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遭受外国侵略的灾难史。中俄两国接壤处长逾四千三百公里。两国接触最早,相互的影响,数百年历史的纠缠,从而使中俄关系更趋复杂和重要。
帝俄基于东进扩展的政策。当侵佔西伯利亚后,其势力即叩向中国北关。中俄《瑷珲条约》与《北京条约》所造成的效应,暴露了清朝的颟顸与积弱,影响了国际政治对中国的觊觎,中国沦为列强之殖民地。
帝俄如何掠夺我领土?清朝与俄国如何过招交手?
中俄两国的国家政策目标?弱国当真无外交?
本书对中俄两国关系的变迁,两国的国家政策与外交方略,重大的外交事件,考证双方的记载,以最客观、公正和理性,两面观察,来探索与维护史实的真相。为读者提供一部值得信赖的读物。
作者简介
明骥
毕业政工干部学校暨官外语学校。
曾任政工干部学校教育处处长,中国文化大学俄文系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
并曾担任中央电影公司总经理一职,对我国电影事业之扩展,人才之培育,以及开启「新电影」之风潮,厥功至伟。
尤其对俄文教学与俄国问题之研究,更本锲而不舍的精神,发奋研习,卓有心得。为推广俄文教育,促进文化、学术交流,当苏联共党政权末期及解体之后,只身深入苏俄、乌克兰国境,先后十一次访问莫斯科、圣彼得堡、基辅和波罗的海里加等大城市,以其个人的热忱,从事中、俄、乌等国关系之搭桥工作。
已出版之专着计有:《俄国语言学研究及俄语教学》、《俄罗斯风云》、《现代俄文复合句之研究》、《传情一海鸥》、《北国探索》、《苏联外交史》等。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关注两岸局势、同时也对东北亚地缘政治抱有浓厚兴趣的台湾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厚重的礼物。我特别想探讨的是,作者如何梳理和呈现这漫长历史中,中国与俄国(乃至苏联)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尤其是那些经常被忽略或片面解读的面向。例如,在中俄交往的早期,蒙古高原的地缘政治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帝俄时期在中亚的扩张,对中国边疆地区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而到了苏联时期,意识形态的碰撞与合作,又如何塑造了双方在冷战格局下的策略博弈?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否能以一种更具宏观视野的方式,将这些看似分散的事件串联起来,揭示出一种历史的内在逻辑。读这本书,我希望能看到对历史事件背后动因的深刻剖析,而非仅仅是事件的堆砌。同时,我也期待作者能运用翔实的史料,包括一些可能来自俄方档案的材料,来支撑其论点,避免落入单一叙事的窠臼。这本书的上册,想必是奠定了一个宏大的基础,让我对接下来要解读的种种互动,充满期待。
评分作为一名对国际政治理论略有涉猎的台湾读者,我特别关注《中俄关系史(上册)》在理论框架上的运用。我希望作者不仅仅是罗列史实,而是能够尝试从一些经典的国际关系理论,例如现实主义、建构主义,甚至是历史制度主义的角度,来解读中俄关系的发展脉络。例如,在分析清朝与沙俄的互动时,是否可以运用权力平衡的视角?在探讨苏联时期的意识形态联盟时,又是否可以加入社会建构的理论?我尤其好奇,作者如何看待两国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国家利益的演变,以及这种国家利益如何受到内部政治体制、经济结构乃至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这本书的上册,如果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理论分析,帮助我们理解为何中俄关系会呈现出如此戏剧性的起伏,那么它将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是一份关于国家间互动的深刻洞见。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力,以及其驾驭复杂理论的能力。
评分从一个对近代中国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台湾读者的视角来看,《中俄关系史(上册)》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能否提供一个不同于以往教科书或普及读物的新鲜视角。我一直觉得,历史的叙述往往会因为叙述者的立场和时代背景而有所偏颇,而中俄之间如此漫长而又动态的关系,其复杂性更是难以用简单的“朋友”或“敌人”来概括。这本书的上册,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平衡双方的叙事,如何在叙述帝俄与清朝的边界谈判、割地赔款时,也能兼顾到当时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在论述苏联时期对中国革命的支持时,又能审慎地评估其背后的战略考量与潜在的利益交换。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展现出一种“去英雄化”的历史写作态度,将那些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个体命运、地方冲突、甚至是民间交流,也纳入其历史的画卷。这样的细节,往往更能触及历史的肌理,也更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共鸣。
评分我是一个对人文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台湾普通读者,一直以来,我对中俄两国,特别是它们在东北亚和中亚地区的互动,充满了好奇。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深入探讨这段复杂历史的机会。《中俄关系史(上册)》吸引我的地方在于,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生动、细腻的笔触,将那些冰冷的历史事件,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我希望看到作者如何描绘在广袤的草原和荒漠上,两个古老帝国之间的每一次接触,每一次摩擦,每一次合作。那些关于边境线的争夺,关于商贸往来的细节,关于民间文化的交流,这些细枝末节,往往最能触动人心,也最能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温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如同电影画面一样,在我脑海中徐徐展开,让我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温度,而不只是枯燥的文字。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位长期关注中国大陆发展,并深知其对台湾影响的读者而言,《中俄关系史(上册)》这本书,更像是探究中国大陆自身历史轨迹的一个独特切入点。我知道,中俄关系不仅仅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近代的边疆政策、民族认同,甚至包括其对西方世界的看法。我特别想知道,作者如何呈现俄国(及其继承者苏联)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他者”形象,这种形象是如何被塑造、被利用,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中国自身的现代化进程。例如,在辛亥革命前后,俄国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在国民党北伐时期,苏联顾问的影响力又是如何体现在中国国内的政治斗争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或者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读那些我们熟悉的事件,从而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大陆的过去,进而更好地理解其现在与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