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现实,如何免于矛盾与冲突,进而使其能够互相契合,实为法律人努力的方向。
本书即以宪法规范与宪政现实最大冲突点的宪法修改、解释,以及甚至可受承认之宪法变迁理论,作为探讨,并为宪政现实适应力为论述的基点,以求解决宪法学的古老难解的问题。
本书内容相当深入,立论非常可观,作者治学严谨,城仲模教授誉其「实而不华」,有磨穿铁砚的学问精神。
作者简介
陈慈阳
台南市人
学历
国立中兴大学法律系毕业
德国鲁尔大学法学博士
现职
台北大学法律学系专任教授
着作
一、德文
1.内涵于中华民国宪法与德国基本法之实质修宪权界限,
波宏法学研究丛书第一一二册,德国(1993)
2.中华民国环境法基本问题之研究,德国(1992)
二、中文
(一)宪法学基础理论
1.宪法学(2005)
2.基本权核心理论之实证化及其难题(2006)
3.宪法规范性与宪政现实性(2006)
4.人权保障与权力制衡(2006)
5.宪政体制与国家权力(2006)
6.宪法知多少——新时代、新思维(主编)(2008)
(二)行政法学基础理论
1.基本原理、行政程序及行政行为(2005)
2.行政法实例研习(主编)(2011)
(三)环境法学基础理论
1.环境法总论(2003)
2.环境法各论:
(1)合作原则之具体化——环境受託组织法制化之研究(2006)
(2)废弃物质循环处理法制之研究(2006)
讲授科目
宪法、行政法、环境法及科技法
第1章 论宪法核心部分理论之实证化及其难题
1. 前言
2. 从古典宪法学学说论宪法核心部分理论
3. 二次大战后德国宪法学者对基本法第七十九条第三项之所谓「宪法核心理论实证化」之见解
4. 瑞士法学派对德国基本法核心实证化之评析
5. 论宪法核心部分在德国基本法中之实证化
6. 对宪法核心部分理论实证化之评价
7. 内涵于我国宪法秩序下之不可变动之宪法核心部分
8. 结论
第2章 论政党在宪法位阶上之意义及地位
1. 前言
2. 政党概念之澄清
3. 政党宪法位阶论
4. 政党违宪之要件及其效果
5. 政党违宪之效果
6. 结论
第3章 论政党内部秩序之规范:政党国理念之具体化
1. 前言
2. 政党内部秩序受规范之必要性
3. 政党国理念之建构
4. 结论
第4章 国会议员言论免责权相关问题初探
1. 前言
2. 国会议员言论免责权在我国宪法秩序中之立论依据、本质内涵与限制
3. 「言论」之内涵与宪法第七十三条解释之基准
4. 言论免责与国会自律之关联性以及在现行法秩序下适用之基准
5. 结论
第5章 立法院对预算审查案议决权之范围及其应有之限制
1. 基本概念及问题之提出
2. 国会预算案审核权及同意权之本质及其作用
3. 国会预算审查议决权行使之对象
4. 国会预算审查案议决权行使之限制
5. 结论
第6章 预算案之性质暨预算审查权行使之范围之限制:评析司法院大法官会议第三九一号解释文
1. 前言
2. 我国宪法中预算案与法律案异同点之论述
3. 对解释文中关于立法院预算案审查权行使之范围与限制论述之评析
4. 结论
第7章 从权力分立原则论修宪后监察委员之定位
1. 前言
2. 国家权力在权力分立原则下之定位与作用
3. 监察权在宪法上定位之转变
4. 在宪法位阶上监察委员之定位与作用
5. 评析与建议(代结论)
第8章 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问题之研究
1. 前言
2. 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之主要类型
3. 我国宪法与自治法规之设计
4. 评估与建议(代结论)
第9章 从我国实证宪法论中央与地方财政权之划分
1. 前言
2. 中央与地方财政权划分在宪法学上之立论基础
3. 我国宪法与相关自治法规之规定与对其之评析
4. 结论
第10章 从我国宪法规范与宪政现实评省县自治法与直辖市自治法
1. 前言
2. 我国宪法秩序中之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之宪法依据
3. 我国宪法秩序中之中央与地方关系之釐清
4. 「自治权保障」概念之澄清
5. 省县自治法与其之基本架构
6. 直辖市自治法之基本结构
7. 评析与建议(代结论)
再版序
宪法规范性与宪现实性是作者回国后第一册之论文集,其中收录宪法学上规范与现实争议之文章,各该文章虽属当时宪政争议,但其内在之宪法理论却是亘古不变,因此本书二刷后仍有许多读者探询该书是否再版。经与出版社多次商讨后,确定本书以二版方式出版。当然其中之文章涉及法令修改部分均有所更新,但理论论证仍持续保留,此例如宪法核心理论终于于司法院大法官释字第四九九号与以实证化,至于政党宪法中之定位,在我国宪政现实上不当党产至今尚处理中,政党法迟未能立法,其中原理与原则在本书中均可得其理论之依据。所以本书宪法理论内容至今仍历久弥新。
此次本书得以再版还是要感谢翰芦出版社之鼎力协助与配合,不过因理论架构体系庞杂,疏漏之处,敬请诸法学先进不吝赐正。
陈慈阳 序于台北
二○○七年二月
老实说,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以为它只是市面上众多法律书籍中的一本,但越读越发现其独特之处。作者在处理“宪法规范性”和“宪政现实性”这两个概念的辩证关系时,展现了高超的驾驭能力。他并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割裂开来,而是深入探讨了法律条文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张力,以及如何通过实践来弥合这种张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程序正义”的强调,这不仅仅是法律人的追求,更是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关注的。作者通过对一系列案例的剖析,说明了即便结果是“公正”的,但如果程序不公正,整个体系就会动摇。这让我联想到一些新闻事件,顿时觉得豁然开朗。另外,书中关于“比例代表制”和“多数代表制”的比较,虽然是个老话题,但作者结合台湾选举制度的演变,提出了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见解。他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而是分析了不同制度的优劣,以及它们对政治稳定和社会代表性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宪政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不断演进、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的动态过程。
评分我通常对这类“大部头”的学术著作有点敬而远之,总觉得会枯燥乏味,充满晦涩的术语,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即便是在讨论一些比较抽象的宪法原则时,也能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释,让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书中对于“分权制衡”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详细分析了立法、行政、司法这三个部门之间是如何相互制约,又如何相互协作的。其中,对于“总统制”和“内阁制”的比较分析,结合了台湾的实际情况,指出了我们在政治运作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对“比例原则”的解读,它让我们明白,即使是国家权力,在行使时也不能随意,必须符合一定的比例,否则就会侵犯到个人的基本权利。这种对权力的审慎态度,让我对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了新的思考。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对西方宪政思想的介绍,例如孟德斯鸠、洛克等人的理论,这为我们理解现代宪法的源流提供了很好的背景知识。总而言之,这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大众的可读性,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公民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一看到就让人感觉很踏实,那深邃的蓝色,配上烫金的字体,散发着一种专业与庄重感,让人联想到大学图书馆里那些经典著作。我翻开目录,发现章节的划分非常细致,而且标题都很贴切,比如“民主的基石”、“权力制约的艺术”等等,光是看标题就充满了探索的欲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法律条文堆砌,它更像是用一种很引人入胜的方式,带我们深入了解宪法在台湾社会扮演的真实角色。作者在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引用,比如早期的宪政实践,以及后来发生的几次重要的修宪过程,都分析得鞭辟入里,让我对台湾的宪政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关于“违宪审查”的部分,作者用了很多实际案例,比如一些备受关注的判决,来解释这个制度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它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人民”这个概念,以及作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这本书绝对是想要深入理解台湾政治体制、想让自己的公民意识得到提升的朋友们不可错过的读物。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夏天,一杯冰镇的白开水,看似平凡,却能瞬间解渴,带来无比的清爽。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接地气”,他没有使用那些艰深晦涩的法言法语,而是用最朴实、最清晰的语言,阐述了宪法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我一直觉得宪法离我们很遥远,是政治人物和法律专业人士的事情,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宪法就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书中关于“言论自由”的讨论,就用了非常贴近的例子,比如我们日常在社交媒体上的发言,以及相关的法律限制,让我对自己的权利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且,作者在书中也探讨了“集体权利”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平衡,以及在遇到冲突时,如何通过宪法来寻求解决方案。这对于理解现代社会多元化的需求非常重要。我还特别欣赏作者对“国家权力扩张”的警惕,以及如何通过宪法来限制这种扩张,保护公民的自由。这本书让我感觉,做一个有思想、有判断力的公民,其实并不难,只需要一点点关注,一点点学习。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非常有层次感,读起来就像在爬一座山,每攀登一步,视野就更加开阔。作者在开头部分,就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宪政图景,然后循序渐进地深入到具体的制度设计和原则。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修宪”过程的分析,这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修改,更是政治力量博弈和民意表达的体现。书中对于“比例代表制”的介绍,详细解释了它的运作机制,以及在台湾如何影响政党格局。让我对选举制度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而且,作者并没有回避一些敏感的话题,比如在讨论“两岸关系”时,也从宪法的角度进行了审视,虽然这部分内容可能比较复杂,但作者的分析还是清晰易懂的。他对“宪法解释”的探讨,也让我意识到,宪法文本的意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被重新解读。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鼓励我们跳出思维定势,用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我们所处的政治和社会现实,并且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才能让台湾的宪政更加健康、更加稳健地发展下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