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丽塔》是纳布可夫的书写高峰;《普宁》则是他引起美国读者广泛注意和欢迎的第一部小说。
「精采的幽默,极端的悲哀,只有天才能做到如此完美的结合。」
──格雷安.葛林读《普宁》
《普宁》一书译者梅绍武,为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之子。是大陆第一个翻译纳布可夫作品的翻译家。
「读纳布可夫小说,你大可放心认真去想他每一个边缘人物、一句话、一个名字、一处看似自然信笔带过的细节;你可以相信他都是认真处理过而且只会想得比你更多,是一个个挑衅读小说人程度、看得到算你厉害的谜──」
──唐诺
「一位西方评论家说,读纳布可夫的作品时,头一遍如墬五里雾中,第二遍略见端倪,理出些头绪,第三遍方茅塞顿开,发现阳光灿烂无比。另外,有些评论家说,纳布可夫操纵笔下人物如操纵木偶,语言如蝶翼上的色彩,认为他是福克纳以来美国最重要的作家,或是乔伊斯以来最有风格、最具独创性的作家。」
──梅绍武
《普宁》一书最初在1953至1957年的《纽约客》杂志连载,是纳布可夫第一部引起美国读者广泛注意和欢迎的小说。它描述一个流亡的俄国老教授在美国一家学府教书的生活。他性格温厚而怪癖,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常受同事们的嘲弄,妻子也离弃了他。他孑然一身,只得沉溺于故纸堆,钻研俄罗斯股文化和古典文学聊以自慰;时时刻刻回忆往事,流露出一股浓重的乡愁。纳布可夫把俄罗斯文化和现代美国文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诙谐而机智地刻画了一个失去了祖国、割断了和祖国文化的联系、又失去了爱情的离乡背井的苦恼人。
作者简介
纳布可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
1899年4月23日,纳布可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布可夫随全家于1919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1940年,纳布可夫移居美国,在卫斯理、史丹佛、康乃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身分享誉文坛,着有《庶出的标志》《罗丽塔》《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1955年9月15日,纳布可夫最有名的作品《罗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
1961年,纳布可夫迁居瑞士,1977年7月2日病逝洛桑。
译者简介
梅绍武
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之子。1928年生于北京,原名梅葆珍。梅绍武曾说,他的父亲替他取名葆珍,是因为当时北京有两个活到90岁的老人,其中一个叫葆珍,因此便给他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希望他长寿。195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先后在北京图书馆国际交换处、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工作。
梅绍武是大陆第一个翻译纳布可夫作品的翻译家,除了《普宁》之外,还包括纳布可夫另一部重要作品《微暗的火》。此外,他还喜欢侦探小说,曾与夫人偷偷翻译过不少侦探小说。如达许汉密特的《瘦子》等。
我真的要为《普宁》这本书点赞!作为一个平时阅读口味比较杂的人,我很少会对一本书有这么强烈的推荐欲望。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作者构建了一个非常真实又有点疏离的世界。读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一个旁观者,静静地观察着书中的人物和他们的生活。作者的叙事手法很独特,不会直接告诉你人物的内心想法,而是通过他们的行为、对话,甚至是沉默来展现。这种“留白”的设计,反而让读者有更多的空间去解读和想象,也让人物更加立体饱满。书中对于环境的描写也非常出色,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特定的氛围,仿佛置身其中。而且,这本书没有落入俗套,没有太多狗血的剧情,就是很纯粹地展现了生活中的一些片段。这种朴实的力量,反而让我觉得更加珍贵。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视野好像拓宽了一些,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也变得更加多元。
评分《普宁》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特别的阅读体验。它不像我平常看的那些小说,有着很明确的起承转合或者强烈的冲突。反而是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一点一点地渗透进你的心里。我最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比如描绘一次晚餐时的餐桌对话,或者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能传递出很多信息,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这本书没有强行灌输什么大道理,而是让你自己去体会,去思考。有时候我会停下来,想一想书里讲到的道理,感觉自己好像在一场与作者的思想对话。书中的一些描写,也唤起了我很多过去的回忆,让我联想到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这种共鸣,让阅读的过程变得更加个人化和有意义。总的来说,《普宁》是一本值得慢慢品味的书,它不会立刻给你带来震撼,但会在你心中留下长长的回响。
评分哇!这本《普宁》真是让我惊艳到不行!当初只是因为书名有点特别,好奇心驱使我翻开,没想到一页接一页,根本停不下来。作者的文笔真的很细腻,就像是在画一幅画,把很多我平时可能不曾留意的场景和人物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读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好像就置身其中,能闻到空气中的味道,听到微风吹过的声音,甚至能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尤其是书里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那种微妙的情感纠葛,还有那些看似平常却蕴含深意的对话,都让我反复咀嚼,回味无穷。有时候会因为某个角色的选择而替他捏一把汗,有时候又会为他们的坚持感到动容。它不是那种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但就是这种平缓中暗藏的张力,最能触动人心。读完之后,我花了好几天才从书中的世界走出来,脑子里还在想着那些人物的未来,还在回味那些触动我的细节。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很多思考,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普宁》这本书,我还有点担心它会不会太沉重或者太晦涩。毕竟很多书名比较有深度的作品,读起来确实需要费点心思。但读着读着,我发现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作者很巧妙地在叙事中穿插了一些非常生动的细节,让整个故事一点都不枯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一个老街的描写,那里的建筑、那里的生活节奏,都被写得活灵活现,仿佛我能透过文字看到阳光洒在斑驳的墙壁上,听到远处传来的叫卖声。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对人物的刻画也非常到位。每个角色都不是脸谱化的,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自己的挣扎和选择。有一次,读到书中一个人物在做某个艰难决定的时候,我竟然跟着一起紧张起来,甚至忍不住替他思考该怎么办。这种代入感,是很多书都给不了的。而且,《普宁》的结局也处理得非常漂亮,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给人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
评分《普宁》这本书,绝对是我今年读到的最值得细细品味的书籍之一。它带给我的感觉,就像在午后阳光洒满窗台的时候,泡一杯温暖的茶,然后沉浸在一篇优美的散文里。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但又不失温柔。他能够用非常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最深刻的情感。我特别喜欢书里对人物内心细腻的刻画,那些微小的心理活动,那些难以启齿的烦恼,都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读的时候,我常常会因为某个细节而产生强烈的共鸣,感觉作者好像能看穿我的内心一样。而且,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舒服,不会让人感到急躁,反而有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它不像很多快餐式的读物,读完就忘了,它会在你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记,让你在未来的日子里,时不时地回想起书中的某个场景,某个句子。这本书真的让我体会到了阅读的纯粹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