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好好愛動物:寶島收容所採訪錄 (電子書)

今生好好愛動物:寶島收容所採訪錄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馬尼尼為
图书标签:
  • 動物保護
  • 流浪動物
  • 台灣
  • 收容所
  • 採訪
  • 生命教育
  • 動物福利
  • 勵志
  • 社會議題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夢想是可以用當志工來圓滿的。
 
台北文學獎年金類‧金鼎獎文學圖書獎‧打狗鳳邑文學獎‧鍾肇政文學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
馬尼尼為 挑戰自我紀實報導新作
兩年間親自採訪、記錄、成為志工,以逾150張畫作及9萬字
寫下收容所裡員工、志工、動物們的真實處境
 
  在這裡,我們已經不會說貓或狗「好可愛了」。
  「讓狗狗學會坐下、握手,模樣很可愛就會被領養。」
  這些話,我一直到當志工後才真正了解……
 
  你知道嗎?
  □ 台灣一間收容所裡有1000隻貓狗。
  □ 收容所的動物被關在籠子裡,每個籠子裡住了4~8隻狗/貓。
  □ 在收容所裡,狗一週出來一次已經很好命,貓更完全沒有所謂的出籠放風。
  □ 台灣所有收容所幾乎都在「垃圾山、資源回收廠、水肥場」旁邊。
  □ 收容所裡的貓狗每天吃一樣的、不在市面上販售、成分不知真假的飼料。
  □ 這裡的貓狗跟家貓家狗不一樣,牠們「受過傷」,需要更多耐心與愛心……

  「這一年來,我關注動物議題、讀了很多動保書。因為讀了書,我心裡很清楚,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意思是,面對他者的苦難,不要視而不見、不要旁觀,至於能做什麼、做到了什麼,就量力而為。我把這些東西寫出來有用嗎?有用嗎?我問過自己千百萬次。」──馬尼尼為

  最稱職的愛貓人,最誠實的書寫者──馬尼尼為
  實際採訪收容所志工8人(年資2~13年)、工作人員4人(年資0~9年),田野訪談共29次。

  馬來西亞出生的作家馬尼尼為,在台北居住二十年。她說,每次讓她返鄉後再回來台灣的動力,就是貓。她是最稱職的愛貓人,或者俗氣點說是貓奴。正因此,透過她愛動物的眼,她對台灣動物心生一股好奇:台灣人很愛養貓狗,為什麼?台北的街上幾乎看不見貓狗,牠們去哪裡了?原來是去了收容所!那麼,收容所裡又是怎樣的景象呢?動物在裡面的一天是如何過的……

  因為愛貓,馬尼尼為開啟了這段台灣動物收容所的探訪之旅。

  從草擬計畫、申請國家補助、親自進入收容所採訪志工及工作人員、實際領養貓狗,到最後直接加入志工的行列……她看了無數動物之死、官僚體系的腐化、人們對動物的傷害、棄養的殘忍、法規的侷限等等,她決定將這些真實事件寫出來,為不會說話的動物發聲。

  「這是一本用生命換來的書──這樣講也許有點超過,但卻是我做了這麼多書,第一次感覺到難。這本書不是坐在家裡就會生出來的。我沒去算,也許在外面的時間多過在桌子前面對的時間。生命,指的是時間與汗水。這生命不光是我的,更是所有寫進去的志工的生命。我不想用『改變了我的人生』這種話,但我確實因為做這本書,從零、到溢出一百的心理與身體經驗。

  「有時我看著一屋子的書,和那些活著的動物相比,有人再問我寫詩的事、沒有靈感的事,我就會想說,去領養、去照顧一隻動物吧,不要再想自己的事……鄭重誠摯感謝所有匿名接受採訪的志工及工作人員。 以及在他們背後支援、支持的人類和寵物。」──馬尼尼為

  這本書中,她集結自己在台灣收容所的經歷、訪談、觀察、親身體驗,以文字與逾150張畫作完整呈現。期望更多人能看見動物在收容所裡的真實狀況,致力改變,讓台灣的貓狗擁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 本書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臺灣書寫專案」補助 ※
今生好好愛動物:寶島收容所採訪錄 書籍簡介 《今生好好愛動物:寶島收容所採訪錄》是一部深入台灣各地動物收容所,以人文關懷的視角,記錄那些被遺棄、受傷,卻依然懷抱希望的動物們的故事。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動物紀錄,更是一面映照社會責任與生命尊嚴的鏡子。 台灣動物保護的真實面貌 台灣的動物保護運動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然而在光鮮亮麗的議題背後,收容所的真實運作情況,卻往往鮮為人知。本書作者走訪了數十間公立與私立收容所,從北部都會區的密集空間,到中南部偏遠地區的資源困境,細膩描繪出第一線工作人員的艱辛與奉獻。 一、收容所的日常光影:從清晨到深夜的守護 清晨,當城市還未甦醒,收容所的清潔工作便已展開。本書細緻地描述了清理排泄物、準備食物、進行基礎消毒等繁瑣卻至關重要的日常。這些工作不僅考驗著工作人員的體力,更考驗著他們面對大量生命逝去與重生的心理韌性。 我們跟隨幾位資深志工,記錄下他們如何與那些有特殊需求的動物互動:例如剛被救援回來、極度恐懼甚至帶有攻擊性的犬隻,以及年老體衰、需要長期照護的貓咪。作者透過大量的現場訪談,呈現了收容所的「非典型」生活——那裡充滿了排泄物的氣味,但也瀰漫著消毒水的清爽和希望的微光。 二、生命的重量:個案故事的深度剖析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對單一個案的深度挖掘。這些被收容的生命,每一隻都有著獨一無二的過去。 「虎斑」的迷霧: 一隻被發現時被鐵鍊緊緊綑綁在廢棄工廠的米克斯犬「虎斑」。作者採訪了發現者和救援隊伍,試圖拼湊出牠被棄養前的可能遭遇。虎斑的經歷,揭示了台灣部分地區對於寵物飼養權責認知的不足,以及虐待行為的隱蔽性。牠在收容所接受數月的行為矯正,最終如何學會信任人類,並被一位退休教師領養,這個過程充滿了耐心與淚水。 「雪球」的慢性病與照護難題: 一隻患有嚴重腎衰竭的長毛貓「雪球」。牠的案例探討了當收容所資源有限時,如何平衡急救與慢性病照護的倫理困境。本書詳述了收容所如何運用有限的捐款,為雪球提供昂貴的藥物和飲食控制,這背後體現了對「每一個生命都應有尊嚴地活著」的堅守。 跨物種的友誼: 在某間中型收容所,作者觀察到一隻長期無法被領養的鬥牛犬,竟然與幾隻倉鼠和平共處的奇特現象。這個故事提供了一個溫馨的視角,說明動物在極端環境下,依然能展現出令人動容的適應力與社交能力。 三、制度的拉扯:公立與私立收容所的運營差異 本書將台灣的收容體系分為公立收容所(多由政府委外或自行營運)和私立中途之家。兩者在資源、人力、管理制度上存在顯著差異。 公立體系: 著重於法定程序、人道撲殺(安樂死)的時程管理,以及大量的流浪動物基礎接收。作者探討了「零撲殺」政策實施後,收容所正面臨的空間壓力、醫療負擔加劇等現實問題,以及工作人員在法律規範與生命倫理間的掙扎。 私立體系: 則更依賴社會捐款和志工力量,其營運模式更具彈性,但同時也更容易受到外界關注與資源波動的影響。本書分析了部分私立機構如何透過創新領養活動(如咖啡廳合作、社區講座),成功提高領養率,但也揭示了過度仰賴社會情緒的風險。 四、領養背後的社會課:人與動物的契約 收容所的故事並非止步於動物本身,更重要的是與「人」的連結。本書花了相當篇幅探討領養過程中的「篩選」與「媒合」。 作者記錄了領養面談的真實場景:有熱情但準備不足的新手、有經驗豐富的資深飼主,以及那些因為各種原因(如搬家、經濟困難)而不得不送回動物的舊飼主。透過這些訪談,本書反思了「飼養承諾」的重量。我們了解到,收容所最害怕的,不是收容的動物,而是那些無法長久、穩定給予愛與承諾的人。 五、為生命發聲:呼籲與展望 《今生好好愛動物:寶島收容所採訪錄》的最終目的,是希望能將收容所內微弱的呼聲帶到大眾面前。這本書並非一味地控訴或煽情,而是以一種近乎田野調查的嚴謹態度,呈現台灣社會在「愛護動物」這條路上所付出的努力、面臨的挑戰,以及尚未解決的結構性問題。 從晶片植入法的推廣,到動保教育的普及,書中穿插了許多專家學者的觀點,探討如何從源頭減少流浪動物的產生,並為那些已經在收容所等待的生命,尋找一個真正屬於牠們的「家」。 這是一趟深刻的心靈旅程,邀請讀者一同走進圍籬之內,去理解這些無聲的生命,它們需要的,只是「好好愛」的機會。

著者信息

作、繪者簡介

馬尼尼為


  馬來西亞華人,苟生臺北逾二十年。美術系所出身卻反感美術系,三十歲後重拾創作。作品包括散文、詩、繪本,著有:《多年後我憶起台北》、《帶著你的雜質發亮》、《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以前巴冷刀‧現在廢鐵爛》、《馬惹尼》、《我的美術系少年》、《馬來鬼圖鑑》等十餘冊。
 
  2020年獲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桃園市立美術館展出和駐館藝術家;2021年獲選香港浸會大學華語駐校作家、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臺灣書寫專案〉圖文創作類得主、鍾肇政文學獎散文正獎、打狗鳳邑文學獎散文優選、金鼎獎文學圖書獎;2022年繪本《姐姐的空房子》獲選THE BRAW(波隆那拉加茲獎)100 Amazing Books、台北文學獎年金類入圍;2023年《癌症狗》獲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獎、《如果你問我收容所做志工遇到過的死》獲鍾肇政文學獎報導文學獎。

  曾任臺北詩歌節主視覺設計,作品三度入選臺灣年度詩選、散文選,獲國藝會文學與視覺藝術補助數次,現於博客來OKAPI、小典藏撰寫讀書筆記和繪本專欄。同事有貓兩隻:阿美、來福,每天最愛和阿美鬼混;也是動物收容所小小志工。

  Fb/ IG / website : maniniwei

图书目录

出版緣起:以繪本為流浪動物發聲 文/向陽
寫在前面
獻給簡稚澄

【輯一】志工篇:Calling 呼喚
一、放棄醫師身分,夢想可以用志工來圓滿——溫蒂,志工11年
二、回家了,吃肉肉了!——琪琪,志工2年
三、如果牠們都被領養了,我就不會來了!——道格,7年志工
四、牠們是被抓去哪裡?——小慧,志工11年以上
五、如果你可以把牠先帶出去,就可以改變這隻貓的命運——小偉,志工13年
六、因為牠們太害怕了!——小雁,志工3年
七、那些設計者沒牽過狗!——C,志工3年
八、這樣我們不一直在牽狗嗎?——志工們

【輯二】工作人員篇:Job 工作
九、我餵的是瘋狗——動管員們
十、「我可以去急診、去住院都沒關係,人類對我的傷害比狗還可怕!」——狗訓練師阿比,在職2年
十一、醫助不用受訓,前三天實習半薪——醫助小婷,在職未滿1年
十二、來這裡久了,聲音會變溫柔——「清潔」嘉心,在職2年多
十三、領養率真的很低嗎?——側寫

【輯三】採訪過程、觀察、親身體驗——Calling & job 呼喚與工作
十四、收容所的惡是必要的嗎?——成為志工的開始
十五、一個人採訪的開始——採訪日記

尾聲:去收容所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61961
  • EISBN:978626706195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78.1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排版和字体选择上来看,出版方确实花了不少心思,电子书的阅读体验常常被忽视,但这本书的文本呈现非常清晰流畅,光标跳转和笔记功能的使用也很便捷。我注意到,章节之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这让阅读的节奏感得以保持,不会让人感到文字的压迫感。一个好的电子书排版,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阅读的物理障碍,让读者的注意力完全聚焦于作者的文字本身。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尊重。我希望作者在叙事中能运用多样的句式结构,避免长篇大论的描述堆砌,而是用更具画面感和节奏感的语言,把那些场景和人物的“神态”捕捉下来。我非常期待看到文字如何“呼吸”。

评分

我最近对那种聚焦于社会角落、讲述普通人或非典型群体故事的纪实文学特别感兴趣,这本书的标题和副标题组合起来,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没有宏大叙事,而是选择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切入口——“宝岛收容所”,这让我好奇,在这样一个高密度、高情感张力的环境中,究竟发生了哪些真实而动人的故事?我总觉得,真正的英雄主义往往体现在日常的坚持和不懈的付出中,那些在收容所里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的故事一定充满了复杂的人性光辉和挣扎。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平衡那种记录的客观性与人文的温度感,是冷峻地呈现现实的残酷,还是更倾向于歌颂那些微小的救赎瞬间?这种叙事的张力,是决定一本纪实作品能否真正触动人心的关键。

评分

这本电子书的封面设计,色彩搭配得非常舒服,那种柔和的米白色调搭配上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植物插图,一下子就给人一种温暖、宁静的感觉。光是看着封面,我就能想象到内容里一定充满了对生命最真挚的关怀。我一直觉得,一个好的图书设计,是与内容精神内核的第一次对话,这个设计显然是成功地传递出了那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我期待着进入书中的世界,去感受那些被记录下来的、关于人与动物之间细腻情感的交流。它不只是记录,更像是在用一种非常诗意的方式,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善良最原始的渴望。拿到这本书(或者说,点开这本书)的那一刻,心情就变得格外平和,这是一种难得的阅读体验的前奏,预示着接下来的文字会像一杯温热的、带有草本香气的茶,让人慢下来,去细品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与不易。

评分

读这类涉及动物福利和收容所运作的书籍,我总会带着一份警醒和审视的态度。我希望作者的笔触是深入且有穿透力的,不仅仅停留在表层的感动。真正的“好好爱动物”,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喂食和拥抱,它涉及到伦理、法律、社会资源分配乃至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哲学。我期待书中能探讨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我们社会对流浪动物的认知和责任边界在哪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出艰难的抉择?如果能有对收容所运营模式的探讨,甚至是对现有制度的建设性反思,那就更具价值了。我希望读完后,我不仅是被治愈了,更是被“教育”了,能够以更负责任的态度面对身边的一切生命。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有一种非常强烈的、面向未来的期许感——“今生”。这暗示着,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我们与这些无助的生命相遇,所能付出的关爱是多么宝贵且不可替代。这种略带宿命论的温柔,非常打动我。我猜想,作者在走访过程中,一定也经历了一场内心的洗礼,重新校准了自己对“爱”和“责任”的定义。我设想的阅读过程,会是一段段与内心深处的自己对话的旅程,关于慈悲心的边界在哪里,以及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不辜负”每一个被我们遇到的生命。这种情感层面的共振,是任何纯粹的知识书籍都无法替代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