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记录
Ambassador Book Award(书籍大使奖), The English-Speaking Union of the United States(简称ESU), for I Married a Communist一篇带有苦涩,有时不乏有趣,阅读时始终引人入胜的故事,成功再现我们过去历史的一个时代背景将战后时期的伪善和理想主义淋漓刻画--纽约时报书评
尽管《我嫁了一个共产党》是建构在麦卡钖主义盛行时的美国的小说,它仍是一部撼动人心的作品──法国快迅杂志很难想像美国今年(1998)会出现比这篇更好的小说──星期天独立报
罗斯代表作「美国战后三部曲」之第二部
因为身为一个美国演员,我必须透露并揭发我因着嫁了这个男人而凑巧得知的,共党对广播界的控制。这男人就是广播演员铁林,又名艾拉.林格,美国共产党的持卡党员,地下共产党谍报组织中负责美国广播界的首脑,一个听命莫斯科的美国人。
铁林从来没有爱过我。铁林利用我。铁林与我结婚好进行他对美国娱乐界的渗透。是的,我嫁了一个权谋的共产党员……──伊芙.富瑞
艾拉.林格,二战中全身而退的共产党员,靠着自学苦读,和貌似林肯,因缘际会成为着名广播剧演员,并和身处名流的前默片女明星伊芙.富瑞相恋,结婚。他以为自己矢志不移的共产思想的推动,可以和他与伊芙这段资产阶级式婚姻并行不悖,互为完满,但在战后麦卡钖主义盛行之风吹袭下,他只能因共产党员身分沦为各方打压的对象,连同家族受到整肃,他的妻子最后在无法承受压力之下,以《我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回忆录,对艾拉做了最致命的毁灭。
劳资紧张、族群暴力、欲望压抑下的自我膨胀、上流社会的虚矫与残酷、犹太社群的自我疏离、人与人的相互背叛和报复,以及各式各样的嗜血症,罗斯在小说中编织出庞大的细节网,描述艾拉.林格所负的莫名谴责与耻辱,深切刻画残酷、救赎、背叛,以及复仇的故事,一部唯罗斯足以建构出的美国悲剧。
重要大事
罗斯乃第三位生前受到「美国国家图书馆」出版全集之荣誉的作家(前二人分别是Eudora Welty、索尔贝娄),此馆预计以八年时间出版罗斯共八册合集,2013年完成之日同贺罗斯80大寿。2005年计画先出版两册。
作者简介
罗斯出生于纽泽西州纽瓦克市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1954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州巴克内尔大学,1955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留校教英语,同时攻读博士学位,但在1957年放弃研究,而专事写作。他以小说《再见吧,哥伦布》(1959)一举成名(该书获1966年美国国家书卷奖)。
罗斯1960年到爱荷华大学作家班任教,两年后成为普林斯顿大学驻校作家。他还在宾州大学指导过多年比较文学课程,他于1992年退休后继续写作。其作品深受读者和批评家的青睐,获奖无数,其中包括美国犹太人书籍委员会的达洛夫奖、古根海姆奖、欧亨利小说奖和美国文学艺术奖,他本人也在1970年被选为美国文学艺术院院士。主要获奖作品还有《遗产》(1991,国家书评家协会奖)、《夏洛克战役》(1993,福克纳奖)、《萨巴斯剧院》(1995,美国国家书卷奖)、《美国牧歌》(1998年美国普立兹文学奖)、《人性污点》(2000年美国福克纳奖、2002年法国梅第西外国文学奖、法国阅读杂志2002年度最佳好书第一名)、《垂死的动物》(2004年法国阅读杂志年度好书第十名)。
近来罗斯在美国文坛更是独领风骚。他的小说已译成多国语言,并在欧洲大受欢迎。罗斯已连续多年成为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唿声最高的候选人之一。
译者简介
李维拉
大学毕业于外文系后赴美取得语言学硕士,现旅居美国,从事翻译与文字工作。
《我嫁了一个共产党员》这个书名,在台湾的语境下,无疑会立刻勾起读者复杂的情感联结和历史记忆。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标题,更像是一个引发思考的引子,一个关于两岸关系、身份认同,以及个人选择的缩影。在我的想象中,这位“我”,定然是一位勇敢且充满韧性的女性,她选择的伴侣,其特殊的身份背景,必然为这段婚姻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挑战与机遇。我会好奇,作者将如何描绘这种跨越政治与文化的结合?是否会聚焦于日常生活的点滴,展现两种不同价值观在柴米油盐中的碰撞?又或者,是否会深入探讨,在更宏大的时代背景下,个人命运是如何被历史洪流所裹挟,又如何在其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书名中的“嫁”,本身就包含着一种承诺与归属,而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这种承诺与归属的意义又将如何被重新定义?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人物在面对身份差异、情感纠葛以及社会压力时的真实心路历程,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维系爱情,并努力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
评分这书名,《我嫁了一个共产党员》,实在太有想象空间了。在台湾,我们对于“共产党员”的认知,多半是历史课本里的概念,或是从长辈那里听来的故事,充斥着各种标签和解读。所以,当“嫁”这个字与它碰撞在一起时,我的脑海中立刻闪过一万种可能的情节。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结合,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一段跨越意识形态的个人际遇。我会想象,书中那位“我”,必然是一位在情感与现实中做出重大抉择的女性,而她的选择,又会引出多少意想不到的涟漪?她是否要面对来自家庭的质疑,社会的目光,甚至是她自己内心深处的挣扎?书名中的“共产党员”,也让我好奇,这位伴侣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是书中描绘的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形象,还是在时代变迁下,拥有更复杂、更多元面貌的个体?我希望作者能描绘出,在这种特殊背景下,人物细腻的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差异中寻找共通点,如何用爱来跨越隔阂。这本书名,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钩子,牢牢地吸引住我,让我迫不及待想知道,这个“嫁”字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
评分当我看到《我嫁了一个共产党员》这个书名时,第一反应是它极具话题性,也触及了许多台湾读者可能存在的敏感神经。我们这一代人,对于中国共产党有着许多历史教科书和长辈口述的片段记忆,这些记忆往往是带着强烈情感色彩的,有好有坏,但无疑是复杂的。所以,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先声夺人的力量,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标题,更像是一扇门,通往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我会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真实、细腻甚至是不加修饰的笔触,来描绘这样的婚姻生活。我想象书中可能涉及的不仅仅是小情小爱,更可能是时代背景下个人命运的交织,是两种文化、两种价值观在日常琐碎中的碰撞与融合。书名中的“嫁”字,也让我想起传统的婚嫁观念,以及在现代社会中,这种选择可能意味着什么。它是否是一种妥协?还是一种勇敢的追求?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平衡这种身份差异所带来的矛盾,如何展现人物在这种特殊背景下的心理变化,以及最终的结局,是和解还是注定分离?这书名,就像一句引人深思的标语,让人在脑海中反复回味。
评分《我嫁了一个共产党员》这个书名,对我而言,首先勾起的是一种文化隔阂与认知的挑战。在台湾,我们成长于相对开放的民主社会,对于“共产党员”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媒体、历史课本以及口述历史形成的。这种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甚至带有刻板印象。所以,当看到“嫁”这个字与“共产党员”结合时,我会立刻好奇作者将如何打破这些预设的框架。这本书名,仿佛在邀请读者进入一个不那么熟悉的世界,去观察和理解一种不同寻常的生活模式。我期待书中能呈现出,一个台湾女性,在嫁给一位共产党员之后,所经历的种种日常、情感上的纠葛,以及在文化、生活习惯上的适应与碰撞。这其中,或许会涉及到关于政治立场、家庭观念、社会环境的种种差异,而这些差异又如何在婚姻的熔炉中被炼化,或者被放大?书名中的“嫁”,本身就带有一种长远承诺的意味,这让我猜测,故事是否会深入探讨,在这种特殊的结合下,两个人如何维系长久的情感,如何在不同的人生轨迹中找到共同点,并且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初初一瞥,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与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在台湾,对于“共产党员”这个词汇,我们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记忆和情感投射,它不仅仅是一个政治身份,更承载着太多关于两岸关系、意识形态差异,甚至是个人命运的联想。因此,“嫁给一个共产党员”,这几个字在我的脑海中立刻构建出了一幅充满戏剧性冲突的画面:一个是台湾的家庭背景,一个来自大陆的政治体制,这种结合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张力。我会好奇,作者是以怎样的视角来描绘这段婚姻的?是跨越海峡的爱情故事?抑或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如何在现实中磨合、碰撞?书名中“嫁”这个字,又似乎带着一种宿命感,暗示着一种无法回避的选择,一种在时代洪流中的个人抉择。我想象着,书中人物可能需要面对来自家庭、社会,甚至国家层面的压力,而这些压力又会如何影响他们之间的情感,如何塑造他们的性格?书名看似简单,却勾勒出了一个充满可能性与挑战的故事轮廓,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了解在这看似寻常的婚姻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波澜壮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