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摇滚乐文化学的「奇书」,作者从希腊神祇的故事切入,探讨「摇滚与暴力的呈现形式」、「插电化与吉他英雄的窜起」、「摇滚歌曲的性慾表达」、「阳具摇滚与自恋」、「黑人摇滚的培力与白人复制与剽窃」、「摇滚的仇恨女性意识与变装越界」等。
这是第一本从希腊神话(亦即image原型)与人类学角度切入的摇滚乐文化学,探讨摇滚乐的一些重要意象的形成。出版后,在欧美得到极高评价。被评为摇滚文化批评的《金枝》。
Ruth Padel以诗人的洞见与古典音乐学者的素养,检视「摇滚与侵略性的性慾」的交互关系,并以古典文学的角度解释之……本书充满睿智与知识,足以与Greil Marcus,Lester Bangs,和Tom Wolfe并列其驱。
Bel Mooney,《泰晤士报》。
迷人且充满挑战的论述。Ruth Padel以古典神话学为钥匙,打开了潘朵拉的盒子,让我们一窥摇滚乐有关性别、种族、国家意识、阶级的肮脏祕密。
Charles Shaar Murray,《独立报》。
罕见的奇书,从爱神如何从泡沫中诞生,探讨到Bob Dylan、「男孩特区」的罗南,让你知道摇滚乐的「加冕」过程。读者终于理解「滚石合唱团」的Mick Jagger的自恋行止其实可以远溯至古代根源。
Giles Smith,《标准晚报》。
风格特异的研究,认为摇滚乐其实是一种「男性创造」,奠基于希腊神话对待女性的原型态度。内容严肃却充满幽默趣味。此书让Ruth Padel在「摇滚评论」的地位直追Greil Marcus。
Caspar Llewellyn Smith,《每日电讯报》。
作者简介
露芙.帕黛(Ruth Padel)
是英国得奖女诗人(T.S. Eliot Prize、National Poetry Competition),也是「英国皇家文学会」、「伦敦动物学会」、「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士,目前担任「英诗学会」主席。她是达尔文的玄外孙。出版过六本诗集。牛津大学希腊文学博士,曾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教授希腊文与古典文学,目前为自由撰述,替《金融时报》、《纽约时报》、《独立报》,以及首屈一指的音乐杂志《Mojo》撰稿。
作品有诗集Alibi、Summer Snow、Angel、Fusewire、Rembrandt Would Have Loved You、Voodoo Shop、The Soho Leopard。非文学作品有In and Out of the Mind、Whom Gods Destroy、《摇滚神话学》(I’m a Man: Sex, Gods, and Rock ‘n’ Roll)、52 Ways of Looking at a Poem、 Tigers in Red Weather。
译者简介
何颖怡
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比较妇女学研究。曾任职联合报系记者编辑与编译、水晶唱片创意总监、台北之音与爱乐广播电台主持人,目前是商周出版选书顾问,并专职翻译。翻译作品有《嘻哈美国》、《嘻哈黑话字典》、《乳房的历史》、《太太的历史》、《在美国》、《天真的人类学家》、《西蒙波娃美国纪行》、《安妮强的烈焰青春》、《冬日将尽》等。
导论:摇滚跟啥? 005
第一部 起源:神话,性与电气 029
第一章 奥菲斯以及「你与我」的神话 031
第二章 青少年的诞生:压制、自由、电气 043
第三章 力量、战争与创造力:围绕慾望身旁的男性神祇 065
第四章 圣斧 081
第五章 来自慾望海的声音 101
第六章 海洋奇蹟:拯救、遮掩、假装 119
第七章 英雄之旅:我的歌 135
第二部 扮演:黑人对摇滚及其暴力的赋权 155
第八章 黑人英雄:野性的唿唤 157
第九章 我有罪:别人的歌 179
第十章 黑暗的自我:性、知识与百年来的黑人化 201
第十一章 黑人:男性需求的声音 221
第十二章 当吉他变成枪:暴力得到赋权 237
第十三章 英雄是暴力、黑暗、反体制的??戏剧尤然 259
第十四章 美国:白人与暴力的爱恋 277
第三部 关系与人造物:恨女,易装与歌迷 293
第十五章 「反」与矛盾 295
第十六章 从恨女得到安慰 309
第十七章 狄伦:创造力、恨女与回声仙女 329
第十八章 活生生的恨女 343
第十九章 易装, 阉人歌手,露淫 361
第二十章 一场与爱情的爱情故事 377
第二十一章 做为男子汉 393
参考书目 399
人名对照 405
我一直对音乐与文化的交融性非常感兴趣,而《摇滚神话学:性、神祇、摇滚乐》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种深度探索的渴望。它不是简单地叙述摇滚乐的发展史,而是将摇滚乐视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承载着时代精神和人类集体潜意识的载体。作者以一种极其新颖且富有学术深度的笔触,将摇滚乐的崛起与人类社会几个最古老、最深刻的主题——性、神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尤其被书中对摇滚乐中“性”的解读所吸引,它不再仅仅是视觉的刺激或歌词的挑逗,而被上升到了一种生命力的象征,一种对压抑的突破,一种对个体自由的追求。而“神祇”的论述,更是让我看到了摇滚乐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成为了一种新的精神寄托,一种情感的宣泄途径,甚至是一种对抗现代性焦虑的精神仪式。我非常欣赏书中对Bob Dylan歌词的分析,那种将他的作品置于“先知”和“吟游诗人”的角色进行解读,让我深刻体会到摇滚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承载的社会责任和文化影响力。这本书的视角是宏大且充满启发性的,它不仅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摇滚乐,也让我开始反思,音乐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是被《摇滚神话学:性、神祇、摇滚乐》这个书名给吸引住的。那种带着点叛逆、带着点神秘的组合,让我觉得这一定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事实证明我的直觉是对的!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摇滚乐的认知。我一直以为摇滚乐就是关于年轻人的反叛、关于呐喊和嘶吼,但这本书却带我进入了一个更广阔、更深邃的领域。作者将摇滚乐与人类最古老的神话传说、宗教符号,甚至是最本能的生命欲望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我看到了摇滚乐背后那股原始而强大的生命力。书中的一些章节,特别是关于“神祇”的部分,让我对那些曾经被我忽视的歌词和旋律有了全新的理解。那些看似狂放不羁的表演,原来都在诉说着关于创造、毁灭、救赎,甚至是对某种超越性的追求。我尤其喜欢作者分析Led Zeppelin的《Stairway to Heaven》和Jim Morrison的诗歌时,那种将他们与古代神话人物进行对比的方式,让我看到了摇滚乐与人类永恒精神主题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再是简单的娱乐,而成了一种现代的“图腾”,一种在都市丛林中寻找精神家园的途径。这本书让我对摇滚乐有了更深的敬畏,也让我开始思考,在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我们是否也在通过音乐,寻找着失落的“神性”?
评分读完《摇滚神话学:性、神祇、摇滚乐》,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大爆炸”。我一直认为摇滚乐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年轻人荷尔蒙的宣泄,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它与人类最古老、最根本的驱动力之间的深刻联系。作者以一种极其宏大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将摇滚乐的诞生、演变乃至其核心精神,都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书里对于“性”的探讨,并非低俗的窥探,而是将其上升到生命本源、繁衍欲望和身体解放的高度,这无疑为我理解摇滚乐的原始能量提供了全新的维度。而“神祇”的部分,更是让我惊叹于摇滚乐如何成为了现代人情感寄托、精神追寻甚至是对抗虚无的“新神话”。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Pink Floyd的《The Wall》时,所揭示的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立与挣扎,以及如何通过摇滚乐寻找救赎和连接。这种将音乐艺术与人类最深层的情感需求、精神困境相结合的分析,让我觉得这本书不只是关于摇滚乐,更是关于人本身。它让我重新思考,摇滚乐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扮演着一个现代“萨满”的角色,帮助我们在迷失中找到方向,在喧嚣中听见内心的声音。
评分摇滚乐对我来说,一直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存在,它不仅仅是音乐,更像是一种语言,一种情感的宣泄,一种生活的态度。我尤其着迷于那些在音乐中融入了深刻思考的作品,它们能触及灵魂,引发共鸣。最近我读到一本叫做《摇滚神话学:性、神祇、摇滚乐》的书,虽然书名乍一听有些晦涩,但当我翻开它,就被书中那些充满力量和想象力的论述深深吸引。作者以一种极其独特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摇滚乐的发展历程与人类古老的精神信仰、原始的生命力以及那些永恒的主题——比如性,联系在了一起。我之前从未想过,那些激昂的吉他solo、嘶吼的歌声,竟然可以被解读出如此多层面的意义,它们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呐喊,更是对内心深处最原始冲动的表达,是对某种失落的神性的追寻。书里对不同年代的摇滚乐队及其代表作品的分析,都带着一种“考古”般的严谨和“解读”般的灵气,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音符和符号构成的宏大叙事中。它不是简单的罗列事实,而是构建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摇滚乐在我心中的地位瞬间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它不再只是陪伴我度过青春的背景音乐,而成了一种承载着深刻文化基因和哲学思辨的载体。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所听过的那些摇滚歌曲,试图从中挖掘出更多的潜藏含义,这种体验是前所未有的,充满了惊喜和启发。
评分作为一名长久以来对摇滚乐情有独钟的乐迷,我一直渴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门艺术形式的内核。《摇滚神话学:性、神祇、摇滚乐》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这份渴望,甚至远超预期。它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历史梳理,也不是简单的音乐评论,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和符号学的视角,去解读摇滚乐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意义。作者巧妙地将摇滚乐中的“性”元素,不仅仅视为感官的刺激,而是上升到一种生命力、创造力和原始欲望的象征,这让我看到了摇滚乐作为一种打破禁忌、挑战传统的力量。而“神祇”的论述,更是将那些乐队和音乐人提升到了某种精神偶像的高度,探讨了他们在歌词、形象和表演中如何汲取、转化乃至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神话”。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时期摇滚乐流派的分析,它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与人类的集体潜意识产生共鸣,又如何成为个体反抗、探索与自我实现的载体。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摇滚金曲,其背后可能蕴含着比我们想象中更丰富、更古老的文化密码。它促使我更加认真地去聆听、去感受,去挖掘摇滚乐中那股不羁的灵魂和永恒的张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