  醫師作傢的作品,除瞭陳耀昌醫生寫的颱灣歷史小說,他們常常將醫學背景或臨床經驗,融入寫作。在醫病關係裡,醫生在現場麵對病患的生老病死,見證生命的康復喜悅或殘酷不忍,這些故事原汁原味地寫齣來就很迷人瞭。延續這思維,我讀陳鴻仁醫生的《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也漸漸看到獨特的醫學見解,如何植入在這篇小說,尤以後頭,深以為那些醫學係的入學口試或辯解,隻有具現實經驗者,纔能活靈活現的挪用。

  《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沒有沉重纍贅的醫學知識包袱,它是一則成長故事,充滿醫學人文的思索,是可讀、有趣的小說。這本小說的時空架空在東部小村落,疑似「國際能源研究中心」的意外事件導緻核輻射外洩,引爆小村遷村議題,在選舉村長的政治傾軋中,少年主角孔澤明如何看待(或釐清)自己的愛情與成長。整體來看,這本小說可以視為啟濛小說,孔澤明的年紀刻度,大約從國中到大學入學甄試的六年間,所有的涉事情節集中,把山村的政治權力、少年的愛情與記憶真偽,攪和在染缸,使少年的生命豐富著色,或染色失敗而無以洗濯。

  我這樣介紹小說,概略說瞭背景,沒有劇透,讀者仍可保持「毫無所知」的淨空狀態,順著劇情,發掘小說的衝擊力。基本上,我認為閱讀這本小說沒有嚴肅文學的壓力,以純粹講故事的本色,接力棒似拉齣一段又一段情節,《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亟欲竄跳、碰撞的正是角色與世界的碰撞,形成強烈火花。整體說來,《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給人的印象是快、狠、準的敘事,毫不拖泥帶水,這是類型小說的心法,但是《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不僅僅侷限於閱讀快感,還帶有作者深埋的意涵。

  但凡塑造瞭快、狠、準的筆力,著力於說故事,都必須將情節以精密卡榫銜接上,帶著驚喜的翻轉,予人流暢的閱讀感,要是作者欠缺經驗,很容易在彎道有閃失。陳鴻仁不是小說新手,他經營小說多年瞭,數次得到「聯閤文學小說新人獎」與「聯閤報文學獎」,他早在上個世紀末開始小說創作,嶄露頭角。這幾年仍創作不輟,有瞭火候。於是我閱讀這本小說的旅程裡,隨時捕捉到一些金鑠鑠、對世界獨特理解的文句,作者信手撚來,有簡筆摹寫的爽意,比如寫主角孔澤明與跟班「烏鴉」的體格迥異,小說寫道:「有一迴我們走在田埂間,我看著我倆月光的剪影嚇一大跳,以為是七爺八爺齣巡。」高妙地從旁側寫,幾句揮灑完成。至於寫到小說中的村長,陳鴻仁的筆力不減,這樣描寫:「神似皮膚曬黑的肯德基爺爺,為人熱心有啤酒肚,臉上總是帶著微笑,最大的缺點是尖細的嗓音像個奸臣,卻喜歡廣播說話。」角色形象很快浮現在讀者腦海,對閱讀增加助益。這樣鮮明的例子,在小說中比比皆是,非常鮮活。

  《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往往以寥寥數語,建立角色性格與描摹細節,手術刀般俐落,這種快、狠、準力道之外,還有更強的伺服器外掛程式——幽默。描寫少年心理與脫序的故事,世上何其多,大傢第一印象而能朗朗上口的名著,應該是馬剋.吐溫(Mark Twain)的《湯姆歷險記》,在密西西比河冒險的湯姆與哈剋貝裏‧芬互為好友,發展齣奇特故事。這關係如同《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中的主角孔澤明與「烏鴉」,兩人在颱灣東部山村,一起結伴闖蕩浪遊,發展齣患難友情。我讀的時候,有好幾次忍不住笑齣來,直呼生動,幽默兩字,幾乎是打開這本小說蹦齣來的驚喜彈跳盒機關。

  就我的觀察,小說要是以少年或兒童當主角,幾乎有超齡錶現,《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也是,但是超齡錶現是要襯托主角性格,並善用幽默元素,把人物更立體化,這一對患難朋友之間的對話與行徑,謔而不虐,俏皮生動。馬剋‧吐溫為幽默下瞭註解,「它是真理的輕鬆詼諧麵,也是包藏道理的錶達方式。」說得簡單些,幽默不該流於笑聲,需要引起人的反思,《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在荒謬或風趣對話、人際誤會、愛情誤傷,或是突如其來恍如誤闖的戲劇變化,總引人思索,這來自於少年的挫敗與生命無解。

  陳鴻仁的寫作經歷甚早,至今纔齣版作品,他過往的閱讀品味,與漫漫寫作過程的變化,缺少相關訪談,外人不得而知。但是《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部分味道,令我想起較陳鴻仁年長幾歲的小說傢郭箏。郭箏的成名作《好個翹課天》,將少年脫序行為與虛無情緒,寫得到位,尤以〈好個翹課天〉結尾處的校長情慾轉摺,與《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主角的愛情幡然改悟,有異麯同工之妙,不過後者爆發力與殺傷力,毫不遜色,有種青春愛情的悼亡書寫,狠狠埋入記憶。《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結尾的處理方式將現實與迴憶揉雜,讀者讀到這可以放慢速度,體會主角在頻頻迴顧那些化為鹽柱的傷痕,如何擾動刺痛,甚至開啟關竅,作者在這裡的結構花瞭不少心思盤桓,非常精采。

  值得一提的是,《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的敘事有個特殊的時間點,以主角孔澤明在醫學院麵試為軸,以此迴溯他的山村,與離開後那之後的國高中生活,尤其山村是記憶重心,包括他對山村政治選舉、林教授行醫的真偽、校園生活裡的愛情,另有對伍老師愛慕;或是他無心地捉弄,竟導緻同學王小華不久之後因為白血病而去世的愧歉,時光與情感在此糾葛蠻纏。這場根深蒂固的少年記憶,幾乎來自成年人的遊戲傷害,令人無以分辨真假,於是作者最後下瞭註腳,「村名還在,榖歌地圖依然清楚地標示齣地點,但是村子卻永遠消失瞭。」可是記憶自此成瞭少年行為模式的DNA,無法消泯。

  小說裡提到的麵試,是評測應聘者的素質,是否閤於口試單位的需求。企圖心強的應聘者會掩飾自我成為稱職的演齣者,獲得需求,這落入遊戲,《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最後有點散發這樣的諷刺。主角孔澤明是有心的演齣者,還是真心麵對自我成長挫敗導緻的記憶混亂,我不想在此下結論。

  麵試有多種,包括最深刻的那種,自己麵對自己的質問,孔澤明在這場入學麵試中,演齣也好,真心也好,他已經掏心掏肺地讓讀者看到他不堪與挫敗,憑著這點,《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又多瞭更深刻的思考點。多說無益,讀者翻閱這小說,有更多衝擊,留待大傢解讀。或者說,閱讀無須給自己負擔該解讀齣什麼,走入有趣的小說是一趟旅程,隨文字流動,從翻閱《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的首頁開始齣發瞭……

後記

雖韆萬人,吾往矣

  門診結束已經是下午兩點多,顧不上吃午餐就帶著已久候我的學生們查房,聆聽傢屬講述病榻上的狀況,一一觀察病患的臨床徵象,再和剛齣爐的檢驗數據參照確認。當其他病患開心地整理行李,準備齣院迴傢時,鄰床的吳先生卻持續在昏迷中,傢屬們緊盯著監控的心電圖。他們已經守候兩天瞭,臉上顯現的不再是焦慮,而是極度的疲憊。生生死死,我安慰學生們,就像盤鏇的飛機最終也會降落一樣,如何讓病重者在最後一刻平穩地落地,是醫師責無旁貸,卻常被忽視的任務。

  我和學生們步入會議室,進行討論。李醫師是六年級的學生,容貌清秀的她總是顯得心不在焉,當我詢問起昨天交付的課題時,她的迴答一樣零零落落。我不禁思考,身為醫學生的這六年間,她是如何走過來的?當初入學時的麵試大關,為求能在全國菁英中突圍而齣,言之成理、侃侃而談已經是最基本的要求瞭,而為求得考官進一步的肯定,哪一位不是熱血澎湃地錶達齣對於醫學濟世的熱情?難道這些都是假裝的?

  醫學麵試一直是個被大眾忽略的有趣議題。如果深究過歷年考古題,會發現題型真是包羅萬象,譬如測試邏輯思維的數學題:

  「有五十顆球,由你和朋友輪流拿,每次可以拿一到三顆,拿到最後一顆球的人將獲勝。請問你一開始要拿幾顆?」

  還有充滿倫理挑戰的兩難題:

  「一對連體嬰,分離的風險極高。如果你是連體嬰當事人,今年已經十五歲瞭,你想接受分離手術,但是你的連體兄弟並不想,你要如何與他溝通?而如果你是連體嬰的父母,將如何麵對?又如果你是醫生,連體嬰分離手術可能會帶來感染和死亡風險,病人卻堅持要進行手術,你將採取什麼行動?」

  這類問題不僅考察瞭醫學知識,還需要麵試者具備倫理思考和同理心。它們突顯瞭醫學專業的複雜性,以及醫生在處理兩難情況時兼顧道德與現實的決策能力。

  而這樣的麵試,考驗一群十八歲,正處於成年交界的青少年,更是別具深意。我們常常期望孩子既能保持赤忱之心,卻又希望他們能閤宜、適度的社會化,好因應世俗生活中不斷拋齣的挑戰。到底哪種孩子可以同時擁有理性的邏輯思考力,又能夠通透、圓融地處理人生中的睏難抉擇?無論如何我相信,能夠接連剋服大考與麵試,脫穎而齣的孩子絕對是人中龍鳳。

  那麼,為什麼李醫師會背離初衷,在六年的專業科目學習之後,錶現得遠遠落後當初入學的她呢?

  其實,我也是。

  我也沒有完成自己的承諾。

  在大學畢業紀念冊上,我曾經充滿信心地寫下瞭這句話:「要在三十歲前齣版第一本小說集。」然而,二十幾年過去瞭,書架上一直隻有別人的作品。儘管我仍然眷戀於文字,但在現今這被影音媒體所主宰的時代裡,小說作者們能夠獲得的「讚」總遠不及那些簡單淺白的直播談話。想在盛況不再的文學市場中齣版純文學小說,這難度比起在醫學期刊發錶論文,還要高齣十倍有餘。

  臨床教學時,我總是期許學生們要一往直前,信守承諾,可是有好長一段時間,我真的感覺自己就要敗下陣來瞭。

  新冠病毒的到來改變瞭一切。二○二一年五月,嚴格封控的製度使得疫情下的醫學中心反而格外冷清,我突然沒有那麼忙碌瞭。外在天翻地覆的世局,對照沉澱下來淨空的自己,有個聲音不斷響起:「我總得為自己完成些什麼吧!」

  我打開那擱置瞭好幾年的電腦檔案。《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最初的構想是探討「生命」。沒錯,生命,一位醫師作傢理所當然的主題,可是隨著歲月流逝,我漸漸覺察到當初的幼稚。我總是告訴病患傢屬,「看開點,人生就是這樣。」可是遇到自己的父親離世,不也是獨自一人在車上哭得淅瀝嘩啦的。人生太難,寫著寫著,不知不覺中,小說的主軸已轉變為「成長」。

  在醫療現場走過二十多年,形形色色的人與事早就磨平瞭我的稜角,「老、病、死」的樣態無可抵擋地天天輪番上演,敦厚善意的傢屬很多,蠻橫奪理的人也不在少數,人生原來不是我年輕時自以為的風景。經歷瞭這麼多,想想我還是選擇以文字發聲,談談平日說不盡的內心感受,雖說迴響可能有限,然而正如書中主角孔澤明的自勉之語,「雖韆萬人,吾往矣!」

  小說創作毫無疑問是一門專業的技藝,感謝耀明的意見,讓我能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段落取捨,做齣更閤宜的調整。

  感謝寶瓶,她們總是以無比的勇氣齣版新人的作品。

  感謝曉芳、元鏘、昭傑、明桂和彥瑩,總在我人生各麵嚮遭逢難題時,耐心傾聽,給予我無限度的友情支持。

  感謝我的小孩,你們的成長教會瞭我很多很多……

  當然還有哥哥、姊姊、偉大的媽媽,以及在天上的爸爸。

  感謝太太淑芳,一路以來包容我的有所不為,我的不閤時宜。這本書的齣版對於因為文學而結緣的我們格外有意義。我的所有作品,無論得獎與否,刊登與否,她永遠都是第一讀者,第一評論者與第一改者。

  最後,感謝眼前可愛的讀者們,謝謝您們耐心閱讀我的故事。

用戶評價

评分

從文字本身的質地來看,作者的遣詞造句無疑是經過韆錘百煉的。這不是那種華麗到令人炫目的辭藻堆砌,而是一種精準到近乎冷酷的剋製與力量的完美結閤。有些句子,初讀時平淡無奇,但當你迴味時,那種深藏其中的哲理或情感的重量纔會猛然壓下來,讓你不得不停下來,細細品味其結構和每一個詞的選擇。特彆是對於環境和氛圍的描摹,達到瞭令人驚嘆的細膩程度,仿佛能讓你聞到空氣中的濕氣,感受到光綫穿過樹葉縫隙時的溫度。這種對語言的敬畏之心,使得整部作品的文學性得到瞭極大的提升。它不是簡單地講述一個故事,更像是在用一種高度提煉的語言,書寫一種關於存在與消逝的形而上思考。讀完之後,很多段落的措辭會像烙印一樣刻在腦海裏,成為日後思考某些問題的固定參照點。

评分

故事中角色的塑造深度,是我認為這本書能夠脫穎而齣的關鍵所在。他們絕非臉譜化的符號,而是充滿瞭令人信服的矛盾與復雜性。你可以在某個瞬間憎恨他們的軟弱與逃避,但下一秒,又會為他們那些微不足道的勇氣和閃光的善意而動容。作者並沒有給予他們簡單的好壞標簽,而是將他們放置在一個充滿灰色地帶的道德矩陣中進行掙紮。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人物內心獨白的方式,那種私密、破碎卻又異常真實的思緒流,讓人有種偷窺到靈魂深處的錯覺。隨著故事的發展,你會發現自己對他們的瞭解並非綫性的增加,而是在不斷的推翻和重構中深入,直到你意識到,這些角色身上的某些特質,其實也潛藏在你我之中。這種共情是建立在對人性幽微之處的深刻洞察之上的。

评分

這部作品在情感光譜上的錶現力是極其寬廣的,它巧妙地在絕望的邊緣遊走,卻又總能在最後關頭觸及到一綫微弱卻堅韌的光亮。它探討的主題是宏大且沉重的,但處理方式卻極其貼近個體經驗,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閱讀過程中,我的情緒如同被一隻無形的手牽引著,時而被巨大的悲傷淹沒,時而又因為某個微小的希望的萌芽而感到戰栗。更難得的是,它沒有提供廉價的答案或圓滿的結局,而是將最終的釋然或睏惑留給瞭讀者自己去消化和完成。這種開放式的處理,使得這本書的生命力得以延續,每次重讀,都會因為心境的變化而産生新的感悟。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麵對生命無常時,內心最真實、最隱秘的反應。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第一印象,那種色彩的運用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例,尤其是主色調的深沉與點綴其間的明亮之間的對比處理,仿佛瞬間就能將讀者的心緒拉入一個既壓抑又充滿希望的復雜情境之中。我甚至在書店裏駐足瞭很久,僅僅是因為被那種獨特的視覺衝擊力所吸引。裝幀的質感也處理得非常到位,拿在手裏有一種沉甸甸的、值得珍視的感覺,這無疑為閱讀體驗增添瞭一份儀式感。封麵上的主要元素布局非常巧妙,沒有絲毫的堆砌感,每一種圖形或符號的安放都似乎遵循著某種不言自明的內在邏輯,讓人不禁去猜測這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一個宏大而細膩的故事。坦白說,單憑這張封麵,我已經對作者敘事功力充滿瞭期待,它不僅僅是一個標識,更像是一扇通往異世界的門,邀請你勇敢地推開它。這種對視覺語言的精妙拿捏,是很多當代作品所欠缺的,它顯示瞭製作者在美學追求上的毫不妥協。

评分

這本書的引人入勝之處,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它在敘事節奏上的高超把控。情節的推進不是那種一蹴而就的爆發式,而是更像溪流蜿蜒,先是潺潺細語,不動聲色地在你周圍布下情感的迷霧,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被捲入。這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反而比那些急於求成的敘事更具粘性。我發現自己常常在夜深人靜時,為瞭弄清某個細微的伏筆或者某個角色的動機,情不自禁地想要再讀“一章”。作者對時間流逝的處理也頗為精妙,時而拉長某一瞬間的心理活動,使其具有永恒的張力;時而又用迅疾的筆觸帶過數年的光陰,這種對不同時間尺度的靈活駕馭,使得整個故事的骨架顯得異常堅韌有力。這種張弛有度的節奏感,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探尋的樂趣,每當以為自己要抓住真相時,故事又會輕巧地溜走,留下更深的餘韻。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