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继广受企业界及教育界欢迎的畅销书《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之后,台大EMBA刘顺仁教授新年度推出重量新作《管理要像一部好电影》。前书以检视企业经营成果的各种数字,来观察企业的竞争力;本书则从新角度切入,观察经理人如何整合有形和无形的资源,为企业创造价值。
本书分为三大篇:心法篇、招式篇、进阶篇;涵盖主题包括:创造价值、解读顾客、成本概念与成本管理、企业应变力与创新力、目标管理与平衡计分卡等。作者借由日常情境、历史故事、甚至影视趣事带入管理会计概念,将管会理论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本书不但可作为适合管理新鲜人的「理论+实务」大补丸,更可帮助资深管理人温故知新,让企业能时时审视自己,持续创造价值,让基业长青。
作者简介
刘顺仁
1959年生,台湾省新竹县人。台大经济学系毕业,美国匹兹堡大学会计学博士。曾担任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助理教授,现任台大会计学系教授。教授课程包括:成本与管理会计学、管理会计专题研讨、欧洲产业与经济发展、竞争力与绩效管理、竞争力的个体经济基础。主要研究兴趣为策略性财报分析、策略性成本管理、绩效评估制度对经理人行为及企业绩效之影响。作者也长期关注企业、产业与国家竞争力分析,并于2005年共同发起成立台大管理学院「竞争力与创新研究中心」。
自序 善用管会智慧,追求永续成长
第一部 心法篇
第一章 找到自我才有竞争力─创造自我的独特价值
第二章 乐于分享才有凝聚力
第二部 招式篇:金字塔九大绝招
第三章 倾听顾客才有成长力─达文西教你解读顾客
第四章 重视成本才有掠夺力─挥动卡内基的成本铁鎚
第五章 建立标准才有复制力─挖掘秦国地下兵团的智慧
第六章 以简御繁才有穿透力─学好作业基础管理
第七章 面对现实才有先见力─让计画赶上变化
第八章 激励创新才有应变力─别以为莫札特只靠天才
第九章 流程精实才有协同力─在供应链中创造价值
第十章 改善决策才有存活力─理智与情感的拔河赛
第十一章 优化财务才有生命力─投资报酬率与资源分配。
第三部 进阶篇
第十二章 聚焦连结才有执行力──目标管理与平衡计分卡
第十三章 群龙无首才有续航力──人才聚集武林称雄。
自序
好管理要像好电影
1969年,英特尔(Intel)前总裁葛洛夫(Andy Grove)在他的笔记本上,黏贴了一篇叫做「激励愿景」的评论:「任何一个导演都必须掌控恐怖的复杂性。他必须熟悉音效与镜头的运用,哄骗大牌明星乖乖听话,并让参与的艺术工作者服气。然而,一个大导演还必须有愿景与能力,把这些变成一部激励人心的完整作品!」年轻的葛洛夫大受感动,他在这篇短文上写下几个大字:「这就是我梦想的工作。」葛洛夫最后并没有成为导演,但他所领导的英特尔,足以赢得好几座「最佳经营绩效奖」。
管理要像一部好电影,经理人拍它,投资人看它。拍电影的精华,在看不到的细节处;经理人的爆发力,累积于崇本务实的深耕中。看电影的享受,是它持续延烧的感动;投资人的满足,则是财富长期的增长。前作《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协助读者解析代表企业经营成果的各种财报数字,是企业追求竞争力的「外功」。《管理要像一部好电影》则邀请您修练经理人创造企业价值的心法及招式,是企业追求竞争力的「内功」。这套内功奠基于管理会计学,它的三大要素是成本、创新、联结。
成本,是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
被喻为「台湾压克力之父」的许文龙,于1953年以200万元创立了奇美集团。在奇美创业的早期历史中,有一段「许文龙大战谢水龙」的精彩故事。
谢水龙是个富商,霸气十足,惯用削价竞争逼退敌手。一旦对手退出市场,谢水龙立刻调涨三倍价钱,赚取暴利。在早期的压克力市场,由于许文龙的苦心经营,他在短时间内就打开知名度,但也引起谢水龙的觊觎。许文龙明白他没有削价硬拚的本钱,思索一番之后,他找到了谢水龙的罩门。
谢水龙的工厂生产方式落伍,1天仅能生产20片左右的压克力板。为了省事,谢水龙以「论重量」的方式贩售压克力板,忽略了「薄板耗工,厚板省工」的基本道理。5片1厘米与1片5厘米,谢水龙的工厂都卖同一种价钱。实际上,薄板的人工成本较厚板高出许多,良率也较低。许文龙谋定而后动,不但不降价,甚至还提高薄板价格,将薄板客户全数推给谢水龙。结果谢水龙薄板做得愈多,亏得愈多;工厂赶货的结果,造成品质日益低落。3个月后,当初倒向谢水龙的大客户纷纷回头找奇美进货,谢水龙也因为不堪亏损,退出压克力市场。
这是台湾企业早期成本管理实务中,最经典的一场战役。杀价竞争是市场中最常用的手段,却是竞争策略中最粗浅的手法。许文龙利用压克力产业的成本特性、掌握产品的实际成本,成功因应对手的削价竞争策略,打赢这场经典之役。由此可见,透彻地了解成本、活用成本,是管理会计的入门功夫(关于成本管理制度,详见第六章)。
创新,常滋生于挫折与沉闷处
1985年8月21日,笔者抵达美国宾州西部大城匹兹堡,开始博士生生活。第一眼看到这个「世界钢都」,心中实在失望。由机场到学校,沿路散布着许多废弃工厂,建筑物大都被煤烟燻得黝黑肮脏。当地人感叹地说,钢铁业已经被日、韩两国击溃,流失了90%的工作机会,匹兹堡变成一个衰败的城市。后来,我前往费城的宾州大学拜访朋友,他不断叮咛我必须提高警觉:不久前,一位香港籍博士生被误以为是日本人,在校园里被2个失业汽车工人用球棒活活打死。1980年代,日本车大肆攻占美国市场,使得底特律三大汽车厂大量裁员。这个血腥事件的发生,显示美国工人阶层的挫折感与愤怒。
读者会在本书中发现,美国的钢铁业及汽车业都曾是重要管理思维和技术的摇篮。一旦它们停止学习、成长,竞争力很快就衰败。然而,在最悲观的时候,匹兹堡的周遭企业在动力设备、电脑软体设计、金属处理等新兴业务上,开始悄悄滋长,目前已茁壮成重要的产业聚落。原来,只要人们不放弃,创新的力量经常源自于挫折与沉闷处。而营造可以激励创新的诱因与机制,便是管理会计的进阶功夫。
人才,除了竞争更要联结
1930年代,美国在加州地区以科学方法生产葡萄酒,借以对抗欧洲的旧势力。业者认为,美国土地广大是欧洲所没有的竞争优势,于是大力提倡「8×12」的栽种法(每株间隔12英尺,每行间隔8英尺),提供葡萄树比竞争对手更宽松的生长环境。结果他们发现,即使葡萄产量大增,但品质不佳,只能酿造次等酒。打算进军高级酒市场的酒商,只好回归顶级法国酒庄传统「4×4」密集式的栽种法,因为优质葡萄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彼此竞争阳光与养分。竞争带来卓越的品质,葡萄如此,人才的养成也不例外。
在竞争过程中淬鍊出来的人才,形成企业竞争力的基础。但企业整体战力的发挥,必须做到「聚焦联结」。「聚焦」是找到一个可以创造独特价值的着力点,「联结」则是善用管理机制,协同每个人、每个部门的努力。以「聚焦联结」来创造企业竞争力,即是集管理会计武功的大成。
看到数字背后的青山
透过本书,读者会发现管理会计数字的背后还有一大片青山。
数字背后有思考方法
管理会计不只是产生数字的过程,它也代表管理的重要思考方法。例如,凡事要求衡量(measurement):19世纪英国的物理学家凯尔文爵士(Lord Kelvin)说得好:「衡量是学习的开始,衡量培养精确的思考习惯。」以及凡事要求解析:在财报上,我们看到高度加总的数字(如营收),但要了解数字背后更深层的意义,我们必须不断地分析其细节(营收的顾客别、产品别、地区别等)。
数字背后有创新精神
哈佛商学院曾对高阶主管做过问卷,询问他们「哪一项组织功能最不需要创新」,大约80%的人回答「会计」,人们对会计的刻板印象可见一斑。但是近20年来,管理会计学屡出新招,例如作业基础成本制与平衡计分卡等工具,都具有高度的创新精神,并对实务界产生重大影响。
数字背后有精彩人物
在数字的背后,有一股来自于经理人的无形精神力量。不论是压克力之父许文龙或钢铁大王卡内基、汽车大王福特,本书都希望透过管理会计的观念分享,让读者接触这些精彩人物的热情与纪律。
本书架构
本书汇集10年来笔者教授台大EMBA「管理会计学」的精华,除了介绍管会的观念和技术,笔者还希望能为读者带来像「看电影」一般的阅读享受。
全书共分成三篇。第一篇是「心法篇」,包括第一章及第二章,以介绍管理会计背后的理念为主。第一章要求个人与企业面对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找到自我的「独特价值命题」(unique value proposition)。第二章以古埃及金字塔的建构为师,强调企业必须以分享来创造凝聚力,分享范围包括企业的愿景、价值,以及构成管理体系的四大支柱——策略、资讯系统、诱因机制、决策权分配。
第二篇是「招式篇」,包括第三章到第十一章。笔者提出一个「企业成功金字塔」的概念,而管理会计的主要技术形成了「金字塔九大绝招」。这些招式有四个层次:
1. 万般管理活动起源于倾听顾客、发现顾客当前或未来潜在的需要(第三章)。
2. 崇本务实是建立长期竞争优势的不二法门,这有赖个人与企业持续学习以下的基本功夫:降低成本的掠夺能力(第四章);标准化的复制能力(第五章);以简御繁的穿透能力(第六章);预见未来的先见能力(第七章)。
3. 企业必须建立精实流程,才能以最有效率及最独特的方式服务顾客,这些关键流程包括供应链管理(第八章)、创新管理(第九章)与决策管理(第十章)。
4. 企业所有的管理活动及流程,最终必须表现在优质的财务成果上(第十一章)。
第三篇是「总结篇」。笔者以「群龙无首」来期勉企业招募、培育具高度荣誉感与责任心的经理人。最好的管理,就是不要管理。然而,这必须倚赖企业建立良好的制度,以及拥有自动自发的优质人才。
投资人也该懂管理会计
财报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但财报会被蓄意扭曲,连会计师或财务分析师都可能上当。投资人保护自己的另一种方法,是检视企业是否实践本书提出的管理心法及「金字塔九大绝招」。例如:(1)如果企业没有「独特价值」,其产品或服务就容易「商品化」(指不具特色),不容易建立长期竞争优势;(2)如果企业不重视基础的管理功夫,或不能创造精实的流程,在经营规模扩大时,就会产生管理失序的现象,无法创造优质的财报数字。投资企业就是投资经营团队,而本书可作为检视经营团队是否优秀、扎实的体检表。
致谢
能够完成本书,首先要感谢恩师黄钰昌教授(目前执教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他使我深刻体认到,管理会计必须兼具纪律与创意。其次,我要感谢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Michael Porter)。波特教授在极度繁忙的全球讲学、顾问行程中,数度拨冗指导我写作的方向。
台大EMBA学程于2006年正式迈入第10年。与历届EMBA同学切磋管理武功的美好经验,是滋生这本书的肥沃土壤。我感谢所有协助我发展这些教材的台大EMBA同学,并希望这本书能在终身学习的道路上,和所有渴望提升自我竞争力的朋友欢喜做伴!
此外,时报出版的编辑团队始终是我写作时的好顾问。我特别感谢总经理莫昭平女士(台大EMBA第四届),欠她一本书的压力,是写作非常现实的动力。总编辑林馨琴女士、主编陈旭华先生与执行编辑苗之珊小姐,一直不断地协助我找到专业性与可读性的平衡点。我的研究助理吴青伦、卓佳庆、黄英华,是我蒐集资料的好帮手,在此一併致谢。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婉菁。我是个「加法」专家,容易招惹太多杂事;她是个「减法」高手,总要我聚焦单纯,忠于自己,活出独特价值。对于我,婉菁就像荡漾人世中佛国漂来的清香白莲,她是最美的一朵,也是最无私的一朵。这本书是「减法」的产物,被删除最多的,是我陪伴妻子的时间。
谨以此书,献给她。
推荐序 看到的,不只是一部好电影!
许士军 元智大学讲座教授 台湾评鑑协会理事长
当读者阅读这本《管理要像一部好电影》时,像我这个年岁的人,可能会记起大约在四十年前(也就是大学联招制度开始实行不久的年代),就有这么一个「假如教室像电影院」的国文作文题目。显然地,这一题目代表一种期待:如果同学们抱着像进电影院的心态走进教室,该有多好!尽管刘教授的新着书名和这题目十分神似,但是它提供读者的,并不只是一种期待,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承诺。
本书所谈的,不是一部电影,却要比任何一部电影还精彩。书中提到的,有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战国时代的商鞅变法,以及英王亨利五世如何以寡击众等历史故事;也有米开朗基罗与达文西鲜为人知的趣事:前者接下西斯汀礼拜堂和教皇陵墓的创作工作时,索取了天价酬劳;后者还曾打算为跨越欧亚大陆的博斯普鲁斯海崃设计桥樑。读者还会读到许多艺术家的故事,主角包括了举世闻名的大提琴天才马友友、国内前辈画家林玉山老先生,当然也少不了提到多位歌王,如卡罗素、纪里、帕华洛帝等人成名背后的轶事。
读者更想不到的是,书中还出现刘备兵败当阳长坂的一幕,也提及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尤其是武当派叛徒宋青书和其师叔俞莲舟交手的情节。刘教授从这些令人目不暇给的故事中找出管理涵义,不禁让人深深为他的见多识广、才思敏捷而惊叹。譬如说,在探访小华盛顿栈(一家邻近美国谢南多厄国家公园的餐厅)的归途中,他为当时的景色所感动,因而赋出李白「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的诗句。巧的是,我曾在该地附近生活一年多,若不是读了这本书,我还不晓得「谢南多厄」(Shenandoah)的印第安语拥有「星星的女儿」这么美的意义。
诚如作者所承诺,他想让读者有如看场好电影般,从书中学习管理概念。除此之外,刘教授也真的举出许多脍炙人口的电影,例如赫本主演的《第凡内早餐》、福曼执导的《阿玛迪斯》,当然也少不了让李安获得殊荣的《断背山》。
然而,毕竟这是一本探讨管理会计如何应用于管理实务的书。《管理要像一部好电影》欲达到的目的,是让读者从一个故事接到另一个故事、一个场景换到另一个场景,在看得津津有味、读得入神之时,不知不觉地领略到作者想说明的管理观念和道理。刘教授真正要告诉读者的是:管理会计这一工具如何协助企业「反省策略,沟通策略,进而发挥强大的执行力」;如何「建构适当的诱因机制」;如何「分配决策管理权力」。此外,对于当前大众关切的「创新」议题,刘教授给予更特别的着墨。经由法国创意设计大师史塔克之口,刘教授强调「找到自我」乃是创新的根源:人们应该深入了解自己的过去和当前处境,如此才能「深耕心中那块创新的福田」,这也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核心能耐」。他还指出:创新要从「问有趣的问题」开始;创新代表「一种有深度的抄袭」;创新的先决条件乃是「策略上的专注」。这些言简意赅的陈述,可说是给予「创新」一针见血、鞭辟入里的诠释。
本书之所以不同于一般同类书籍,乃是借由「看电影」般的精彩故事,让人自然地、透彻地领略管理学的道理。透过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工程,刘教授说明了专业团队和高度授权组织的重要性;他以达文西画作「蒂班琪肖像」为例,说明该画能颠覆西方肖像画传统,是因为它纳入了画中人物的心理描绘,这与企业「解读顾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为了说明成功策略必须具备的「独特价值」,刘教授也以当代人物为例,例如冠德建设马玉山先生(也是修习台大EMBA学程的成功企业家)与干部在台风天的表现;为强调现代企业对顾客的重视,刘教授借用邓丽君小姐的名曲<我只在乎你>,将概念加以延伸,尤显巧思。
任何不朽的历史人物和创作能为人们传诵和怀想,就是因为它们蕴藏的意义。本书选择的各个故事,目的正是凸显它们的管理涵义。透过这种不同凡响的表达方式,作者在阐述管理问题和管会的应用时,让他获得更开阔的天地来奔驰、更丰富的题材来採撷。因此,《管理要像一部好电影》得以超越制度和方法的层次,昇华至哲理层次。
这样一本不一样的管理书籍,必须像刘教授这样不一样的学者才能写出。说真的,我们在这本书领略到的,岂不正是作者表现出那种深厚学养、渊博见识和洋溢才华的「自我」!
推荐序
魏永笃 勤业众信会计师事务所总裁
我的职业生涯大部分时间都从事会计师业务,之后几年则专注于事务所的经营管理,如何「做对的事」、如何「把对的事情做对」,是我在管理面所须面对的极大挑战。1967年,亦即我大四那一年,我选修了「管理会计」这一门课,该门课程的教学重心即是:自成本会计及财务会计所得之资讯,可作为管理者进行决策的参考。
阅读刘顺仁教授的《管理要像一部好电影》一书后,我感受到管理的创新精神,也深深认同作者在本书所倡议的「创造自我的独特价值」。透过许多古今中外的故事,刘教授将管理的心法、招式及哲理,深入浅出地道来,让人容易领会。本书论及的管会概念也透过实例来说明,对于从未修习管理会计课程的读者,《管理要像一部好电影》化繁为简,不但容易理解,更充满阅读乐趣。阅读刘教授这本新着就像观赏好电影,章章精彩,不容错过。
推荐序
叶公亮 富邦证券董事长
「管理」要像一部好电影,除了「剧情」(相当于企业为追求卓越所进行的管理活动等)必须引人入胜,还须透过「导演」(相当于经理人或管理者)的现场指导、「剧组人员」(相当于企业各部门)的全力支援,让创意以独特的方式来呈现,才能成就一部「企业巨作」。简而言之,这部名为「管理」的电影,从开始拍摄到最终呈现,不但展现了创意、纪律与组织协同力,它也是一项艺术。
阅览本书,刘顺仁教授以贴近生活的案例、流畅的文笔,将管理者在实务上可能面临的问题直接点出,也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让读者认识管理会计原理。在刘教授的笔下,管会理论不再令人望而生畏;而刘教授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独到见解,更是许多管理者经常忽略、却也是最重要与最基本的原则──必须找到自我,创造独特价值。刘教授以「企业成功金字塔」为主要架构,并以「九大招式」作为企业创造竞争力所须修练的武功,从创造价值、倾听顾客、管理成本、建立精实流程到激励创新,招招切中核心,皆是管理活动的重点所在。
现代的资讯科技日新月异,各式管理工具也推陈出新,因此管理者能透过更有系统的方式检视公司营运状况,以更精确的方式呈现经营成果。在经理人平日繁琐的管理工作之外,持续吸收新知是所有管理者的基本功。刘教授融合专业知识与阅读趣味,引导读者进入管理会计领域,解析管会数字背后的意义,让阅读《管理要像一部好电影》的过程有如观看一部精彩好片。本书不但提供管理者不同的思考方向,也能协助个人找出提升竞争力的方法,更是投资人与青年学子的绝佳工具书,在此推荐给广大读者!
我对《管理要像一部好电影》这个书名感到非常好奇。我一直觉得,管理这个领域,很多时候都充斥着各种僵化的规则和抽象的理论,读起来总是让人提不起兴趣。但是,用“电影”来比喻,就立刻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我脑海里闪过无数部经典的电影,它们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故事吸引人,更因为它们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视觉呈现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我想,这本书很可能是在探讨如何将电影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融入到管理实践中。也许它会谈论如何构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叙事框架”,让团队成员能够清晰地理解公司的愿景和目标,并从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我特别期待能读到关于“视觉化管理”的内容,比如如何利用图表、流程图,甚至是“分镜图”来清晰地呈现复杂的工作流程和项目计划,就像电影的“分镜脚本”一样。而且,我认为“情感连接”在管理中至关重要,一部好电影能够深深触动观众的情感。我猜,这本书可能会分享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和情感关怀,来建立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和归属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这个“剧组”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如果能够将管理变成一场充满艺术性和感染力的“创作”,让团队成员在其中感受到成就感和价值感,那将会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评分我最近在构思一个小型创业项目,团队规模不大,但大家各有想法,有时候沟通起来就像一群演员在对台词,但就是接不上戏。所以,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帮助我更好地整合团队、激发活力的书籍。《管理要像一部好电影》这个书名,真的触动了我。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部成功的电影,它之所以能打动人心,不仅仅是因为精彩的剧情,更因为每个角色都有鲜明的个性和动人的故事线,导演巧妙地将这些线索编织在一起,让整部电影流畅而有张力。我想,这本书可能会探讨如何为团队设定一个引人入胜的“剧本”,让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角色和使命。它可能还会谈到如何“选角”,找到最适合的人才,并赋予他们发挥潜力的舞台。最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告诉我,如何在项目过程中制造“戏剧冲突”,并以一种建设性的方式来解决,让团队在挑战中不断成长,而不是陷入内耗。我特别想知道,作者会不会举例一些经典的电影桥段,然后分析其中的管理启示,例如,某个角色是如何在压力下做出艰难决策的,或者一个团队是如何在危机时刻团结一致、克服困难的。如果能学习到如何在管理中营造一种“沉浸感”,让团队成员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体验到“角色”的意义,那将是多么棒的一件事啊!
评分“管理要像一部好电影”,这句话简直就是我的管理痛点的一针见血的概括!我之前带过几个团队,感觉就像是在演一出没有剧本的即兴剧,状况百出,有时候大家各唱各的调,气氛也常常尴尬得让人想钻地缝。读到这本书名,我立刻就联想到,一部好的电影,不仅仅是演员的表演,更是导演的功力。导演需要洞察人性,需要调动气氛,需要精准地把握每一个“镜头”和“剪辑”。我猜这本书大概会从“导演”的视角出发,来剖析管理者的角色。也许它会讲到如何“排练”,如何让团队成员熟悉彼此的“戏份”,如何让他们在工作中找到“感觉”。我特别好奇,作者会不会谈论“场景设计”的重要性?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是不是就像一个精心搭建的电影场景,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团队的情绪和创造力?而且,电影里总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转折,或者“峰回路转”的情节,这些往往是吸引观众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教我如何在管理中制造一些“惊喜”和“突破”,让团队的工作不再单调乏味,而是充满活力和探索精神。如果能像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一样,让团队成员都乐在其中,并且期待着下一幕的到来,那才是真正的成功!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管理要像一部好电影》真的太吸引人了,我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很有意思。我一直觉得,管理这个话题,讲来讲去好像都围绕着那些理论、框架、工具,听起来枯燥乏味,但如果能用电影的方式来解读,那肯定会不一样。电影有剧情、有节奏、有冲突、有高潮,还有让人回味无穷的细节和角色塑造。所以,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把这些电影的元素应用到管理上的。是不是说,一个好的管理者就像一个优秀的导演,需要看清全局,调配资源,激发团队的潜力,最终呈现出一场精彩的“演出”?我猜这本书里应该会提到很多关于“故事性”和“叙事”在管理中的运用,也许是关于如何构建团队的共同愿景,如何讲述公司的发展故事,又或者是在面对挑战时,如何带领团队走出低谷,迎来胜利的“高潮”。我特别期待能读到一些关于“镜头语言”在管理中的类比,比如如何“聚焦”关键问题,如何“切换视角”来理解不同团队成员的感受,甚至是如何运用“蒙太奇”来快速推进项目。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棒,很有艺术感,不像市面上很多管理书籍那样死板。总而言之,我预感这本书会提供一种全新的、充满创意和趣味性的视角来理解管理,让我觉得管理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和流程,而是一场充满生命力的创作过程。
评分老实说,我平常对管理类的书籍兴趣不大,觉得大部分都太理论化、太遥远了,跟实际操作有点脱节。但《管理要像一部好电影》这个名字,让我觉得耳目一新,好像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我喜欢电影,也相信很多成功的电影背后都有着精妙的叙事和结构。所以,我猜测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可能是将“讲故事”的能力运用到管理中。想象一下,一个能把公司愿景讲得绘声绘色,把团队目标讲得热血沸腾的管理者,肯定比那些只会发号施令的管理者更能凝聚人心。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讲故事”的方法论,比如如何构建一个吸引人的“开场”,如何在过程中设置“转折点”,又如何带领团队走向一个令人振奋的“结局”。我猜,书中可能会用很多电影的例子来阐述这些观点,让我能更容易理解。例如,某部电影如何通过角色的成长弧线来激励团队成员的进步,或者某个公司是如何通过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就像电影塑造鲜明的角色一样。而且,我认为“节奏感”在管理中也非常重要,一部好电影不会让人觉得冗长乏味,也不会让人跟不上进度。所以我很想看看,这本书是如何解读管理中的“节奏”的,是关于项目推进的速度,还是关于团队成员的情绪起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