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少数完整梳理艺术批评方法、历史与理论的着作之一,由国内当代艺评家执笔
◆ 理论与实务并重,详述艺评概念与艺评写作原则,为进入艺术批评领域之最佳教材
以系统性的文字为艺术作品进行阅读,可能和艺术作品对现实的阅读一样,其结果均是繁衍出各据一方、各自成理,且随着时间蔓延交杂的观点之林。从对「现实」一词的质疑出发,艺术以心理的、精神的、想像的种种真实介入对现实的考量,以审美意义搁置其原始的「技艺」(craft)涵义,接着在目的、对象、形式、创作方法上一一脱去古典时代的教化原则,最后在「无用」的主张上以其纯粹性确立自身不可被言说的定义。这一整段至今仍沸腾不止的艺术概念演变史,伴随而来和它一般历史悠久,且同样繁芜纷纭的艺术批评发展史。
着眼于二十世纪的艺术批评已在概念上与历史上皆投射出一清晰可辨的脉络,但国内为艺术批评学提供完整整理的书籍仍为数甚微,身为当代艺评家的作者在《艺术批评学》一书中,即以结合理论与实务为方向,试图透过艺术批评史与艺评写作方法的系统性梳理,双管齐下地为读者提供在国内仍属少有的艺术批评学概述。在理论整理上,作者追溯艺术批评一词的起源,从批评的本质、功能、标准与方法逐一检视丛集于「艺术批评」旗帜下的概念,详述艺术批评如何由美学的隶属角色出发,历经语言学、社会学、哲学、人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跨领域学科的混血,而在二十世纪茁生为众家理论的景况,同时循溯古典时期以来的代表性艺术学者及其艺术观。在实务步骤上,作者除依序条列批评写作的原则与程序外,亦探视艺评家的个人文化修养与品德和其评论之间的幽微关系。书末的艺术批评常用术语与批评学者索引,则为读者提供循索内文的指引。
作为对艺术作品的「描述、诠释、评价与理论化」(Morris Weitz),艺术批评以来自不同学科、方法与身分认同等各种观点的引入,读入∕读出作品纵横深阔的层次。而透过对于形成这些层次的概念与准则的逐一细述,《艺术批评学》试图为台湾的艺术批评与理论扎下根基,并投射出日后一系统性艺术批评制度建构的可能。
作者简介
谢东山
艺术理论与批评家,现任于台中教育大学美术系艺术史论教授。
1946年出生于彰化,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美国爱荷华大学西洋艺术史硕士、德州理工大学艺术批评学博士。曾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台南艺术学院艺术史与艺术评论研究所、彰化师范大学美术系。专攻领域艺术批评学、台湾美术史、西洋艺术理论、油画。
着作包括《台湾美术批评史》、《台湾现代陶艺发展史》、《艺术概论》、《台湾美术地方发展史全集》(台中、彰化云林区域)、《殖民与独立之间:世纪末的台湾美术》、《当代艺术批评的疆界》等。
作者序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艺术批评学
第二节 艺术批评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艺术批评学的基本范畴和体系
第一篇:批评的本质
第一章 艺术批评的性质
第一节 什么是艺术批评
第二节 关于各种艺术批评的性质说
第三节 艺术批评的特性
第四节 艺术批评语言的本质
第二章 艺术批评的形态
第一节 批评的体裁
第二节 批评体裁的基本特征
第二篇 批评的功能
第三章 艺术批评的功能和任务
第一节 批评功能说
第二节 艺术批评与审美文化
第三节 艺术批评的审美调解功能
第四章 艺术批评的终极目标
第一节 建构权威价值标准
第二节 创造观念文化
第三节 艺评自我开发
第三篇 批评的标准
第五章 艺术批评标准的特性
第一节 批评标准的本质
第二节 批评标准的基本类型
第三节 批评标准的生成来源
第四节 批评标准的权威性的形成
第五节 艺术价值论
第六节 艺术批评标准的基本特性
第六章 艺术批评标准的中西系统
第一节 中国
第二节 西方
第三节 中西艺术批评标准比较
第四篇 批评的方法
第七章 艺术批评方法概说
第一节 艺术批评方法的含义
第二节 艺术批评的一般科学方法
第八章 艺术批评方法的主要理论
第一节 传统批评理论
第二节 现代批评理论
第三节 艺术批评理论新趋势
第四节 艺术批评范例
第九章 艺术批评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第一节 批评方法与艺术观念
第二节 批评方法与批评对象
第三节 观念、方法、对象的契合
第五篇 批评的写作
第十章 艺术批评写作原理
第一节 艺术批评写作原则
第二节 批评文本的结构
第三节 批评文本的素材
第四节 批评写作的模式
第十一章 艺术批评的写作程序
第一节 艺评写作的对象
第二节 蒐集资料
第三节 写作技巧与步骤
第四节 谈论艺术品
第十二章 艺评家的修养
第一节 生活体验
第二节 艺术感受力
第三节 批评创造力
第四节 艺术理论修养
第五节 文化知识修养
第六节 创作经验
第七节 品德操守
第六篇 批评的发展
第十三章 艺术批评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西方艺术批评的起源
第二节 中世纪
第三节 文艺复兴
第四节 巴洛克时期
第五节 艺术批评的全面发展
第六节 艺术批评发展的现代新格局
第七节 艺术批评史回顾
第十四章 艺术批评的发展规律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艺术批评发展原理
参考书目
附录
一、艺术批评常用术语
二、西方重要艺评家与其索引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些犹豫,毕竟“艺术批评学”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有点吓人,以为会是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大集合。然而,当我真正翻阅之后,我才发现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作者的叙述方式简直是一股清流!他没有采用那种居高临下的学术腔调,而是非常平易近人地引导着读者一步步深入。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都选自大家耳熟能详的艺术作品,从西方古典绘画到现代装置艺术,覆盖面非常广。更令人赞叹的是,作者在分析时,能够巧妙地将不同理论家的观点融会贯通,并用清晰的逻辑进行对比和阐述。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波普艺术的那一部分,作者将安迪·沃霍尔的作品置于社会文化、消费主义的背景下进行解读,让我茅塞顿开,原来那些看似简单的丝网印刷,背后承载着如此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而且,书中的语言非常优美,读起来就像在欣赏一首精心雕琢的诗歌,即使是探讨严肃的学术问题,也丝毫不会让人感到枯燥。我常常会在夜深人静时,捧着这本书,细细品味每一句话,感受文字的韵律和思想的深度。这本书真的让我对艺术批评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它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学问,而是触手可及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艺术。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实在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它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深层世界的大门。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学院派写法,而是将复杂的理论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对不同艺术流派的分析,总是能够抓住最核心的特点,并且用生动的语言加以阐释。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符号学”在艺术批评中的应用的解读,作者通过对一些经典画作的细致分析,让我看到了隐藏在画面符号背后的丰富意义。之前我以为艺术批评只是关于好坏美丑的评价,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明白,艺术批评是一种深刻的思考过程,它关乎历史、文化、社会,甚至哲学。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总是能够巧妙地引用相关的文学、哲学甚至心理学理论,将艺术批评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产生一种“原来还可以这样看”的顿悟感。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方式的启迪。我感觉自己的观察力、分析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看艺术作品不再是简单的视觉享受,而是一场智慧的探险。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以为会是一本非常枯燥乏味的理论书籍,充斥着我完全不理解的专业术语。但是,当我翻开它之后,我发现我完全错了!作者的写作风格实在是太迷人了。他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最简单易懂的语言,将那些晦涩的艺术批评理论娓娓道来。书中引用了大量我熟悉的艺术作品作为例子,从伦勃朗的肖像画到杜尚的现成品,作者总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解读它们,让我看到了我之前从未注意过的细节和深意。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读者反应理论”的讨论,它让我意识到,艺术作品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观者的不同而产生丰富的变化。这本书不仅仅是让我了解了不同的艺术批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见解。我感觉我的思维方式被极大地拓宽了,看艺术作品不再是盲目的跟随,而是能够带着自己的思考去参与。每次读完一章,我都会对艺术产生新的敬畏之心,也更加渴望去探索更多未知的艺术领域。
评分这本书真的太让人惊喜了!原本只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结果一翻开就陷进去了。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把那些看似高深的艺术批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举例时,不仅仅是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艺术作品在不同批评理论下的解读方式,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这些名词背后的实际意义。比如,书中对梵高《星夜》的分析,从色彩、笔触到构图,再结合不同批评家的视角,简直是把我带进了那个画面,让我仿佛能感受到梵高内心的激荡。更绝的是,作者还会时不时地“跳出来”,用一些非常接地气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理论,比如把“解构主义”比作拆解一个复杂的玩具,让你看到它最核心的部分。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参加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艺术沙龙,和智慧的思想进行着激烈的碰撞。它不仅提升了我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艺术,如何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每次读完一章,都会忍不住放下书,去重新审视我曾经看过的那些画作、雕塑,甚至电影,发现之前忽略了多少精彩的细节。这种感觉,就像是突然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我对艺术的理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实在太有创意了!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很多艺术类书籍,只是按照时间顺序或者流派来梳理。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导游,带领我们穿梭于不同的艺术批评“景点”,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风景和故事。作者非常有技巧地将不同学派的理论融为一体,却又清晰地区分它们的核心观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章节,作者并没有止步于介绍其基本概念,而是深入剖析了后现代主义如何颠覆了传统的艺术叙事,以及它对当下艺术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书中对那些充满争议性的当代艺术作品的解读,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一直困惑不解的某些艺术行为,通过作者的分析,豁然开朗。他提出的“批判性观看”的概念,对我来说尤其具有启发性。我以前看艺术作品,往往是被动接受,而这本书则鼓励我去主动提问,去质疑,去发现作品背后隐藏的信息。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展览的方式都变了,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会放慢脚步,仔细观察,尝试用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批评不仅仅是评论家的工作,更是每一个热爱艺术的人都可以参与的智力游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