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民间参与公共建设法逐条释义

促进民间参与公共建设法逐条释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公共建设
  • 民间参与
  • 法律解读
  • 逐条分析
  • 政策法规
  • 法律实务
  • 建设工程
  • 社会治理
  • 法学
  • 政府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促进民间参与公共建设之相关法令,除母法及其施行细则外,尚包含许多法规命令及行政规则,多达50余项。再者,我国促参法制系採通案立法,故公共建设之种类繁多,大从数百亿元之交通建设,小至公园委外案,均属促参法令之规制范围。因此,即便促参法令诸多,仍无法全面涵盖实务运作所面临之各种问题。是以,借由主管机关行政函释之发布,以补充法令之不足,乃属必然。

  本书除将促参法之立法理由及相关子法编着于各条文中外,并蒐集主管机关所发布之函释,逐一研析后编着于各条文内。此外,着者更将实际参与实务运作时所面临之问题、心得及看法,加註于相关条文中,提供读者在办理实务或研究时,作一参考。

公共治理的未来:跨界合作与社会创新 本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代公共治理领域一个至关重要且日益凸显的议题:如何有效促进多元社会力量,特别是民间组织、私营部门与社区,深度参与到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运营与监督的全过程中。它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法律条文的解释,而是提供一个宏大而务实的框架,用以理解和实践这种新型的公私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模式的复杂性与广阔潜力。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传统的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正面临资源短缺、效率瓶颈和服务需求多样化等多重挑战。本书的主旨在于揭示,要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供给,必须激活和整合社会中蕴藏的创新能力、专业知识和财政资源。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理论基础到实践操作的完整路径,为政策制定者、项目管理者、法律专业人士以及关注公共事务的社会公众提供了一套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工具。 ---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与时代背景的重塑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民间参与”的内涵与外延,并将其置于全球治理体系变迁的历史脉络中进行考察。 1.1 治理范式的演进:从管制到合作 我们首先剖析了现代国家职能的变迁,阐述了为何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排他的公共产品提供者。本书详细论述了“合作治理”(Collaborative Governance)理论的兴起,强调了社会契约在公共服务交付中的核心作用。这包括对“新公共管理”(NPM)的批判性继承,以及向更强调包容性与协同性的“新治理”(New Governance)模式的过渡。重点探讨了如何平衡公权力的权威性与民间主体的灵活性。 1.2 参与的价值:效率、创新与合法性 参与绝非简单的外包,而是价值的倍增器。本书系统分析了民间参与在提升项目效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激发技术与管理创新方面的独特优势。更重要的是,深入探讨了高质量的民间参与如何增强公共决策的社会合法性与接受度。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理论,本书阐明了信任、网络与规范在促成复杂跨界合作中的基础性作用。 1.3 风险的再分配与共担机制 任何大规模建设或服务项目都伴随着固有风险。本部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构建一个清晰的风险分配模型。我们探讨了如何科学地将项目风险(如建设延期风险、需求变化风险、运营成本超支风险)合理地分配给最能有效管理该风险的一方。这包括对合同结构、担保机制以及争议解决机制的深入设计思考,确保公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保持对等。 --- 第二部分:实践路径与模式创新 本部分聚焦于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工具,详细介绍了当前国际上成熟和新兴的合作模式。 2.1 PPP模式的层级与结构化设计 本书不满足于对传统特许经营权(Concession)的介绍,而是系统梳理了从BOT(建设-运营-移交)到DBFO(设计-融资-建设-运营)等一系列复杂的合同安排。重点在于根据项目的性质(如交通、能源、环境治理、社会服务)来匹配最合适的组织结构和融资工具。详细分析了各个阶段(规划、招标、实施、监督)中政府角色的转变——从直接执行者转变为监管者和合作伙伴。 2.2 社区赋权与小规模创新:微型参与 认识到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往往需要宏观设计,本书也着重阐述了如何促进社区层面的“微型参与”。这包括对社区资产的共同管理(Community Asset Transfer)、社区影响力评估(Community Impact Assessment)的设计,以及利用众筹、社会企业等新兴力量参与城市更新和公共空间活化的案例分析。这种自下而上的参与,是实现社会公平和地方特色的关键。 2.3 技术赋能:数字化平台与透明度 在信息时代,技术是促进参与和监督的有力工具。本书详细探讨了如何利用数字平台(如开放数据门户、实时绩效监测系统)来提高项目信息的透明度。讨论了“数字公民科学”(Citizen Science)在基础设施监测中的应用,例如通过移动应用报告路面损坏、公共设施故障,从而实现早期预警和快速响应,真正将公众转化为项目运营的“眼睛”和“耳朵”。 --- 第三部分:保障体系与制度构建 有效的参与依赖于健全的制度环境和强有力的监督框架。本部分探讨了支撑长期合作的制度性要素。 3.1 法律与监管的适应性重塑 公共建设的法律框架必须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长期合作的需要。本书分析了现有法律体系中可能存在的障碍,例如关于资产所有权、长期合同变更、以及财政激励机制的限制。重点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前瞻性的监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允许在受控环境中测试创新的合作方案,并在成功后推广至更广的范围。 3.2 公平采购与道德规范 高质量的参与始于公平的竞争。本书深入解析了国际领先的采购流程设计,特别是如何平衡透明度(防止腐败)和效率(防止流程僵化)。详细介绍了激励机制的设计,如绩效奖金(Performance Incentives)和退出机制(Step-in Rights),以确保合作方能持续兑现承诺。同时,强调了利益冲突的识别与管理,构建一套适用于跨界合作的道德准则。 3.3 绩效评估与问责机制的深化 合作关系的生命力在于持续的绩效改进。本书提出了超越传统“按时完工”的评估标准,引入了更侧重社会效益、环境可持续性和用户满意度的综合性指标体系(KPIs)。探讨了独立第三方审计、公众听证会以及中期审查在确保项目长期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关键作用,确保问责链条清晰明确,不因合作的复杂化而模糊。 --- 结语:迈向韧性社会 本书最终旨在描绘一幅未来公共建设的蓝图:一个由政府引导、专业机构实施、社区深度监督和受益的协同治理体系。这种对民间力量的积极吸纳与制度化安排,是提升城市韧性、应对不确定性挑战、最终实现更高质量公共福祉的必然选择。本书是为所有致力于构建更开放、更负责任、更具活力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实践者和思考者所准备的。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姚志明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1
第二条∕3
第三条∕8
第四条∕43
第五条∕47
第六条∕53
第七条∕55
第八条∕56
第九条∕69
第十条∕70
第十一条∕74
第十二条∕88

第二章 用地取得及开发
第十三条∕95
第十四条∕97
第十五条∕99
第十六条∕112
第十七条∕116
第十八条∕120
第十九条∕124
第二十条∕130
第二十一条∕131
第二十二条∕133
第二十三条∕136
第二十四条∕139
第二十五条∕141
第二十六条∕143
第二十七条∕145
第二十八条∕171

第三章 融资及租税优惠
第二十九条∕173
第三 十条∕179
第三十一条∕182
第三十二条∕184
第三十三条∕186
第三十四条∕189
第三十五条∕192
第三十六条∕194
第三十七条∕201
第三十八条∕210
第三十九条∕216
第四 十条∕220
第四十一条∕224

第四章 申请及审核
第四十二条∕225
第四十三条∕231
第四十四条∕233
第四十五条∕259
第四十六条∕263
第四十七条∕300
第四十八条∕313

第五章 监督及管理
第四十九条∕319
第五 十条∕324
第五十一条∕327
第五十二条∕332
第五十三条∕338
第五十四条∕343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五条∕347
第五十六条∕351
第五十七条∕355

附录
促进民间参与公共建设法施行细则∕357
促进民间参与公共建设公有土地出租及设定地上权
租金优惠办法∕376
民间参与公共建设甄审委员会组织及评审办法∕378

图书序言

  「促进民间参与公共建设法」(简称促参法)系于民国89年2月9日制定公布,约晚政府採购法之制颁不到2年,惟相较于政府採购法为大众所熟悉之程度,促参法则显得没没无闻,甚至闻所未闻。即便是法律人,对其认识恐亦不深,不知其为何物。然近年来,政府囿于财政的困难,在政策上大力推动促参案(即俗称BOT案),促参法似乎于旦夕之间,成为显学,借由ETC甄选争议案之推波,更是一夕成名,跃上众所瞩目的舞台。 着者承蒙建业法律事务所不弃,律师实习期间得以在高雄所学习。在建业学习及执业期间,始正式接触促参法及其实务面之运作。初乍此法,或因对其运作不熟悉之故,常感于法令面之规定不足以应付实务运作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及困境,似有法律不足(Rech tsnot)的无力感。当求诸坊间之法学着作时,却讶然发现,竟无一着述论及促参法令。爰此,乃埋生本书出版的动机。

  促参之概念应是源自英国的公私合伙制度(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简称PPP)。PPP在英国泛称政府与民间之伙伴关系,其合作方式有多种态样,不一而足,目前业已成为英国政府建立优质公共服务及设施,并促进经济成长及复甦的重要手段。职是,国内未来在公共建设之推动上,势亦朝此趋势迈步前进,促参法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基此,本书乃将促参相关法令(含施行细则及各子法)以及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员会之函释,按条逐一析述,并于书中胪列各条文之立法理由,提供给法学研究或实务工作者,作为解释法条之重要参考。此外,书中亦论述部分着者参与实务运作时所面临之问题以及浅见,惟因个人智虑浅薄,法学根植未深,疏漏谬误,势不能免。尚祈 方家达者惠予赐教,不吝斧正,则吾人幸矣。

  印度诗人泰戈尔(Tagore)诗云:「感谢火焰的光明时,别忘了执灯人,他正坚忍地站在黑暗之中」,本书得以顺利付梓,首应感谢那些黑暗中的执灯人,特别是:高雄大学法学院院长姚志明教授、建业法律事务所蔡钦源所长、吴小燕律师及金玉莹律师,他们在法学及实务经验上之指导与斧正,使着者获益良多,终生受用不尽。在此,谨对他们致以由衷之谢忱!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准备一个关于城市更新的项目,需要深入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民间参与公共建设法逐条释义》这本书,可以说是帮了我大忙。它对法律条文的解释非常详尽,而且不仅仅是枯燥的条文堆砌,更重要的是,它还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法律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书中的一些分析,对于我在项目规划、风险评估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评分

我是一个对于法律条文总是有种莫名的敬畏感的人,总觉得它们晦涩难懂,但《促进民间参与公共建设法逐条释义》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去理解《促进民间参与公共建设法》的精髓。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的区分,比如公营事业和政府部门在参与公共建设时的不同角色和责任,解释得非常清楚,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误解。另外,书中对于法规的更新和修正是如何体现的,也做出了详细的梳理,这一点对于理解法律的动态发展非常重要。

评分

这本《促进民间参与公共建设法逐条释义》,说实话,我当初买这本书,主要还是因为工作上需要经常接触到相关的公文和法律条文。翻了翻目录,感觉内容确实是相当详尽,每一条都给出了详细的解释,对于我们这些非法律科班出身的基层公务员来说,这简直是救星。尤其是一些像是BOT、ROT、OT这些复杂的模式,以前总觉得有点模棱两可,看了书里的释义,就豁然开朗了,感觉那些抽象的概念都变得具体可行起来。而且,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仅是罗列条文,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每一条的立法意旨、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甚至还引用了不少案例,这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逐条释义”的书籍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总觉得会很枯燥,但《促进民间参与公共建设法逐条释义》这本书,却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生动,不像一般的法律书籍那样死板。我尤其喜欢它在解释条文时,会穿插一些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和行政裁决,这让我在学习法律条文的同时,也了解了法律是如何在实践中被应用的。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家分享他的实务心得,受益匪浅。

评分

我是一位长期关注公共工程建设的社会观察者,《促进民间参与公共建设法逐条释义》这本书,从一个非常专业的角度,为我揭示了民间参与公共建设的运作机制。书中对法律条文的解读,不仅限于字面意思,更深入到其背后的经济、社会效益考量。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不同参与模式的优劣分析,以及在实际项目推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挑战的预警。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公共建设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为我思考如何更好地促进民间力量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