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确实会说话,但它更会说谎。
当数字说谎时,你分辨得出来吗?
死于枪口下的儿童数目每年以倍数的速度增加?厌食症每年夺走十五万名年轻女性的生命?白种男性只佔新劳动力的六分之一?令人憷目惊心的统计数字形塑我们对社会议题的思考。但这些数字多半是错的。本书教你如何看出有问题的统计数字,并以批判的方式来思考它们。对于任何看或读新闻的人,以及任何仰赖统计数字来理解社会问题的人,还有大学学生,这本书都不可不读。
贝斯特从各种在媒体上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切入,包括堕胎、网路色情、游民、百万人游行、青少年自杀等,借由来自《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及其他主要媒体的例子,他为我们揭开了统计数字的使用、误用与滥用的祕辛。
贝斯特鉅细靡遗地向我们解释了坏统计数字出现、散播并形塑政策辩论的原因与方式,也告诉我们看穿坏统计数字、批判思考「统计战争」的具体方法。你并不需要高深的数学知识才能读懂这本书,因为里面谈的,全都是最基本、最易懂的统计,例如百分比、平均值、比例。
这本平易近人的书告诉我们,除了天真地全盘接受统计数字或犬儒地认为它们毫无意义外,我们还有另一种选择:面对着在社会科学以及我们饱受媒体轰炸的生活里氾滥的统计数字,我们可以当个聪明、批判、具权的阅听者。
作者简介
乔.贝斯特(Joel Best)
德拉瓦大学社会学暨刑事司法教授,其他着作包括Random Violence: How We Talk About New Crimes and New Victims (1999)、More Damned Lies and Statistics: How Numbers Confuse Public Issues (2004) 及 Flavor of the Month: Why Smart People Fall for Fads (2006) 等。
专文推荐
统计是门活生生的学问 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 黄旻华
统计是权威?还是权力? 世新大学广播电视电影学系助理教授、台湾媒体观察教育基金会董事长 管中祥
致谢
导论 有史以来最糟的社会统计数字
「孩童遭到枪杀的人数,每年增加一倍。」:这句话哪里有问题?
统计数字:是事实,还是谎言?
数盲?
第一章 社会统计有什么用?
社会统计到底什么时候出现,又是怎么来的?
社会问题是哪里来的?
十亿?一兆?反正就是很多嘛!
官方统计数字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面对统计数字时,该问的三个问题
下面要谈些什么?
第二章 什么是软事实?——不良统计的来源
三十万?三百万?随便猜一个吧!——猜测的问题
A 片确实是色情,那么比基尼女郎的图片也是色情吗?——定义的问题
你是否曾被外星人绑架?——测量的问题
任何一个青少年都有可能逃家!——取样的问题
优质统计的特征是什么?
第三章 永垂不朽的突变统计——糟蹋数字的方法
就连最基本的地方也出现错误!——不当的推论
从「十五万人患有厌食症」变成「十五万人死于厌食症」——变质:改变统计数字的原义
「劳动人力净增值」与「胜算比」到底是啥玩意?——混淆:曲解复杂的统计数据
错!错!错!连三错!——复合错误:劣质统计数字鍊的创造
突变统计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第四章 苹果与橘子——不当类比
问题越来越严重了!——不同时间的比较
美国学生的程度是世界倒数,甚至垫底!——不同地域的比较
美国大部分的穷人是白人!——不同群组的比较
社会问题所耗费的社会成本,究竟是怎么算出来的?——不同社会问题的比较
有两个数据可比较,至少比光有一个来得好,但……——比较的逻辑
第五章 统计大战——统计数字上的争论
有一百万人参与示威游行吗?——一个特别数字的争论
人口普查如何计算人数呢?——蒐集资料的争论
当关键是价值观不同时——统计数字与争议性议题
利用统计取得权威
该怎样诠释统计大战?
第六章 社会统计反思——从批判观点出发
以讹传讹的天真者
嘲讽挖苦的犬儒者
保留判断空间的批判者
该怎样面对无可避免的统计数字?
注释
我注意到一本叫做《统计数字:是事实,还是谎言?》的书,它让我联想到我们生活中充斥的各种数据,以及我们是如何被这些数据所影响的。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令人震惊”的统计数据,比如“某某产品能让你的智商提高20%”或者“某某政策导致犯罪率飙升”。但我们很少去深究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它们是否真的可靠。这本书的书名直指核心问题,我猜想它会是一本非常有洞察力的读物。我期待它能从多个角度来解读统计数字的“双面性”。可能它会剖析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但更侧重于解释这些原理如何被“玩弄”。比如,如何通过巧妙的图表设计来夸大或缩小某个趋势?如何通过选择性地呈现数据来制造虚假的关联?甚至,它可能会讨论一些历史上的经典案例,说明统计数字是如何被用来影响公众舆论和政治决策的。对我来说,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能帮助我建立起一种更强的“数据素养”,让我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数字信息的人,而是能够主动去质疑、去分析,去判断这些数字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着实勾人好奇心,《统计数字:是事实,还是谎言?》。一看到这个题目,脑海里就立刻涌现出无数关于数据操纵、误导性图表以及数字如何被用来推销观点而非揭示真相的场景。我一直觉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真伪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而统计数字往往是支撑论点的最有力武器,但同时也是最容易被扭曲的工具。这本书想必会深入剖析那些隐藏在冰冷数字背后的诡计,教我们如何透过表象看到本质。想象一下,那些看似权威的报告,那些让你信以为真的调查结果,背后可能藏着怎样的“小动作”?这本书会不会揭示那些在报纸、杂志、甚至学术论文中常见的、但我们却常常忽略的“统计陷阱”?比如,样本选择的偏颇、相关性与因果性的混淆、选择性呈现数据等等。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让我们在面对海量数据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再轻易被数字牵着鼻子走。也许读完这本书,我再看新闻报道时,会对“某某调查显示……”这样的句子多一份审慎,甚至能自行分析其可靠性,这绝对是一项了不起的技能提升。
评分我最近偶然间注意到一本叫做《统计数字:是事实,还是谎言?》的书,光听名字就觉得很有意思。当下社会,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无数的数字信息,从新闻报道到商业广告,再到科学研究,数字无处不在。但我们真的了解这些数字吗?它们是如何被收集、处理和呈现的?是否存在着某些“潜规则”或“技巧”,让这些数字为特定的目的服务,而并非完全客观地反映现实?这本书似乎就是来解答这些疑问的。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有很多生动的案例,通过分析具体的例子来展示统计数字的“迷惑性”。比如,可能有一章专门讲如何识别那些故意误导性的图表,那些为了让某个数据看起来更惊人而设计的视觉效果。或者,它会探讨一些常见的统计学谬误,比如“幸存者偏差”或者“从众效应”是如何在统计学中体现的。我个人对那些关于“统计学悖论”的内容特别感兴趣,总觉得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深刻的逻辑。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提升对数据分析的敏感度,让我能够更批判性地看待那些宣称“有数据支持”的说法,那绝对是物超所值。
评分《统计数字:是事实,还是谎言?》这个书名,瞬间就抓住了我。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海量的数字所包围:新闻里的民意调查、广告里的“科学证明”、学术报告里的研究结果……但这些数字,究竟有多可信?这本书,我猜想,就是一本关于如何“看穿”统计数字的指南。我期待它不仅仅是讲解枯燥的统计学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生动地揭示统计数字可能存在的“猫腻”。比如,如何通过改变坐标轴的刻度来扭曲视觉效果?如何通过模糊的措辞来掩盖数据的局限性?甚至,它可能会探讨“零数据”或“缺失数据”是如何被用来影响解读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提升辨别信息的能力,让我能够更审慎地看待那些看似“无可辩驳”的数据,从而做出更理性的判断,不被那些精心设计的“统计谎言”所误导。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拥有那种“一眼看穿”数据背后真相的敏锐度,不再轻易相信那些看似权威的数字。
评分《统计数字:是事实,还是谎言?》这个书名,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数据世界的好奇之门。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数字“淹没”的时代,从经济指标到民意调查,从健康风险到产品评价,数字几乎无处不在,并且常常被用来作为“铁证”来支撑各种观点和决策。然而,正如书名所暗示的,这些数字并非总是纯粹的事实,它们也可能被精心包装,甚至被用来编织谎言。这本书我预感会是一场关于“数据真相”的探索之旅。我期待它能带领我深入了解统计学背后的运作机制,揭示那些隐藏在冰冷数字背后的“人性”和“意图”。也许书中会详细讲解一些统计学概念,比如抽样误差、置信区间、显著性检验,但更重要的是,它会教我如何识别这些概念被滥用的情况。比如,为什么一个看起来非常小的样本量也能得出“全国性”的结论?为什么某些研究结果会因为细微的条件变化而截然不同?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火眼金睛”的工具,让我能够更自信地辨别信息,不被那些经过“加工”的统计数据所欺骗,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