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政治思想史-近代英国篇(2008年最新版) (二版 )

西洋政治思想史-近代英国篇(2008年最新版) (二版 )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政治思想史
  • 近代英国
  • 西方政治思想
  • 英国政治思想
  • 政治哲学
  • 历史学
  • 社会科学
  • 思想史
  • 2008年出版
  • 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大英帝国曾是近代世界史中的耀眼明星:它以英伦三岛为基地所成就之影响力令人啧啧称奇。若追究原因,则在十七、十八世纪时帝国内所发生的三次政治革命实为此霸业之根本基础。本书探索在当时所浮现的政治思想与这三次政治革命间的密切复杂关系。古宪法思想(或习惯法思想)、古典共和思想及自然权利思想从十七世纪起陆续涌现于英吉利民族之政治语言中,协助他们对自身的历史及从事政治的方式或意义作出深刻的反省,英国人把法国人与德国人抛在后面,取得了近代初期西方政治思想舞台上之擅长地位。

作者简介

陈思贤

1959生于台北县板桥

现任:国立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教授西洋政治思想史及当代政治哲学

学历:美国约翰霍浦金斯大学政治学博士
   国立台湾大学毕业

西洋政治思想史——中世纪篇(修订版)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西方政治思想在中世纪时期的发展脉络,时间跨度大致从西罗马帝国衰落(约公元五世纪)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前夕(约十五世纪)。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是古典理性精神与日耳曼习俗在基督教神学框架下深度融合、冲突与重塑的关键时期。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世纪政治思想的核心议题、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观点,展现这一时期思想家们如何应对帝国终结、教会权威兴起、封建制度确立、普世君权与地方自治等重大历史挑战。 本书将超越对中世纪“黑暗时代”的刻板印象,着重展现其思想资源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特别是在法律、伦理与神学交织中对现代政治概念(如主权、法律本质、自然法等)的奠基性贡献。 --- 第一部分:古典遗产的继承与基督教化(约500-900年) 本部分探讨西罗马帝国崩溃后,古典政治哲学,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如何在日耳曼蛮族王国和新兴的基督教世界中被保存、翻译和重新诠释的过程。 第一章:教会的初步建立与早期教父的政治观 罗马世界的终结与新秩序的萌芽: 简述西欧政治格局的碎片化。 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 详细分析其“双城论”对世俗权力和教会权力的划分与关系定位。考察其历史哲学中对“和平”与“正义”的理解,及其对“原罪”概念如何影响其对国家必要性的论述。 爱尔兰和不列颠的修道院: 论述这些孤立中心如何成为保存古典文献的避难所,以及早期盎格鲁-撒克逊王国的法律文书对王权神授观念的初步体现。 第二章:查理曼帝国与“普世帝国”的复兴 加洛林文艺复兴的政治意义: 探讨丕平献土和教皇加冕的政治神学基础。 “教皇制”与“皇帝制”的早期张力: 分析“双剑论”在这一时期的不同解释,以及君士坦丁捐赠的伪造文件对教皇世俗权力的影响。 早期法律汇编与习俗法: 研究日耳曼传统习俗法(如萨利克法典)如何开始与罗马法和教会法相互渗透,为后来的封建契约关系埋下伏笔。 --- 第二部分:盛期中世纪的冲突与体系构建(约900-1300年) 中世纪盛期是政治思想体系最为成熟和激烈的冲突时期。教权与皇权(或王权)的斗争,成为这一时期政治哲学的核心议题。 第三章:格里高利改革与教权至上主义的崛起 叙任权之争的理论基础: 深入分析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及其支持者如何从神学和法律上论证教皇对世俗君主的最高权威(Plenitudo Potestatis)。 早期自然法思想的复兴: 考察博洛尼亚大学对《查士丁尼法典》的重新发现及其对世俗法律体系构建的巨大影响。 第四章:亚里士多德的“回归”与托马斯主义的综合 “异端”思想的挑战: 讨论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再传入(特别是通过阿拉伯学者如阿威罗伊的译本)对基督教神学和政治学的冲击。 托马斯·阿奎那的政治综合: 详尽阐述其对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基督教化改造。重点分析其关于永恒法、自然法、人类法和神法的四层法律等级结构。探讨他对城邦(civitas)与王国(regnum)的看法,以及对“良法”的界定。 政体分类与“混合政体”的雏形: 考察阿奎那对不同政体(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的优劣评价,以及对限制王权、推崇“混合政体”倾向的分析。 第五章:封建主义的法律结构与契约思想 领主与附庸的效忠关系: 分析封建关系如何从军事互助演变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关系,探讨“效忠义务”的对等性。 早期议会制度的萌芽: 研究《大宪章》(Magna Carta, 1215年)在限制王权方面的里程碑意义,及其在“没有代表权,就没有税收”(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原则上的早期体现。 --- 第三部分:王权与法律的独立化倾向(约1300-1500年) 随着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和罗马法的世俗化应用,政治思想开始寻求超越教权束缚,强调君主在国内的最高权力。 第六章:教权与皇权的最终决裂 阿维尼翁之囚与教皇分裂危机: 探讨政治事件如何冲击了教皇的绝对权威。 但丁的普世帝国观: 深入分析《论君主制》(De Monarchia),考察但丁如何借助亚里士多德和罗马帝国理想,论证世俗皇帝应在上帝的直接授权下独立行使世俗权力,以确保人类的“幸福”。 第七章:自然法与早期主权思想的萌芽 帕多瓦的马西利乌与激进的世俗主义: 详细解析《和平的保卫者》(Defensor Pacis),考察其对“人民立法者”(legislator humanus)概念的激进阐述,以及将教会完全置于世俗政府管辖之下的主张。这被视为现代主权理论的先声。 奥卡姆的自然法争议: 探讨奥卡姆对普遍性概念的怀疑论,及其对“自然权利”与“任意权力”之间关系的复杂论述。 第八章:晚期中世纪的法律实践与政治哲学转型 中世纪晚期法律思想对“国家”概念的贡献: 梳理法国和意大利城邦(如佛罗伦萨)在实践中发展出的更具中央集权色彩的君主制理论,为文艺复兴时期的马基雅维利主义铺平道路。 结论:中世纪思想对近代政治的遗产: 总结中世纪思想家在法律渊源、理性辩护、有限政府思想和自然法理论方面的贡献,这些思想资源如何被近代早期思想家重新激活和改造。 --- 本书特色 1. 系统性与关联性: 不将中世纪视为断裂期,而是着力展现其作为古典与近代之间的关键性桥梁,揭示其思想资源如何被后世继承。 2. 多源头考察: 平衡考察教会法、罗马法、日耳曼习俗法以及希腊哲学在中世纪政治思想构建中的复杂作用。 3. 概念溯源: 重点追踪“自然法”、“主权”、“法律的等级性”等核心政治概念在中世纪的演变历程,为理解近代政治理论的复杂性提供深厚背景。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PART 1 伊莉莎白都铎与司徒亚特初期
第一章 绝对王权与有限王权

PART 2 司徒亚特中期至汉诺威初期
第二章 古老习惯与古宪法政治理论
第三章 自然权利与理性主义政治理论
第四章 公民道德与古典共和主义政治理论

PART 3 乔治三世时期
第五章 美洲革命:「黄金新纪元」思想
第六章 柏克:英国人的自由与传统中的智慧
第七章 结 语

附录一 英国风的《君王论》:莎士比亚《亨利四世》(上、下)为君之道的探讨
附录二 打破「差序格局」的「自然权利」--简论潘恩的激进政治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拿到這本《西洋政治思想史-近代英國篇》,我其實有點擔心它會像許多學術著作一樣,充滿艱澀難懂的術語和冗長的考證。但閱讀過後,我的疑慮完全被消除了。作者的筆觸相當流暢,邏輯清晰,即使是對於一些較為複雜的哲學概念,也能夠用比較淺顯易懂的方式來闡述,並輔以貼切的例證。這對於許多對政治思想有興趣,但又非專業出身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一大福音。 我特別喜歡作者在解析邊沁的功利主義時,花了相當的篇幅去介紹「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這一核心原則,並且說明了它如何在當時的社會改革中發揮了實際作用。這種將理論與實踐的關聯性呈現出來的做法,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論著,更是一本能夠啟迪思維、引發共鳴的讀物。它讓我重新審視了許多關於社會公平、國家責任的討論,也讓我對近代英國如何在制度上不斷摸索與進步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經典之作。作者在處理洛克的「天賦人權」與「有限政府」思想時,其論述的嚴謹與深刻,令人讚嘆。他不僅詳盡地介紹了洛克的政治哲學,更進一步探討了這些思想如何影響了後世的政治實踐,包括美國獨立宣言的制定,以及後來的憲政發展。這種長遠的歷史縱深感,是許多同類書籍所缺乏的。 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革命」與「改革」在近代英國政治思想中的辯證關係的梳理。他讓讀者了解到,儘管英國在近代經歷了不少動盪,但其政治思想的發展,往往是在相對溫和的框架內進行的。這種對「穩健」與「變革」之間平衡的追求,以及其思想上的體現,對於我們理解現代民主政治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對於台灣這樣一個仍在不斷探索民主實踐的社會來說,從英國的政治思想史中汲取養分,絕對是極具價值的。

评分

這本《西洋政治思想史-近代英國篇》(2008年最新版,二版) 絕對是我近年來最滿意的一次學術購書體驗。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個人化,充滿了學術熱情,彷彿與每一位思想家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對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的闡釋,以及如何將其與國家干預的爭論聯繫起來,都做得非常到位。 我尤其感受到作者在引導讀者理解「自由」這個概念在近代英國思想史中的多重面向時,所下的功夫。從霍布斯對「自由」的消極定義,到洛克對「自然自由」的強調,再到後來的功利主義者對「效率」與「自由」的權衡,作者透過清晰的脈絡呈現,讓讀者能夠深刻地感受到不同時代、不同思想家對「自由」的理解是如何演變和豐富的。對於在台灣經常面臨自由與秩序兩難的討論,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極其寶貴的思想史視角,幫助我們更全面地理解這個概念的複雜性。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啟發,在於它如何細膩地呈現了近代英國政治思想的「流變」與「演進」,而非單純的「堆疊」理論。作者在引導讀者進入不同思想家的世界之前,會先鋪陳一段清晰的歷史背景,讓讀者對當時的政治氛圍、主要爭議點有初步的認識。這種「前情提要」式的寫法,非常貼心,也大大降低了理解門檻。尤其在討論到像亞當·斯密這樣橫跨經濟與政治領域的思想家時,作者能夠準確地抓取出其政治思想的精髓,並與其經濟學理論相互參照,展現了其紮實的學術功底。 我特別欣賞作者在分析不同學派之間的「對話」與「辯駁」。它不是簡單地列出A學派和B學派,而是深入探討他們之間是如何相互質疑、批評,進而推動思想向前發展的。這種「互動式」的呈現方式,讓我覺得整個學術討論過程充滿了生命力,也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政治思想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的交流與挑戰中形塑。對於台灣學術界而言,這本書無疑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研究範式,一種更注重思想互動與歷史脈絡的紮實學術訓練。

评分

這本《西洋政治思想史-近代英國篇》(2008年最新版,二版) 絕對是我近期最驚豔的一本學術著作。身為一個對政治理論一直抱持濃厚興趣的台灣讀者,我曾翻閱過不少相關書籍,但這本在嚴謹度和深度上,都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期。作者在梳理近代英國政治思想發展脈絡時,展現了驚人的宏觀視野與細緻的歷史鉤沉能力。從霍布斯對國家權威的論證,到洛克對個人自由與財產權的辯護,再到休謨對經驗主義的堅持,乃至於邊沁的功利主義,這些思想家及其核心論述,在這本書中被清晰地勾勒出來,彷彿一幅波瀾壯闊的學術畫卷在我眼前展開。 更難得的是,作者並非只是枯燥地陳述理論,而是將這些思想置於其所處的歷史社會情境中,深刻分析它們如何與當時的政治變革、社會衝突相互呼應,甚至相互催生。例如,作者對於英國內戰如何影響霍布斯的國家觀,以及光榮革命如何成為洛克自由主義思想的重要催化劑,都做了極為精彩的論述。這種將思想與歷史緊密結合的寫法,使得讀者在理解抽象理論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思想家們所面臨的現實挑戰與他們思考的迫切性。對於我這樣渴望將理論知識與歷史實踐連結起來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視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