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前 言 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法律扶助的定义与理论依据 7
第二节 法律扶助制度的本质 10
第三节 我国法律扶助制度的建置 12
第二章 法律扶助制度的历史和发展
第一节 起 源 15
第二节 德 国 17
第三节 荷 兰 20
第四节 法 国 23
第五节 瑞 典 27
第六节 美 国 29
第七节 澳大利亚 34
第八节 日 本 37
第九节 香港暨中国大陆 41
第十节 韩 国 45
第十一节 综合评论 46
第三章 英国法律扶助制度的演变
第一节 世界法律扶助制度的标竿 53
第二节 1949年法律扶助暨谘询法 55
第三节 1988年法律扶助法 61
第四节 法律扶助制度的改革 70
第四章 获得司法公正法
第一节 前 言 73
第二节 管理与服务分立 74
第三节 管理体制 75
第四节 服务机构 87
第五节 社区法律服务 92
第六节 品质保证方案 109
第七节 社区法律服务直通车 117
第八节 刑事辩护服务 125
第五章 法律扶助资金的来源和其管理
第一节 法律扶助资金的来源 131
第二节 法律扶助资金的管理 146
第六章 替代性纠纷解决方法 153
第七章 法律扶助费用的负担──代结论
第一节 法律扶助费用负担的意义 159
第二节 法律扶助费用负担机制的作用 160
第三节 英国的法律扶助费用负担方案 165
第四节 法律扶助费用负担的均衡分析 168
第五节 结 语 172
参考文献 174
自序
民国88年7月举行的全国司法改革会议,为落实人民诉讼权的保障,提出「建立辩护权为刑事被告基本人权之具体制度」和「强化法律扶助」两个重要议题。有关法律扶助部分,会议作成结论「司法院应于91年度以前编列预算推动并补助成立具有法人资格之法律扶助财团或协会」。四载寒暑,几经努力,92年12月23日立法院三读通过「法律扶助法」,完成立法程序。司法院依该法之授权规定,配合「财团法人法律扶助基金会」的筹备进程,发佈「法律扶助法」自93年6月20日开始施行。「财团法人法律扶助基金会」于93年7月1日正式成立,并陆续在全国各地成立分会,我国法律扶助制度于焉开始施行。各界无不希望借由法律扶助法的实施,得以关怀弱势人民的诉讼权益,落实宪法平等保障人民诉讼权及其他基本权益的精神。这是我国司法改革史上一项重大的措施,有此制度,司法才有一双平等的眼睛,不因富、贫而裁判人民;有此机制,司法方能成为我们共同的实践,实践一个公义的社会。
笔者于我国「法律扶助法」施行前夕之92年秋季,奉司法院指派,赴英美专题研究法律扶助制度。回国后,撰写「英国法律扶助制度之运作暨基金之管理」、「英国法律扶助制度之演变与现况」存放于司法院数位图书馆电子出版品项下。鉴于有关法律扶助之中文资料不多,经请示司法院同意,并商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允予协助,将文稿出版,以便就教于各界之先进。本项专题研究实系台湾高等法院所有刑庭法官共同分担笔者去国一年期间的分案件数,才得以完成。在案件负荷量这么大的严峻司法工作情况下,笔者对同仁的亏欠实在无以回报。因此,本书的版税将全数捐赠给财团法人法律扶助基金会。谨此志之,以示感谢!
沈宜生 谨志于96年5月6日
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我立刻联想到台湾近年来在推动法律扶助方面所做的努力。虽然我们已经有了财团法人法律扶助基金会,但不可否认,在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挑战,例如经费的限制、案源的分配、专业人员的培训以及服务的可及性等。因此,我非常期待能通过这本书,深入了解另一个国家——特别是像英国这样拥有悠久法治传统的国家——是如何构建和运作其法律扶助制度的。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介绍英国法律扶助制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让读者能够理解其历史背景和制度逻辑。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具体分析英国法律扶助制度在实际运作中的具体措施,例如其申请资格的审查标准、律师的指派机制、案件的类型限制以及经费的保障方式等。我尤其关心英国在提高法律扶助服务的可及性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例如是否采用了科技手段来简化申请流程,或者是否建立了社区法律服务网络来触及更多有需要的民众。我也想了解,英国的法律扶助制度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例如在反家暴、环境保护,或是在处理复杂的跨国法律事务中。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那就更好了,这样我就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其制度的实际效用。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近期对于“法律的社会功能”这一议题的深度探索。我一直认为,法律不应仅仅是维护秩序的工具,更应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而法律扶助制度,正是这种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作为一位长年关注社会议题的读者,我深切体会到,即使在经济发达的今天,依然有许多人因为经济上的限制,而无法获得必要的法律支持,从而在司法程序中处于劣势。英国作为老牌的民主国家,其法律扶助制度想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期望这本书能深入分析英国法律扶助制度的核心理念,例如其背后所秉持的“正义无价”或“机会均等”的原则。同时,我也好奇英国是如何在有限的公共资源下,构建起一套既能满足基本需求,又能保持一定专业水准的法律扶助体系的。书中是否会涉及对英国法律扶助制度进行效能评估的方法与结果?是否会探讨其在减少社会不公、化解社会矛盾方面的实际成效?此外,我对英国法律扶助在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中的不同侧重点,以及在不同地区或不同类型案件中的具体执行差异也颇感兴趣。总的来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理解法律扶助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性,并通过英国的案例,来思考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优化和发展各国的法律扶助体系,以期最终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公平。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吸引了我,“法律扶助制度之研究:以英国法律制度为本”。作为一名在台湾生活、工作中时常接触到法律议题的普通民众,我对法律扶助制度并不陌生,尤其是在处理家庭纠纷、劳资争议,或是面临刑事指控时,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我一直对这个制度背后的运作机制、历史演进以及与其他国家相比的优劣之处感到好奇。看到书名聚焦于英国的法律制度,这让我眼前一亮。英国作为现代法治国家的代表之一,其法律体系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一直认为,研究英美法系的成熟经验,对于我国在制度设计和实践层面的改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在法律扶助方面,一个体系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扶助”,既要考虑其可及性,也要兼顾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这其中涉及大量的政策考量和社会资源分配。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剖析英国法律扶助制度的具体设计,例如其申请资格的门槛、服务提供的方式(例如由专业律师还是社工提供)、经费的来源与管理,以及在司法实践中如何确保受助者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探讨英国在法律扶助领域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应对的,例如如何平衡成本与效益,如何应对日益增长的法律援助需求,以及如何通过创新来提升服务质量。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寄予厚望,希望能从中获得深刻的洞见,从而更好地理解法律扶助制度的精髓,并为台湾相关制度的完善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评分我是一名在法律行业工作多年的从业者,虽然主要涉及商事领域,但我一直对法律扶助制度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个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英国作为普通法系的代表,其法律制度的成熟度毋庸置疑。因此,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深入了解英国法律扶助制度的专业视角。我期待书中能够对英国法律扶助的理论基础、历史演变以及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具体而言,我希望能看到对英国法律扶助体系的运作模式进行详尽的剖析,包括其资金来源、管理机构、服务提供方(例如律师、法官、社会工作者等)的职责划分,以及对案件的受理和分配机制。此外,我也非常关注英国在法律扶助领域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保障受助者的诉讼权利,以及如何提升法律扶助的整体服务质量。我希望书中能够对英国法律扶助制度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同时也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进行客观的评价。通过对英国法律扶助制度的深入研究,我希望能够为台湾地区的法律扶助制度改革提供一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从而为构建一个更加完善和公正的法律援助体系贡献绵薄之力。
评分坦白说,初拿到这本书时,我心中其实有些许犹豫,毕竟“法律扶助制度”这个议题听起来有些宏大且专业,再加上“以英国法律制度为本”的定位,我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离我的日常生活太过遥远。然而,当我翻阅了目录后,这种疑虑逐渐消散。虽然我非法律专业出身,但平日工作中偶有接触因经济困难而寻求法律协助的案例,我深知法律扶助对于弱势群体的重要性。我想了解的,并非是深奥的法条解释,而是更贴近实际应用的层面。例如,英国的法律扶助体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它的发展历程中,有哪些关键的转折点?在实际操作中,哪些群体更容易获得法律扶助?申请的流程又是否繁琐?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相对平实的语言,将英国的经验进行梳理和介绍,让我能够理解其制度设计的逻辑,以及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从中看到一些值得台湾借鉴的创新之处,比如在推广法律知识、提升公民法律意识方面,英国的法律扶助制度是否有一些独特的做法?是否能提供一些可行的策略,帮助台湾的法律扶助机构更有效地服务社会大众?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视角,让我能够跳出台湾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一个成熟法律扶助制度的运作模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