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台湾碑碣选集

明清台湾碑碣选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碑刻
  • 明清史
  • 历史文化
  • 文献
  • 台湾研究
  • 史料
  • 古籍
  • 文化遗产
  • 地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翰墨薪传:清代台湾碑刻研究述略 作者: 林志成 出版社: 汉光文化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清代台湾地区碑刻的物质形态、文字内容、社会功能及其背后的历史意涵。通过对大量现存碑碣、石碑、石柱、以及附着于建筑或自然岩壁上的铭文的系统性梳理与细致解读,本书旨在重建清代台湾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宗族等多个维度上的历史图景。 本书聚焦于清朝(自康熙二十二年施琅攻台始至光绪年间)在台湾设立行政建制至清廷覆灭的约二百二十年间,留存下来的具有典型代表性或独特史料价值的碑刻文献。不同于侧重于特定主题(如仅研究庙宇碑记或仅探讨界碑性质)的传统研究,本书采取一种广阔的、社会史的视角,力图展现碑刻这一非传统史料在理解近代早期台湾社会转型与建构过程中的独特价值。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绪论:碑刻作为历史见证”、“制度的刻痕:官府碑碣的权威构建”、“安土重迁:民间碑刻中的社会秩序”、“宗教与信仰的物质载体”以及“结语:碑刻的流变与未来研究方向”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碑刻作为历史见证 本章首先确立了碑刻文献在台湾史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台湾岛在清代初期,行政管辖松散,官方档案保存不易,许多社会记忆与法律规范往往依赖于坚固耐用的石质载体得以延续。作者详细论述了清代台湾碑刻的物质基础——石材的来源、风化程度、以及书刻工艺的地域性差异。同时,梳理了既有研究的得失,指出以往研究多偏重于文字的摹拓与考订,而对碑刻所处的空间语境(Spatial Context)和时间演变(Chronological Development)的关联性探讨不足。本章强调,碑刻不仅仅是文字的记录,更是权力和社会规范在特定地理空间上的“物化具象”。 第二部分:制度的刻痕:官府碑碣的权威构建 此部分是全书的基石之一,着重分析了由官方主导、设立的各类碑刻如何服务于国家权力在台湾的渗透与巩固。 (一)抚台与经界: 详尽考察了《界碑》的设立及其演变。这些界碑不仅是行政区划的物理标记,更是汉人社会与原住民社群之间关系紧张与和解的无声记录。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界碑文字的对比,揭示了清廷“开山抚番”政策在不同阶段的策略调整。 (二)法制与教化: 重点分析了布告碑、示禁碑、以及“德政碑”的内容。这些碑刻集中体现了清代儒家伦理、法律条文(如禁止溺女婴、禁奢禁赌等)在移民社会中的传播方式和接受程度。研究发现,部分碑刻的设立地点和文本措辞,反映了地方官吏在执行中央政策时,为适应台湾的特殊社会结构(如帮派与祖籍矛盾)所做的变通与强调。 (三)军防与屯垦: 考察了与营盘、汛塘、以及屯垦地的设立相关的碑文。这些铭文记录了军事部署的变动、屯丁的来源及其土地开垦的权限,是研究清代台湾边陲开发史和军事制度史的直接证据。 第三部分:安土重迁:民间碑刻中的社会秩序 本章将视角转向民间社会,探讨了非官方的碑刻——如宗祠碑、祖茔碑、义庄碑以及契约碑——在构建和维护地方社会秩序中的核心作用。 (一)宗族与血缘的铭记: 详细分析了台湾宗族碑记的特点,它们如何帮助移民在异乡重建与巩固“他乡之族”。碑文中的昭穆世系、功名录、以及祭田的设立条款,构成了宗族内部的权力分配图谱。尤其关注了碑文中所体现的“寻根意识”和“叶落归根”的情感投射。 (二)地方互助的制度化: 重点解读了义庄、义冢、水利组织等机构所立的碑记。这些碑文详细记载了资金的来源、管理人的推选、以及救助的范围和规则。这揭示了在官方制度尚不完全覆盖的领域,地方精英如何通过石刻文本来确立一套稳定且具有约束力的民间契约体系。 (三)契约的石化: 探讨了土地买卖、佃租协议、以及“买佃”或“分产”等契约碑文。这些碑文的设立,往往是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土地权属纠纷,它们提供了比口头约定更为强固的法律保障。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年代的契约碑用语,分析了台湾土地私有化进程中,社会关系的微妙变化。 第四部分:宗教与信仰的物质载体 本章关注庙宇、坛墠、公馆等宗教场所留存的碑刻,它们是研究清代台湾民间信仰体系的活化石。 (一)庙宇沿革与重修碑: 深入分析了台湾庙宇碑刻中常见的“缘起”叙事,考察了神祇的降临故事、建庙的时间点、以及历次重修的缘由和捐助者名单。这些信息不仅是考证寺庙史实的依据,更揭示了地方士绅与宗教活动之间的利益联结。重修碑上的“芳名录”是当时地方精英财富与社会地位的公开展示平台。 (二)善书与教团: 考察了与白莲教、龙华派等秘密宗教或民间教团相关的碑刻(多隐于民间或遭毁后重立)。这些碑文的文本风格、隐喻和所宣扬的教义,为研究清代台湾社会底层人民的精神诉求和反抗意识提供了独特的窗口。 (三)风水与地脉: 考察了与地理风水、庙宇选址、以及地方山川祭祀相关的碑记,探讨了传统堪舆学说如何与地方信仰相结合,影响了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第五部分:结语:碑刻的流变与未来研究方向 最后,作者总结了清代台湾碑刻的历史意义: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多层次、多面向的社会记忆体系,弥补了官方档案的诸多缺失。本书的研究表明,碑刻文本的“公共性”和“持久性”使其成为研究清代台湾社会结构、文化认同、以及权力运作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史料。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它不仅对碑文内容进行语义分析,更结合了碑刻的物质状态(如碑文的残损程度、修补痕迹)和空间位置,进行跨学科的综合阐释。结论强调,对清代台湾碑刻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化对近代中国边缘区域的社会整合与地方性知识生产的理解。未来研究应更多借助数字人文技术,对碑刻的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全面建档与空间关联分析。 --- 本书特色: 1. 跨越官方与民间: 系统性地将官府碑刻与民间碑刻置于同一研究框架下进行对比分析。 2. 强调物质性: 不仅关注“写了什么”,更关注“如何被书写”以及“为何被放置在那里”。 3. 史料基础扎实: 依赖作者多年在台湾各地田野调查获得的拓片、照片及一手文献整理。 4. 理论视野开阔: 运用了物质文化研究、空间社会学、以及新史学中的地方史学理论,为碑刻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书是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及文化研究领域学者、研究生,以及所有对台湾地方史、清代社会史感兴趣的读者案头的必备参考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充满热情,而《明清台湾碑碣选集》无疑是我近来阅读过的最令人兴奋的学术成果之一。这本书的编纂质量极高,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史料的堆砌,更在于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入的考证工作。我特别赞赏书中对每一块碑碣的背景信息、发现地点、历史意义的详细阐述。这使得读者在阅读碑文本身的同时,也能对其所处的历史语境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例如,某一块关于抚番政策的碑文,其后附带的解释和分析,不仅阐明了碑文的内容,更将其置于当时两岸关系、民族政策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极大地深化了我的理解。书中对于一些珍稀碑文的收录,更是显示了编纂者不辞辛劳、广搜博采的精神。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碑刻形制、铭文风格、隶定技巧的知识。这本书不仅是历史研究者案头的必备参考,对于任何对台湾历史、碑刻学、甚至是地方志有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除了宏观的历史叙事,更需要微观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明清台湾碑碣选集》恰恰满足了我这样的需求。翻开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亲身触摸到历史的脉络。那些矗立在风雨中的碑碣,无声地诉说着往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社会契约、产权纠纷、土地买卖记录的碑文的收录。比如,某块关于水利分配的碑记,虽然文字朴实无华,却清晰地勾勒出了早期农业社会生活中最根本的生存要素和利益协调方式。又比如,那些记录了家族迁徙、宗族规约的碑文,不仅仅是族谱的延伸,更是了解台湾早期社会组织结构、文化传承的重要凭证。我注意到书中有些碑文是关于行业公会、互助会成立的记载,这让我看到了当时社会成员之间如何通过自发组织来应对风险、保障权益,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社会史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在史料的搜集和整理上下了巨大的功夫,很多碑文的影像清晰,释文准确,并辅以必要的考证,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来说,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也增加了理解的深度。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感受到历史的鲜活与生动。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史书的视角来审视明清时期的台湾。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历史,不应该仅仅是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更应该是普通民众的生活轨迹、社会形态的演变。而碑碣,恰恰是这种“草根历史”的生动载体。在《明清台湾碑碣选集》中,我看到了大量反映民间信仰、习俗、节日庆典的碑文,它们如同一个个闪烁的节点,勾勒出当时社会精神生活的图景。那些关于祭祀、修建庙宇、设立善堂的记载,不仅展现了宗教信仰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折射出人们对冥冥之中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我尤其对书中收录的一些涉及民间纠纷、调解协议的碑文感到好奇,它们揭示了在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下,社会是如何通过约定俗成的方式来维护秩序的。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历史不是僵化的文字,而是流淌在生活中的鲜活力量。它让我们看到,在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之下,是无数普通人日复一日的生活,是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深深印记。

评分

拿到《明清台湾碑碣选集》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仿佛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将那些散落在台湾各地、默默无闻的碑碣,以一种系统而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对于我们了解明清时期台湾社会的面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被其中那些记载着先民奋斗历程的碑文所深深打动。无论是垦荒拓土的艰辛,还是应对自然灾害的决心,抑或是修建水利、开辟道路的集体努力,都通过这些坚硬的石碑,传递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书中收录的关于宗族制度、社区自治的碑文,也为我展现了当时社会组织形态的独特之处。我尤其关注那些涉及移民迁徙、落籍定居的记录,它们是研究台湾人口流动、族群融合的关键证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史料汇编,更是一种历史的“现场记录”,让我们能够直接面对历史的痕迹,感受到当时社会的脉动。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明清台湾历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将是开启智慧、激发思考的宝贵资源。

评分

这本《明清台湾碑碣选集》实在是一本厚重的史料宝藏,我拿到手里时就感受到了它沉甸甸的分量,不仅仅是纸张的重量,更是承载的历史分量。作为一名对台湾近代史颇有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一直苦于一手史料的匮乏,许多关于早期移民、地方治理、社会冲突的细节,往往只能通过二手文献的转述来窥探。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给我打开了一扇直接面对历史真相的大门。我尤其被其中那些古朴的碑文所吸引,每一个字、每一个句,都仿佛带着当时的温度和气息。例如,在阅读那些描绘开垦辛苦的碑刻时,我能想象出先民们挥汗如雨、披荆斩棘的画面;在看到关于乡约、义举的记载时,我更能感受到社群内部的互助精神和维系秩序的努力。书中的选录非常丰富,涵盖了官府告示、家族祠堂碑、寺庙沿革碑、墓碑等等,从不同维度展现了明清时期台湾社会的方方面面。即便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碑刻,其背后也可能隐藏着重要的社会变迁线索。我花了很多时间仔细辨认那些略显模糊的碑文,并对照着书中的注释和考证,试图还原出更完整的历史图景。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基础史料,也为我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让我能够跳出泛泛而谈,深入到具体的事件和人物之中去挖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