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战略思想史

西方战略思想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战略思想史
  • 西方政治思想
  • 军事史
  • 国际关系
  • 历史
  • 政治学
  • 战争理论
  • 战略研究
  • 西方文明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孙子》一书堪称世界史上第一部真正的战略思想着作,也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兵学经典之一。

  全书以十三篇、六千字的精练言辞,架构出一套涵括总体、主动、未来及务实导戏的战略思想。不但兼具历史与科学的途径,更达于艺术及哲学的境界。其广博玄妙,更令古今中外的战略学者一致推崇,并不断穷究。

  致力于中、西战略思想史领域数十载的钮先钟先生,以多年研究的心得,撰成此书,书中从还原、比较及创新的观点三论《孙子》,并企图借由对这本古兵法的阐释,进而达到探求新战略的目的。

东方智慧的千年回响: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演进与实践 本书聚焦于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中,那些塑造了东方军事力量与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刻智慧与实战经验。 它并非西方视角下的兵法梳理,而是深入探究了植根于中华大地,与儒、道、法、墨等哲学思想紧密交织的军事理论体系的起源、发展、应用及其对古代战争形态的根本性影响。 本书旨在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微的图景,揭示古代中国在军事理论构建上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我们不探讨古希腊的城邦防御逻辑,也不着眼于近代欧洲大陆均势的构建,而是将目光投向那片广袤的土地,探寻从夏商周的早期部族战争规范,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带来的军事思想大爆发,再到秦汉帝国统一后的战略整合,直至宋元明清时期应对游牧民族挑战的防御与反击艺术。 第一部分:思想的萌芽与早期军事伦理(上古至春秋前夜) 本部分将追溯中国军事思想的源头,重点分析早期部族间的冲突模式如何催生出最早的战争规范和道德约束。《周礼》中的军事制度构建,不仅是行政管理,更是对战争行为的早期“法制化”尝试。我们将探讨“礼”在早期战争中的双重角色:既是区分敌我的标识,也是限制过度暴力的工具。这一时期的军事部署,更多依赖于宗法制度的动员能力和对天命、祖先的敬畏。重点解析“武德”的早期内涵,它如何与后世的“仁义”观念产生张力与融合。 第二部分:百家争鸣中的军事哲学高峰(春秋战国) 这是中国军事思想的黄金时代。本书将深入剖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如何将各自的哲学核心融入战争艺术,形成了多元化的战略学派。 孙武的“全胜”与“知彼”: 深入解析《孙子兵法》的哲学基础——“道”的运用,即如何通过不战而屈人之兵,将战争视为一场全面的信息、心理和外交博弈。重点分析其对地形、气候的认知如何融入了道家辩证法的框架,而非简单的技术手册。 吴起的“治兵”与“法制”: 探讨吴起如何结合法家思想,将军队建设提升到国家治理的高度。研究其在魏国推行的严密军功制度和后勤保障体系,如何实现高效的跨区域机动作战能力。 司马穰苴的实践智慧: 考察其理论如何连接早期军事典籍与战国末期的实际需求,展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阶段。 这一部分还将对比分析儒家(如曾子、子夏对“仁”在战争中应用的探讨)与墨家(其兼爱思想在防御战术中的特殊应用)在军事理念上的异同,展示了那个时代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第三部分:大一统的战略整合与帝国边疆的维护(秦汉至隋唐) 中央集权的建立,对军事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高效地管理庞大的军力,以及如何应对广袤边疆的威胁。 秦汉的“屯田”与“和亲”: 分析秦朝统一后,大规模军事行动后的资源消化能力建设,以及汉代与匈奴长期博弈中,战略方针(如主动出击与羁縻政策的交替)是如何基于国力评估和地缘政治现实不断调整的。重点探讨军事工程学(如长城体系的维护与应用)在帝国战略中的地位。 隋唐的“羁縻”与“运筹”: 考察隋唐时期,面对东突厥、吐蕃等强大对手,如何在军事打击之外,运用复杂的政治联姻、经济渗透和军事威慑相结合的“运筹帷幄”之术。分析唐代对西域、漠北的军事控制体系,展示了古代中国强大的后勤组织能力。 第四部分:内忧外患中的技术革新与防御重塑(宋元明清) 面对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持续压力,宋代的军事思想发生了深刻转变。 宋代的“重文抑武”下的军事困境与技术突破: 本部分将研究宋朝在战略上趋于保守的背景下,军事技术(如火药武器的早期大规模应用、水军技术的发展)如何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分析岳飞等名将的战略思想,如何试图在“重文”的体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军队的效能。 元代的骑射战略与征服模式: 简要分析蒙古军事力量的特点,以及其在征服过程中,如何巧妙利用和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汉地、中亚地区的军事技术与管理经验,展现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汉文化的“动态军事体系”。 明代的“卫所”与“海防”: 深入探讨明朝为应对北方威胁而建立的庞大“卫所”制度的军事逻辑及其在后期逐渐僵化、失效的过程。同时,重点分析倭寇之乱和葡萄牙人的入侵,如何促使明代开始构建系统的“海防”理论体系,并开始重视远洋威慑。 第五部分:战略的终结与思想的继承 本书最后将总结古代中国军事思想的几个核心特征:对“势”的把握(即形势的动态变化)、对“奇正”的辩证运用、以及对“不战而胜”的终极追求。这些思想如何渗透到后世的政治哲学和社会治理中,并最终为近代中国在面对西方工业化军事冲击时的反应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本书通过梳理这些历史脉络,意在展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独立性和持续的生命力,其核心竞争力不在于单纯的战术创新,而在于将战争视为一个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外交的复杂系统工程,其智慧光芒横跨千年,值得今日的战略家与历史学家深入探究。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003
导言013

壹 基本观念013
贰 选择原则017
参 全书纲要019

第一篇 古代:西方战略思想的萌芽期023

第一章 希腊025
壹 西方文明的摇篮025
贰 着作与思想032
参 大战略与海权045

第二章 罗马053
壹 从共和到帝国053
贰 史学与兵学058
参 帝国大战略070

第二篇 中古时代:西方战略思想的停滞期079

第三章 拜占庭081
壹 东罗马的兴起081
贰 大战略与国防体系083
参 千年帝国的衰亡091

第四章 中世纪097
壹 封建的兴起097
贰 骑士与城保101
参 王权的扩张105

第三篇 启明时代:西方战略思想的复兴期113

第五章 马基维里115
壹 时代与生平115
贰 着作与思想119
参 马基维里与后世130

第六章 十七世纪137
壹 军事革命137
贰 蒙丘可利143
参 范邦153

第七章 十八世纪159
壹 启明时代159
贰 法国军事思想家162
参 法国之外173

第四篇 近代(上):西方战略思想的全盛期(一)(十九世纪前期)189

第八章 拿破仑191
壹 革命的遗产191
贰 天才与思想196
参 对后世的影响202

第九章 约米尼209
壹 启明的延续209
贰 约米尼的生平213
参 着作与思想216
肆 批评与影响227

第十章 克劳塞维茨235
壹 启明的反动235
贰 克劳塞维茨的生平242
参 思想的演进248
肆 论战争性质262
伍 政治与战争271
陆 缺失与影响278
柒 结论289

第五篇 近代(中):西方战略思想的全盛期(二)(十九世纪后期)293

第十一章 普德学派295
壹 新时代的来临295
贰 毛奇的生平298
参 毛奇的思想300
肆 希里芬计画309
伍 大战前夕320

第十二章 法国学派327
壹 十九世纪前期327
贰 普法战争的冲击333
参 攻势崇拜341
肆 殖民战争345

第十三章 文人战略家353
壹 俾斯麦353
贰 戴布流克364
参 布罗赫374

第十四章 海洋与战略381
壹 海权思想的源流381
贰 柯隆布兄弟385
参 马汉389
肆 柯白410
伍 欧陆国家417

第六篇 近代(下):西方战略思想的全盛期(三)(二十世纪)427

第十五章 第一次大战后的德国429
壹 鲁登道夫429
贰 豪斯霍夫436
参 希特勒446

第十六章 近代英国两大师455
壹 富勒455
贰 李德哈特467

第十七章 战后海权思想485
壹 英国485
贰 欧陆国家491

第十八章 空权思想的兴起497
壹 早期的发展497
贰 杜黑与《制空论》501
参 美英两国的思想507
肆 第二次大战的考验511

第十九章 美国517
壹 建国初期517
贰 内战时期523
参 第一次大战前夕528
肆 两次世界大战539

第二十章 俄国545
壹 帝俄时代545
贰 马列主义551
参 第二次大战前的苏联555

结论563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导言

壹、 基本观念
这本书名为《西方战略思想史》(A History of Western Strategic Thought),是一本具有特殊性质和特定范围的史书。所以,必须首先对书名中所含有的基本观念(名词)作较明确的说明,而本书所拟讨论的范围和内容也正是根据这些观念来界定。现在就依照逻辑顺序分别说明如下:

一、 西方
所谓「西方」就是大家所常说的西方世界(Western World),本是一种概括性的名词,并无明确的定义。在这一本书中西方所包括的地理范围是根据其时代背景来界定。概括言之,西方的文明或历史可分为三大阶段:(1)地中海阶段,(2)西欧阶段,(3)北大西洋阶段。在前两阶段,即从古代到近代,所谓西方世界大致就是指欧洲的西部而言。仅在十五世纪之后欧洲人始越过大洋向外发展。所以,就大体而言,本书实可称为「欧洲战略思想史」,因为欧洲以外的西方世界(主要的即为美国)是仅在最近才开始扮演一个值得讨论的角色。

从地理观点来看,西方世界也是一个海洋世界,欧洲西部本是一个大半岛,而大半岛上又伸出若干个小半岛,好像手掌上长出五个指头一样。我们中国人有一句成语说「开门见山」,而西方人则可以说是「开门见海」。这似乎是西方文明的一种特征,同时也在东西思想之间构成显着的差异。在我国历史中海洋的影响非常有限,但在西方历史中,从远古到现代,海洋始终都是一个主要因素。

现在再明白地指出:本书所谓的「西方」是指欧洲以及美国而言。至于其他地区则不在范围之内。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西方战略思想史》,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所熟知的许多国际政治和军事领域的概念,都有着如此深远的历史渊源。《西方战略思想史》的作者,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清晰的逻辑,为我们展现了西方战略思想的完整图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意识形态”在战略思想形成中的作用。他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战略思想与政治制度挂钩,更是深入地探讨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如何塑造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对战争、和平与权力的认知。例如,书中对“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和“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战略思维上的差异,就进行了非常精彩的梳理。此外,作者在分析“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结合时,也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案例,让我看到了在不同时期,如何通过军事、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来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激发读者进行独立思考,去理解这个复杂而充满挑战的世界。

评分

《西方战略思想史》这本书,对于我们这些身处亚太地区,但又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读者来说,是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作者在梳理西方战略思想的演进时,展现了一种超越国界和意识形态的广阔视野。他没有将西方战略思想简单地看作是“外来的”,而是将其置于人类文明共同追求安全、秩序和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国家利益”这一核心概念的深入剖析。从早期城邦的生存需求,到民族国家的扩张野心,再到现代国家在全球化时代的多重利益考量,作者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述。书中关于“先发制人”战略的讨论,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辩护和批判,让我对“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作者在分析“联盟”和“集体安全”等概念时,也引入了许多跨文化的研究成果,这使得这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具有启发性。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想起台湾在复杂国际局势下的战略选择,并尝试将书中的理论进行类比和对照,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这本书不是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让你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国际关系和军事动态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西方战略思想的演变脉络,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当下国际格局背后的深层逻辑。《西方战略思想史》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并且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严谨态度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他不仅仅罗列了重要的战略家和他们的理论,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将这些思想置于它们所产生的具体历史情境中进行考察。比如,在分析“非对称战争”的起源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现代现象,而是追溯到了游击战、不对称对抗等早期战略思想的萌芽。这种历史纵深感,是很多同类书籍所缺乏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均势”(Balance of Power)这一概念的解读,作者不仅仅解释了其在欧洲历史上的具体实践,更深入地探讨了其背后的哲学基础和对国际政治稳定性的影响。此外,书中对“威慑”(Deterrence)理论的演进,从核威慑到认知威慑,也让我看到了战略思想在面对新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适应性和创新性。阅读这本书,我常常会有“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它不仅填补了我知识上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我理解世界的方式。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庞大的迷宫中,找到了一张清晰的路线图。《西方战略思想史》将那些零散的、碎片化的战略知识,整合成为一个有逻辑、有体系的知识网络。作者在梳理过程中,非常注重思想之间的传承与演变,他不仅仅是介绍“谁说了什么”,更是深入地挖掘“为什么这样说”,以及“这句话是如何影响了后来的思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攻势战略”和“守势战略”时所展现出的中立和客观。他没有预设哪种战略更优越,而是通过对历史案例的呈现,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其适用性和局限性。例如,在讨论“闪电战”的成功与失败时,作者就清晰地揭示了其成功的时代背景,以及在面对更复杂的战场环境时,其潜在的脆弱性。此外,书中对于“有限战争”和“总体战”的对比,也让我对战争的目的和规模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理解西方战略思想的框架,从而能够更主动地去学习和思考。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是它让我看到了西方战略思想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碰撞、融合、创新和自我修正的动态过程。《西方战略思想史》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作者并没有将篇幅平均分配给每一个战略家或每一个理论,而是根据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进行了有主有次的详述。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制胜”与“避免战争”之间张力的探讨。书中详细描述了那些致力于追求绝对优势和速战速决的战略家,以及那些更倾向于通过外交、经济和法律手段来维护和平的思考者。这种对不同战略取向的并置和比较,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战略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尤其是在探讨“接触政策”(Engagement Policy)和“遏制政策”(Containment Policy)的演变时,作者清晰地勾勒出了两种战略哲学在实践中的不同路径和效果。这本书让我明白,战略的本质在于如何有效地运用有限的资源,去实现期望的目标,而这个过程,从来都不是线性的,而是充满了权衡、取舍和意想不到的转折。

评分

《西方战略思想史》这本书,对于我这个长期身处商业世界,但又对宏观战略运作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作者在阐述军事战略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许多经济、政治和技术因素的影响,这使得战略思想的分析更加立体和全面。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战略欺骗”和“心理战”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信息不对称、认知误导等手段,来影响敌方决策,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这对于理解现代信息战和混合战争,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作者在分析“战略纵深”和“后勤保障”等基础性战略要素时,也展现了其深厚的理论功底。他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这些概念,更是深入地探讨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被理解和运用的,以及它们对战争进程产生的关键性影响。这本书让我看到,伟大的战略思想,往往都建立在对人性、组织和环境的深刻洞察之上。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在台湾的学术界和对西方历史文化有兴趣的读者群中激起了不小的涟漪。长久以来,我们接触的战略思想,多半是从更广泛的历史文献、地缘政治分析,或是与军事相关的通俗读物中零散地获取。而《西方战略思想史》的问世,就像是为这片零散的知识版图,绘制了一张详尽且清晰的地图。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庞杂思想脉络时的功力,从古希腊城邦的防御战术,到罗马帝国的征服逻辑,再到中世纪骑士精神下的战争伦理,每一个时期、每一个转折点,都被作者细致地剖析,并以连贯的叙事串联起来。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战略思想仅仅局限于军事层面的应用,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哲学背景下进行考察。例如,在探讨马基雅维利时,作者深入分析了他为何在那个动荡的意大利城邦时代,会提出“权力至上”的现实主义政治理念,以及这种理念如何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战略思维。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让读者不仅能理解战略的“是什么”,更能理解其“为何是”以及“如何演变”。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理论与当下国际局势进行对照,思考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战略原则,在现代战争和国际关系中依然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使得《西方战略思想史》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智慧宝库。

评分

《西方战略思想史》这本书,就像是一面映照历史的镜子,让我看到了人类在追求安全与力量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辉煌与挣扎。《西方战略思想史》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生动的叙事,将西方战略思想的千年演进,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对书中对“军事革命”(Military Revolution)概念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不仅仅是描述了火药、滑膛炮等技术变革,更是深入分析了这些技术是如何催生了新的组织形式、战术思想,以及国家管理能力,从而深刻地改变了战争的本质。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让我对技术与战略之间的互动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书中对“威慑理论”的演进,从冷战时期的核威慑,到后冷战时代的多样化威慑,也展现了战略思想在面对新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适应性和创新性。阅读这本书,我常常会思考,在瞬息万变的现代世界,我们应该如何汲取历史的智慧,去应对未来的挑战。

评分

坦白说,我当初拿到《西方战略思想史》这本书时,抱着一种“或许能补补课”的心态。毕竟,西方军事历史和思想,对我们来说,总有一种遥远而又复杂的感觉。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这类学术著作的刻板印象。作者的文笔流畅且富有洞察力,他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方式,娓娓道来。书中对于孙子兵法与西方战略思想的对比,虽然不是本书的重点,但作者在论述某些西方战略原则时,不时会引入东方智慧的参照,这让我感到非常亲切,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在军事和战略上的共通之处与独特性。例如,在谈到“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选择时,作者不仅仅是列举了历史上的案例,更深入地剖析了这种策略背后的心理、政治和经济考量。而对于“围堵政策”的起源和演变,作者更是将冷战时期的地缘政治博弈,与更早期的战略思想联系起来,展现了历史的连续性。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战略思想时,总是会强调其产生的历史土壤和文化基因,这使得我们能够理解,为何在不同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下,会形成截然不同的战略文化。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了西方战略思想的千年长河,让我看到了智慧的火花是如何在历史的演进中闪烁,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世界。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对西方战略思想的系统了解,更在于它所揭示的,人类在应对冲突、追求安全和扩张影响力方面,那些永恒不变的逻辑与反复出现的模式。《西方战略思想史》并非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动态的演进过程。作者巧妙地选取了从早期文明到近代工业化战争等关键节点,通过对克劳塞维茨“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一经典论断的深入解读,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何军事力量的运用,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必须服务于国家整体的政治目标。书中对拿破仑时代战略创新,如集中优势兵力、闪电战等战术思想的分析,也让我对战争的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而当笔锋转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总体战时,作者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科技发展如何深刻地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以及人类面对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时的无力与反思。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军事战略,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深远的战略文化和思维方式。例如,他对于“海权论”和“陆权论”的比较分析,不仅点明了地理环境对国家战略选择的决定性影响,也勾勒出了不同文明在扩张和生存模式上的根本差异。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看到,西方战略思想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在面对外部挑战时,不断试错、学习、创新,并试图掌握自身命运的宏大叙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