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一书堪称世界史上第一部真正的战略思想着作,也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兵学经典之一。
全书以十三篇、六千字的精练言辞,架构出一套涵括总体、主动、未来及务实导戏的战略思想。不但兼具历史与科学的途径,更达于艺术及哲学的境界。其广博玄妙,更令古今中外的战略学者一致推崇,并不断穷究。
致力于中、西战略思想史领域数十载的钮先钟先生,以多年研究的心得,撰成此书,书中从还原、比较及创新的观点三论《孙子》,并企图借由对这本古兵法的阐释,进而达到探求新战略的目的。
自序003
导言013
壹 基本观念013
贰 选择原则017
参 全书纲要019
第一篇 古代:西方战略思想的萌芽期023
第一章 希腊025
壹 西方文明的摇篮025
贰 着作与思想032
参 大战略与海权045
第二章 罗马053
壹 从共和到帝国053
贰 史学与兵学058
参 帝国大战略070
第二篇 中古时代:西方战略思想的停滞期079
第三章 拜占庭081
壹 东罗马的兴起081
贰 大战略与国防体系083
参 千年帝国的衰亡091
第四章 中世纪097
壹 封建的兴起097
贰 骑士与城保101
参 王权的扩张105
第三篇 启明时代:西方战略思想的复兴期113
第五章 马基维里115
壹 时代与生平115
贰 着作与思想119
参 马基维里与后世130
第六章 十七世纪137
壹 军事革命137
贰 蒙丘可利143
参 范邦153
第七章 十八世纪159
壹 启明时代159
贰 法国军事思想家162
参 法国之外173
第四篇 近代(上):西方战略思想的全盛期(一)(十九世纪前期)189
第八章 拿破仑191
壹 革命的遗产191
贰 天才与思想196
参 对后世的影响202
第九章 约米尼209
壹 启明的延续209
贰 约米尼的生平213
参 着作与思想216
肆 批评与影响227
第十章 克劳塞维茨235
壹 启明的反动235
贰 克劳塞维茨的生平242
参 思想的演进248
肆 论战争性质262
伍 政治与战争271
陆 缺失与影响278
柒 结论289
第五篇 近代(中):西方战略思想的全盛期(二)(十九世纪后期)293
第十一章 普德学派295
壹 新时代的来临295
贰 毛奇的生平298
参 毛奇的思想300
肆 希里芬计画309
伍 大战前夕320
第十二章 法国学派327
壹 十九世纪前期327
贰 普法战争的冲击333
参 攻势崇拜341
肆 殖民战争345
第十三章 文人战略家353
壹 俾斯麦353
贰 戴布流克364
参 布罗赫374
第十四章 海洋与战略381
壹 海权思想的源流381
贰 柯隆布兄弟385
参 马汉389
肆 柯白410
伍 欧陆国家417
第六篇 近代(下):西方战略思想的全盛期(三)(二十世纪)427
第十五章 第一次大战后的德国429
壹 鲁登道夫429
贰 豪斯霍夫436
参 希特勒446
第十六章 近代英国两大师455
壹 富勒455
贰 李德哈特467
第十七章 战后海权思想485
壹 英国485
贰 欧陆国家491
第十八章 空权思想的兴起497
壹 早期的发展497
贰 杜黑与《制空论》501
参 美英两国的思想507
肆 第二次大战的考验511
第十九章 美国517
壹 建国初期517
贰 内战时期523
参 第一次大战前夕528
肆 两次世界大战539
第二十章 俄国545
壹 帝俄时代545
贰 马列主义551
参 第二次大战前的苏联555
结论563
读完《西方战略思想史》,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所熟知的许多国际政治和军事领域的概念,都有着如此深远的历史渊源。《西方战略思想史》的作者,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清晰的逻辑,为我们展现了西方战略思想的完整图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意识形态”在战略思想形成中的作用。他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战略思想与政治制度挂钩,更是深入地探讨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如何塑造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对战争、和平与权力的认知。例如,书中对“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和“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战略思维上的差异,就进行了非常精彩的梳理。此外,作者在分析“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结合时,也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案例,让我看到了在不同时期,如何通过军事、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来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激发读者进行独立思考,去理解这个复杂而充满挑战的世界。
评分《西方战略思想史》这本书,对于我们这些身处亚太地区,但又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读者来说,是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作者在梳理西方战略思想的演进时,展现了一种超越国界和意识形态的广阔视野。他没有将西方战略思想简单地看作是“外来的”,而是将其置于人类文明共同追求安全、秩序和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国家利益”这一核心概念的深入剖析。从早期城邦的生存需求,到民族国家的扩张野心,再到现代国家在全球化时代的多重利益考量,作者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述。书中关于“先发制人”战略的讨论,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辩护和批判,让我对“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作者在分析“联盟”和“集体安全”等概念时,也引入了许多跨文化的研究成果,这使得这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具有启发性。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想起台湾在复杂国际局势下的战略选择,并尝试将书中的理论进行类比和对照,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这本书不是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让你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国际关系和军事动态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西方战略思想的演变脉络,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当下国际格局背后的深层逻辑。《西方战略思想史》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并且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严谨态度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他不仅仅罗列了重要的战略家和他们的理论,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将这些思想置于它们所产生的具体历史情境中进行考察。比如,在分析“非对称战争”的起源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现代现象,而是追溯到了游击战、不对称对抗等早期战略思想的萌芽。这种历史纵深感,是很多同类书籍所缺乏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均势”(Balance of Power)这一概念的解读,作者不仅仅解释了其在欧洲历史上的具体实践,更深入地探讨了其背后的哲学基础和对国际政治稳定性的影响。此外,书中对“威慑”(Deterrence)理论的演进,从核威慑到认知威慑,也让我看到了战略思想在面对新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适应性和创新性。阅读这本书,我常常会有“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它不仅填补了我知识上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我理解世界的方式。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庞大的迷宫中,找到了一张清晰的路线图。《西方战略思想史》将那些零散的、碎片化的战略知识,整合成为一个有逻辑、有体系的知识网络。作者在梳理过程中,非常注重思想之间的传承与演变,他不仅仅是介绍“谁说了什么”,更是深入地挖掘“为什么这样说”,以及“这句话是如何影响了后来的思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攻势战略”和“守势战略”时所展现出的中立和客观。他没有预设哪种战略更优越,而是通过对历史案例的呈现,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其适用性和局限性。例如,在讨论“闪电战”的成功与失败时,作者就清晰地揭示了其成功的时代背景,以及在面对更复杂的战场环境时,其潜在的脆弱性。此外,书中对于“有限战争”和“总体战”的对比,也让我对战争的目的和规模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理解西方战略思想的框架,从而能够更主动地去学习和思考。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是它让我看到了西方战略思想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碰撞、融合、创新和自我修正的动态过程。《西方战略思想史》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作者并没有将篇幅平均分配给每一个战略家或每一个理论,而是根据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进行了有主有次的详述。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制胜”与“避免战争”之间张力的探讨。书中详细描述了那些致力于追求绝对优势和速战速决的战略家,以及那些更倾向于通过外交、经济和法律手段来维护和平的思考者。这种对不同战略取向的并置和比较,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战略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尤其是在探讨“接触政策”(Engagement Policy)和“遏制政策”(Containment Policy)的演变时,作者清晰地勾勒出了两种战略哲学在实践中的不同路径和效果。这本书让我明白,战略的本质在于如何有效地运用有限的资源,去实现期望的目标,而这个过程,从来都不是线性的,而是充满了权衡、取舍和意想不到的转折。
评分《西方战略思想史》这本书,对于我这个长期身处商业世界,但又对宏观战略运作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作者在阐述军事战略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许多经济、政治和技术因素的影响,这使得战略思想的分析更加立体和全面。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战略欺骗”和“心理战”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信息不对称、认知误导等手段,来影响敌方决策,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这对于理解现代信息战和混合战争,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作者在分析“战略纵深”和“后勤保障”等基础性战略要素时,也展现了其深厚的理论功底。他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这些概念,更是深入地探讨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被理解和运用的,以及它们对战争进程产生的关键性影响。这本书让我看到,伟大的战略思想,往往都建立在对人性、组织和环境的深刻洞察之上。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在台湾的学术界和对西方历史文化有兴趣的读者群中激起了不小的涟漪。长久以来,我们接触的战略思想,多半是从更广泛的历史文献、地缘政治分析,或是与军事相关的通俗读物中零散地获取。而《西方战略思想史》的问世,就像是为这片零散的知识版图,绘制了一张详尽且清晰的地图。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庞杂思想脉络时的功力,从古希腊城邦的防御战术,到罗马帝国的征服逻辑,再到中世纪骑士精神下的战争伦理,每一个时期、每一个转折点,都被作者细致地剖析,并以连贯的叙事串联起来。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战略思想仅仅局限于军事层面的应用,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哲学背景下进行考察。例如,在探讨马基雅维利时,作者深入分析了他为何在那个动荡的意大利城邦时代,会提出“权力至上”的现实主义政治理念,以及这种理念如何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战略思维。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让读者不仅能理解战略的“是什么”,更能理解其“为何是”以及“如何演变”。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理论与当下国际局势进行对照,思考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战略原则,在现代战争和国际关系中依然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使得《西方战略思想史》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智慧宝库。
评分《西方战略思想史》这本书,就像是一面映照历史的镜子,让我看到了人类在追求安全与力量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辉煌与挣扎。《西方战略思想史》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生动的叙事,将西方战略思想的千年演进,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对书中对“军事革命”(Military Revolution)概念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不仅仅是描述了火药、滑膛炮等技术变革,更是深入分析了这些技术是如何催生了新的组织形式、战术思想,以及国家管理能力,从而深刻地改变了战争的本质。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让我对技术与战略之间的互动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书中对“威慑理论”的演进,从冷战时期的核威慑,到后冷战时代的多样化威慑,也展现了战略思想在面对新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适应性和创新性。阅读这本书,我常常会思考,在瞬息万变的现代世界,我们应该如何汲取历史的智慧,去应对未来的挑战。
评分坦白说,我当初拿到《西方战略思想史》这本书时,抱着一种“或许能补补课”的心态。毕竟,西方军事历史和思想,对我们来说,总有一种遥远而又复杂的感觉。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这类学术著作的刻板印象。作者的文笔流畅且富有洞察力,他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方式,娓娓道来。书中对于孙子兵法与西方战略思想的对比,虽然不是本书的重点,但作者在论述某些西方战略原则时,不时会引入东方智慧的参照,这让我感到非常亲切,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在军事和战略上的共通之处与独特性。例如,在谈到“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选择时,作者不仅仅是列举了历史上的案例,更深入地剖析了这种策略背后的心理、政治和经济考量。而对于“围堵政策”的起源和演变,作者更是将冷战时期的地缘政治博弈,与更早期的战略思想联系起来,展现了历史的连续性。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战略思想时,总是会强调其产生的历史土壤和文化基因,这使得我们能够理解,为何在不同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下,会形成截然不同的战略文化。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了西方战略思想的千年长河,让我看到了智慧的火花是如何在历史的演进中闪烁,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世界。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对西方战略思想的系统了解,更在于它所揭示的,人类在应对冲突、追求安全和扩张影响力方面,那些永恒不变的逻辑与反复出现的模式。《西方战略思想史》并非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动态的演进过程。作者巧妙地选取了从早期文明到近代工业化战争等关键节点,通过对克劳塞维茨“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一经典论断的深入解读,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何军事力量的运用,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必须服务于国家整体的政治目标。书中对拿破仑时代战略创新,如集中优势兵力、闪电战等战术思想的分析,也让我对战争的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而当笔锋转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总体战时,作者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科技发展如何深刻地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以及人类面对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时的无力与反思。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军事战略,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深远的战略文化和思维方式。例如,他对于“海权论”和“陆权论”的比较分析,不仅点明了地理环境对国家战略选择的决定性影响,也勾勒出了不同文明在扩张和生存模式上的根本差异。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看到,西方战略思想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在面对外部挑战时,不断试错、学习、创新,并试图掌握自身命运的宏大叙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