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代,大批先民横渡台湾海崃来到台湾,在台湾这一块充满无限生机的土地上种植稻米。早期的稻米品种非常复杂,有汉人从华南带来的,有原住民从南洋带来的,更有荷兰人从海外引进的。
日本人在清光绪二十一年占据台湾之后,发现台湾稻米的品种竟多达一千六百七十九种。日本人为了贯彻「工业化日本,农业化台湾」的殖民地政策,大力进行稻米品种的筛选和改良工作,并试图改变米形、米质,以迎合日本人的需求。所以,除了台湾已有的在来米(籼稻)品种外,又增加了蓬莱米(?稻)品种,也因此整个改变了台湾人的口味。
从西元一九八七年起,台湾政府积极提昇稻米品质,大力辅导农民栽培,目前由台湾本地育成的良质米,不仅好看,更是好吃。虽然价格稍高,却让台湾米的品种更为丰富、多样化且兼具地方特色。本书将带领读者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认识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台湾米」。本书内容包括:
●认识稻米
●台湾米的历史发展
●台湾米的种类
●具有地方特色的台湾米
●米、节庆、谚语
●稻米与休闲
作者简介
许爱娜
近年来陆续发表多项有关稻米之学术研究报告。专长为稻米新鲜度检定、糯稻加工品质分析、稻米品质分析及食味检定。目前为台中区农业改良场作物改良课副研究员。
我最近剛買了這本《台灣小百科-台灣的米》,但說實話,我還沒機會把它從頭到尾仔細讀完。不過,光是看書名,就讓我想起了很多小時候的回憶。記得小時候,家裡煮的飯總是特別香,而且總是會煮一大鍋,吃不完的還可以做成炒飯、飯糰。現在雖然生活變方便了,很多東西都可以買現成的,但偶爾還是會懷念那種自己煮的米飯的味道。這本書的標題聽起來很居家,感覺像是會談論一些關於台灣米食的日常知識。我個人比較有興趣的是,台灣不同地區的稻米品種有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我知道有些米煮起來會比較Q,有些比較鬆,這之間有什麼科學原理嗎?還有,台灣的米食文化跟其他亞洲國家有什麼差異?例如說,我們有沒有發展出一些獨特的米食料理,是其他地方沒有的?我希望這本書能解答我這些疑惑。另外,現在很多年輕人可能比較習慣吃麵包、麥片當早餐,對米飯的需求可能不像以前那麼大了。不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到這個世代的飲食習慣轉變,以及對台灣稻米產業的影響?如果它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讓年輕人重新愛上米食的觀點,那就更棒了。總之,我對這本書抱持著蠻高的期待,希望讀完後能對台灣的米有更深入的認識。
评分这本书我之前有在書店翻過,那時候就被它的標題吸引了。《台灣小百科-台灣的米》聽起來就很有親切感,而且米食在我們台灣人的生活裡佔了多大的份量,這點相信大家都有同感。我記得我小時候,阿嬤家的廚房總是飄散著煮飯的香味,那種味道到現在都還留在記憶裡。每天三餐,從早餐的稀飯、午餐的白飯,到晚餐的便當,米飯幾乎無所不在。我覺得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台灣米食文化的演變,像是從早期大家吃的蓬萊米、在來米,到現在各種改良品種,還有不同地區的米食特色,例如南部黏性較高的米,北部較鬆軟的米,這些細節一定很有趣。此外,台灣的米食不只單純的吃飯,還發展出各式各樣的米食料理,像是碗粿、油飯、米糕、肉粽,甚至是甜點類的麻糬、狀元糕等等,這些都承載了許多地方的歷史記憶和飲食習慣。如果這本書能把這些點都講透,那真的會是一本非常值得珍藏的書。我尤其好奇,現在因為生活型態的改變,年輕一代對米飯的接受度是不是有影響?還有,台灣的稻米產業面臨著哪些挑戰,像是氣候變遷、進口稻米的競爭等等,如果書裡有觸及,那會讓這本書的深度更上一層樓。總之,對於一個從小在台灣長大、對米食有濃厚感情的讀者來說,這本書聽起來就充滿了探索的空間。
评分這本《台灣小百科-台灣的米》光聽書名就讓我覺得充滿了在地氣息。對我來說,米飯不只是填飽肚子的食物,它更是台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載了許多情感與記憶。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希望它能讓我更深入地了解「米」這個詞背後所代表的意義。例如,台灣有哪些特別優質的稻米品種,是透過科學改良還是自然演化而來的?這些品種的米煮出來的口感、香氣有什麼不同?還有,台灣的稻米種植有什麼獨特之處?例如,稻田的輪作制度、灌溉系統的運用,或是不同地區的稻米栽培方式,這些都可能影響到米的品質。我很想知道書中會不會介紹一些台灣的冠軍米,還有他們的得獎故事,以及背後有哪些堅持與努力。此外,台灣的米食文化非常多元,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都有許多充滿特色的米食料理。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介紹這些料理的起源、做法,還有它們在地方飲食文化中的地位。例如,台南的米糕、北部的油飯,甚至是客家的米篩目、原住民的竹筒飯,這些都代表了不同族群的生活方式和智慧。如果書中能引導讀者思考,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如何保有這些珍貴的米食文化,並且讓它持續發展下去,那這本書的價值就會更加提升。總之,我希望這本百科能夠提供給我一個全新的視角,去重新認識台灣的米,並且從中感受到這片土地的豐饒與生命力。
评分對於《台灣小百科-台灣的米》這本書,我個人是很期待它能挖掘出一些比較不為人知的台灣米故事。我一直覺得,雖然米飯是台灣餐桌上的主角,但我們對於它背後的生產、種植過程,以及它所蘊含的文化意涵,其實了解得並不算太深入。這本書的標題給人一種親切感,彷彿就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來關於台灣米的點點滴滴。我很好奇,它會不會介紹台灣的稻米品種演變史?從早期大家口中的「在來米」、「蓬萊米」,到現在各種改良品種,這些品種的出現對於台灣人的飲食習慣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還有,台灣的稻米種植技術是如何發展的?有沒有一些現代化的耕作方式,或是傳統的栽種智慧,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和保存的?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探討到台灣稻農所面臨的實際問題?例如,極端氣候對稻米生產的影響,或是農藥殘留、食安等議題,這些都是身為消費者很關心的部分。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客觀的資訊,並且引導讀者思考如何支持台灣的在地農業,那就更有意義了。除此之外,我還希望它能介紹一些台灣各地獨特的米食文化,像是不同地方的粽子、碗粿、油飯的特色,這些地方性的飲食習慣,其實都藏著豐富的歷史和人文故事。總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超越單純的知識介紹,帶領我重新認識台灣的米,並從中看到台灣這片土地的生命力。
评分這本《台灣小百科-台灣的米》聽起來就像是為我們這些在地台灣人量身打造的百科全書。我平常就對台灣在地的一些小知識很感興趣,尤其是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米飯對台灣人來說,絕對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環。從餐桌上的主食,到各種傳統小吃,米飯的身影無處不在。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介紹台灣有哪些特別的稻米品種?例如說,我聽說有些米煮起來特別香,有些米煮飯不容易爛,這些品種的來源和特色是什麼?還有,關於稻米的種植,台灣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是不是特別適合種植出好吃的米?有沒有哪些地方的稻米特別有名?例如說,台東的池上米、花蓮的富里米,這些地方的米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讓它們能享譽全台?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這些地方的米,還有他們獨特的種植方式和栽種技巧。另外,我也想知道,台灣的米食文化是如何形成的?除了單純的米飯,還有哪些跟米有關的傳統習俗或節慶?像是過年時候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這些都跟米息息相關。如果書裡能多講一些這些充滿人文氣息的故事,那我會覺得這本書非常紮實。總而言之,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對台灣的米有更全面的了解,從產地到餐桌,從歷史到文化,都能有更深的認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