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伦敦或北京,莫斯科或开罗,布宜诺斯艾利斯或波隆那─全世界所有新成立的书展都将法兰克福书展的模式奉为圭臬。早在一三七0年位于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就曾举办过「图书市集」,自一四五0年起,此地成为欧洲执牛耳的图书交易重镇,当时书籍的制作乃採古腾堡的方法,不装订内页并以木桶运送。法兰克福很快地与普莱瑟河畔的莱比钖并驾齐驱,并曾在十八世纪取代其地位:十九世纪时法兰克福书展因成为盗版印刷业者聚集的场所而没落并完全丧失原有的重要性。直到一九四九年两名法兰克福书商才又成功地恢复书展的传统。从此之后,法兰克福开始缔造前所未有的辉煌历史。本书作者卫浩世先生(Peter Weidhaas)曾任法兰克福图书博览公司总裁长达二十五年(1975-2000年),是全球唯一对法兰克福书展史了若指掌的专家,本书翔实述说书展从开始至今几百年来的变革,尤其着重一九四五年后的发展,书中充满知识性及许多不为人知的趣闻轶事,对于法兰克福书展的演变与组织运作,本书提供了第一手的纪录,是爱书人不可或缺的案头书。
作者简介
卫浩世(Peter Weidhaas)先生1938年2月25日生于柏林,早年在德国米尔海姆度过,接受过书籍经销专业培训,并曾于瑞士、丹麦就读。1968年时,卫浩世领导法兰克福图书博览公司国际组,筹办对东欧、亚洲与拉丁美洲的事务;1974年起担任法兰克福图书博览公司总裁,于2000年2月荣退,历时二十五年。在他的领导下,法兰克福书展茁壮为全球最重要的版权交易中心,但除此之外,卫浩世也一直戮力使各种文化得以借由书展广获国际重视,并极力推广非洲、拉丁美洲与亚洲文学。卸任后,卫浩世仍持续为全球书展效命,担任国际上多种书展的顾问。《细数法兰克福书展》是他一心所系的题材──法兰克福书展上下七百多年来的变革与发展。
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为家里的书架添置新书。当我看到“法兰克福书展600年风华”这个书名时,立刻觉得它应该占据我书架上的一个重要位置。这本书的纸张质感非常好,印刷清晰,尤其是那些历史图片,虽然黑白,但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时代气息。我对于书展的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尤其好奇。书里面有没有详细介绍,最初的书展是如何诞生的?是出于商业目的,还是因为某种文化思潮的推动?它又是如何从一个区域性的活动,逐渐发展成为如今全球瞩目的盛会?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比如,当时有哪些重要的出版商参与其中?他们又带来了哪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籍?作为在台湾生活了多年的我,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文化现象,必须从它的根源开始。而法兰克福书展,绝对是世界出版史上一根不可或缺的基石。我希望书中能够多一些关于“人”的故事,那些在书展上留下足迹的编辑、作家、出版人,他们当年的思考和奋斗,一定能给我带来很多启发。这本书,感觉就是一本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它不仅仅传递知识,更是一种美学的享受,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年代,去感受那份文字的力量,去体会那份书籍的温度,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去探寻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璀璨过往,去感受那份属于法兰克福书展的独特色彩。
评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得知了这本书的存在,它那充满诗意的书名——“法兰克福书展600年风华”,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拿到这本书,我被它的设计深深吸引。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书页泛着淡淡的米黄色,摸起来有种温暖的触感,这一切都预示着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我一直觉得,法兰克福书展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性的展会,它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欧洲乃至世界出版业的晴雨表。我特别想知道,在这600年的漫长岁月中,书展是如何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演变的?例如,在信息技术革命初期,书展是如何应对电子出版的冲击,并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的?又或者,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书展又如何承载起促进不同文化交流、理解与融合的使命?作为一名在台湾长大的读者,我对于“融合”和“创新”有着深刻的体会,而法兰克福书展,恰恰是这些理念的完美体现。我希望书中能够描绘出书展上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那些关于版权交易、文学奖项、新书发布的精彩故事,以及那些默默奉献的出版人。这本书,感觉就像一本用文字精心编织的挂毯,每一根丝线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和文化的温度,它让我看到了出版业的变迁,也看到了人类对知识和文化的永恒追求,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巨大的文化殿堂,去感受那份历史的沉淀,去品味那份文化的传承,去体悟那份属于人类智慧的璀璨光芒,让我深深地被它所吸引,迫不及待地想要去了解更多,去感受那份跨越世纪的文化魅力,去探寻那份属于法兰克福书展的独特风华。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对西方古典的文化底蕴非常着迷,所以当我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时,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把它带回了家。“法兰克福书展600年风华”,光听名字就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和艺术的韵味。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文字大小适中,间距舒适,阅读起来毫无压力。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书展如何反映和引领时代思潮的部分。比如,在启蒙运动时期,书展是否扮演了知识传播的重要角色?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书展又如何面对政治的动荡和审查制度的挑战?我猜想,书中一定有精彩的案例,讲述那些在书展上崭露头角的革命性作品,以及它们如何颠覆当时的思想禁锢。作为一个在台湾的读者,我深知文化自由对于一个社会的重要性,而法兰克福书展,作为自由交流的平台,它的历史,一定也充满了与压迫和限制抗争的故事。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书展在维护出版自由、促进思想交流方面的努力和成就,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的出版格局,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书展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思想、关于自由、关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史诗,它让我看到了书籍的力量,看到了思想的火花,让我深深地被吸引,感觉就像是在和历史对话,与智者交流,去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智慧之光,去品味那份属于人类文明的悠长芬芳,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书籍的无限可能,也让我看到了知识传播的伟大力量。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它“600年”这个数字给吸引的。这么悠久的历史,该记录了多少精彩的故事?翻开书,我立刻被里面详尽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所打动。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书展的介绍,更像是一部浓缩的欧洲文化史。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二战后法兰克福书展重建的描写很感兴趣。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书展如何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重建信任的桥梁?它又如何在冷战的阴影下,坚持开放与交流的原则?我相信,这些故事一定充满了智慧和勇气。作为一个在台湾成长起来的读者,我深知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也经历过两岸三地信息流通的变迁,所以,看到书中关于书展如何促进国际出版合作,打破语言和地域的隔阂,我感到非常亲切。书中对一些重要作家的推介、对新兴出版模式的探讨,都让我看到了书展的生命力。我希望书中能多一些案例分析,比如某个时期,某个国家的作品是如何通过法兰克福书展走向世界的,又或者,书展上推出的某项创新是如何改变了出版行业的规则。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我惊叹,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闪光点,让我对阅读本身,对知识的传播,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盛宴,让我忍不住想深入挖掘其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受那份跨越世纪的文化脉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金色的烫字在深蓝色的背景上闪耀,让我对“法兰克福书展600年风华”这个书名产生了无限的遐想。最近手边正好有空,翻开这本书,立刻就被它深深吸引。我一直对欧洲的历史文化,特别是与书籍、出版相关的历史非常好奇,而法兰克福书展作为世界最重要的书展之一,它的600年,岂不是浓缩了欧洲乃至世界出版史上的无数精彩篇章?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书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角色转变,比如,在文艺复兴时期,书展是如何推动思想的传播和学术交流的?在印刷术普及的年代,它又扮演了怎样的催化剂角色?我猜想,书中应该会描写许多书展上的重要事件、标志性人物,甚至是那些改变出版格局的关键发明或理念。作为一个长期在台湾阅读和购书的人,我总是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西方出版文化的影响,而法兰克福书展,无疑是这条文化洪流的重要源头之一。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那种“追根溯源”的满足感,了解那些影响我们今天阅读习惯和出版模式的深远历史。书的装帧设计也很精美,纸质优良,触感温润,光是拿在手里就已经是一种享受,这本身就充满了仪式感,让我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感觉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反复回味的佳作,甚至可以将其作为我书架上的镇纸,每天都能感受到它带来的知识气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