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戏曲学重量级学者曾永义教授所着。
戏曲是综合的文学和艺术,存在其间的问题很多,因之撰着「中国戏曲史」,必须始于单元性的研究,而归结于综合性、一体性、有机性的考察与论证,才能兼具宏观与微观的完整。本书收论文五篇,所探讨的主要是「中国戏曲史」最根本的问题,亦即「戏曲」与「南戏」、「北剧」如何渊源形成,如何流播发展。此为晚清民初以来,学者所争论不休而难以解决者。本书着者发现前辈时贤所以纠缠之症结,乃切入新观点、运用新方法,予以辩证创发,所得结论可以谓之「平正通达」。其叙论于「中国戏曲史」研究与撰着之态度方法亦有所阐发。凡此,均甚具学术意义与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曾永义,台湾省台南县人。1941年生。1971年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班毕业,获国家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所教授、中华戏曲与文学推广协会理事长、历史文学学会理事长、财团法人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副董事长、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谘询委员、国科会谘议委员、国家文艺基金会董事。1978年度在美国哈佛大学、82年度在密西根大学、96年度在史丹佛大学、98年度在荷兰莱顿大学为访问学人。87年度在德国鲁尔大学、90年度在香港大学为客座教授。77年度获第三届金笔奖、81年度获第四届中兴文学奖、82年度获第七届国家文艺奖、93年度获第二十八届中山文艺奖、91年、93年、95年、98年度获国科会杰出着作奖。着有学术着作《明杂剧概论》、《台湾歌仔戏的发展与变迁》、《说俗文学》、《说民艺》、《论说戏曲》、《戏曲源流新论》等十余种。散文集有《莲花步步生》、《牵手五十年》、《飞扬跋扈酒杯中》、《人间愉快》、《青风明月春阳》、《愉快人间》等六种。中国现代歌剧剧本《霸王虞姬》、《国姓爷》二种,京剧剧本《郑成功与台湾》、《牛郎织女》二种。长年从事戏曲与民间文学艺术之维护发扬与研究工作,已二十二度率团赴大陆与欧美亚非各国做文化交流。在台湾并提倡精致歌仔戏与中国现代歌剧,身体力行,着有成绩。所指导之博硕士班研究生,取得学位者已逾百人,于培育后进,不遗余力。
翻开《戏曲源流新论》,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书中对戏曲源流的探讨,绝非是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展现出一种高屋建瓴的学术格局。作者将戏曲的产生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的演进紧密结合,深刻揭示了戏曲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生成逻辑。我一直认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都必然受到其所处时代的深刻影响,而戏曲的产生更是如此。书中对于宫廷燕乐、市井勾栏、民间节庆等不同社会场景下,孕育戏曲的土壤的分析,都让我为之折服。 书中对“乐舞百戏”等概念的辨析,以及其与早期戏曲形态的内在联系,都写得鞭辟入里。我之前对“百戏”的理解相对模糊,总觉得它只是古代一种杂技表演,但通过这本书的解读,我才明白“百戏”实际上是一个涵盖了歌、舞、乐、杂技、戏剧表演等多种元素的综合性艺术概念,并且在其中孕育了早期戏剧的萌芽。作者对这些早期艺术形态的细致描摹,以及它们如何逐渐分化、演变,最终汇入戏曲的洪流,让我对戏曲的起源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认识。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分析方法,使得全书的论述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给人以强烈的启迪。
评分初次捧读《戏曲源流新论》,便被其厚重与大气所折服。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是要深入探究戏曲艺术的根源与发展脉络,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且引人入胜的课题。我一直对戏曲怀有浓厚的情感,认为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生命力、最能代表民族精神的艺术形式之一。然而,对于戏曲的起源,市面上流传的说法不尽相同,甚至存在一些模糊不清或带有争议之处。因此,当我看到这本书时,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期待,希望它能为我揭示一个更加清晰、更加全面、也更加深刻的戏曲发展图景。 书中对早期歌舞、祭祀、民间说唱等原始形态的细致梳理,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神秘与活力的远古时代。作者并未止步于简单的罗列,而是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发现以及民间流传的传说进行严谨的考证和辨析,勾勒出了戏曲艺术萌芽期的多元面貌。例如,书中对《乐记》等经典文献的解读,以及对古代乐舞遗存的分析,都为我们理解戏曲的雏形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戏曲起源中所扮演角色的论述,这使得源流的探讨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化中心,而是呈现出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视野。书中对于“歌舞演化说”、“说唱俑”、“百戏”等概念的深入剖析,也极大地拓展了我对戏曲起源的认知边界。我曾以为戏曲的产生是一个相对独立、线性的过程,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它是一个错综复杂、多元融合的演进结果,是多种艺术形式长期互动、相互渗透的结晶。
评分《戏曲源流新论》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便是它对于“源流”的探讨,是如此的“博大精深”。我之前对戏曲的起源,一直停留在比较模糊的认知层面,认为它只是从古老的歌舞、说唱发展而来,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细致、更加全面的图景。 作者在书中对早期戏曲形态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生动和鲜活的画面。他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是通过对当时社会环境、民众生活、文化思潮的描绘,来阐释戏曲艺术如何在其中孕育、发展。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勾栏瓦舍”等市井文化中的表演形式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戏曲艺术与民众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它如何从一种娱乐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艺术。这种对“生活化”的戏曲起源的挖掘,让我对戏曲艺术有了更深的亲近感。
评分《戏曲源流新论》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在于它让我对“源流”二字有了全新的理解。我之前总觉得“源流”就是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是直线式的推进,但这本书让我看到,戏曲的“源”并非单一,而是多元的;其“流”也并非是单向的,而是复杂的交织和演变。 作者在书中对早期戏曲形态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生动和鲜活的画面。他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是通过对当时社会环境、民众生活、文化思潮的描绘,来阐释戏曲艺术如何在其中孕育、发展。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勾栏瓦舍”等市井文化中的表演形式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戏曲艺术与民众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它如何从一种娱乐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艺术。这种对“生活化”的戏曲起源的挖掘,让我对戏曲艺术有了更深的亲近感。
评分《戏曲源流新论》这本书,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我曾以为,戏曲的起源,无非是民间歌谣、舞蹈的简单结合,但这本书的研究成果,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在书中对“参军戏”、“歌舞戏”、“弄臣戏”等早期表演形态的论述,逻辑严谨,史料翔实,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丰富、更加多元的戏曲前身。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这些早期表演形态时,所展现出的敏锐洞察力。他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这些表演的形态,更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一步步为后世戏曲的成熟奠定基础。例如,书中对于“参军戏”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其所包含的讽刺、幽默和人物塑造的雏形,这些都是后来戏曲艺术不可或缺的元素。同时,作者在书中对于一些模糊不清的史料进行重新解读,提出新的学术观点,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学者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探寻戏曲艺术最初的脉络。
评分初读《戏曲源流新论》,就被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所吸引。作者在书中对戏曲源流的探讨,展现了一种“追本溯源”的学术追求,力求将戏曲艺术的发生发展,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考察。 书中对于早期歌舞、乐舞、说唱等与戏曲发生密切关联的艺术形式,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辨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这些早期艺术形态时,所展现出的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元素的关注。他并非将戏曲的源头仅仅局限于某个中心区域,而是强调了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化交融、互鉴在戏曲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例如,书中对北方歌舞、南方曲艺等不同源流的整合与演变,都为我们理解戏曲的多元性奠定了基础。这种兼容并包的研究视野,使得全书的论述更加丰富和立体。
评分《戏曲源流新论》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对于“源”的理解,是如此的深刻和宽广。我之前一直认为,戏曲的“源”大概就是指宋元的杂剧、南戏,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戏曲的根须,早已深深扎入中国古代文化的长河之中,其萌芽和孕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作者在书中对先秦两汉时期的歌舞、乐舞百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仮面剧、歌舞大曲,隋唐时期的参军戏、滑稽戏,以及宋代瓦舍勾栏中的说唱、歌舞、杂剧等各种早期表演形式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辨析。他并非简单地罗列这些形式,而是深入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发展轨迹,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融合的过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这些早期表演形式时,所展现出的对历史文献的敏感度和对艺术发展的深刻理解。他能够从看似零散的史料中,提炼出戏曲艺术发展的脉络,并将其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宗教信仰等因素紧密联系起来。这种“大历史观”的研究方法,让我对戏曲的起源有了更加宏观和深刻的认识。
评分《戏曲源流新论》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彻底打破了我对戏曲起源的固有认知。我之前认为,戏曲的产生是一个相对晚近的事情,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戏曲的种子,早已在中国古代的歌舞、说唱、百戏等艺术形式中悄然埋下。 作者在书中对早期歌舞、乐舞、说唱等与戏曲发生密切关联的艺术形式,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辨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这些早期艺术形态时,所展现出的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元素的关注。他并非将戏曲的源头仅仅局限于某个中心区域,而是强调了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化交融、互鉴在戏曲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例如,书中对北方歌舞、南方曲艺等不同源流的整合与演变,都为我们理解戏曲的多元性奠定了基础。这种兼容并包的研究视野,使得全书的论述更加丰富和立体。
评分《戏曲源流新论》一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发,在于它展现了一种“寻根”的学术精神。作者不满足于对戏曲现状的描述,而是执着地去探寻戏曲艺术最古老的根脉,并将这些根脉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紧密相连。 书中对于“乐舞百戏”等被视为戏曲前身的艺术形式的论述,让我看到了戏曲艺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是如何不断吸收、融合、创新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这些早期艺术形态时,所展现出的对历史文献的敏感度和对文化变迁的深刻洞察。他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抽丝剥茧,找到戏曲艺术发展的关键节点,并对其进行深入剖析。这种“拨云见日”的研究方法,为我理解戏曲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评分读罢《戏曲源流新论》,我最大的感受便是它在传统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注入了许多创新性的视角和方法。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对既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而是敢于挑战一些传统的定论,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探索精神,在当今学术界尤为可贵。 书中对于戏曲源流的追溯,并不局限于某个朝代或某个地域,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历史空间。例如,作者在探讨戏曲的早期形态时,广泛借鉴了民俗学、人类学、比较文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这使得对戏曲源流的研究,不再是孤立的文本考据,而是更加具有跨学科的视野。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非官方文献,如民间传说、寺庙壁画、石窟艺术等的研究,这些往往被传统史学所忽视的“碎片化”信息,在作者的手中被重新组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更加鲜活、更加真实的戏曲发生场景。这种“海纳百川”的研究思路,使得全书的论述更加立体和全面,也更加具有说服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