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马偕、兰大卫等十余位台湾仁医的生平、医术医德,对台湾医疗社会的贡献等,让他们的潜德幽光闪耀出来,使读者再见仁医德容之茂,使医学院学生有学习的典范,促进医学伦理的弘扬,使杏林和风再起。
黄崑巖教授在其〈医学教育如何提昇医学伦理〉一文中说:「伦理教育要提昇成功,不可或缺的一环是教师的典范。……最近国内一家医院,对一千多位医学院学生做问卷调查,结论显示学生苦于找不到典范,这是一个重要的事态。如果要学生有伦理概念,教师要能处处示范伦理之为何物,才能做潜移默化的工作。」学者的真知灼见,引为此书编着者刘先生编写本书的动机,他认为:「于是思考着,人说杏林日渐枯萎,其实只是世俗的表相,『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在名缰利锁的世俗风气里,依然有许多医生、护士、药师、检验师,不计功名利禄,在山巅水滨、离岛前线,日日夜夜,月月年年,尽一己的心力,帮助病患,他们宛如藏在椟中的美玉,暧暧含着光辉;尤其是那些不忮不求、无怨无悔、牺牲奉献、济世救人的仁医,令人肃然起敬,心向往之,他们是杏林的芳草,医学伦理的典范或标竿。」
于是不分性别国籍,刘先生选出台湾古今的仁医马偕、兰大卫父子、戴仁寿、蒋渭水、赖和、杜聪明、许世贤、谢纬、魏火曜、陈五福、谢献臣、洪长庚、张暮年等十三位,编撰《台湾仁医的身影》一书,考述其生平、医术医德、对医疗社会的贡献,让他们的身影显现,让他们的潜德幽光闪耀出来。
「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这十三位仁医都已逝世了,惟今天读者读本书,可有如见仁医德容之茂的感觉,如能深思力行,踵武前贤,使杏林和风再起。果如其然,那么本书很可做为各医学院「医学伦理」课程的辅助教材。
作者简介
刘昭仁
1942年生,先后毕业于省立嘉义师范学校、国立台湾师大国文系及国文研究所硕士班。
曾任中小学教师、大专校院、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兼主任秘书,现任实践大学专任教授。
着有《戴东原思想研究》、《陆宣公学记》、《吕东莱之文学与史学》、《应用家庭伦理学》、《公文应试必读》、《国文论文与阅读测验》、《海东文献初祖沈光文》等。
自序
壹、 黑须番 马偕
贰、 「切肤之爱」的医疗宣教师 兰大卫
参、 台湾麻疯病的防治先锋 戴仁寿
肆、 台湾的孙中山先生 蒋渭水
伍、 彰化妈祖 赖和
陆、 台湾第一位医学博士 杜聪明
柒、 台湾第一位眼科博士 洪长庚
捌、 嘉义妈祖婆 许世贤
玖、 二林基督教医院创办人 谢纬
拾、 小儿科泰斗 魏火曜
拾壹、 台湾的史怀哲 陈五福
拾贰、 投注寄生虫研究的医界巨人 谢献臣
拾参、 「全人、全程」医疗的仁济院董事长 张暮年
附录一、「希波格拉底」誓言
附录二、台大医学院附设医院医师就职宣言
附录三、成功大学医学院医师就职宣言
附录四、台湾省医师公约
拿到这本《台湾仁医的身影》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这会不会是一本很“硬”的医疗科普书?但仔细看了看,又感觉不太一样,书名里的“身影”两个字,给人的感觉更偏向于人文关怀,更侧重于故事性。我猜想,作者一定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和心思,去走访、去采访,去挖掘那些藏在镜头背后的、不为人知的医者故事。台湾的医疗发展,其实一直都有着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我们从小到大,或多或少都有接触到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医生。比如,我小时候生病,去医院打针,护士阿姨总是会很温柔地哄我,那种细致入微的关怀,至今仍让我觉得温暖。这本书,会不会就记录了这样一些,不只是治愈身体,更是治愈心灵的医生?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有一些关于社区医疗的故事,或者是一些长期服务于弱势群体的医生,他们可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们的存在,却能让许多人感受到人间的温暖。我也会好奇,书中的这些“仁医”,他们是如何面对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或是医患关系紧张这样的现实问题的?他们又是如何在这种环境下,依然能够保持那份医者的初心和良知?这本书,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个观察台湾社会、观察台湾人情味的一个独特视角,而不仅仅是关注医疗本身。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扇门,邀请我走进一个充满故事的世界。《台湾仁医的身影》,让我联想到的是那些,在漫漫人生路上,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高尚品德,为他人带来健康与希望的医者。我很好奇,书中会呈现出怎样的“身影”?是那些在战乱年代,不顾危险,抢救生命的英雄?还是那些在和平时期,用精湛医术,战胜顽疾的先驱?抑或是,那些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默默奉献,用自己的爱心点亮生命希望的普通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医生们在面对挑战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勇气和担当。我也会思考,在台湾这个充满人情味的社会里,这些“仁医”的身影,是如何构成了我们社会温暖的底色。这本书,对我来说,或许是一次关于生命价值和人文关怀的深度对话,一次对那些默默奉献的灵魂的致敬。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第一时间就产生了一种亲切感。“台湾仁医的身影”,光是读出来,就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力量。我一直觉得,医生这个职业,在台湾社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像是守护者,守护着我们的健康,守护着我们的生命。我很好奇,这本书会收录哪些医生的故事?是那些在大型医院,有着赫赫名声的专家,还是那些默默无闻,却在基层默默奉献的普通医生?我更倾向于了解那些,能够展现出医生们在面对生死关头,是如何保持冷静与专业,又是如何用自己的医术和爱心,去点燃病人希望的。我也会想,书中的这些“仁医”,他们是如何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他们是如何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对生命的热爱?这本书,对我来说,可能是一次对台湾医疗人文精神的深度探索,一次对那些伟大灵魂的致敬。
评分《台湾仁医的身影》这个书名,有一种朴实而坚定的力量。它让我立刻联想到台湾的医疗体系,以及那些为之付出辛勤努力的医护人员。我很好奇,这本书会通过怎样的视角来展现这些“仁医”?会不会有那些,在偏远山区,克服重重困难,为当地居民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生?会不会有那些,在重大灾难面前,挺身而出,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挽救生命的人?我更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医生们在面对生命脆弱时的思考,以及他们是如何在日常工作中,践行“仁爱”精神的。我也会想,这些“仁医”的身影,在台湾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是否也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台湾社会的人文温度和进步力量?这本书,对我来说,可能是一次关于生命、关于奉献、关于人文精神的深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台湾仁医的身影》,一听就很有画面感。我脑海里立刻勾勒出一些模糊的轮廓,但具体的形象却还不太清晰。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会像一本医学教科书那样,充满专业术语和枯燥的理论。相反,它更像是在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去讲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讲述那些在台湾医疗领域默默耕耘的普通人。我很好奇,书中会选取哪些特别的案例?会不会有医生,因为一次特殊的经历,而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从而选择成为一名医者?会不会有那些,在面对生死抉择时,展现出超凡智慧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医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到医生的内心世界,去探寻他们做出选择的动机,去理解他们在面对复杂情况时的挣扎与坚持。我也会思考,这些“仁医”的身影,在台湾这片土地上,是如何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的。这本书,或许能成为一本,让我们重新审视“救死扶伤”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的读物。
评分《台湾仁医的身影》这个书名,真是直击人心。它不是那种冰冷的技术报告,而是带着一种温度,一种对人性的关怀。我猜想,这本书里描绘的“仁医”,不只是单纯地掌握了高超的医术,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一颗仁爱之心。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医生们如何与病人建立信任关系的例子。我知道,有时候,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关切的眼神,对病人来说,可能比药物更有疗效。我很好奇,这些医生们是如何做到,在面对形形色色的病人时,依然能够保持那份初心和同情心?他们是否也曾有过动摇和疲惫,但最终又是什么让他们重新振作,继续前行?这本书,或许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什么叫做真正的“医者仁心”,以及这种精神在台湾这片土地上,是如何传承和发扬的。
评分拿到《台湾仁医的身影》这本书,我感觉它就像一本沉甸甸的相册,里面可能珍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书名里的“身影”,让我联想到那些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医者。我好奇,书中会描绘出怎样的“身影”?是那些在手术台上,冷静而果断的刀尖舞者?还是那些在病床前,温柔而耐心的倾听者?抑或是,那些在实验室里,孜孜不倦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科研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我们对医生的刻板印象,展现出他们多面性的魅力。我更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关于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医生的故事。比如,那些经历过台湾医疗体系发展初期艰辛的老一辈医生,他们又是如何克服万难,为民众健康做出贡献的?而如今,面对科技飞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医学挑战,新一代的医生们又展现出怎样的“仁医”风范?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看到,台湾医疗发展的脉络,以及那些贯穿始终的,不变的医者情怀。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淡雅的色调,配上几笔写意的山水,瞬间就勾起了我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温情与回忆。我翻开它,并没有急着去读具体的篇章,而是先从书名“台湾仁医的身影”开始联想。仁医,这两个字承载了多少信任、多少感恩、多少生命的重量。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画面:深夜里,路边诊所里微弱的灯光,一位老医生疲惫却坚定的眼神;或是偏远山区,简陋的医疗站,一位年轻医生满头大汗地为乡亲们诊治;再或是,那些在病榻前,用温言细语安抚病患和家属的医者。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记录医生的故事,更像是在描绘台湾这片土地上,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连接,以及在这片土地上,那些默默奉献、如春风化雨般的医者所留下的温暖印记。我尤其期待,书中是否能展现一些我们这个时代,虽然科技发达,但依然需要的那份“仁心”,那份视病如亲的关怀。台湾的医疗体系,虽然有其优势,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这本书会不会也触及到这些层面,或者说,它会通过这些“仁医”的故事,给我们一种力量,一种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希望?我很好奇,这些“仁医”的身影,是怎样在台湾这片土地上,播撒下希望的种子,又如何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用最朴实的方式展现出来。
评分我拿到《台湾仁医的身影》这本书,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触及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我出生在台湾,从小到大,身边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医护人员。小时候,我可能对医生只是一个“打针的”概念,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能体会到,医生这个职业背后所蕴含的责任与担当。书名里的“身影”,让我想到很多,那些不眠不休的夜,那些与病魔抗争的日日夜夜,那些无声的祈祷与祝福。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这些医者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情感。会不会有那种,在偏远地区奉献一生的老医生?会不会有那种,用创新技术为病人带来希望的年轻专家?我更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一些,医生们如何与病人建立深厚情感的瞬间。因为,我知道,很多时候,一份理解、一份关怀,比药物本身更能抚慰人心。这本书,对我来说,可能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对人性光辉的探索。它让我有机会去反思,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是不是还有足够的空间,去留住那些宝贵的“仁医”精神。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很有诗意,也很有力量。“台湾仁医的身影”,仿佛有一种穿越时空的质感,让人联想到那些在岁月长河中,默默付出的医者。我很好奇,书中会选取哪些不同年代、不同科室、不同地域的医生呢?会不会有那些在大医院里,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外科医生,也有可能是在基层诊所,日复一日守护着村民健康的家庭医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医生们工作中的艰辛,但更希望能展现他们面对困难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他们身上那种“仁者爱人”的精神。我一直觉得,医生这个职业,不仅仅是技术活,更是一种修行。他们要面对生命的无常,要面对病痛的折磨,还要面对家属的期待与担忧。这本书,会不会揭示一些医生们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他们是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专业?我尤其关注那些在台湾社会扮演着特殊角色的医生,比如,是否有一些医生,在推动医疗改革、或是为弱势群体发声?他们的“身影”,在台湾的社会变迁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记?这本书,或许能成为一本,让我们重新认识医生这个职业,重新审视生命意义的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