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证据法与武器平等原则

民事证据法与武器平等原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民事证据法
  • 证据规则
  • 武器平等原则
  • 诉讼公平
  • 程序正义
  • 证据审查
  • 证据保全
  • 证据意识
  • 民事诉讼
  • 法庭辩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00年民事诉讼法之修正,证据法部分有诸多变革。本书所收录之九篇文章,系以武器平等原则之落实为主轴,探讨有关法官阐明义务之强化、不负举证责任当事人一造之事案解明义务、举证责任之合理分配、证据保全制度机能之扩大、摸索证明与当事人事证蒐集开示之协力等基本议题,并以医疗诉讼为探讨对象。另又针对新型态证据之电子文件,析论其在民事证据法上之地位及因应。并基于纷争类型审理论之观点,就智慧财产权保护事件,探讨如何在证据保全与祕密保护间取得平衡点。
《古代兵器形制与战术演变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深度挖掘和系统梳理古代战争史中,兵器形制演变与战术思想革新之间复杂互动关系的学术专著。全书以时间为轴线,以地域文明为参照,细致考察了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制工具到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的冶金技术进步如何直接塑造了战场上的武器形态,以及这些形态的改变又如何反作用于军事组织、行军布阵和单兵格斗技巧的演进。 本书不仅关注冷兵器本身的物理特性——如弓弩的拉距与精度、剑盾的重量与平衡、长矛的穿刺力与协同性——更深入分析了这些技术指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古希腊的方阵、罗马的军团、中国战国时期的步兵与车兵配合、蒙古骑兵的复合弓)所承载的战术哲学。作者通过对出土文物、古代文献(如《孙子兵法》、《战争论》早期版本及相关考古报告)的交叉印证,力图构建一个清晰的图谱,揭示古代军事技术如何成为推动社会结构和政治权力的关键变量。 第一部分:石器时代的遗存与雏形 本部分追溯了人类早期工具向战争武器过渡的漫长过程。重点探讨了燧石、黑曜石等材料在狩猎工具向投掷、切割武器转变中的工艺细节。分析了这一时期“武器”概念的模糊性,即工具与武器的同一性,以及部落间冲突中对地形的利用与原始防御工事的出现,如何预示了未来军事工程学的开端。研究指出,早期投射物的重量、形状对杀伤效率的微小优化,已经体现出对“效能最大化”的原始追求。 第二部分:青铜时代的结构革命 青铜合金的出现是军事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本章详述了铜锡配比对兵器韧性和硬度的影响。重点剖析了青铜时代在不同地域的兵器“谱系”: 1. 欧亚草原与地中海地区: 强调了短剑(如青铜刀剑)在密集步兵方阵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早期盾牌(如希腊的阿斯庇斯)的标准化设计如何促进了协同作战的成熟。 2. 东亚文明区: 考察了戈、矛、钺等复合型青铜兵器的发展,特别是车战体系下,不同兵种对长柄、短柄兵器的功能区分。 本部分着重论述了青铜兵器带来的战术变化:更重的装甲对近战模式的限制,以及指挥官如何利用兵器材料的稀缺性来控制军事资源。 第三部分:铁器时代的深度变革与专业化 铁的普及,特别是熟铁和后来的钢材,彻底解放了兵器的潜能。 冶金技术与兵器性能: 详细对比了富铁材料在锻造过程中对剑刃锋利度、长矛杆身韧性的提升。探讨了不同地区(如赫梯、中国春秋战国、罗马帝国)对铁质兵器的冶炼技术的差异化掌握,以及这种技术优势如何转化为军事霸权。 步兵装备的专业化: 深入分析了重装步兵(如罗马军团兵)的“全副武装”体系,讨论了皮甲、鳞甲、链甲等防御手段如何影响其战术机动性与持久作战能力。探讨了标枪(Pilum)等投掷武器的“致残”设计,而非单纯的“致死”目的,揭示了其心理战价值。 骑兵与弓弩的兴起: 考察了复合弓(Composite Bow)技术在亚洲游牧民族中的发展及其对中原防御体系的挑战。分析了骑兵在不同地形中对长兵器(如马槊、骑枪)的选择,以及骑射技巧的训练体系。 第四部分:兵器与战术哲学的互动模型 本部分是全书的理论核心,旨在建立兵器形态与战争理论之间的映射关系。 1. 防御与进攻的迭代: 研究了盾牌、头盔的演变如何促使武器设计转向更高、更强的穿透力,以及反之,更强的穿透力又如何催生更复杂的复合式防御系统(如多层盔甲)。 2. 战术纪律的体现: 论证了标准化、可大规模复制的武器(如罗马制式短剑)是维持高度纪律性方阵的基础,而个人化、复杂工艺的兵器(如精钢大刀)则更多依赖于个体勇武和技术,适用于更灵活的突击战术。 3. 后勤与维护的隐形影响: 分析了不同兵器材料(青铜易腐蚀、铁器易生锈)对军队的后勤保障提出了何种具体要求,以及这些要求如何间接制约了战略部署的规模和持续时间。 结论:技术、社会与战争的循环 本书总结认为,古代兵器的演变并非单纯的技术进步,而是社会经济结构、冶金知识积累、以及特定地理环境下军事需求相互作用的产物。兵器形态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迫使指挥官重新思考“如何胜利”这一根本问题,从而推动了军事哲学的迭代与完善。本书为研究古代军事史、技术史和文化人类学提供了详实的实证基础和理论框架。 --- 致读者 本书的研究范畴严格限定于公元前至公元中世纪(约15世纪以前)人类文明中战争工具的设计、制造、使用及其对战术体系产生的直接影响。全书旨在通过对物理载体的分析,还原古代战场上那些被时间和遗忘所掩盖的实际运作逻辑。所有讨论均基于考古发现、古代文献记载、以及冶金学和力学原理的推演,不涉及任何近代或现代军事理论、法律、哲学或社会公平性讨论。研究的焦点始终在于“形”与“用”的精确对应关系。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论民事诉讼法修正条文中法官之阐明义务与当事人之事案解明义务
壹、前 言 3
贰、法官之阐明义务 4
参、当事人之事案解明协力义务 13
肆、结 论 20

论民事诉讼程序中当事人之不知陈述──兼评析民事诉讼法中当事人之陈述义务与诉讼促进义务
壹、前 言 23
贰、民事诉讼程序上之对话结构 25
参、当事人之诉讼法上义务──陈述义务与诉讼促进义务
肆、当事人不知之陈述 42
伍、判决评释:代结语 50

举证责任与证据契约之基本问题──以作业系统装置契约之给付不完全为例
壹、序 说 59
贰、何谓举证责任? 60
参、举证责任之分配 64
肆、自认契约与诉讼外自认 71
伍、结 论 72

电子邮件之证据适格、证据调查方法及证据力
壹、问题说明 75
贰、电子邮件之性质 75
参、电子邮件之证据适格 76
肆、电子邮件之证据调查方法 77
伍、电子邮件之证据力 81
陆、结 论 91

武器平等原则于医疗诉讼之适用
壹、前 言 95
贰、事证提出与蒐集之协力 98
参、表见证明原则 108
肆、举证责任转换 115
伍、说明义务违背之举证责任 120
陆、鑑定程序上当事人之认识权及发问权保障 122
柒、结 论 123

摸索证明与事证蒐集开示之协力
壹、前 言 131
贰、摸索证明之意义及其态样 134
参、协力义务与摸索证明 137
肆、真实义务、诚信原则与摸索证明 151
伍、证据保全与摸索证明 154
陆、结 论 157

证据保全制度──从扩大制度机能之观点谈起
壹、前 言 161
贰、证据保全制度之机能 162
参、保全证据程序之性质 176
肆、证据保全之范围及证据方法 179
伍、保全证据程序上之程序权保障 181
陆、保全证据程序与本案诉讼程序之关联 183
柒、不遵从证据保全命令之制裁 185
捌、结 语 186

智慧财产权保护事件之证据保全与祕密保护
壹、前 言 189
贰、比较法上之鸟瞰 190
参、智慧财产权保护事件之证据保全──以专利权侵害为例 200
肆、证据保全与假处分之关系 214
伍、证据保全程序上之祕密保护 218
陆、结 论 236

民事诉讼法2002年判解回顾──以从诉讼上之实质平等及当事人之诉讼促进协力义务以观
壹、前 言 255
贰、举证责任之调整 257
参、证明妨碍 287
肆、证据保全 293
伍、失权制裁 295
陆、结 语 310

图书序言

序言

  二○○○年民事诉讼法之修正,证据法部分有诸多变革,特别是以武器平等原则为前导理念,充实当事人事证蒐集手段。所谓武器平等原则,系源自于宪法上诉讼权保障之要求,在诉讼程序上,保障两造享有地位平等、机会平等、以及风险平等。此不仅为形式上之平等,亦须为实质平等之保障,在立法制度之设计及法律之解释适用上,使有意主张权利之人均能享有利用诉讼制度之机会,且为其排除主张权利之障碍。本书所收录之九篇文章,即以武器平等原则之落实为中心,探讨有关法官阐明义务之强化、不负举证责任当事人一造之事案解明义务、举证责任之合理分配、证据保全制度机能之扩大、摸索证明与当事人事证蒐集开示之协力等基本议题。其中更以现代型纷争之医疗诉讼为对象,探讨新法中重要相关规定得如何妥当适用。另又针对新型态证据之电子文件,析论其在民事证据法上之地位及因应。并基于纷争类型审理论之观点,就智慧财产权保护事件,探讨如何在证据保全、蒐集与祕密保护间取得平衡点。

  本书之完成,感谢硕士生简大伦、杨岳平、陈纬人等人协助排版、校对,及元照出版公司所给予的多方支援。

沈冠伶 二○○七年九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民事证据法与武器平等原则》光是听起来就觉得相当专业,对于在台湾从事民事诉讼工作的朋友们来说,一定是非常期待的内容。武器平等原则,这个概念在许多法律体系中都扮演着核心角色,尤其是在保障当事人权益、确保程序正义方面。在台湾的民事诉讼实践中,如何真正实现当事人之间的“武器平等”,一直是司法实践和法学理论探讨的重要课题。有时候,即使法律条文规定了各项权利,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均等,或者一方当事人拥有更强的专业知识和经济实力,都可能导致所谓的“武器平等”形同虚设。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深入剖析这个原则在民事证据法领域的具体体现,例如,它是否会探讨在不同证据收集、呈现和采信的环节中,如何克服现实中的不平等?像是在面对科技证据、鉴定报告等专业性极强的证据时,普通当事人如何能够有效反驳或质疑?又或者,在证据保全、证据调查等程序中,如何设计更具操作性的机制,来平衡双方当事人的能力差异?我相信,作者一定会对这些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提出深刻的见解和可能的解决方案,这对于提升我们民事诉讼的质效,保障个案正义,有着非凡的意义。

评分

这部《民事证据法与武器平等原则》的出现,对于许多在学界进行研究或者在法院担任法官、书记官的朋友们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的甘霖。我们都知道,民事证据法是民事诉讼法的基石,它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审判结果是否公正,以及当事人的权益能否得到充分保障。而“武器平等原则”更是程序正义的核心理念,它要求在诉讼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应享有大致相当的程序地位和诉讼工具,不能因为一方的弱势而导致其在诉讼中处于不利。这本书能够将这两个如此重要且相互关联的法律概念进行有机结合,本身就充满了前瞻性。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从理论上构建起民事证据法与武器平等原则之间的逻辑联系,例如,是否会借鉴其他司法管辖区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台湾的法律传统和实践特点,提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分析框架?它是否会详细阐述在证据的提出、调查、认定等各个阶段,如何具体落实武器平等原则?例如,在证据交换阶段,如何确保信息传递的充分性和及时性?在证据采信阶段,又是否会提供一些判断证据效力的方法,来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偏颇?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很可能超出我初步的想象,我非常期待它能为我们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理论指导,从而推动台湾民事证据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迈上新的台阶。

评分

老实说,光看书名《民事证据法与武器平等原则》就觉得是一本硬核的学术著作,对于我这样非法律专业背景,但又时常需要接触民事案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挑战性不言而喻。不过,也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我觉得它可能蕴含着非常宝贵的知识。武器平等原则,在我理解来,大概就是双方打官司,手里的“武器”得差不多,不能一方拿着冲锋枪,另一方却只拿着一把菜刀。这在民事诉讼里,尤其是在证据方面,该有多重要啊!试想一下,如果一方有钱请顶尖的律师团队,能够请到最好的专家做鉴定,而另一方则不然,这在证据的呈现和质证环节,差距岂不是会非常大?这本书会讲到,如何才能让这种差距不至于太离谱吗?它会教我们如何在证据的收集阶段,就注意到潜在的不平等,并尝试去弥补吗?比如说,对于那些需要专业知识才能理解的证据,比如医学鉴定、工程评估等,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方法,让普通人也能看懂,也能找到专家来反驳?或者,在申请法院调查证据的时候,会不会有一些指导,让弱势一方更容易获得支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相对易懂的语言,来解释这些复杂的法律概念,并且提供一些实际操作的建议,哪怕不能完全实现“武器平等”,但至少能让那些在民事诉讼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当事人,少吃一些亏,多一些希望。

评分

《民事证据法与武器平等原则》这本书,从标题来看,就已经触及了民事诉讼程序中最为核心、也最容易引发争议的几个方面。武器平等原则,这个概念本身就极具魅力,它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衡量司法公正性与程序正义的重要标尺。在台湾的民事诉讼实践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当事人双方在经济实力、信息获取能力、专业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这些差异往往会转化为诉讼过程中的“武器”差异。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当这种“武器”差异转化为证据上的劣势时,我们的民事证据法体系是如何应对的?它是否会分析,在证据的搜集、提出、交换、质证以及最终的采信等各个环节,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和法律规则的适用,来努力实现当事人之间的“武器平等”?例如,对于那些证据可能被隐藏或损毁的情况,这本书会否提出有效的补救措施?对于那些需要专业知识才能理解的证据,是否会探讨如何保障非专业人士获得充分的解释和辩护的机会?我尤其关注的是,这本书会不会针对台湾现行的民事证据法条文,逐条解析其在落实武器平等原则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这本书的价值,可能不仅仅在于理论上的梳理,更在于它能否为我们提供一套可行的、能够切实提升民事诉讼公平性的解决方案。

评分

我最近在关注民事证据法领域的一些著作,偶然看到了《民事证据法与武器平等原则》这本书,它的题目就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武器平等原则,在我的理解中,是确保民事诉讼公正进行的一个根本性要求。它意味着,在诉讼的舞台上,双方当事人应该处于一个相对公平的位置,尤其是在证据的运用上,不能让一方拥有过度的优势。在台湾的司法实践中,我们时常会面临各种复杂的证据问题,比如,一方当事人可能通过各种渠道掌握了大量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而另一方则因为种种原因,难以获取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在这样的情况下,民事证据法如何发挥其作用,来试图弥合这种差距?它是否会剖析,例如,在举证责任分配、证据调查程序、证据能力的审查等方面,有哪些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能够体现或强化武器平等原则的精神?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对台湾现行的民事证据法体系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能够切实提升证据运用公正性的理论观点和实践建议。这本书若能为我们提供一套理解和操作民事证据法的新视角,并有助于在实际诉讼中更好地实现当事人之间的“武器平等”,那它将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