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经营是透过行政的运作,以发挥教师的专业能力,启发学生成功的学习。班级是学校组织中最基层的组织,班级教学与辅导更是师生互动的历程,无论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学与辅导策略的运用是影响教学效能的重要关键,也是专业化教师必须具备的知能。现代化教师应具备教学与辅导知能採行有效的教学与辅导策略,才能达成学校教育的目标。 本书计分为哲学理论篇,探讨赫尔巴特(J.F.Herbart)、杜威(J.Dewey)、康德(I.Kant)的教育理念﹔教学策略篇则探讨教学理论与实务的应用﹔班级辅导篇探讨亲职教育与班及辅导理论与实务﹔研究方法篇则概述研究法的要旨。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真的把“教学”和“辅导”这两件事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而不是把它们割裂开来看。我以前常常觉得,教学就是传授知识,辅导就是处理行为问题,这两者好像是独立的流程。但这本书告诉我,优秀的教学本身就蕴含着辅导的元素,而有效的辅导也能反过来促进教学。它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包括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书里有很多关于如何识别和应对学生学习困难的案例,不仅仅是学习成绩上的困难,也包括学习动机、自信心、人际关系等方面。作者提出了很多非常有操作性的建议,比如如何通过非评判性的语言来鼓励学生,如何通过积极的反馈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如何利用团辅活动来促进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我特别喜欢它提到的“反思性教学”,鼓励老师们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找出问题,并进行改进。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工作的老师来说,非常重要。有时候我们忙于日常教学,可能忽略了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本书就像是一个贴心的引路人,它不仅告诉我们“做什么”,更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
评分我拿到这本《学校教育的教学与辅导策略》的时候,其实是带着一点点“学术书籍”的预设来看待的。但翻开之后,我发现它完全颠覆了我的想法。它没有那些冗长拗口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甚至可以说是“接地气”的方式,来阐述复杂的教育理念。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台湾本土的教育案例,这些案例都非常贴近我们身边的学校生活,读起来特别有共鸣。比如,书中提到如何处理学生之间的小摩擦,如何引导学生克服考试焦虑,如何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些都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挑战。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也不是那种“纸上谈兵”,而是非常具体、实用,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应该这样做”,而是详细地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会带来什么效果”。我尤其欣赏它在“辅导策略”这部分的内容,它没有把辅导仅仅局限于“心理咨询”,而是把它看作是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影响。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前辈,在不经意间,给你分享了最宝贵的经验和智慧,让你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成长。
评分这本书,嗯,我拿到的那本封面跟一般的教科书不太一样,感觉比较有设计感,不是那种硬邦邦的学术风格。我之前一直对学校教育里的“辅导”这个部分觉得有点模糊,感觉好像老师们就是处理一下学生的问题,但具体是怎么做的,怎么做得有效,我一直没太搞清楚。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满足了我长久以来的好奇心。它不像那些纯理论的书,读起来会睡着,而是用了非常贴近实际的案例,像是我们台湾这边的学校可能会遇到的情况,比如学生团体动力不足、亲子沟通障碍、学习倦怠等等。作者在讲解策略的时候,会先分析问题根源,然后提出一套一套的解决方案,并且会解释为什么这样有效,背后的教育心理学原理是什么。我特别喜欢它提到“赋能式辅导”,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很棒,不是直接给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性。书里还讲到了一些如何跟家长沟通的技巧,这一点对我来说尤其重要,有时候学生的问题,真的跟家庭环境脱不了关系。整体来说,我觉得这本书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学校教育实际操作,特别是辅导这块的老师、家长,甚至是相关科系的同学,都非常有帮助,而且读起来不枯燥,很有启发性。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标题吸引了,因为“教学与辅导策略”这个主题,刚好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领域。我感觉在很多学校里,教学和辅导是分开进行的,有时候甚至会出现脱节。老师们忙于课程进度,而辅导老师则处理一些行为问题,但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好像没有被充分挖掘。这本书恰恰就填补了这一块的空白。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教学方法或者辅导技巧,而是深入地探讨了教学与辅导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形成一个更全面的育人体系。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很多创新的理念,比如“支持性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扮演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建立自信心。还有“发展性辅导”,不仅仅是解决当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精彩,它们都来自于真实的教育场景,并且对每个案例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的策略在实际应用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我特别喜欢它提出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认为教学和辅导能力的提升,是教师不断学习和反思的过程。这本书,真的让我对“教学”和“辅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实践指导。
评分坦白讲,我买这本书之前,其实对“教学策略”这部分内容没有特别大的期待。我总觉得学校教什么,老师怎么教,好像是比较固定的模式,而且很多时候,教学的重点都放在知识点的传授上。但这本书让我对“教学策略”有了全新的认识。它没有落入俗套,而是强调了“情境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书中关于如何设计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情境,有非常详细的讲解和生动的例子。我以前一直以为“情境”就是讲个故事或者看个视频,但这本书告诉我,一个好的情境设计,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知识、以及他们可能产生的疑问。它还强调了“协作学习”的重要性,如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交流、解决问题,而不是单打独斗。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里提到了“脚手架式教学”,也就是老师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逐步攀登学习高峰。这种方式,既保证了学习的有效性,又避免了学生因为困难而产生挫败感。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不仅仅是提供方法,还会详细分析每种策略背后的理论依据,以及在实际教学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应对方案。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如何“教”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有信心去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