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的人,依靠金银财宝,就能获得物质生活;若能依靠佛法僧三宝,就能得到精神昇华的安稳。《成佛之道》一书说:「众生从过去到现在,在一生又世的时间推移过程中,流转升沉于苦海中,亟需依靠三宝的舟航,才能到达彼岸。」佛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一个真正学佛者,应依正法修学,以深切的信心,立愿做一名佛子,建设一座发电厂,点亮自己的心灯,也点燃他人的心灯;打开自己的佛性真心,也为他人开发上弘佛道、下化众生的心田;这本书就在指引大家如何进入佛法,从何处下手学法,走上一条光明的成佛之道。
名人推荐语
我们生活在人间,人间有男女老少,人间有五欲六尘,人间有生老病死,人间有悲欢离合。在缺憾的世间里,我们如何获得欢喜自在?如何发挥生命的价值?如何拥有安乐的生活?是我们大家要探讨的课题。在人间生活,无非就是要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佛法,透过佛法来超越生死的现象,进而圆满生命,推行平等包容尊重,更需要朝向佛法现代化、修行生活化,来断除烦恼才能获得究竟的妙智,才能自在悠游于人间!在当今人心混乱、社会动盪的局面下,人间佛教系列各书的集结及其探索的内涵,实可作为现代人安身立命的一套养生宝典,以及人生导引的圭臬。
作者简介
星云大师
1967年创建佛光山,以人间佛教为宗风,树立「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为宗旨,致力推动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业。由于大师对国家、社会及佛教的贡献,荣获国家公益奖、佛教最佳贡献奖、十大杰出教育事业家奖、总统文化奖-菩提奖等多奖项。
在我個人的修學歷程中,「求法」常常伴隨著一種「精進」的態度。那種不畏艱難,不懈怠怠的精神,是驅動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所以我很想知道,這本書的「求法篇」,會不會強調這種精進的重要性。我記得剛開始學佛時,有時候會被一些困難打退堂鼓,覺得自己根器不好,或者覺得修行太枯燥。但是,當我看到那些真正精進的修行者,他們那種堅毅的眼神,那種為了法而付出的決心,就覺得自己也應該努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傳達出一種正向的能量,激勵讀者在求法的過程中,保持積極的態度,即使遇到挫折,也能夠從中學習,繼續前行。或許,作者會分享一些關於如何培養精進行的實際方法,例如如何克服懈怠,如何找到修行的樂趣,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依然能夠抽出時間來專注於求法。這將會是我非常看重的一點,因為我相信,精進是求法之路不可或缺的品質,它能幫助我們穩步前行,最終抵達彼岸。
评分讀到「求法」這個主題,我腦海裡立刻浮現出過去那些為了佛法奔波的畫面。有時候,為了聽一場重要的開示,哪怕是山高路遠,我也會想辦法去;有時候,為了找到一本關於某個法門的經典,跑遍了台北大大小小的佛堂和圖書館。那種「求」的過程,其實是一種能量的投入,一種生命的實踐。我相信這本書一定會觸及到這種求法者的心路歷程。我特別想知道,作者在書中是否會分享一些關於如何辨別「善知識」的觀點。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接觸到的訊息來源非常多樣,有時候真的會讓人眼花撩亂。如何找到真正能指引我們走上正道的善知識,而不是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所迷惑,這對我來說一直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例如如何觀察一個善知識的言行,如何判斷他是否真正依循佛陀的教導,以及在與善知識互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保持怎樣的態度。我相信,求法之路,離不開善知識的引導,這本書的「求法篇」,如果能在這方面有所著墨,那我絕對會非常期待。
评分哇,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讓我眼睛一亮!那個蓮花的意象,搭配上柔和的色調,一看就覺得非常有沉靜的力量。雖然我還沒深入閱讀,但光是翻了一下目錄,就覺得作者似乎花了好多心思去梳理整個修行的脈絡。尤其看到「求法篇」這三個字,我就聯想到自己一路走來的歷程。當年第一次接觸佛法,也是抱著一股「求」的心,希望能找到解答生命中的疑惑,希望能找到一個真正的方向。那時候,為了找尋一本真正能指引我的書,我翻遍了大小書店,接觸了各種說法,有時候甚至感到迷惘,不知道哪個才是真正能帶領我走向解脫的道路。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心裡就升起一股親切感,彷彿作者能理解我曾經的掙扎和渴望。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夠探討到,在廣闊無垠的佛法大海中,我們如何才能找到那盞指路的明燈,如何辨別訊息的真偽,如何不被旁門左道所誤導。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際可行的方法,幫助我們在求法的過程中,保持清明的心,堅定的信念,找到真正契合自己根器的法門。總之,這本書的初印象,充滿了希望和期待,讓我覺得它或許能成為我修行路上的一位良師益友。
评分我對這本書的另一項期待,是它在「求法」這件事上,是否能觸及到比較深層次的、關於「心」的轉變。很多人在接觸佛法時,常常會著重在知識的學習,或是對特定儀軌的模仿,卻忽略了真正的「求法」是內在的一種轉化。我記得以前,我總是覺得要找「最好的」法門,要跟「最厲害」的老師,但後來才慢慢體會到,其實最重要的,是那個願意去「聽」、願意去「思」、願意去「修」的「心」。如果這本書能在「求法」的過程中,引導讀者去反思自己的心態,去認識到「法」是為了利益眾生而說,並非只是個人獨享的珍寶,那將會非常有意義。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引導,讓讀者在求法的過程中,不只是單純地接收資訊,而是能夠在每一次的學習中,看到自己心念的細微變化,看到自己對周遭事物的看法是否有所不同。甚至,在求法的過程中,是否能發展出更多的慈悲和智慧,這才是「求法」的真正目的吧。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面鏡子,讓我們映照出自己內心的真實狀態,並在這個過程中,找到讓心靈更柔軟、更寬廣的契機。
评分關於「求法」,我認為一個很重要的面向是「因緣」。沒有因緣,縱使有心求法,也難以得遇。我很好奇,這本書在探討「求法」時,是否會將「因緣」這個概念融入其中。也就是說,求法不僅僅是我們的主動尋找,也包含著一種被引導、被牽引的力量。我記得我第一次接觸到某個法門,其實是因為偶然的機會,看到一本舊書,或是聽到別人無意間提到。那種感覺,就像是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在牽引著我,讓我走向那個法門。所以,我期待這本書能告訴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和增長求法的因緣。是不是要多行善事?是不是要保持一顆開放的心?是不是要經常祈禱?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啟示,讓我們知道,求法的因緣,其實是可以透過我們自身的行為和心態來培養的。這本書如果能引導我們認識到,求法之路,也是一條培養福德和善根的道路,那將會讓這本書的價值大大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