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檢亦即索引,也稱引得,為英文index的譯音藉詞。通檢是一門專門的學問,可給讀者查閱古書中的文句詞語帶來極大的方便,學習中醫的人常會睏擾中醫藥典籍內容之浩瀚,難以迅速查得所欲之資料。
本公司有鑑於此,特邀中國著名的醫古文專傢,且名列英國劍橋世界名人傳記中心《世界名人錄》,同時也是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著作等身的段逸山教授來主持及編輯《中醫藥典籍通檢係列》,全套書分為4個專輯,共16種中醫藥經典古籍,本書即為其中一種,書名為《素問通檢》。 《素問》原為九捲,八十一篇。其與《靈樞》皆由戰國至秦漢曆代醫傢撰集而成。該書至魏晉皇甫謐時已“有所亡失”,南朝齊梁時期全元起為之訓解時,存有八捲七十篇,缺失第七捲。唐代王冰在全元起本與彆本的基礎上遷移分閤,補入七篇大論,改編成二十四捲八十一篇(包括原已亡佚、有名無實的《刺法論》、《本病論》兩篇)。後經北宋林億等新校正,遂流傳至今。
該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經典著作,具有極高學術價值。它全麵地總結瞭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運用古代多學科的方法,探討醫學科學最為根本的命題──生命規律,創建陰陽五行、髒腑經絡、精氣神等醫學模式,闡明其運動變化的規律,形成獨具特色的中醫理
作者簡介
段逸山
1940年7月16日齣生於上海市,1965年7月畢業於復旦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現為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任該校圖書館館長、醫古文教研室主任、中醫文獻信息室主任,兼任《醫古文知識》雜誌編委會主任、全國醫古文研究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醫藥文化研究會常務委員、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主要著作有《中醫文言修辭》、《古醫籍詞義辨彆法》、《實用醫古文》、《新編醫古文》、《中醫名言辭典》(副主編)等,並多次主編全國醫古文教材與醫古文教學參考叢書,發錶論文百餘篇。曾獲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奬與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奬,並被載入英國劍橋世界名人傳記中心《世界名人錄》。
最近在琢磨一些養生的問題,總覺得現代人很多亞健康狀況,歸根結底還是不懂得如何順應自然,生活方式上有很多違背瞭身體的自然規律。聽朋友推薦瞭這本書,說它在講養生方麵有獨到之處,我就趕緊入手瞭。雖然我還不懂什麼中醫理論,但光看書名,我就覺得它一定蘊含著很多古人關於健康智慧的結晶。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學習到一些關於如何調養身體、預防疾病的方法,而不是等到生病瞭再去治療。尤其是我對“情誌調養”這一塊特彆感興趣,覺得人的情緒對身體的影響太大瞭,很多病都跟心不開、壓力大有關。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淺齣地講講如何通過調整情緒來達到養生的目的呢?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切實可行、易於操作的養生指導,讓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應用起來,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提升生活品質。畢竟,健康纔是革命的本錢,能夠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比什麼都重要。
评分這本書我還沒來得及細看,不過初翻瞭一下,感覺裝幀就很精緻,厚實沉甸甸的,光是拿在手裏就有一種踏實感。封麵設計樸實又不失古韻,那種墨色的暈染和金色的點綴,讓人聯想到古籍的沉澱感,一看就不是那種快餐式的讀物。我平時工作比較忙,讀書時間很難擠齣來,但看到這樣的書,就覺得一定要慢慢品讀,細細體會。我之前對中醫的一些基礎理論一直有些朦朧的概念,比如陰陽五行、藏象學說什麼的,但總感覺隔著一層紗,抓不住核心。這本書的目錄裏,我看到瞭很多熟悉的章節名,比如“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這些,我猜想,它應該會用一種比較係統、梳理的方式來講解這些內容,而不是零散的碎片化信息。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把這些原本零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清晰的脈絡,對中醫的整體框架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從書的厚度來看,內容肯定是很豐富的,估計能涵蓋很多我之前不知道或者理解不深的地方。我希望它能像一個引路人,帶我走進中醫的殿堂,一點點揭開它神秘的麵紗。
评分我是一名中醫愛好者,平時喜歡閱讀一些中醫經典,但很多時候讀起來總感覺晦澀難懂,很多概念需要反復查閱資料纔能勉強理解。看到這本書的書名,覺得“通檢”兩個字很有意思,不知道是不是意味著這本書能夠幫助讀者更方便、更全麵地理解原著的內容,解決我們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疑難點。我一直對《素問》這部經典充滿瞭敬畏,但苦於其文言的艱深和理論的復雜,一直未能深入。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一個得力的助手,為我解讀《素問》中的奧秘,讓我能夠更順暢地走進這位古老智慧的殿堂。我希望它能夠提供詳實的注釋,對一些生僻的字詞、典故進行解釋,並且對一些抽象的醫學理論,能夠用更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闡述,甚至能夠結閤一些實際的病案來輔助說明,這樣對於我這樣非科班齣身的愛好者來說,會更容易吸收和理解。
评分這本書我還在慢慢閱讀中,還沒到深入體會的階段,但初步的感覺是,它不像市麵上很多所謂的中醫養生書籍那樣,上來就給你灌輸各種“秘方”或者“偏方”。我喜歡它那種循序漸進、有理有據的講解方式,讓你不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感覺它更側重於基礎理論的梳理和闡釋,就像給大廈打地基一樣,隻有地基牢固瞭,上麵的建築纔能穩固。我希望它能夠幫助我建立起一個紮實的中醫理論基礎,讓我以後再閱讀其他中醫書籍或者學習中醫知識時,能夠站在一個更高的起點,理解得更透徹。我特彆關注這本書在解釋一些復雜理論時的邏輯性和條理性,希望它能像抽絲剝繭一樣,把復雜的知識點層層剖析,化繁為簡,讓即使是初學者也能理解。
评分拿到這本書,一股濃鬱的文化氣息撲麵而來,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它的紙張觸感溫潤,印刷清晰,字跡端正,整體給人一種非常高級的質感。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興趣的人,我一直對中醫的博大精深充滿好奇。雖然我不是醫學專業人士,但非常願意通過閱讀這本書,來瞭解中醫的精髓,感受中國古代先賢的智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優美、流暢的語言,帶我走進中醫的世界,讓我感受到中醫的獨特魅力。我期待它能夠像一位博學多纔的老師,用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例子,嚮我講述中醫的故事,讓我逐漸領略到中醫的和諧統一、辨證施治的精妙之處。我相信,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的視野會更加開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