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作者根据十多年讲授生死学的经验,内容取材国内外兼具,资料保持即时更新,深入浅出的编排,是能够呈现台湾生死教育发展的一本教科书。主要的单元是结合以往医学、宗教、社会、心理与伦理的整合观点之外,特别增列一些和生活实务有关的主题,例如,生命意义的追寻、丧葬服务、死亡关注等,为的是让社会中的每个人更能够拥有「生命与死亡的尊严」。每单元除了列举问题与讨论之外,并提供相关网站帮助教学。各单元主题分别是死亡对社会产生的冲击、生死大事、生命长短调、死亡教育、追寻生命意义、别闯阴阳界、生命回顾之旅、长寿俱乐部、失落与丧亲之痛、临终关怀、幽谷伴行──协助哀悼、一死值千金、死亡概念与发展、生命最后规划、生命发展阶段的死亡关注、自杀议题与防治等。
序
1 死亡对社会产生的冲击
谈论死亡话题是一种禁忌
悲伤
长期照护
濒死前的准备社会化
安宁疗护
濒死议题
自杀
爱滋病防治
废除死刑
生命意义追寻的社会运动
2 生死大事
死亡及濒死的定义
生与死的各层面关系
探讨新死亡之定义
临死觉知
没有死亡的世界
死亡的社会议题
3 生命长短调
生命、死亡知多少?
影响生命长短的因素
「计算寿命」教学活动
4 死亡教育
何谓死亡教育?
一般人研习生死议题学科的因素
死亡教育的缘起
死亡教育发展与现况
死亡教育教学目标
死亡教育教学方法
死亡教育相关网站
5 追寻生命意义
生命的意义
生命意义的寻找
谁在探索生命意义
对生命意义的见解
死亡对生命意义的启发
如何展现自己的生命意义
结语:生命意义的寻求是每个人一生的课题
6 别闯阴阳界
信仰是生命的源头
死亡禁忌在哪里?
台湾的丧葬礼俗种类
新时代的丧葬
7 生命回顾之旅
生命回顾的内涵
生命回顾的功能
生命回顾的活动
其他的生命回顾运用技巧
结语
8 长寿俱乐部──高龄化社会的需求
台湾的老年潮来了
高龄化社会下的需求
结语
9 失落与丧亲之痛
认识各种形式的失落
悲伤的身心灵反应
认识各种形式的悲伤
濒死者的失落与需求
悲伤者的失落
悲伤的意义建构
悲伤的健康观点
悲伤权利被剥夺的现象
悲伤治疗与意义重建
关怀丧亲者的原则
10 临终关怀
Hospice
台湾安宁疗护的现况
安宁疗护的临终关怀
临终陪伴
缓和医疗VS.安宁疗护
安宁疗护的理念与原则
对以阶段为取向照护模式的批判
11 幽谷伴行——协助哀悼
如何与病人谈死亡
病人对病情的认知
病情告知指南
病人得知病情后可能产生的情绪反应
陪伴者的悲伤因应
宁静地走完最后阶段
如何为濒死的父母预备
认识临终关怀的重要名词
12 一死值千金
为何要有丧葬礼仪?
殡葬从业人员对生死关怀应有的认识与作为
生死教育对丧葬的诉求
民众的殡葬认知与需求
消费者的意识抬头
台湾殡葬业者的角色与功能
殡葬礼仪师的由来与发展
殡葬礼仪师的职责
台湾现行丧葬服务教育
国外丧葬服务教育的现况与发展
台湾丧葬服务教育的困境与未来发展
13 死亡概念与发展
发展阶段的死亡概念理论
影响儿童死亡认知与生死态度的因素
面对不同情况之死亡遭遇的感受与反应
协助发展阶段中青少年的内涵
与死亡情境相关书籍之介绍
14 生命最后规划
生命最后规划的意义
濒死经验
生前预嘱
遗嘱的相关知识
15 生命发展阶段的死亡关注
婴儿期(零至一岁)的死亡关注
儿童期(一至十四岁)的死亡关注
青春期(十五至二十四岁)的死亡关注
成人期(二十五至六十四岁)的死亡关注
老年期(六十五岁以上)的死亡关注
16 自杀议题与防治
自杀问题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及盛行情形
自杀的定义
自杀的社会现象分析
宗教对自杀的看法
台湾地区自杀现况探讨
自杀原因与探讨
自杀的过程
自杀迷思
自杀的防治
自杀的处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台闽地区老人养护机构
附录二 全国安宁病房与居家服务资讯
附录三 选择安宁缓和医疗意愿书
附录四 与遗嘱有关的法律条文
这本书名《认识生死学-生死有涯》,光是听着就带着一股沉思的意味。我最近刚好经历了一些生活的变故,身边有亲人离去,那种突如其来的空虚和茫然,让我开始认真思考“生死”这个话题。我一直觉得,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真正面对的时候,才知道理解和接受是多么不容易。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本为我量身打造的指南,它不回避生命的终点,而是试图去“认识”它,去理解“生死有涯”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我好奇作者会如何将这个宏大而又私人的议题,抽丝剥茧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是会提供一种宗教式的慰藉,还是更偏向于一种哲学式的探讨?抑或是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去解析人类面对死亡时的种种反应和处理方式?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有涯”的论述,死亡的界限,是否能反过来提醒我们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当我得知这本书的存在时,我的内心是既期待又有些许的沉重,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大门,里面或许有答案,也或许有更多的问题,但总归,是一次直面生命真相的旅程。
评分“生死有涯”,这简短的五个字,却承载了无数的思索和情感。我总觉得,人活着,终究是要面对和理解死亡的。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有人递过来一张藏宝图,指引我去探索那个我们通常会避而不谈的未知领域。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提供实际的思考框架和情感上的支持。我好奇作者如何定义“生死学”,它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或者是一种跨越了传统界限的知识体系?而“生死有涯”,这是否在暗示着一种有限性带来的必然性和珍贵性?我脑海里浮现出各种可能性,也许书中会通过故事,让我们感受到生命无常,从而更加珍惜眼前;也许会通过哲人的智慧,引导我们领悟生命的真谛,超越对死亡的恐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种更成熟、更豁达的生死观,不再被生命的终点所困扰,而是将有限的生命,活出无限的精彩。
评分我一直认为,对于“生死”的理解,是衡量一个人成熟度和人生智慧的重要标尺。《认识生死学-生死有涯》这个书名,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打造的一把钥匙,它精准地戳中了我在面对生命终极问题时,那种既渴望答案又感到迷茫的心理。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如何“认识”生死的,这其中是否包含了对生命诞生之初的探索,对生命过程的审视,以及对生命终结的接纳?而“生死有涯”,这个概念又被赋予了怎样的解读?它是否是一种悲观的论调,暗示着生命的短暂与虚无,又或者,它其实是一种积极的提醒,告诉我们要把握当下,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生命的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视角,它或许会挑战我现有的认知,或许会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路径,但无论如何,我相信它会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让我对生命有更深刻的认识,对死亡有更坦然的态度。
评分“生死有涯”——这个书名总是在我脑海里回荡,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陈述,更像是一种哲学上的宣言,一种对生命终极状态的承认。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入探讨人性、直面生命最根本问题的人文社科类书籍抱有浓厚的兴趣。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忙于追逐眼前的得失,忽略了生命更深层次的意义。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声来自远方的呼唤,提醒我们停下脚步,审视生命的全貌。我预感这本书不会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它可能会触及我们内心深处最脆弱的部分,但也正因如此,它才可能带来最深刻的启迪。我渴望了解作者是如何看待“有涯”这个概念的,它是否意味着一种遗憾,一种失去,还是一种必然的宿命?或者,它是一种对生命有限性的珍视,一种促使我们更加积极地去生活、去爱的动力?我设想着,这本书或许会引领我进行一场自我探索的旅程,让我重新审视我与死亡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着我当下的选择和人生的态度。
评分我最近偶然听说了《认识生死学-生死有涯》这本书,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作为一个对生命哲学和存在主义议题一直很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深刻洞见和全新视角的书籍。很多关于生死的探讨,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流于空泛的哲理,而“生死有涯”这个表述,则显得既朴实又直击人心。它没有回避死亡的必然性,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前提,去探讨“认识”它。我很好奇,作者会从哪些角度来“认识”生死?是通过历史上的名人轶事,还是通过现代社会个体的真实经历?亦或是,会引用一些古老的智慧和哲学思想来支撑其论点?我尤其希望书中能有对“有涯”的多元解读,它是否意味着一种限制,需要我们去超越,还是说,正是因为这有限的界限,才赋予了生命以形状和意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摆脱对死亡的恐惧,转而以一种更加平和、更加清醒的态度去面对生命的有限性,并从中汲取力量,活出更加精彩的当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