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思想是人类对其社会生活或问题的观念,远在古代即已存在──因为人的生活,即为社会生活。本书共十六章,旨在探讨西洋思想家对于此种观念的思想内涵,重点则在社会的起源与发展、社会组织、社会变迁、社会问题等等。在时间上,自纪元前第八世纪至纪元后第十九世纪,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希伯来、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及近代,每个阶段皆有其特点:希伯来重在宗教与道德;古希腊重在个人主义、自由民主及理性;古罗马重在政治与法律;中世纪重在基督教及其影响;而近代重在社会进步、个人主义及社会主义。
「本书条理分明,内容充实而不芜杂,扼要而不繁冗。打开一看,二千余年的西洋社会思想,历历如数家珍,如在目前,使人容易获得相当清晰的概念。」(谢康教授评语,《出版与研究半月刊》32期)
作者简介
龙冠海
学历
美国南加州大学社会学博士经历
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创办人、教授兼系主任张承汉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毕业美国圣路易大学社会学硕士经历
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暨研究所教授兼主任、所长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人现居海外专事社会学之研究与着作
深度是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地方。它绝非浅尝辄止的综述性读物,而是对诸多思想流派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性的审视。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引用的史料翔实可靠,每一步推导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尤其是在阐述一些关键转折点时,作者能够精准地抓住核心矛盾,并展示出不同学说之间的内在张力与相互影响。这迫使读者必须调动起自身的思考能力,去消化和辨析这些复杂的思想脉络,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有结论。对于想要系统建立自己思想框架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极佳的训练场。
评分我尤其欣赏这本书所蕴含的开放性态度。作者在梳理和介绍各种思想时,保持了一种难得的中立和尊重,他并不急于将任何一种思潮定性为“正确”或“错误”,而是致力于还原它们诞生的语境和它们在历史舞台上的作用。这种对多元主义的包容,使得这本书在提供知识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读者的批判性思维和包容精神。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变得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明白了许多社会现象背后复杂而多重的驱动力,这对于提升个人的世界观和判断力是极为有益的。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引人入胜,完全没有传统学术著作那种枯燥乏味的倾向。作者的笔触如同叙事大师,将那些看似宏大复杂、难以捉摸的社会思潮,娓娓道来,清晰流畅。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能感受到一种如同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历史迷雾的快感。那些拗口的哲学概念和复杂的历史背景,都被他用非常生活化且富有洞察力的语言重新诠释,让人在理解的同时,忍不住击节赞叹。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现代读者与过往思想巨匠之间的桥梁,使得那些遥远的声音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这种讲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探索下去的兴趣。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展现了作者极高的学术素养和清晰的全局观。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罗列人物和理论,而是巧妙地将思想的演进置于具体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迁的大背景下考察。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策略,使得读者能清晰地看到,特定的历史土壤是如何催生出特定的思想花朵的。章节之间的衔接过渡自然流畅,一个思潮的终结往往是另一个思潮的开端,这种递进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连贯性和历史的整体感,让人能更全面地把握整个思想图景的演化轨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厚实的纸张,坚固的装订,一看就是用心制作的精品。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深度,色彩搭配沉稳大气,很符合它所承载的思想重量。初次捧起它,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性。我特别喜欢它排版的细腻之处,字体的选择、段落的间距都处理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不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可以看出,出版社在制作过程中投入了大量心血,从纸张的质感到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关怀。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让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也为这本书增添了不小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